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巔峰時期橫跨歐亞非,東到印度河和帕米爾高原,南到波斯灣,西到色雷斯,東地中海和埃及,北到里海和高加索。
其中古波斯發源地和核心地區是現在的伊朗所在地,伊朗地形主要是高原為主。
北部是厄爾布爾士山脈,里海;南部和西部是扎格羅斯山脈和波斯灣;西北部是亞美尼亞高原,東部是伊朗高原上的錫斯坦盆地;西南部扎格羅斯山脈和兩河流域之間有平原分布,是伊朗的胡齊斯坦省所在地。
伊朗地形圖
古埃蘭王國是伊朗最早的文明,位于伊朗高原的外圍,在扎格羅斯山脈西部,波斯灣北部,底格里斯河東部,是目前伊朗胡齊斯坦省所在地。
是伊朗為數不多的平原地區,由發源于扎格羅斯山的河流和兩河共同沖擊形成,叫做蘇薩平原。
公元前6000年就有人居住,公元前2700年左右建國,埃蘭人和兩河流域交往頻繁,很多歷史是片段化的。
公元前2006年,埃蘭遠征烏爾,滅亡了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1155年埃蘭滅亡加喜特巴比倫,將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掠到蘇薩,蘇薩位于扎格羅斯山腳下;公元前639年,由于支持古巴比倫文反抗亞述國王巴尼拔的統治,在亞述巴尼拔平定叛亂后,徹底摧毀了蘇薩,滅亡了埃蘭。
此后,埃蘭先后短暫經歷亞述,新巴比倫,米底統治,最后被居魯士大帝征服,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而首都蘇薩也成為波斯帝國首都。
而埃蘭也把楔形文字傳到波斯,波斯的文字就是在埃蘭的文字基礎上創造的。同時,由于埃蘭人文化程度較高,波斯帝國很多高官都是埃蘭人擔任,埃蘭文明是波斯文明的重要源頭。
埃蘭
在波斯第一帝國,即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前,波斯還處于部落聯盟時期。
而此時,西亞有三大強國,分別是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兩河流域的新巴比倫,伊朗西北哈馬丹地區的的米底王國。
米底是公元前700年左右,兩河流域霸主亞述帝國國王薩爾貢二世東進攻占領米底的時候,米底各部落聯合起來建立的王國,公元前675年,米底開始對外擴張,征服了波斯地區,波斯部落成為米底王國的附庸。
在公元前612年和新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聯盟,尼布甲尼撒娶了米底公主,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園,米底和新巴比倫聯盟攻破亞述首都尼尼微后,米底獲得亞述的本土—兩河流域北部,成為西亞強國,米底是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
在滅亡亞述后,新巴比倫取得亞述西部,包括整個新月沃土,并且尼布甲尼亞公元前605年在土耳其的卡赫美什打敗埃及的敘利亞軍隊,占領敘利亞,并且掃清亞述殘余。公元前586年兩次打敗耶路撒冷王國,俘虜耶路撒冷剩余的人到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新巴比倫成為新月沃地霸主,可是尼布甲尼撒去世后,新巴比倫開始衰落。
呂底亞是小亞細亞西部一個古老的王國,在米底滅亡亞述后,繼而滅亡小亞細亞東部的烏拉爾圖,公元前598年,呂底亞和米底有了交鋒,一直打到公元前584年,兩敗俱傷,由于出現日食,以為諸神不喜戰爭,握手言和,兩國以土耳其中部的哈里斯河為界,呂底亞的太子即后來的國王娶了米底的公主,兩國成為盟友。
米底,埃蘭,呂底亞
波斯屬于米底的附庸,米底國王的女兒嫁給了波斯貴族,生下了居魯士。
居魯士是米底國王的外孫,傳說米底國王夢到自己的外孫會滅亡米底,于是派宮廷總管哈爾帕哥斯去殺居魯士,哈爾帕哥斯讓奴隸去殺死居魯士,但是奴隸把自己難產的孩子替換了居魯士,等居魯士長大后,外公決定不殺居魯士,但是懲罰了哈爾帕哥斯,殺死了哈爾帕哥斯兒子還讓哈爾帕哥斯自己吃下去,在哈爾帕哥斯心中埋了仇恨的種子。
公元前559年,在居魯士長大后,聯合波斯十個部落,統一了波斯各部落。
公元前553年,進攻米底,哈爾帕哥斯成為米底平叛元帥,和居魯士里應外合,歷時3年,公元前550年,攻破米底首都哈馬丹,滅亡米底。
波斯帝國阿契門尼德王朝建立,定都哈馬丹。
在波斯滅亡米底后,米底盟友呂底亞有了壓力,以給岳父報仇為理由,并且征求神廟的意見,得到將有一個帝國滅亡的啟示后,主動進攻波斯,公元前546年被居魯士滅亡,征服呂底亞使得原本臣服呂底亞的小亞細亞西部的海岸的希臘城邦也臣服波斯帝國。
就這樣西亞三大強國已經被波斯滅亡兩個,波斯本土,加上米底和小亞細亞的呂底亞領土,波斯已經大半包圍新巴比倫。
早在公元前562年,尼布甲尼撒去世,尼布甲尼撒去世后新巴比倫陷入宮廷斗爭,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大帝包圍巴比倫城,由于內部叛徒開城,居魯士滅了兩河流域最后一個獨立政權,敘利亞,以色列等地也都歸附波斯,波斯帝國成為西亞唯一的霸主。
居魯士實行懷柔政策,釋放了巴比倫之囚(所以千百年來居魯士一直是猶太人的救世主),加強了對征服地的統治。
波斯全盛時期地圖
公元前530年,居魯士大帝在遠征里海東岸平原的游牧民族時候,誘敵殺死了部落王子,此后在和部落女王作戰中戰死。
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繼承王位,岡比西斯打敗女王,奪回居魯士的遺體。
岡比西斯在位期間,想要迎娶埃及國王女兒,埃及國王不希望自己女兒嫁入波斯,安排了前國王女兒,被岡比西斯知道后,雙方爆發戰爭,公元前525年,岡比西斯親征埃及,滅亡了埃及,埃及成為波斯帝國的領土,岡比西斯建立埃及第二十七王朝。
岡比西斯滅亡埃及后,在埃及待了下來,在攻打努比亞和利比亞失利后,在埃及實行暴政,而且殺死了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加上長期不在波斯,公元前522年,波斯宮廷祭司高墨達發動暴動,取得了波斯貴族的支持,廢除了岡比西斯。
同年,岡比西斯在回國平叛的時候,不小心被劍劃傷大腿,感染而死,也有說是神秘死去。
伊朗行政地圖
傳說高墨達沒有耳朵,而高墨達是打著岡比西斯死去弟弟的名義起義的,被阿契門尼德旁支帕提亞總督的兒子大流士識破。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聯合其他六個貴族發動政變,殺死了統治了七個月波斯的高墨達。
大流士被推舉為國王,用了一年多時間平定帝國內亂,打了十九戰,俘虜九個王。
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實行改革,尤其是軍區制和行省制度,軍政分離和新的賦稅政策,使得波斯國力達到巔峰。
公元前517年,大流士進攻印度次大陸,占領印度河,建立印度行省。
公元前513年,居魯士進攻東歐的西徐亞人(多瑙河下游,里海北岸),雖然失敗,但是占領了沿途的色雷斯,并且控制了海上咽喉要道,黑海海峽第一次領土的范圍到達歐洲。
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建立了。
大流士時期,波斯有四個首都,王都是波斯波利斯,接見外國使臣和隆重慶典的地方,位于設拉子東北部;夏都哈馬丹,避暑的地方;冬都巴比倫;春都蘇薩,是波斯的行政中心。
波斯首都
公元前499年,愛奧尼亞地區的米利都發動了反抗波斯統治的起義,希臘各城邦積極參與(斯巴達沒有參與),燒毀了波斯小亞細亞行省首都,不過被大流士一世鎮壓。
大流士一世以此為理由,準備進攻希臘。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派兵從海路和色雷斯進攻希臘,但是遭遇了暴風雨,海軍覆沒,陸軍也被色雷斯人打敗,第一次希波戰爭沒怎么交手波斯就失敗了。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第二次派遣大軍西征,雙方在阿提卡半島的馬拉松平原會戰,雅典的重裝步兵以少勝多打敗波斯,第二次希波戰爭以波斯戰敗結束。
此后雙方積極備戰,希臘方面以陸軍為主的斯巴達加入聯盟。
公元前486年,埃及爆發起義,大流士前往鎮壓,但是染病去世,兒子薛西斯繼位,第二年平定了埃及叛亂。
公元前480年,薛西斯親征,陸軍25萬,海軍1000艘,號稱百萬大軍。主要從黑海海峽和色雷斯入侵希臘,海軍和陸軍伴行,降低風險。
第三次希波戰爭中希臘方面,以斯巴達為陸軍主力,以雅典為海軍主力。
薛西斯大軍迅速占領北希臘,南下到達溫泉關,溫泉關位于色薩利和阿提卡之間,現在的中希臘北部,依山靠海,類似山海關,是交通要道,越過溫泉關就可以長驅直入雅典。
斯巴達國王帶領三百勇士阻擋波斯軍隊,斯巴達國王和三百衛士英勇戰死,但是為希臘海軍的準備贏得了時間。
而雅典也全部撤出了雅典城,薛西斯火燒了空城雅典,被希臘聯軍引入薩拉米海灣,雙方展開決戰,但是波斯船大,薩拉米灣位于阿提卡半島南部,海灣比較小,適合雅典小船,戰斗以波斯慘敗告終,薛西斯逃回波斯,留在十萬陸軍在中希臘準備再次進攻希臘。
公元前479年,留下的波斯大軍再次進攻雅典,在雅典附近的普拉提亞平原上被斯巴達殲滅。
公元前478年,希臘各城邦在愛琴海的基克拉澤斯群島中部的提洛島成立提洛同盟,由于斯巴達退出,所以雅典是盟主。提洛同盟多次打敗波斯軍隊,一直打到小亞細亞。
公元前449年,波斯被迫求和,而希臘和斯巴達矛盾開始激烈,所以同意求和,雙方簽署《卡利亞斯條約》,波斯放棄愛琴海霸權,并且承認小亞細亞沿岸希臘城邦的獨立,希臘放棄波斯對埃及等波斯屬地的支持。
波斯在希波戰爭后,國力開始衰落,尤其是國內此起彼伏的叛亂更是對波斯的重擊。
但是希臘方面,由于爭奪霸主地位,公元前431年爆發了持續了近三十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波斯搖身一變成為希臘的調停者。
公元前412年,斯巴達為了打敗雅典,承認小亞細亞的城邦是波斯所有換取波斯的財力支持,波斯為了打擊雅典同意結盟,公元前404年斯巴達打敗雅典成為希臘霸主。
鑒于斯巴達強大,公元前395年支持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組成的反斯巴達同盟,分化瓦解希臘城邦,同時恢復了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統治權。
由于希臘忙于爭霸,所以波斯外界壓力較小。
但是公元前404年,乘著波斯的衰落,埃及人驅趕了波斯人,建立了28王朝,一直到公元前343年阿塔薛西斯三世滅亡埃及三十王朝,徹底斷絕了埃及人統治埃及的歷史,直到近代為止。
公元前336年,波斯末代帝王大流士三世繼位。大流士三世也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帝王,繼位不久就平定了埃及的叛亂,
與此同時,希臘半島雅典和斯巴達的衰落使得波斯壓力減小的同時,也給了希臘北部馬其頓王國的機會。
馬其頓國王緋力統一了馬其頓,公元前338年,緋力打敗希臘半島新霸主底比斯,第二年在科林斯建立同盟,馬其頓成為科林斯同盟的盟主。
在緋力準備東征波斯的時候,公元前336年在女兒婚禮上被刺殺了,兒子亞歷山大登上王位。
亞歷山大內部平定貴族叛亂,外部血洗了因為緋力去世希臘城邦的反叛的代表底比斯,重新成為希臘聯邦盟主。
亞歷山大一直想探尋東方的盡頭,亞歷山大知道西方的盡頭是海洋,南方的盡頭是波斯灣,北方的盡頭他以為是里海,但是東方的盡頭一直不知道。
亞歷山大打著為希臘復仇的名義,在公元前334年,組織了30000步兵,5000騎兵,和一百多艘戰船組成的希臘聯軍東征波斯。
首先,亞歷山大從色雷斯,越過黑海海峽,很輕易的就打敗了波斯在小亞細亞行省兵力,輕取了小亞細亞。
公元前333年,大流士三世親率十多萬士兵和亞歷山大在敘利亞的伊蘇斯舉行會戰,亞歷山大大敗大流士三世,包括大流士的老婆孩子母親都被俘虜,大流士三世企圖用幼發拉底河以西的波斯領土換取親人和和平被亞歷山大拒絕了。
亞歷山大為了不被波斯海陸夾擊,一路向南,把波斯地中海沿岸的敘利亞,巴勒斯坦都占領了,解除了后顧之憂。
后來,亞歷山大到達埃及,打敗了埃及的波斯總督,自稱是阿蒙神之子,受到埃及人民歡迎,被稱為埃及法老,并且修建了亞歷山大城,還占領了利比亞的部分地方。
公元前330年,在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后,亞歷山大開始對波斯腹地進攻攻擊,在兩河流域尼尼微平原的高加米拉打敗號稱百萬的大流士,波斯徹底沒有了抵抗力,亞歷山大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阿富汗和中亞,東北到達帕米爾高原。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攻破了波斯首府波斯波利亞,大流士三世在逃跑過程中被部下殺死,波斯滅亡。
從公元前550年居魯士攻破哈馬丹滅亡米底開始到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攻破波斯波利亞為止,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歷時220年的帝國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