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苦耐勞,勤勞節儉,意志堅韌的精神是世界公認的。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使中國人在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一點,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能比。所以在古代很多流浪到海外的華人,創造了很多令人無法想象的奇人奇事。下面就來說一說中國人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的事。
明末清初之時,受國內戰亂的影響,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很多人或出于政治原因,或為躲避戰亂,前往海外謀生。有一部份人就來到了南洋的婆羅洲從事農業或礦業生產。當時的婆羅洲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大批華人登上該島后,積極開拓,不斷完善,使生存條件大為提高,這樣又吸引更多的中國人來到此地。
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公元1777——1886年),簡稱蘭芳共和國。位于南洋婆羅洲(今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是十八世紀由一個叫羅芳伯的海外華人帶領當地的華僑和土著居民共同創建的亞洲首個共和制國家。
1772年5月,羅芳伯踏上了這個叫婆羅洲的地方,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婆羅洲的歷史。
羅芳伯,廣東梅縣石扇堡人,出生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此前的他只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人書”的書呆子,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考個舉人秀才什么的,躋身國家公務員的行列。無奈“屢戰屢敗”考到34歲也沒考上,心灰意冷的他決定離開這個傷心之地,于是與一批客家青年結伴“下南洋”,他們經虎門到達了婆羅洲西部的坤甸。
剛來時羅芳伯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以教書為生??珊芸焖桶l現,生活在此的很多華人缺衣少食,居無定所,生活十分艱辛。
羅芳伯決心要為改變華人的生活而努力,于是,他就開始著手研究,要用什么辦法來解決溫飽問題。他發現當地金礦資源十分豐富,就決定開發金礦,并組建了“采金公司”。
采金公司一開張,馬上獲得豐厚的回報,包括當地居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直接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從此,羅芳伯的名字不僅華人圈里傳開,整個婆羅洲的土著居民聽到他的名字都肅然起敬。
溫飽問題解決了,可羅芳伯并不滿足,因為此時島上的社會治安非常糟糕:島內的土匪、竊賊猖獗,島外的海盜時常搶掠,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而島上的土著首領毫無辦法。
羅芳伯先是把華人組織起來,成立“同鄉會”,之后再聯合當地的蘇丹(伊斯蘭地區政教合一的統治者),分別平定了土匪海盜盤踞的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在一系列的行動中,羅芳伯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出色的組織能力,得到大家的一致點贊,大家就自發地推舉他為坤甸的領袖。
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又鏟除了為禍一方的黑惡勢力,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羅芳伯的聲望如日中天,為他日后建立共和國攢足了政治資本。
當初羅芳伯組織隊伍平滅匪患時,人數不足三萬,但隨著平亂不斷取得勝利,有很多當地居民加入進來,最后發展到二十幾萬。當地蘇丹表示臣服,要將最高領導人的位置讓給他,遭到羅芳伯的拒絕。可經不住人民群眾的一再請愿和蘇丹的再三相勸,羅芳伯決定要建立一個國家,但他表示堅決不當國王。
1777年,蘭芳大統制共和國終于成立,首都定在東萬利,這一年就定為蘭芳元年。首任國家領導人羅芳伯的稱號為“大唐總長”,民間卻采用比較習慣性的稱呼,稱他為坤甸王。
蘭芳共和國的政治體制當然是共和制,設制有行政、立法、司法等一整機構。雖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規軍,采用的是全民皆兵,兵民一體制,部隊平時分散在各地從事生產,戰時集中起來御敵。
在行政體制上分為省、府、縣三級,各地方行政機構的負責人由當地的民眾選舉產生。至于“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類似于西方國家的議會制。
國家領導人的產生,羅芳伯推崇中國古代的禪讓制再結合民主選舉的辦法,由上一任領導提名,再由民眾選舉,決定誰擔任下一屆領導。
羅芳伯當了18年的唐大總長后,于1795年病逝。臨終前他推薦的領導人叫江戊伯,后經選舉,江戊伯順利當上蘭芳國的第二任唐大總長。之后,該國還產生了多任元首。
188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領導人想起自己是中國后裔。就一面帶領全國人民全力抵抗侵略者,一面派人向清政府請求派兵支援。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是泥菩薩過江了,哪里顧得上這個海外“棄民”建立的國家?
武器裝備很差,又得不到任何支援的蘭芳共和國,很快被荷蘭殖民者滅亡。由于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人當時不敢公開宣稱蘭芳國已經滅亡,只是另外成立一個傀儡國家掩人耳目。直到1911年滿清滅亡后,才正式宣布其占領了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