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繼續講古希臘。
羅馬興起于亞平寧半島中部,它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伊利亞德,他從海上一路流浪到意大利半島,建立起羅馬城的人就是他的后代羅慕洛兄弟。可以說,羅馬也是希臘的后裔。在亞歷山大時期,羅馬開始征服意大利半島上其它城邦的歷程。經過一百年的征伐,羅馬統一了亞平寧半島半島,開始向地中海地區進軍。在這一征服過程中,羅馬與當時的地中海強國迦太基發生沖突,爆發了三次布匿戰爭。通過三次布匿戰爭,羅馬最終滅亡了迦太基,成功的打開了通向東地中海的道路。
在亞歷山大的大帝國分裂以后,希臘世界仍以馬其頓為霸主。面對迦太基的悲慘遭遇,馬其頓感受到了羅馬的強大威脅。因此,在公元前217年,馬其頓王菲力五世同漢尼拔締結了同盟條約,企圖借漢尼拔之力趕走羅馬向東方伸張的勢力,從此種下了馬其頓與羅馬的敵對關系。這一年,羅馬與馬其頓的戰爭爆發了,史稱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由于那時的羅馬剛剛跟希臘世界發生接觸,主要精力集中在跟迦太基人進行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加上迦太基的歷史名將漢尼拔率軍入侵意大利半島,所以羅馬沒有能力同時跟馬其頓大動干戈。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以雙方簽訂和約休戰結束。此次戰爭讓羅馬認清了馬其頓的真實實力,為羅馬以后征服希臘提供了信心。
羅馬名將"阿非利加"大西比阿擊敗漢尼拔以后不久,為了限制馬其頓在希臘世界的擴張,羅馬派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率軍侵入希臘,協助反馬其頓大聯盟,打擊馬其頓,擴大羅馬在希臘的影響力,從而爆發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198—前197年,羅馬司令官弗拉米尼烏斯和馬其頓王菲力在帖撒利亞大戰。菲力戰敗。這次戰爭結束了馬其頓對希臘世界的霸權,馬其頓被迫承認羅馬對希臘世界各國事務有仲裁權。前196年羅馬司令官裁決安排了希臘和馬其頓的事務:允許菲力仍為馬其頓王,讓他賠少量款,交出海軍,從希臘撤退。把原有一切據點交還給阿卡亞和埃托利亞聯盟。菲力此后不得干預希臘各邦的事務。從此,羅馬利用仲裁權,扶植馬其頓的貴族勢力,打擊民主勢力,使得馬其頓日益衰落下去。
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期間,羅馬還向塞琉古帝國的安提奧庫斯三世發動了戰爭。塞琉古帝國由亞歷山大建立的馬其頓帝國分裂而來,由亞歷山大的部將敘拉古繼承。公元前196年,安提奧庫斯三世在經過一系列擴張以后,宣稱赫勒斯滂海峽以西,色雷斯的一部分歸塞琉古所有,同時繼續在小亞細亞擴張,對帕加馬登等城邦形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應對安提奧庫斯的威脅,帕加馬和小亞細亞的一些其它希臘城市向羅馬求救。此時的羅馬人剛剛打敗了馬其頓王菲力,大軍還留在希臘沒有撤回羅馬。本來羅馬元老院沒有干涉亞洲事務的準備,所以并不打算派兵對付安提奧庫斯三世,只讓弗拉米尼烏斯派人去交涉一下。但是名將漢尼拔逃到了安提奧庫斯三世的宮廷,并且被留了下來。這就引起了羅馬人的警惕。加上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期間,塞琉古帝國曾經支援過馬其頓。這些都引起了羅馬人的不滿。公元前194年,主張對東方采取嚴峻政策的大西比阿被舉為執政官。他主張變馬其頓為行省嚴加控制,以防它和安提奧庫斯勾結,但終因羅馬元老院的反對,沒有立即通過。
戰爭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公元前193年埃托利亞試圖聯合馬其頓、賽琉西一同反羅馬。羅馬與塞琉古的戰爭還是爆發了。這場戰爭起于地中海,但是隨后羅馬與賽琉西的戰事便轉到亞洲和愛琴海。公元前191—前190年,羅馬軍在科里庫斯海角曾兩次擊敗安提奧庫斯的艦隊。公元前189年,雙方又在小亞細亞的馬格尼亞發生激戰,安提奧庫斯再次遭到失敗。次年,雙方訂立條約,和約規定:安提奧庫斯必須放棄對歐洲和小亞細亞的領土要求,賠款15000優卑亞塔蘭特。除保留10只艦船外,其余全部交出。至此,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已羅馬為首,認同了羅馬人的權威。獨立的希臘人城邦在此基本上不存在了。
公元前171年,羅馬為了阻止馬其頓重新獲得希臘世界的霸權而向馬其頓宣戰。此時的馬其頓王為柏修斯。柏修斯是已經去世的馬其頓國王菲力的兒子。正是因為他勵精圖治,厲兵秣馬,與色雷斯和伊里利亞酋長結盟,與塞琉古和比提尼亞王室聯姻等等一系列措施的實行,從而使得馬其頓再次強大起來。然而也正是他的這一系列行動引起了羅馬的不安和猜忌。因此羅馬才再次向馬其頓宣戰,這就是史稱的第三次馬其頓戰爭。
戰爭初期,由于幾任羅馬執政官在軍事上的無能表現,羅馬軍遭到幾次敗仗,軍隊補給和士氣都出現問題。公元前168年,羅馬選舉戰勝過漢尼拔的老將保盧斯出任執政官,指揮前線戰事。公元前168年,羅馬軍總指揮保盧斯指揮羅馬軍團利用機動靈活的形式在彼得那重創柏修斯的馬其頓方陣。柏修斯被迫投降。第二年,鮑魯斯受命進軍伊庇魯斯。在搶劫了伊庇魯斯之后,羅馬又在希臘各邦進行殘暴的清洗。他們把1000多有聲望和地位的阿卡亞人作為人質遣送到意大利。著名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就是其中的人質之一。他有幸被羅馬統治階級接受,認識了征服迦太基的大西庇阿,才有機會寫成《歷史》這一名著傳諸后世。
彼得那戰役以后,馬其頓被分割為四個小國,各成立自己的議會和政府。禁止各小國間相往來和貿易,也不準它們同其他國家來往。皮德納戰役標志著羅馬軍團最終徹底戰勝了馬其頓方陣。在其后的四百年間,羅馬軍團稱雄西方世界。
羅馬對馬其頓的殘暴統治,激起了當地居民的堅決反抗。公元前149年,馬其頓再次爆發反羅馬的起義。起義者得到了拜占庭等希臘城市的支持。他多次擊潰羅馬軍隊并推進到帖撒里亞,但是因叛徒出賣,起義被鎮壓。此后,馬其頓變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公元前147年,中希臘和南希臘又爆發了以阿卡亞同盟為首的反羅馬起義。萬余名希臘出生的奴隸也加入了起義軍。起義軍席卷了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至公元前146年才被鎮壓。至此,中希臘和南希臘正式并入羅馬,置為阿卡亞省。只有雅典、斯巴達、特爾斐等少數城市保持形式上的自治。
到公元前二世紀四十年代,整個地中海區大體上已經處于羅馬勢力的控制之下,除西班牙外,戰火在大部分地區已經熄滅了。作為一個文明標志的希臘,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繼而起來的是繼承了希臘文明的羅馬文明。在其后數百年的繼承發展中,羅馬文明構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