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內蒙古烏蘭布統壩上草原,皚皚白雪玉樹瓊花,成群的蒙古馬在踏雪奔騰,濺雪如浪,繪制了一幅幅美不勝收的“駿馬踏雪圖”。蒙古馬雖然不夠高大威武,但能吃苦耐勞,適應能力極強。
(圖說中國網友:天華拾遺)
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于半野生生存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40℃的嚴寒。
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蒙古馬分布廣、影響大,它的血液滲透到國內外許多馬種,作為馬種遺傳資源,蒙古馬有著重要的保種價值。但是蒙古馬所處的蒙古草原,東西跨度大,生態環境有著明顯差異。
自然生態的差異使蒙古馬形成了三大類群:
一是產于錫盟的東、西烏珠穆沁旗,體格較大,體質結實粗糙,體軀粗壯的烏珠穆沁馬;
二是產于伊盟烏審旗毛烏素沙地,體格較小,體形清秀,體質結實緊湊的烏審馬;
三為產于昭盟克什克騰旗百岔溝一帶,體質結實,結構緊湊,體格中等山地型的百岔“鐵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