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們大們好,上篇文章我們介紹了道教的起源,而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認識一下什么是太極和八卦。太極和八卦作為道教內部最為重要的概念,一直是作為道教的象征和代表而存在的。咱們平時聊天時經常將太極和八卦放在一起,然而太極和八卦之間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下面小編就從太極說起。
太極圖
太極,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形容世界本質或本源的稱呼。“太極”一詞,出于《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自盤古開天辟地,輕而清者,升為天,濁而拙者,沉為地。唐朝孔穎達《的周易正義》講:“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可見太極就是天地之初的一團元氣。不管是《莊子》還是《易經》都提到了一個概念--“源”,萬物之始是為太極,萬物之變源于太極。這不由得使小編想起了如今所盛行的“宇宙大爆炸假說”:宇宙最初始的形態其實并未有時間和空間的區分,所有的所有都歸結于這種宇宙的物質本體,當這個本體日久以來承受不住其內部的巨大壓力,終于產生于宇宙誕生之初的“宇宙大暴炸”,從而形成了咱們現在所說的有空間和時間之分的宇宙,而那么小編想太極是不是可認為是這宇宙誕生之初的宇宙本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探討。
太極到八卦的演變
聊完太極,我們把目光轉向八卦,根據史料記載,八卦的形成源于河圖和洛書。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發明,伏羲氏在天水卦臺山始畫八卦,一畫開天。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易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所代表的只是萬物之始,即開始的一,從太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太極有陰陽兩儀,并不是說陰陽兩儀的范圍小,陰陽兩儀其實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頭為陽,腳為陰;面粉為陽,大米為陰。陰陽存在于任何事物中中,但是陰陽卻不能代表所有事物,于是自然產生了代表性更為廣泛的四象和八卦。
八卦和河圖洛書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按圖形來說每一卦都是由三道或連續或中斷的線條構成,每一個線條我們都稱為一“爻(yáo)”。“爻”按卦象形分為兩種,并將其分屬陰陽,稱“—”為陽爻、稱“--”為陰爻。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八種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實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號。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卦象,分別象征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宋代朱熹的《周易本義》寫了《八卦取象歌》“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通過象形來幫助我們記憶卦象。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八卦又分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伏羲根據河圖洛書演變出“先天八卦”認為“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即天在上、地在下。“天動地靜”,即動為“陽”,靜為“陰”。卦爻以“-”為陽爻,“--”為陰爻,陰極陽生、陽極陰生。主要講對天地四周環境的定位。但是先天八卦因為天地的對立性,致使陰陽無法交融,并無法解釋世間萬物的變化和發展。于是文王以先天八卦為基礎,改變其卦序,推演出后天八卦以展示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后天八卦圖又稱文王八卦圖,后天八卦所代表的方位需牢記的,震卦為起點,正東。按順時針方向,巽卦-東南。離卦-正南。坤卦-西南。兌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東北。如象征節氣,則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艮為立春。從這個順續中我們可以看到后天八卦對于解釋萬物變化的作用。我們常講“先天為體,后天為用'就是因為先天八卦講的是萬物的本質,解釋萬物存在的意義和道理,而后天八卦講的是世間的變化法則。事實上如今如歷法,命相,中醫,風水,占卜等,多用后天八卦。
太極和八卦組合成了太極八卦圖,它又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教認為,太極八卦意為神通廣大,鎮懾邪惡。太極八卦圖,以同圓內的圓心為界,畫出相等的兩個陰陽魚表示萬物相互關系。陰魚用黑色頭部有陽眼,陽魚用白色頭部有陰眼,表示萬物都在相互轉化,互相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生相克,即現代哲學中和矛盾對立統一規律表示法。外圍附有八卦象征包容萬象,代表道教的和合萬物,化為自然。真正的應證了以期同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家思想。
眾所周知,道教屬于多神教,不了解者對其中的神系倍感困惑,下一篇將會介紹道教神系和代表主神,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并加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