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人們掌握它的技巧與技能。發聲技巧需要整體掌握而不是單一的以點帶面,需要歌唱狀態,腔體的打開、呼吸的支持以及胸腔、咽喉腔、口咽腔、鼻咽腔、頭腔共鳴。
在歌唱中一定要學會控制呼吸,運用呼吸的支持來歌唱。唱好的人有支持,會用呼吸,區別就是跟日常生活中的呼吸不一樣。人的呼吸由兩組肌肉群來代替,一組是呼氣肌肉群,一組是吸氣肌肉群。吸氣肌肉群從胸以下包括兩肋、腰周圍及背部。實際在歌唱中我們訓練的主要是吸氣肌肉群,形成了與呼氣肌肉群的對抗,在腰周圍產生壓力。歌唱聲音要有生命力、活力、藝術感染力,這些都需要用呼吸動作來調整、用呼吸來控制、來支持。
歌唱的支持是在吸氣以后,吸氣肌肉群還應繼續工作,不能放松,繼續保持吸氣狀態,讓呼與吸在體內產生一種壓力,形成對抗。通常我們講肺活量,實際氣吸在肺里,吸氣時使肺的下部擴張,這種擴張使腰周圍的肌肉群向外也是橫膈膜下降所造成的。歌唱時保持吸氣狀態的基礎上發聲,呼與吸形成對抗。在演唱時只要一張口這種狀態就形成,只有唱完這個樂句才能放松,接著吸氣。當然,由于作品的不同,情感的不同,聲音高低不同,力度的不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應用起來要靈活掌握。
當我們歌唱時,不僅呼氣肌肉群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吸氣肌肉群也在起作用。有了支持就有用最小的氣息消耗唱出最大的聲音可能性。聲音的大小是根據共鳴來獲得的,而不是用嗓子多余的肌肉用力擠壓出來的。對呼吸來說,阻力往往產生在氣息的路上。吸氣時應鼻口一起吸,把口放松、張開,一吸氣就吸進去了。如果吸氣時聽見聲音,說明吸氣的通道沒有充分打開,路上有阻力。特別是快吸,聽見吸氣的聲音,這樣的呼吸是淺的。總之,吸氣的動作是一個巧勁,也是功夫。吸氣在吸的一剎那,有整個身體松一下的感覺。吸氣的通道是鼻、口起,經氣管到肺部。若鼻子用勁,口的路就狹窄了,所以鼻口吸氣一定要掌握之間的比例。吸氣時任何一個部位緊張都會吸不深。歌唱時雖然用呼氣振動聲帶而發聲,但是發聲時吸氣的力量不能放松,不要垮,要保持住,讓呼與吸的對抗變成一種壓力,就會產生氣息的密度,這種密度就是歌唱的支持。初學者要在反復練習中漸漸習慣、掌握這個尺度,好的歌唱家就能將呼與吸這個對抗掌握得很嫻熟,運用自如。任何好的歌唱家在演唱時呼吸均勻、控制能力好,關鍵在于他的吸氣肌肉群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所以,要對吸氣肌肉群更突出地多加訓練,讓它善于與呼氣肌肉群合作而產生壓力、支持歌唱。因此可以說,歌唱藝術就是呼吸藝術,因為歌唱中所有的變化都來自呼吸的支持。
美聲唱法絕對地要求真假結合,不只是嗓子是混合的,共鳴狀態也是混合的,達到一個統一現象。從音高的角度看,從低音漸漸向高音的時候,呼吸方面的變化是壓力由小漸漸加大,嗓子方面則以重機能為主、輕機能為輔向以輕機能為主、重機能為輔的方向轉化。真假聲混合我們簡稱之為混聲,由于混聲的比例不同決定唱法的不同;由于作品風格的不同,運用聲音的方法也就不同。
不管高音低音的唱法,理論上要求是一樣的,但是聲帶運用的比例卻不一樣。高音低音呼吸時,氣息的壓力不一樣;高音低音嗓子的用法有區別,高音低音的適應性也不一樣。要想做到每個音上最好的平衡,就要知道音與音之間在唱法上有差距有區別。不是同一個感覺唱所有的音,實際在理論上都不是絕對一樣的。
嗓子是說話的器官,也是歌唱的樂器。要想讓歌唱的樂器好聽,就要使你的聲音從音域的最高音到最低音都達到圓潤好聽,所有的音都在正確的軌道上。嚴格地說,每個音是不一樣的,恰恰是我們知道它的“不一樣”,經過訓練和練習,使演唱的結果達到每個音都是一樣的感覺。要知道呼吸壓力的不同,真假聲混合比例的不同,發聲狀態的不同,共鳴隨著音高上升,適應的腔體不同等等都是不一樣的,要承認這些變化。
母音音形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和幫助聲帶機能調節的呢?實際是當音高上升時,在思想上把母音適當變圓引起共鳴腔按著思想上所形成的形狀,讓它自己自動地做成一定形狀,當它這樣做時,緊跟著影響在下面喉腔中的振源體,促使和幫助它縮短和變薄,直到獲得對某特定音高上正確的調節。這種幫助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在上升到一個較高的音高時,再加上聲音的提拉,也就是給泛音更大的空間稱之為共鳴。在聲帶變薄的過程中就可以完全得到保障了,即使只是半個音。用這種方法,就能對所有音高和所有母音得到平衡的聲音效果。如果聲音提拉不到指定的位置,聲帶不能準確地變短和變薄,達不到特定的點上,也許部分,也許全部受到阻礙,結果是對某特定高音上所使用的聲帶過長,這樣發出的聲音就不可避免由于拙劣的調節而顯得吃力或出現破音。
歌唱真正的技術就是了解自然和幫助自然的藝術,是一種促使各部動作協調的組合。這個組合是通過掌握的技巧準確地表現出來,由此有效的產生振源體(聲帶)和共鳴體(腔體)系統中所需要的整體調節。
為了獲得對每一音高準確的振源體調節,在思想上要有意做形、非常小的形狀;在生理上,做成同樣的形狀。作為傳統發聲技巧,思想上要經過非常細致的訓練,把母音做成某種形狀,為的是使它能夠與每一個音高所需要的聲音相一致并使之得到滿足。
對一個高音來說,當振源體(聲帶)機能正確調節時,情況如何?要知道,當對高音有一種正確的感覺和聽覺再加上根據既定音高而正確做形的母音,能夠產生一種高而窄的聲音效果。這種聲音效果通過喉腔、口咽腔、鼻腔進入頭腔,在腭弓以上形成集中點,反射出來。母音化的聲音進入頭腔的共鳴點上反彈回來(實際母音是在口咽腔處產生的),向下流入口咽腔,通過嘴進入聽者的耳朵里。聽者聽的是母音化的聲音效果。他聽不到你頭腔共鳴中的集中點。只有自己意識中能感覺到。它在頭腔處閃閃放光,你創造了它,獲得了它。
這種聲音感覺的奇妙之處,自己并感覺不到上升與反彈回來從嘴出去,這只是一種現象。實際自己一直保持打開腔體時的歌唱狀態,這是聲學上的現象。我們說母音在變形之后音響上也有不同的改變。應該知道變形或變圓母音這個事實,它給聲帶加上一種較暗的音色。這種音色變暗的程度與變形的程度是同等的。因此,在所有音高上,正確做形母音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