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安 中國當代紀實攝影家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湖北省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 武漢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謝國安創作年表
1979. 開始從事“大武漢紀實” 攝影創作 1981.中國雙城展銀牌獎 1986 武漢美術館“個人黑白攝影展” 1989 美國“第98屆世界職業攝影師國際展” 1992 中國美術館“二人聯展” 1992 湖北省攝影理論一等獎 1993.瑞士出版“武漢之韻”畫冊(德國再版) 1994美國“中國青年攝影家10人巡回展” 1995瑞士biel“武漢之夏”個展 1997 武漢大學“謝國安社會紀實攝影研討會” 1999.中國文化部群星獎銀獎 2000 第六屆全國黑白影展二等獎 2002 法國marseille“黑白攝影展” 個展 2004 武漢“城里城外”個人當代藝術展 2005 平遙“熱都武漢”黑白攝影展 2005后專事紀實攝影與當代藝術研究,并舉辦多項個人展 2004 廣州美術館收藏“市巷風景”作品6幅 2005 武漢檔案館收藏“社會生活”作品26 2006中國攝影博物館收藏“熱都武漢”10幅
謝國安1949年出生于武漢市。1982年,開始進入“熱都武漢”的紀實拍攝。1993年出版《武漢之韻》畫冊。1995年參加瑞士3市《熱都武漢》個人巡回展。1999年參加《武漢人》系列攝影獲得文化部群星獎。2002年與作家方方合作出版《閱讀武漢》。 用鏡頭尋找失落的都市
謝國安,長年行走在三鎮街頭的一位著名攝影家。其20多年武漢紀實生涯的積淀,洋洋幾萬幅武漢各色人等社會視像的定格,其規模與水準都堪稱武漢市井影像第一人,近年來被多家媒體稱為“武漢—城市影像代言人”。
一個人與一座城
----“武漢影像代言人”謝國安訪談錄 (半木)當夜幕降臨武漢三鎮的時候,他便拖著自己纖瘦、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一天的行走并不輕松,他如釋重負般臥床靜思,回想著白天走過的街巷,拍過的市人,對于那僅僅是幾副好照片的微薄收獲,欣喜便會泛上嘴角,對于經常都有的錯失良機(拍照),惋惜之態也會燃上眉梢。行動令人不解,情緒令人費思,這可能就是我們時常聽人說起的藝術家或文化人才具有的獨特個性吧。是否每位藝術家都這樣,在與文化圈接觸多些之后,我才知道優秀的藝術家多半如此,這種情緒化的表現也自然而然成為了一種從藝者個人魅力的時尚了。 謝國安先生就是如此極具個人魅力,長年行走在三鎮街頭的一位著名攝影家。其二十多年武漢紀實生涯的積淀,洋洋幾萬幅武漢各色人等社會視像的定格,其規模與水準都堪稱武漢市井影像第一人,近年來被多家媒體稱為“武漢—城市影像代言人”,這也足以說明謝國安先生作品的社會性與藝術性了。 如果你聽人說起謝國安是位藝術家氣質特濃,煙不離手,咖啡不離口,頗具紳士風度的另類型人物,你就會想到,那種長發披肩滿臉胡須,遇人趾高氣昂,談話搖頭晃腦,一件名牌影服不離身的崇高藝術家形象來。其實當我見到他時真令我十分驚異;一個完完全全的平常人,瘦弱的身軀行走在街上也不會吸引誰的眼球,更談不上藝術家的高大形象了,只是他那簡潔,休閑的裝束中能看出幾分知識來,其實就這也同一般的讀書人沒有太大區別。但真正令我詫異的就是這么一個平凡的身影怎么能拍出那么多的好照片,在國內外舉辦過那么多的個展,同時又重復行走于三鎮二十多年呢?想必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當我帶著這份好奇走進謝先生家中后才有了部分答案,真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藝術之家。百十平米的居室內全被書籍雜志所包圍,每處空間都塞得滿滿的(但卻十分整潔有序),衛生間也兼做了暗室,所有空間的墻面都掛滿著精美的油畫,偌大的書房盡被百幅油畫占去了一半。如今這年代,在繁華鬧市中能見到這樣藝術氣息濃濃的家庭該是絕無僅有的了。尤其交談時,他突出的才思;藝術見解的鮮明個性,社會人文的深刻見解以及談藝論中言語不絕,當仁不讓的獨特魅力,令你印象深刻。面對此情此景你定能明白“另類或邊緣人物”的深深涵義。雖然如此,但我還是帶著一定的疑惑與謝國安先生展開了有關其心路歷程的如下話語。 木:早就聽說謝先生是位實力派,理論型攝影家,怎么在你府上見到的卻是滿屋滿壁的油畫而不見攝影,這與我在其他攝影人家中見到的精美照片裝飾風格完全不一樣?你原來專門學習過繪畫嗎?而且我注意到在你書架觸手可及之處都是繪畫書籍而非攝影刊物?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謝:其實所謂實力派也好,理論型也罷這些卻是按圈內規則界定的結果。但就我自己而言,重要的是你如何創作出更多屬于你自己的作品,要好、要多、要自己滿意、要大多使外界看到的人喜歡。所以你看到我舉辦的個展形式較多,發表的方式也廣,總之,這是十分個人化與觀念的行為習慣,我很少參加近些年的沙龍與攝影比賽,那種按游戲規則產生的潮流模式與藝術的個性創造總是有距離的。同時我也會把時間花在看書思考上,不時也觸摸一點“高深的理論”,但說實在些它很少能直接指導我拍攝照片。理論是培植人的修養,特別時尚;但創作特實際,就是靈感。 紀實攝影目前在我國是一種完全沒有商業價值的樣式,它依舊帶有一定的藝術行為色彩,即使現在發表范圍更多,但目前的稿酬還不能支持象我這樣的攝影人。于是繪畫成為了我近些年生存發展的主導,要想職業性地依賴圖片渠道生產的希望渺茫,總體說來我賣出的畫作比我的圖片多多了,攝影作品在境外才能賣出一部分。 近些年我研習繪畫的時間較多,為自己今后圖片參入當代藝術方式做準備。所以你看到在我的書架上繪畫書刊多就是如此,雖然我沒有在專業美術學院學習過,但目前出版業的發達足可讓你對于知識技能的渴求飽餐過剩,沒有什么有關藝術之“術”的問題不能在書中找到解決,就象多年前研究攝影一樣如今繪畫的老師就是大量的書刊和我自己。對我而言攝影的名堂不是很多,所有的問題我在十多年前早已解決,不需為此勞神費時了,如今我是很少去看攝影書刊的,只是每個時段看看有關攝影國內外發展動態的信息,以便去思考自己攝影方式的變化就可以了。 木:作為一位優秀的城市紀實攝影家,你是如何看待你鏡頭中的影像?攝影對你意味著什么?我們知道你是位功力頗厚的著名黑白攝影家,現在也沒用數碼拍照,這是為什么?而且眼下拍武漢的人也不少,許多傳媒為什么會選擇你呢?你和其他人有何不同之處嗎?
謝:說道攝影它是通過鏡頭看世界的,那的確是種很特別的人生方式。我想上帝賦予人類這一財富的初衷就是讓人們隨時看清自己去警示未來吧,比起那些人類紀錄自身的手段而言,攝影將來得更加真實。自從我拿起相機的那一刻起,這一二十年中我都在虛擬與真實的圖像中往返,從大量的真實圖片中獲取生活的經驗與閱歷。日出而攝,日落而影,攝影對我的意味就是生活。
在數字化十分普及的今天,人們都已嘗到數碼照像帶來的驚喜與無限的樂趣,攝影不再“神圣”,真正圖像泛濫的大眾時代已經來臨,其實這也更顯得職業攝影人的專業精神與普通人興而為之的不同來。何況目前的數字成果,依舊不能同膠片圖像的表現力相抗衡。所以如你所見今天我依然用膠片拍照,用數字整理編輯圖像,偏重黑白那是因個人表現力的習慣而定。
紀實攝影主要是對于真實生活的真實寫照,過多的添枝加葉會扭曲生活的現狀,太藝術就不夠生活。但人類的獵奇心和歷史總會選擇有意味的形式來解讀過去,藝術的表現又成了人類生活的調味劑。這兩種矛盾相餑的狀態無非又給紀實攝影人帶來了挑戰和操作中的無限樂趣。
我不想我的時代記錄因自己的藝術行為而被遮蓋,所以要求自己的照片均以原生態的生活,社會,人為基礎,抓住拍攝時瞬間物像的突變,將照片推移到有意味或我喜好的形式中去,能推多少是多少決不勉強和干預,推移一定是順勢而行的。照片淡淡的就象生活,但細節盡可能多一些那就是我自己的想法和敘說,所以你看到我拍人時一定要有環境,拍城市風景時多半也有人,人因環境而真實;風景因人而鮮活。這些可能就是我與同道人不盡相同之處吧。另外紀實攝影注定不是一二張甚至幾百張照片將時代敘述清楚的,它需要大量的照片信息來連接一定的時空,這對于一個攝影人來說也是挺殘酷的,因為照片的容量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張也不為過,而且許多影像僅是留給未來的禮物。就象穿行歷史再看我近二十年前拍攝的街頭閑涼和里巷樣我自己也頗感新奇而欣慰。歷史不能重演,真實的照片能讓過去再現,也挺有味道的,所以我依舊大量去搜羅自己的影像,更系統更廣泛地去拍我的城市,這就是你問到的我更不同于大伙之處吧。 木:談到有關這座城市的紀實攝影,我們從你的電子圖檔中看到豐富多彩的類別劃分,有武漢之夏,武漢人,街頭,里巷,過早,夜生活甚至自行車和街頭巷尾的兒童涂鴉都十分真切,你是如何切入記錄自己城市主體的?這么多的內容有側重嗎?這次呈現給讀者的“武漢里巷”有何你自己的想法呢? 3 謝:當你談到我記錄武漢這座城的攝影能力時,其實憑借一個人的影像總是有限的,比如說政治生活也是社會的重要部分,它是記者們的專長,就象“新周刊”和一些傳媒給我的圖片標題“市井武漢”樣,是講述百姓自己的社會故事,所以我也努力將這一社會描述得更為詳實豐富些,當一個題材一豐富你就很難深入,所以我一定要側重就輕,我是從漢味最具特色的夏天入手,最有人情味的里巷生活切入,走進過早的人群展開武漢及武漢人的畫卷。當然談論總有些文人氣,實際我拍照時從不拘謹,只要我認為有意味的人和物我都會拍下來,比如租界我也挺側重,但我從不讓我的照片向文史資料圖片靠近,人情味和藝術韻律哪怕少些都是我的標準,新藝術的無藝空凌更是我的索求。所以在“武漢里巷”的表現中我不會去拍那些空空的建筑,去做設計師們的圖解,我希望讀者看到的是生活與里巷的關系,那值得多數人回味的人之親情,當然既是紀實就會有許多現狀當下的思索。
我穿行在武漢的里巷中,看著這漸行漸遠的風景,歲月流逝的滄桑面孔-問自己在尋找什么?我不是在尋找208條里巷有多少已拆毀,3294棟房屋有多少還留有舊時遺痕,我深知現實往往比激情更加殘酷,部分的消失誰也無法逆轉。建筑可以拆毀重建也可以更加美麗,這點我們可以從世上許多美麗大都市曾經被戰爭完全 摧毀得到見證,但如果丟失一種社會生活的優良品德,人情事故的親善美德是很難再修復的。3 當許多老武漢或文化人談起武漢里巷時那神氣令你著迷,所以尋找失落的里巷悠閑,定影往日的人之情懷,成為我拍攝“武漢里巷”的宗旨。現實是部永遠講不清楚的故事,但紀實攝影可以講述一段我自己的記憶。
攝影家眼中的里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