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名窯,宋代的哥官汝定鈞,明代的景德鎮官窯,清代的景德鎮御窯,都盛極一時,那個時代的精品,正是今日拍賣場上的冠軍。進入民國,似乎只有景德鎮的珠山八友的瓷器能和前代比比,到達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似乎當年盛極一時的窯口,就戛然而止,從此斷了代。但是,果真如此嗎?
隨著時間的流逝,1949年后的瓷器已經慢慢變成“古董”,從一些大收藏家到一些拍賣場上的成交作品來看,我們發現,一張收藏盛宴的幕布正在緩緩拉開,一些大收藏家的秘密,正在慢慢揭曉。這個秘密收藏的瓷器品種就是從1949年建國前就開始秘密籌建,到1951年正式建立的建國瓷廠生產的頂級“當代官窯”瓷器。
新中國建國初陶瓷界一等大事
組織建國瓷生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他提出了組織建國瓷生產的建議,旨在搶救、挖掘和恢復全國各地的名窯名瓷,弘揚祖國的民族文化。周恩來總理采納并支持了意見。
建國初期·鄒國鈞 粉彩山水筆筒
高莊來到景德鎮后,從各個工藝美術合作社和私營瓷廠內抽調了三十多位在彩繪、成型及顏色釉配制卓有影響的老藝人如王大凡、王步、魏庸生、潘庸秉等人和極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工人組織學習和培訓,這些年輕人中有王錫良、張松茂等人。培訓的地點設在景德鎮久棄的天主堂,這里環境安靜。場地寬大,不易受外界的噪擾。參加培訓的人大多數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人甚至說是政府“發彩”(分配彩燒瓷器),燒制類似于“洪憲瓷”的仿古瓷。
建國初期·江西建國瓷業公司造 鄧肖禹 粉彩花鳥瓶
于是,一些人把自己精心彩飾的重工粉彩瓷交來評選。高莊因勢利導,結合這些瓷器講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由于景德鎮設御窯廠,故而“任其百爾,執事媚滋一人”,一切都以皇帝的愛好和要求為旨準。現在的陶瓷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所以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像康雍乾三朝的瓷器要去其糟粕,選精去粗,再也不能有繁緝、庸俗封建迷信的舊習,再也不能脫離人民大眾的社會基礎一味仿古。
話雖說得尖銳些,但仍有人不以為然。當高莊把特意帶來的許多民間工藝美術品如竹雕、年畫、剪紙等擺出來讓大家參觀品論時,有人就說:“什么民間剪紙?不就是婦女家用的鞋樣子嘛。”只有曾龍升對天津泥人張的《包餃子》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段茂發則對新安版畫看得癡迷入神。而王錫良、張松茂等人始終興致勃勃地聽高莊對各類民間工藝品的講解和分析,覺得如醒潮灌頂,耳目一新。第二天恰逢星期日,高莊囑大家不必上班,自由安排活動。許多人都覺得很新鮮,因為大家在私家紅店、作坊干活,哪有什么“法定休息日”的概念。本來幾個年輕人相約到“廠前”逛逛, 聽說梅健鷹、祝大年去郊外寫生,都臨時改變了主意,也隨大學生們去黃泥頭看看。
建國初期·程兆鑫 粉彩花鳥壺
這一去,使得王錫良、張松茂等人懂得了什么是寫生,什么是素描,什么是油畫,什么是水彩畫,懂得了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大自然的造化,更理解到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感性認識。從此后,受到啟發和影響的一大批景德鎮陶瓷美術工作者都把野外寫生作為藝術創作的必由之路。在當時封閉而保守的陶瓷藝壇,不營吹進了一股清新鮮活的春風。
建國初期·張松茂 粉彩人物蓋杯
楊永善在他的《中國的陶瓷》一書中寫道:“建國瓷的設計制作工作由1952年10月開始,到1954年9月結束,完成了73556件產品?!苯记逶凇毒暗骆偺沾墒犯濉酚浭觯骸敖▏晌瘑T會在這年(1953年)創設了‘ 建國窯’,用科學方法制造了建國瓷器,燒造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煙酒具、花瓶、花盆及其它日常用具和紀念禮品等,以民族形式及大眾方向,作為藝術標準,以表達出新中國的蓬勃氣象。”
建國初 汪小亭繪粉彩山水蓋杯
在這段時間里,高莊、梅健鷹、祝大年等師生們與景德鎮陶瓷藝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設計瓷上的裝飾紋樣,一起試制失傳的顏色釉瓷,一起燒造器型新穎的日用瓷,賺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也激發起他們日益高漲的積極性,時年七十多歲的藝人吳龍發老當益壯,精心繪制了一塊尺八青花大圓盤。在預展中獲得中外專家的一致贊譽。此外,在恢復失傳的顏色釉中,其中釉里紅、窯變花釉、鈞紅、祭紅(郎窯紅)、美人醉(桃花片)、霏紅、天青等七種獲得了成功, 可與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媲美。同時還研制出藍花釉、孔雀藍、仿宋鈞三種色釉。
建國初 汪小亭繪粉彩通景山水亞洲壺
歷時三年的建國瓷生產,經過設計委員會的嚴格甄選,共計73556件,而景德鎮入選的有24531件,占全國產瓷區的三分之一強,成績最為突山。這些瓷器是分批送審的,1953年景德鎮送審的有10438件。當年十月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保和殿舉行的“建國瓷”預展中,景德鎮瓷器的新面貌、新氣質和新形象給人印象最深。徐悲鴻和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在高莊、王遜、莫宗江等人陪同下,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展覽,并指出:建國瓷的制作,是新中國的創舉,是陶瓷事業新生命的開始。所以在工作進行之前,必須澄清陳腐的傳統觀念,在工作進行之中,必須經??偨Y經驗,在即將完成任務之際,要保持清醒頭腦,保持不驕不燥的工作作風,逐步使建國瓷的質量提高到應有的水平。
陶瓷乃中國文化之代表
建國瓷大行世界,弘揚偉大中國文化
為了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周恩來總理指示,從建國瓷中精選部分赴國外展出。景德鎮瓷器在1953年先后在蘇聯、保加利亞、瑞典、德意志(萊比錫)、蒙古等國展出;1954年復在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羅馬尼亞、印度、緬甸、敘利亞等十四個國家展出:1955年在蒙古、朝鮮、瑞士、英國、法國展出。
建國初 游海濱繪礬紅開光粉彩山水鑲器瓶
在歷次展覽中,人們對景德鎮瓷器評價最高,可謂觀者如云,好評如潮。他們對各種顏色釉、青花、古彩、粉彩、斗彩、薄胎花瓶、薄胎碗等均極感興趣,視為珍品,如200件青花斗彩牡丹花缽和粉彩十二牡丹的薄胎碗、粉彩人物《梁紅玉擊鼓》花瓶、50件粉彩《木蘭從軍》花瓶,古彩描金《荷花》梅瓶、粉彩《萬花》尺六果盤、黑葉描金《牡丹》茶具,一致認為裝飾大方、色調鮮明、富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
對反映現實題材的作品,如《采茶撲蝶》、《迎紅旗》、《志愿軍在朝鮮》、《祁連山探勘隊》、《小孩放鞭炮》、《東北舞》以及反映民間故事的《梁祝姻緣》、《白蛇傳》等,認為這些作品隨著內容的變革,突破了原來單純的傳統模式,在創作上并吸收了剪紙、年畫、雕刻的表現方法,是充分體驗生活的成功創作,贊譽為“劃時代的進步”。
建國初 余翰青繪粉彩花卉、翎毛、走獸、蟲草紋四方筆筒
倍受徐悲鴻等藝術家關注并贊賞的霏紅瓷,它那種光輝絢麗奪目但又深邃入火的紅釉色彩,使人感到愉悅而又尊嚴。這種富有民族內涵的紅釉瓷從宋代到清代時傳時衰,曾幾度失傳。此次藉“建國瓷”的東風不僅有了恢復和提高,而且做了科學的物化分析并記錄在案,為今后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展品中的數件霏紅裝飾的扁肚天球瓶和四方芭蕉瓶,就雄辯地證實了這一點。
藝術瓷廠 景德鎮藝術瓷廠?桃紅釉描金皮球花雙活環耳葫蘆瓶
那年歲當三十歲的王錫良創作的一件尺二《采茶撲蝶》圓盤,其造型之新穎,色感之馨和,主題之鮮活,為眾人所矚目。1954年10月27日的《人民日報》評論說:“景德鎮青年一代的陶瓷藝術人員,在貫徹‘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的文化方針下,加強政治思想領導,提高了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發揚了我國陶瓷藝術的優良傳統,積極創作反映社會主義的現實作品。《采茶撲蝶》的主題和表現方式是健康向上的、明朗清新的,隨時在喚起人們對青春、對生活的熱情?!?/p>
建國初?薄胎粉彩虎嘯山林瓶一對
“建國瓷”自1953年到1955年期間,先后在三十多個國家展出。誠如緬甸總理吳努在參觀展覽后寫給駐緬大使姚仲明的信中所言:“給我特別深刻印象的是構成展覽會中最出色的、獨一無二的效果的一些瓷器。我認為:它們的式樣的精巧和色彩的調和是無與倫比的。”
建國初?名家粉彩開窗花卉象耳瓶
建國瓷的生產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個世紀,但她畢竟在中國陶瓷史和景德鎮陶瓷發展史上,留下了足以引人自豪的難忘的一頁。
最被遺忘的收藏角落,亟待開掘的金礦
收藏驕子 建國瓷
我國擁有悠久的瓷器收藏歷史,上至宮廷,下到民間,因著瓷器使用的尋常可見。古代先民惜物,即便瓷器“沖線”了,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請焗瓷匠來修好,然后繼續使用,而對于精細的或先祖留下的瓷器,則會更細心使用、保管。因而,老瓷器還是留下來很多。民間有“民窯”,宮廷有“官窯”,江湖和廟堂都在瓷器文化的熏染下,對瓷器愛惜有加。一代代傳下來,碎了積,存了碎。一般年代越久遠,留下來存世的完整器就越少。
但如今,發現一個有意味的現象:收藏愛好者包括古玩店、藝術家等,一說起“老瓷器”,都認為最起碼是民國以前,“古瓷器”則應在清末以上。很少有人提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建國瓷”。而以年代論,這些瓷器是“最近”燒造的瓷器,按理存世量很多,且無論是民間還是國有文博機構,應保存、搜羅一批精品。但事實是,它們恰恰在當下很少被看到。
春風化雨育新苗瓶
是否是被“私密”藏在大小藏家那里?小編也接觸過眾多瓷器收藏愛好者,看過大量古玩店、長三角多家文物商店,鮮見它們被“先知先覺”的藏家收藏。大多數瓷器藏家,以“年代太近”而不將其視為“文物”,或以“政治意識太強”、“缺乏文人氣息和藝術特色”等理由一概拒之。
忠心瓷板
以古玩或藝術品的幾個收藏標準來衡量,“建國瓷”正是一個有待藏家關注的“被遺忘的角落”,是一個亟待開掘的“金礦”。自身實用價值反映了藏品創作、制造之初的實用目的,是一個類別藏品得以繼續傳承的基礎原因。
釉下五彩 飛馳在雪山
由于“建國瓷”產生在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年限很短,只有20年,記載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氛圍,這是歷朝歷代瓷壺無法比擬的?!敖▏伞钡臍v史科研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也非常獨特。它是特別年代、特殊審美的承載物、見證物。文化藝術作品中,瓷器和文學有所不同。
7501 釉上水點桃花蓋碗
有人說,解放后“17 年文學基本已是廢紙一堆,但17 年的繪畫依舊是瑰寶”。因為文學指向永恒性,需要發現那個人類共有的普遍的經驗,書寫那些永恒不變的人性,而繪畫不是。瓷器也一樣,更多樣式的工藝品也同樣如此,它們在某種意義上,記錄的是時代的奇觀和特定的風俗?!靶碌囊庾R形態美學造就了一種全新的視覺”,它凝固在瓷器或畫面上,讓我們明白,人們曾有過這樣的念頭,從而讓我們通過這種畫面視覺回到那個時代。
‘建國瓷’的工藝水平不亞于任何一個時代
50年代作 當代 墨彩描金開光龍紋雙耳瓶
新中國成立初期,誕生了千年瓷都“景德鎮十大瓷廠”之類的大型陶瓷生產企業。這些工廠里的老陶藝家,幾乎個個都是名家。如景德鎮雕塑瓷廠的曾山東、蔡敬標、何水根等,皆為成名于民國晚期的雕塑名家;再如,前身為明清御窯廠的建國瓷廠的瓷器,均由徐悲鴻、齊白石、梁思成等宗師級的人物親臨指導把關;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里還有民國“珠山八友”中的劉雨岑及其“八友”的后代和傳人:王錫良、汪桂英、劉平、王懷俊、徐亞風、胡廬、周國楨、張松茂等人。由此,一些專家評說,“‘建國瓷’的工藝水平不亞于任何一個時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