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18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國務院新聞中心,舉行“山西·陶寺遺址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眾介紹了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的重大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說,可以初步認定山西陶寺遺址為“堯都”,堯舜古國時代不再是傳說,而有了信史的證明。
《水經注》言“堯都平陽”,傳說在今山西臨汾一帶,還有其他含糊的文獻記載,眾說紛紜。于是考古探索成為尋找堯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陶寺遺址位于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成東北約7公里的陶寺鎮。自1978年開始挖掘以來,發現了相應的居住區和墓葬區,陸續出土了陶龍盤、陶谷、彩繪木器等文物,還發現了最早的文字。
978-1985年陶寺遺址揭露了居住區和墓葬區,發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貴族墓葬6座,表明當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化,已經出現了王權,這些發現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都城考古判定都城遺址標準有城墻、宮殿區、大型宗教禮制建筑(天壇、觀象臺、地壇)、王陵區、工官管理手工業作坊區、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相當于國庫)和普通居民區。這些陶寺遺址基本都具備。種種證據表明,陶寺統治者已有能力調動大規模的人力和物力來修筑城池,并且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來保衛它。可以判定當時已形成了國家,而氣勢宏大的陶寺城址就是其“王都”,即帝堯建都地平陽。
發掘研究認為,陶寺遺址是黃河中游地區目前可以確認的、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最早實證,說明早在夏王朝建立,進入王國文明之前,黃河中游地區就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階段。陶寺遺址的發掘,說明與之對應的堯時期已經進入了初級文明,所以最起碼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個更早的“中國”。
陶寺遺址重大考古成果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在晉南地區已出現了王權和國家,進入了初期文明社會。陶寺文明的年代早于夏代,從而成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的重要支點,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18日在國務院新聞中心舉行“山西·陶寺遺址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向民眾介紹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重大收獲,證實陶寺遺址就是最早的“中國”。該遺址的發現,將華夏文明史從夏王朝又提前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