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日本戰犯抵賴犯罪的三種理由翻譯成法律話語,大概屬于“違法阻卻事由”“責任阻卻事由”“個人刑事責任”。
之所以暴力并不是如此普遍,原因在于暴力的沖動往往會被人類內心的抑制因素所克制,而在所有促進自我控制的情感中,內疚是一種關鍵性的情感和道德力量。對行惡者來說,必須找到某個辦法使自己不受內疚心理羈絆。一旦內疚被阻礙或者湮沒時,暴力就變得容易多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權對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和太原戰犯管理所的1109名日本戰犯,進行了6年的教育和改造;1956年6月到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沈陽和太原對其中的45名日本戰犯進行了起訴和審判。從1950年到1964年釋放最后3名戰犯回日本,時間長達14年之久。
入管理所之初,幾乎所有的日本戰犯都能找到為自己開脫的理由。除了“是戰俘不是戰犯”以外,日本戰犯抵賴犯罪的理由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顛倒黑白,宣揚侵略有功,把入侵中國說成是幫助中國;二是向上推脫罪責,這是職務較低的戰犯的一種手段,聲稱侵華戰爭是由國家發動的,戰罪行為是在上級指揮下實施的;三是向下推卸責任,這是較高級別的戰犯慣用的伎倆,聲稱戰爭中的暴行是下級瞞著上級擅自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