2014-05-29
紫砂壺鑒賞與收藏秘籍在數百年的紫砂歷史長河中,陶都宜興有無數的制壺藝人。其各個時期出現的名工、名人中,在制作技藝的創立與完善,原料材質的精煉與配置、造型外觀的創新與改良、器表肌理的體現與裝飾等方面,各有其獨到之處。正由于他們的突出貢獻,使得宜興紫砂工藝有了較好的傳承和發展。在這些燦若星辰的歷史名人中,我們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同時期的藝人卻有著相同的名(號)。
一、“少山”款
“少山”本是明代制壺大家時大彬的字號,但傳世大彬壺從未見“少山”名款。倒是從清代中期至民國時期,出現不少“少山”刻款紫砂壺,特別是利用曼生壺、子冶壺等經典造型,在壺上鐫刻詩文然后落上“少山”款識,成為制壺時尚。文章來自微信號 ee2266 關注閱讀更多紫砂壺知識。早先有楊彭年的一把柱礎壺,壺身銘:“仙人之供少山”;邵友蘭秘制款鐘式壺,壺身銘:“如玉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山氏刻”;道光年間鄧奎款直筒壺,壺身銘:“江南第一春 少山”;清末民初萬豐順記鐘式壺,壺身銘:“一勺八斗之子才 少山”。筆者親眼見過三款這樣的紫砂壺,如圖。可見用“少山”銘刻的紫砂器,其時間跨度之長、傳世作品之多,絕非一人所為。
二、“友蘭”款
1.王友蘭,清順治、康熙年間宜興制壺高手,其傳器底印“友蘭茶具”四字。
2.楊友蘭,清乾隆年間制壺藝人,其傳器多鈐有“楊友蘭制”篆書印。《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友蘭,工制茗壺,創紫砂爐均釉裝飾。”
3.邵友蘭,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制壺高手。邵友蘭曾為宮廷制作茗壺,也曾與邵二泉、陳曼生等合作,由友蘭制壺、二泉、曼生銘刻。例如與曼生合作的串頂圓壺,器身銘:“圣人在上、甘泉呈祥,曼生”字句;還有一把與二泉合作的大圓壺,壺身銘:“丹井泉宜延年季誰其飲之勾漏仙,二泉氏品定”字句。邵友蘭留傳作品較多,底印有“陽羨邵友蘭制”、“友蘭秘制”以及“友蘭真記”等款。
三、“飛龍”款
1.徐飛龍,清康熙,雍正年間制壺好手。所制茗壺以方器多見,傳器有泥繪八方軟提梁壺,壺身四面分別用色泥繪出“梅、蘭、竹、菊”,并配以文字“瘦嶺春預報、皇室自幽香、松筠并歲寒、艷色秀重陽”。此壺制作考究、意境深遠,為紫砂收藏家李長平先生藏品。
2.飛龍,清末紫砂藝人,佚姓。南京博物院藏有飛龍款“漢方壺”一具,泥色紅赭,下鈐“飛龍”篆文款,壺底為山水紋印。
四、 “貞祥”款
1.葛貞祥,清乾隆、嘉慶年間紫砂藝人。制壺也擅作紫砂花盆。
2.蔣貞祥,清末民初制壺名家。傳器有紅泥軟提梁壺,平蓋上有一小圓章,陽文“貞祥”二字。
3.華貞祥,清末民初制壺藝人。傳器有蟠螭壺,海棠紅砂胎,壺蓋塑一蟠螭居于頂端,流為獨角怪獸,造型奇特。蓋內有“貞祥”印章,底款為“南洋勸業會宜興陶業出品”。
宜興紫砂歷史上出現上述眾多的同名(號)現象絕非偶然,我們分析有其深刻的歷史情結。有如上面沒有講到的清末紫砂藝人蔣祥元,因一生崇拜紫砂藝術大家陳鳴遠而取號為“銘遠”,并將其作為壺上的印款。這充分代表了廣大紫砂藝人的崇師之心、慕古之意,我們認為這種對前輩藝人的推崇和尊敬本身就是一種傳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