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簡稱鄂。在長江中游,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屬湖廣行中書省,設有荊湖道宣慰司,簡稱“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會武昌在唐、宋時稱鄂州,故亦簡稱“鄂”。
湖南省
簡稱湘。在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安史之亂后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故有糊南之稱。宋置湖南路。清置湖南省。又因湘江縱貫全省,簡稱“湘”。
河南省
簡稱豫。位于黃河下游南岸。古稱“中州”、“中原”。古為豫州地,唐置河南道,元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置河南省。因在黃河之南,故名。又因河南在《禹貢》九州中為豫州地,故簡稱“豫”。
安陽市、縣▲
位于東經114.3°,北緯36.0°,在河南省北部。商代為殷地,“殷墟”就在今市區的小屯村。戰國為新中邑,秦國張唐攻拔寧新中,改寧新中為安陽縣。據《安陽縣志》:“變‘寧’為‘安’,義相近矣;水北山南曰陽,其以在淇北,故名。”1949年置市。
林州市▲
位于東經113.8°,北緯36.0°,在河南省北端,太行山東麓,與山西、河北省為鄰。戰國時為臨慮縣,因境內有隆慮山,邑名臨慮,因東漢殤帝名隆,避“隆”改隆慮縣為林慮縣。金置林州。明改為林縣。林縣源于林慮,省慮字為縣名。1996年改設林州市。
內黃縣▲
位于東經114.8°,北緯35.9°,在河南省北部,衛河上游,與河北為鄰。漢置內黃縣。魏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
湯陰縣▲
位于東經114.3°,北緯35.8°,在河南省北部,安陽市南部。西漢置蕩陰縣,因位于蕩水之陰得名。蕩原為古國名,因蕩水流經古蕩國得名。唐貞觀元年(627年)以水微溫,改蕩水為湯水,并蕩原為湯陰縣。
滑縣▲
位于東經114.4°,北緯35.5°,在河南省北部,衛河東岸。東晉初名滑縣。滑,據說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伯爵,稱滑泊。縣境有滑伯廟和滑伯墓。滑臺,城周二十余里,中城和里城建筑在高臺上,下以黃河為塹,居高臨下,非常險要,謂之滑臺。明代洪武年間改滑州為滑縣。
長沙市、縣▲
位于東經112.9°,北緯28.2°,在湖南省湘江下游。秦置長沙郡。漢置長沙國。隋置長沙縣。據《元和郡縣志》:《東方朔記》,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川至東萊,地可萬里,故曰長沙。另據《通典》: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其地在周曰星沙,以天文名也。越世家,犨龐長沙。1933年設長沙市。
望城縣▲
位于東經112.8°,北緯28.3°,在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1951年析長沙縣部分地區置望城縣,因縣治設于岳麓山北的望城坡,故名望城縣。
寧鄉縣▲
位于東經112.5°,北緯28.2°,在湖南省東部。漢屬長沙國地,據《古今圖書集成》:“唐始析益陽地置寧鄉”。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置寧鄉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國家太平,政局穩定。取鄉土安寧之意,改新康縣為寧鄉縣。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以故國為名。
瀏陽市▲
位于東經113.6°,北緯28。 1°,在湖南省東部,東鄰江西省。三國吳置瀏陽縣。據《水經注》:“瀏水……流經其縣南,縣憑溪以名縣也。”1993年設市。
常德市▲
位于東經111.7°,北緯29.0°,在湖南省北部,沅江下游。宋置常德府,因其南之德山,又名,善德山,轉音為常德。1913年置常德縣。1950年析置市。
澧縣▲
位于東經111.7°,北緯29.6°,在湖南省北部。1913年置澧縣,因縣西南有澧水,故名。
津市市▲
位于東經111.8°,北緯29.6°,在湖南省北部。1950年設津市市,因地處澧水北岸,“為水陸要津”而得名。
臨澧縣▲
位于東經111.6°,北緯29.4°,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晉置臨澧縣,以縣臨澧水為名。清置安福縣,因與江西重名,1914年復置臨澧縣。
桃潭縣▲
位于東經111.4°,北緯28.9°,在湖南省西北部。北宋置桃源縣,因東晉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所述及的武陵縣中析出,所以《大明一統志》指出:“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一說縣西南有桃沅山,即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地,故名。
漢壽縣▲
位于東經111.9°,北緯28。 9°,在湖南省北部。西漢置索縣,東漢置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童。三國吳改置吳壽,后廢。1912年復置漢壽縣。
安鄉縣▲
位于東經112.1°,北緯29.4°,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據《今縣釋名》:“隋廢郡置今置,按吳于縣地置南安縣,安鄉蓋因南安為名。”一說據《三國志》:“封曹義為安鄉侯”,以故國為名。
石門縣▲
位于東經111.3°,北緯29.6°,在湖南省北部。據《今縣釋名》:“《輿地廣記》:吳時武陵充縣松粱山,有石洞開,廣數十丈,名曰天門,孫休以為佳祥,置天門郡于此,隋廢郡,置石門縣;今縣西有石門山。”
郴州市▲
位于東經113.0°,北緯25.7°,在湖南省南部。秦置郴縣,因郴水為名。隋為郴州。1913年改為郴縣。1958年析置郴州市。
資興市▲
位于東經113.3°,北緯25.9°,在湖南省東南部。東漢置漢寧縣,晉改晉寧縣,唐改資興縣,因縣有資興水,故名。宋改興寧縣,1914年復舊名。1984年改市。
宜章縣▲
位于東經112.9°,北緯25.4°,在湖南省東南部,西南與廣東省為鄰。隋置義章縣,縣有大章、小章二水。宋初諱義字,改為宜章縣。
汝墟縣▲
位于東經113.6°,北緯25.5°,在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省相鄰。西漢為郴縣,東晉改汝城縣。或因汝川而得名。
安仁縣▲
位于東經113.2°,北緯26,7°,在湖南省東南部。唐為安仁鎮,宋初為安仁場,宋乾德三年(965年)因場置安仁縣。取“仁化安撫”之意。
嘉禾縣▲
位于東經112.3°,北緯25.5°,在湖南省南部。據《今縣釋名》:“明崇楨十二年(1638年)析桂陽之倉禾堡置縣,因名。”一說以桂陽州之倉禾堡置,析臨武縣地益之,故名嘉禾。
臨武縣▲
位于東經112.5°,北緯25.2°,在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省為鄰。戰國為楚臨武邑,漢置臨武縣。據《水經注》:“武溪水出縣西北桐柏山,東南流,右合溱水,亂流東南,經縣西,縣側臨溪東,因曰臨武。”
桂東縣▲
位于東經113.9°,北緯26.0°,在湖南省東南部。宋置桂東縣,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縣在桂陽之東,故名。
永興縣▲
位于東經113.1°,北緯26.1°,在湖南省東南部。唐置安陵縣,后改高亭縣,宋熙宗六年(1073年)置永興縣,取永遠興旺之意。
桂陽縣▲
位于東經112.7°,北緯25.7°,在湖南省東南部。漢置桂陽縣。縣在桂水之陽,故名。據歐陽忞說;“桂江即漓水,其源多桂,不生雜木。”又據《輿地紀勝》:“以其在桂洞之南,故曰桂陽。”
鄂州市▲
位于東經114.8°,北緯30.3°,在湖北省武漢市東。秦置鄂縣,以古邑和古國為縣名。三國為武昌縣。1913年改為壽昌縣,1914年改為鄂城縣,因有古鄂王城,故名。1979年設市,1983年改為鄂州市。
恩施市▲
位于東經109.4°,北緯30.2°,在湖北省西南。東晉筑城臨施水,號施王城。后周因置施州。據《水經注》:“施水出施山,北流會于沅。”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施縣,七年改為恩施縣。取皇帝恩賜于施縣之意。
利川市▲
位于東經108.9°,北緯30.3°,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清置利川縣,固革井溪為名。1986年設市。
建始縣▲
位于東經109.7°,北緯30.5°,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側。晉泰始元年(265年)設建始縣。據《今縣釋名》,因建始溪得名。
來鳳縣▲
位于東經109.3°,北緯29.4°,在湖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酉水上游。清置來鳳縣。據《來鳳縣志》:“翔鳳山地,土司時,傳說有鳳集于此,邑因之得名。”
巴東縣▲
位于東經110.3°,北緯31.0°,在湖北省西部,與四川省(今重慶市,天津四注)相鄰。隋置巴東縣,以縣在巴山之東,故名。
鶴峰縣▲
位于東經110.0°,北緯29.8°,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鶴峰州,以城后諸山奇峰,如鶴飛翔而得名。1912年改縣。
宣恩縣
位于東經109.4°,北緯29.9°,在湖北省西南部。清置宣恩縣,為“傳布恩德”之意。
咸豐縣▲
位于東經109.1°,北緯29.6°,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與四川省(今重慶市,天津四注)為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咸豐縣,取“咸慶豐收”之意。
鶴壁市▲
位于東經114.1°,北緯35.8°,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東麓。市名源于鶴壁集,在今市北十五里。今市原名大湖,1957年置鶴壁市。鶴壁源于一個傳說。相傳,這里有家飯店,營業蕭條,但是店主為人善良。一天,有個道人來到店里,自言囊中空空,沒錢買飯。店主人仍熱情招待。第二天清晨,道人卻不辭而別,在雪白的墻壁上畫了個大鶴。店主大怒,正要拿鍬把白鶴鏟掉,白鶴卻翩翩起舞飛了起來。此事驚動了四鄰觀看,天數長了,飯店也興隆起來,形成了集鎮。據《元一統志·新德路》師拓詩,內有“白鶴壁游,善應泊山”句,并說“今湯陰縣有鶴壁鎮”。
浚縣▲
位于東經114.5°,北緯35.6°,在河南省北部,衛河之畔。漢置黎陽縣,元設浚州,明改浚縣。浚指浚水,浚水是衛河和淇河合流處的古稱。衛淇合流處,由于兩河的沖激,流水浚深,故以“浚”為名。
淇縣▲
位于東經114.2°,北緯35.5°,在河南省北部,衛河北岸。元置淇州,明改淇縣,以城北淇河得名。
衡陽市、縣▲
于東經112.6°,北緯26.8°,在湖南省南部。隋置衡陽縣,因衡山在縣西北,故名。1943年析置衡陽市。
耒陽市▲
位于東經112.8°,北緯26.4°,在湖南省東南部。秦置耒陽縣,因在耒水之陽,故名。隋改耒陰,唐復未陽。1986年設市。
常寧市▲
位于東經112.3°,北緯26.4°,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據《今縣釋名》:“吳分耒陽置新平縣,劉宋因蠻寇止息,遂號新寧,天寶元年,改名常寧。”取永久安寧之意。1996年設市。
衡東縣▲
位于東經112.9°,北緯27.1°,在湖南省東部,洣水下游。1966年析衡山縣置衡東縣,以在衡山之東,故名。
衡山縣▲
位于東經112.8°,北緯27.2°,在湖南省東部,湘江中游。西晉置衡山縣。據《今縣釋名》:“西北衡山,是為南岳,山如車蓋及衡軛之形,故名。”縣因衡山得名。
衡南縣▲
位于東經112.6°,北緯26.8°,在湖南省東南部,湘江中游,1952年析衡陽縣置衡南縣,因在衡山之南,故名。
祁東縣▲
位于東經112.1°,北緯26.8°,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本祁陽縣地,1952年析祁陽縣置祁東縣,因在祁陽縣之東,故名。
懷化市▲
位于東經109.9°,北緯27.5°,在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據《湖南省志》:1942年設懷化縣,縣治原設懷化驛,因以為名。1979年析置懷化市,因縣為名。
洪江市▲
位于東經109.9°,北緯27.1°,在湖南省西部。1950年設市,由洪江鎮得名。1963年撤,1979年復設市。
麻陽苗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09。 8°,北緯27.8°,在湖南省西部,麻陽河流域。據《今縣釋名》:“陳置麻陽戌,唐因置縣,縣治在麻溪口,一統志,麻伊溪原出芷江縣界,北入辰水,縣以此名。”1988年改今名。
會同縣▲
位于東經109.7°,北緯26.8°,在湖南省西部,與貴州為鄰。宋置會同縣,因沅水、巫水、若水、渠水四水會合之地,故名。
沅陵縣▲
位于東經110.3°,北緯28。4°,在湖南省西部。漢置沅陵縣,境內有沅江,為漢頃侯吳陽邑。故名。
辰溪縣▲
位于東經110.1°,北緯28.0°,在湖南省西部,辰水之畔。漢置辰陽縣,因在辰水之陽,故名。隋改辰溪縣,以辰溪流經,故名。
黔陽縣▲
位于東經110.1°,北緯27.3°,在湖南省西部。宋置黔陽縣,因在黔江之陽,故名。
溆浦縣▲
位于東經110.5°,北緯27.9°,在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唐置溆浦縣,因敘水所經,一名溆水,故名。浦,水邊之意。
新晃侗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09.1°,北緯27.3°,在湖南省西部。清置晃州直隸廳,因西晃山為名,1913年改為晃縣。后改新晃縣,1966年改今名。
芷江侗族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09.6°,北緯27.4°,在湖南省西部,與貴州省為鄰。清置芷江縣,芷江所經,“兩岸多生杜蘅白芷,故名。”一說因芷水為名。
通道侗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09.7°,北緯26.1°,在湖南省西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宋置通道縣,因此縣為西至貴州,南到廣西之大道,故名。1954年改今名。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09.6°,北緯26.5°,在湖南省西南端。據《今縣釋名》:“本溪洞諸蠻之地”,宋置靖州,取安撫之意。1913年改為靖縣,1987年改今名。
黃岡市▲
位于東經114.8°,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東。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黃岡縣。據《今縣釋名》:“西北有黃岡山,因古黃國得名。”1990年設黃州市。1995年在黃岡地區所轄范圍內改黃州市為黃岡市,沿用地區名為市名。
麻城市▲
位于東經115.0°,北緯31.1°,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北。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縣為麻城縣。據《讀史方輿紀要》:縣本石勒將麻秋所筑,因名麻城。1987年改市。
武穴市▲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長江北岸,鄰接江西省。唐置廣濟縣。1987年改為武穴市,因武穴鎮得名。據《康熙丁未志》:武穴“或云漢以前為鄔家閱,人極悍,有精兵,唐號武家閱。”據何紹基《長江圖說》:“武穴古為大江九穴之一。”明代更名為武家穴,后演變為“武穴”。
紅安縣
位于東經114.6°,北緯31.2°,在湖北省武漢市北,大別山南側。明置黃安縣。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在“黃安戰役”奇取縣城后,12月改黃安為紅安縣,以慶祝紅四方面軍的勝利。
羅田縣▲
位于東經115.3°,北緯30.7°,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北。大別山南麓。據《今縣釋名》:“梁置、縣西北有同羅關,《輿地紀勝》,崄石河在浠水縣東北,羅石三溪之水會焉,蓋縣居茲水之陸而名。”一說羅田系巴蠻酋長田光興,文小羅助其滅叛將有功,設縣時蓋取二人名姓稱羅田。
浠水縣▲
位于東經115.2°,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東,長江北岸。南朝宋置浠水左縣,唐改為蘄水縣。1933年改為烯水縣。縣治南有浠水,故名。
蘄春縣▲
位于東經115.4°,北緯30.2°,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南。漢置蘄春縣。據《太平寰宇記》:蘄春縣以水隈多蘄菜而得名。蘄菜即楚菜,俗稱水芹菜。春,取生機勃勃之意。
黃梅縣▲
位于東經115.9°,北緯30.0°,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南臨長江。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縣為黃梅縣。據《今縣釋名》:“黃梅山在西北,山多黃梅,以此名縣。”
英山縣▲
位于東經115.6°,北緯30.7°,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大別山南側。宋置英山縣。據《英山縣志》:“九江王英國公墓在英山尖下,塋碑尚存。”因山為名。
黃石市▲
位于東經115.0°,北緯30.1°,在湖北省東部,在武漢市東南。1950年設黃石市,因大治縣的黃石港得名。一說因黃石山得名。
大冶市▲
位于東經114.9°,北緯30.0°,在湖北省東南部,長江南岸。宋乾德五年(967年)設大冶縣,因縣境礦藏豐富,不少朝代在此大興爐冶,故取名大冶縣。1994年設市。
陽新縣▲
位于東經115.2°,北緯29.7°,在湖北省武漢市東南面。三國吳置陽新縣,隋改永興縣,1914年復改陽新縣。
焦作市▲
位于東經113.2°,北緯35.2°,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焦作市源于焦作村名,焦為姓氏,焦作,指焦姓經營的作坊。在焦作周圍的許多村名都有“作”字,如李貴作、陸家作、上百作等。一說,據《說文解字》:“焦,火所傷也,從火雥聲,”因而認為焦作原是經營煤業的作坊。1956年以礦區設焦作市。
濟源市▲
位于東經112.5°,北緯35.0°,在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與山西省為鄰。隋置濟源縣。縣境西北有王屋山,是古代濟水的發源地,故曰濟源。1988年設市。
修武縣▲
位于東經113.4°,北緯35.2°,在河南省西北部,鄰山西省。修武一名源出一歷史事件。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出師伐紂,從豫北平原向商都朝歌(今淇縣)進軍,路經今修武一帶時。車上的軛斷為三截,天雨三日不止,軍隊無法前進。武王問姜尚:“車軛為三,天雨三日不止,難道是天意不讓伐紂嗎?”他解釋道:“軛折為三,是要我們把軍隊分為三軍,天雨三日不止,是為我們洗滌兵馬。”于是“修武勒兵于寧,更名邢丘曰懷寧,曰修武。”修武,意為整頓軍隊。
溫縣▲
位于東經113.0°,北緯34.9°,在河南省西北部,鄭州市西北,黃河北岸。漢置溫縣,“溫”源于西周初期蘇岔生的封國名。一說因境內溫泉得名,周為溫邑。
武涉縣▲
位于東經113.3°,北緯35.0°,在河南省北部,鄭州市以北,黃河之畔。隋開皇十六年設武陟縣。據《說文解字》:“陟,登也,從阜步。”段玉裁注:“謂緣阜而步也。”《爾雅》: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曰陟。今焦作、修武一帶,太行余脈起伏,以“陟”為名,應取登山或取山嶺重疊義。又因原為修武境,故以武陟為名。
博愛縣
位于東經113.0°,北緯35.1°,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與山西省為鄰。1927年置博愛縣,是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吉鴻昌命名的。為了防止以后發生流血事件,便于國民黨地方政府領導,吉鴻昌將軍根據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等自然條件,認為可以置縣,于是向國民黨政府提議與沁陽縣分縣而治,按孫中山先生的“自由、平等、民主、博愛”學說,取名博愛縣。
孟州市▲
位于東經112.7°,北緯34.8°,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陽東北,黃河北岸。漢置河陽縣,元稱孟州,明改孟州為孟縣。孟縣,源為孟津——古代黃河的重要渡口。孟縣得名于孟津。1996年設市。
沁陽市▲
位于東經112.9°,北緯35。 0°,在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隋置河內縣,因在黃河北。明設懷慶府。1913年改為沁陽縣,因在沁河之北,故名。1989年設市。
荊門市▲
位于東經112.1°,北緯31.0°,在湖北省中部,漢江與漳水之間。唐置荊門縣,以境內荊門山得名。據《荊門直隸州志》:“荊門山即虎牙關,唐尉遲恭筑。在州南五里,東西兩山對峙如門”故名。1979年設市。
鐘祥市▲
位于東經112.5°,北緯31.1°,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漢江中游。明嘉靖十年(1531年)設鐘祥縣。鐘祥,以明世宗(嘉靖皇帝)發跡于此,有聚集祥瑞的意思,故賜名鐘祥。1992年設市。
京山縣▲
位于東經113.1°,北緯31.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大洪山南麓。隋置京山縣。京山縣城東7.5公里處有京山,又稱京源山。
荊州市▲
位于東經112.2°.北緯30.3°,在湖北省南部,長江北岸。唐代始稱沙頭、沙頭市,簡稱沙市。其意為沙洲頂端的集市。1949年設市,故在沙市之后又加“市”字。1994年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和江陵縣,設立荊沙市。1996年荊沙市改名為荊州市,取古荊州為名。
石首市▲
位于東經112.4°,北緯29.7°,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與湖南省為鄰。晉置石首山。據《今縣釋名》:“石首山在縣東,江濱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縣以此名。”
洪湖市▲
位于東經113.4°,北緯29.7°,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1951年成立洪湖縣,以境內最大湖泊洪湖得名。1987年縣改市。
開封市、縣▲
位于東經114.3°,北緯34.7°,在河南省中北部。春秋為鄭地,漢置開封縣。據《太平寰宇記》,開封,取開拓封疆之意。1948年設開封市。
尉氏縣▲
位于東經114.1°,北緯34。 4°,在河南省中部,開封市西南。“古獄官曰尉氏”,今尉氏原為“鄭之別獄”,并以這里為食邑,人們又稱此邑為“尉氏”。據《漢書》:“鄭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為邑。”秦置尉氏縣。
蘭考縣k▲
位于東經114.8°,北緯34.8°,在河南省東北部,開封市東側。清代,蘭陽、儀封二縣合并,稱蘭儀,以二縣首字為名。因諱皇帝溥儀之“儀”字,改蘭儀為蘭封。1954年,蘭封、考城二縣合并,稱蘭考縣,又以二縣首字為名。
杞縣▲
位于東經114.7°,北緯34.5°,在河南省東北部,開封市南側。古多杞柳,西周稱杞國,秦置雍丘縣,五代改杞縣。縣因古國名,國因柳名。
通許縣▲
位于東經114.4°,北緯34.4°,在河南省東北部,開封市南邊。春秋為許國地。宋置通許鎮。宋太祖趙匡胤下詔疏浚蔡河。自京師至通許鎮,沿河設置閘門,按時開閘,調節水量,漕運暢通。取自汴京直通許國故地之義,故名通許。宋真宗咸平五年設咸平縣,以年號為名。后因與咸平府同名,改為通許縣。
婁底市▲
位于東經111.9°,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原湘鄉縣,南宋時稱神童灣。“婁”、“氏”為天上兩個星座,為二十八宿之一。婁宿屬白虎(西方)七宿第二宿;氐宿亦稱天根,屬青龍(東方)七宿第三宿。婁底地區適居其下,人們稱“左青龍,右白虎”,吉星高照,兆卜祥瑞,因以為名。“婁底”由“婁氏”演變而來。1961年設市,1962年撤,1980年復置市。
冷水江市▲
位于東經111.4°,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資水中游。原為新化縣工礦區,1969年以區設縣得名。冷江區的駐地有一條白錫礦山至資水的連溪,兩岸多井,井水冰涼,匯入溪內,流入資水,冷水江由此得名。
漣源市▲
位于東經111.6°,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漣水源頭。1952年設漣源縣,因地處漣水源頭,故名。1987年改為市。
新化縣▲
位于東經111.3°,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資水中游。據《寶慶府志》:“筑二邑,命曰安化、新化,以安化隸潭州,以新化隸邵州。”取“新歸王化”之義,故名新化。據《今縣釋名》:“自晉以后,皆為蠻地,宋平猺大洞,以其地置縣。歐陽忞曰:收復梅山,以其地置新化縣。”賦新開化之意。
雙峰縣▲
位于東經112.2°,北緯27.4°,在湖南省中部偏東。原湘鄉縣地,1952年設雙峰縣,因縣城東南有雙峰山屏立其側,即以為名。
洛陽市▲
位于東經112.4°,北緯34.6°,在河南省西北部,鄭州市西側,洛陽,因地處洛水之北,故名。東周、東漢等九朝均在此建都,1948年置市。
孟津縣▲
位于東經112.4°,北緯34。 8°,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陽北部,黃河之畔。孟津,原名“盟津”,是古代洛陽東北黃河上的重要渡口,是以周武王伐紂在此與諸侯歃血為盟命名的。孟為盟的諧音。金代在孟津渡南口置孟津縣。
伊川縣▲
位于東經112.4°,北緯34。 4°,在河南省中西部,洛陽市南。隋置伊闕縣,因北鄰伊闕山(今龍門山)得名。1927年在此縣置自由、平等二縣,1932年二縣合并,改稱伊川縣,因鄰伊河得名,伊河,古稱伊川。
汝陽縣▲
位于東經112.4°,北緯34.1°,在河南省中西部,洛陽市南。唐置伊陽縣,因與宜陽縣同音,1959年改為汝陽縣,因縣治位居汝河之北,故名。
偃師市▲
位于東經112.7°,北緯34.7°,在河南省西北部,鄭州市西側,黃河之畔。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攻取朝歌,滅掉商朝。武王回師鎬時,認為天下已經太平,決定偃師息戎。于是“放馬華陽”,兵車入庫,表示不再打仗。據《讀史方輿紀要》,“周武王伐紂,回師息戎,因名偃師。”秦因置偃師縣。1993年設市。
嵩縣▲
于東經112.0°,北緯34.1°,在河南省中部。金置嵩州,明置嵩縣,因縣境有嵩山得名。嵩山為我國五岳之一的中岳。
新安縣
位于東經112.2°,北緯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陽西側。秦置新安縣。取新治安寧之意。隋置谷州,因縣境有谷山。1936年復新安縣名。
宜陽縣▲
位于東經112.1°,北緯34.5°,在河南省西部,洛陽市西南。秦置宜陽縣,以宜陽山為名。北魏,因縣在洛水北稱陽市,東魏置陽州。 1949年復置宜陽縣。
欒川縣▲
位于東經111.5°,北緯33.7°,在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北麓。以鸞水(今伊河)源出于此得名。鸞川,后內欒木叢生改為欒川,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欒川縣,因川得名。
洛寧縣▲
位于東經111.6°,北緯34.4°,在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隋義寧二年(618年)在永固城置永寧縣。據《洛寧縣志》:“縣曰永寧,示罷兵革安井里之意。”李淵自說:起兵志在平息干戈,寧靖天下。1914年以洛河改名洛寧縣。
漯河市▲
位于東經114.0°,北緯33。 5°,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以南。因沙河內多螺坑,明稱螺灣河,后“螺”雅化為“漯”,故名。1949年設漯河市。
郾城縣▲
位于東經113.9°,北緯33.5°,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東南。古為郾子國地。西漢以“郾”為名,置郾縣。隋置郾城縣。后梁朱溫的父親名朱誠,諱“城”字,改縣名為郾縣。宋代復置郾城縣。
臨潁縣▲
位于東經113.9°,北緯33.7°,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南。西漢置臨潁縣,因瀕臨穎河,故名。
舞陽縣▲
位于東經113.5°,北緯33.4°,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西南。舞陽是從氵無得名的。氵無水發源于崗巒起伏的伏牛山間,“氵無”通“舞”,因其源頭珠花四濺,形若飛舞得名。戰國時,魏國在氵無水北岸建筑城邑,取氵無水之陽義,名舞陽。漢置舞陽縣。
南陽市▲
位于東經112.5°,北緯33.0°,在河南省西南部。秦置南陽郡,據《水經注》:因“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周朝的疆域,向南只到長江中下游,因此,今南陽地區在西周時稱“南國”。“陽”量因北屏伏牛,南濱漢水,取山南水北之義。隋代置南陽縣。1948年置南陽市。
鄧州市▲
位于東經112.0°,北緯32.6°,在河南省西南部。漢置鄧縣,以春秋時鄧國為名。1913年復置。1988年設市。
桐柏縣▲
位于東經113.4°,北緯32.3°,在河南省南部,桐柏山北麓。以置復陽縣,隋改桐柏縣,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為名。
方城縣▲
位于東經112.9°,北緯33.2°,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東北。漢置堵陽縣,北魏設方城縣,因境內方城山得名。
淅川縣▲
位于東經111.4°,北緯33.1°,在河南省西南部,與陜西、湖北省相鄰。北魏時,因縣境有淅水,置淅川縣。后廢,1913年復置。
鎮平縣▲
位于東經118.2°,北緯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西。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設置鎮平縣。當時金朝已臨末期,危機四伏,鎮平之名,當以陽管鎮的“鎮”加“平”字,取鎮懾和平定判亂之義。
唐河縣▲
位于東經112.8°,北緯32.6°,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東南。北魏置上馬縣,唐為泌陽縣,明改唐縣,因水為名。古代桐、泌合流稱唐河。1923年改為唐河縣。
南召縣▲
位于東經112.4°,北緯33.4°,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北。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南召縣,“因地有南召店,故名。”南召店是因東漢時的召信臣得名的。后來這里出現了兩個集市,按方位名南召店和北召店。
內鄉縣▲
位于東經111.8°,北緯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西。北周時期名中鄉,隋置中鄉縣。隋文帝的父親名楊忠,諱“忠”字,“中”與“忠”同音,與“內”義近,因改中鄉為內鄉縣。
社旗縣▲
位于東經112.9°,北緯33.0°,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市東。社旗,本名賒旗店,據《南陽縣志》,賒旗是由于“元分旗屯田”,軍主姓佘,后偽為“賒”。1965年取“賒”諧音,簡化為社旗縣。
新野縣▲
位于東經112.3°,北緯32.5°,在河南省西南部,白河流域,與湖北省為鄰。漢置新野縣。據傳遠古南陽盆地是個湖泊,新野處在湖底。戰國時湖底形成了新的平原。新野,意為新形成的田野。
西峽縣▲
位于東經111.4°,北緯33.3°,在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1950年由內鄉縣析置西峽縣。從陜西的漢中平原到河南的南陽盆地,有一條漫長的峽谷.這條峽谷的東端,為西峽縣。西峽原名西峽口,因位于南陽西側的峽口為名。
平頂山市▲
位于東經113.2°,北緯33.7°,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西南。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陽縣,縣境有高陽山,縣治在今高陽里。1957年由葉縣、寶豐二縣析置平頂山市。平頂山以山峰平頂為名。
汝州市▲
位于東經112.8°,北緯34.1°,在河南省中部,洛陽市東南。北魏置汝源縣,隋改汝州,1913年改為臨汝縣。因瀕臨汝河,故名。1998年設市。
寶豐縣▲
位于東經113.0°,北緯33.8°,在河南省中部,北汝河流域。北宋時,鐵是鑄造兵器和農具的主要原料。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龍興縣出現鐵礦,辦有冶鑄場。宋王朝視為國寶,因改縣名為“寶豐”。
葉縣▲
位于東經113.3°,北緯33.6°,在河南省中部,平頂山市南部。古代有個“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名叫沈諸粱,字子高,是春秋時的楚國大夫。他曾經平定白公勝的叛亂,穩定了楚國政局,采食于時,稱葉公。葉,即今葉縣。秦置葉縣。
襄城縣▲
位于東經113.4°,北緯33.8°,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西南。周襄王避叔帶之難居此,后筑城,秦置襄城縣。五代時,梁太祖宋溫的父親名朱誠,諱“誠”及其同音字,曾改為襄縣。后復名。
魯山縣▲
位于東經112.8°,北緯33.7°,在河南省中部,伏牛山東麓。漢置魯陽縣,北周時改為魯山縣,縣東北十八里有曹山。掘《讀史方輿紀要》:“山高聳,回生群山,為一邑巨鎮,縣以此名。”
郟縣▲
位于東經113.2°,北緯33.9°,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西部。郟為古國名,春秋時屬楚,名郟邑。郟邑原是郟敖的封地,又是郟敖的埋葬地,因此以“郟”為名,漢代置郟縣。
濮陽市、縣▲
位于東經114.9°,北緯35.6°,在河南省東北部,黃河北岸,與山東省為鄰。秦置濮陽縣,因位于濮水之陽(北)而得名。1983年設市,1978年復置縣。
南樂縣▲
位于東經115.1°,北緯36.0°,在河南省東北隅。漢置樂昌縣,晉改昌樂縣。唐莊宗為了避祖父李國昌之諱,又因昌樂縣治在漢、晉兩代故治以南,改名為南樂縣。
臺前縣▲
位于東經115.8°,北緯35.9°,在河南省東北部,黃河北岸,與山東省為鄰。1978年析范縣東部地區設臺前縣。清為壽張縣,壽張故城南十二里有鳳凰山,由于常年雨水沖刷,現只剩一個小丘陵,按故城的方位,人們稱為南臺子。今縣設在南臺子前,故名。
清豐縣▲
位于東經115.1°,北緯35.8°,在河南省東北部,與河北、山東省為鄰。漢置頓丘縣,唐大歷七年(772年)置清豐店。這里有個孝子張清豐,為人所仰。據《舊唐書·地理志》:“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
范縣▲
位于東經115.4°,北緯35.8°,在河南省東北部,黃河北岸,與山東省為鄰。春秋有范邑,為晉國大夫士會的封地。漢置范縣,因范邑得名。
三門峽市▲
位于東經111.2°,北緯34.7°,在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與山西省為鄰。1957年析陜縣會興區七鄉置三門峽市,因鄰黃河三門得名,據《水經注》:“砥柱,山名也,……亦謂之三門矣。”
靈寶市▲
位于東經110.8°,北緯34。 5°,在河南省西端,與山西、陜西省為鄰。唐玄宗元年,有人對玄宗說,玄元皇帝(道家鼻祖李耳)降臨凡間,人們曾在丹鳳門前的通衢上看到他。他告訴人們,有“靈符在尹喜之故宅”。尹喜故宅就是函谷關的尹喜臺。唐玄宗立即派人前往發掘,結果在尹喜臺的西邊挖到了。唐玄宗說是天降寶符,于是改年號為天寶,改桃林縣為靈寶縣。1993年設市。
盧氏縣▲
位于東經111.0°,北緯34.0°,在河南省西部,洛河亡游。漢置盧氏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漢因盧敖得仙,始置盧氏縣。’盧敖為秦朝博士。一說以山得名,盧氏山在今縣城西北。
陜縣▲
位于東經111.1°,北緯34.7°,在河南省西北隅,黃河南岸。秦置陜縣。“陜,隘也”,就是險要難以通行的地方。陜縣縣境位于崤山山嶺的環抱之中,“據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固以“陜”為名。一說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陜塬為界,分陜而治,故名。
澠池縣▲
位于東經111.7°,北緯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陽市西。澠池本池塘名,位于崤山和澠池山之間。塘內產一種金錢蛙,名“黽”,因名黽池。據《水經注》,黽池是“因崤黽之池以為縣”,后加“水”作澠池。
義馬市▲
位于東經111.9°,北緯34.7°,在河南省西北部,洛陽市西。本為驛馬,義馬似由驛馬而得名。又傳唐秦瓊在此飲馬,后“飲”演為“義”,故名。1981年改為義馬市。
商丘市、縣▲
位于東經115.6°,北緯34.4°,在河南省東北部,北鄰山東省。古稱歸德府,秦置睢陽縣,隋改宋城縣,明改商丘縣。商丘,曾是商朝都邑所在地,意即商朝的廢墟。故址在今商丘縣城的南面,因這是商部落的廢墟,故以商丘為名。1950年在朱集鎮置商丘市。
虞城縣▲
位于東經115.8°,北緯34.3°,在河南省東北隅,商丘市東部。虞城為古虞國地,因虞國為名,秦置虞縣。北魏改置蕭縣,隋復置虞城縣。
夏邑縣▲
位于東經116.1°,北緯34.2°,在河南省東北部,沱河上游,與安徽省為鄰。夏邑在戰國時期為下邑,‘因地窳下故名”。西漢置下邑縣。明代改下邑為夏邑縣。在古代,“夏”通“下”。
民權縣▲
位于東經115.1°,北緯34.6°,在河南省東北部,開封市東南,以山東省為鄰。1929年置民權縣。當時地處睢縣、考城、蘭封、寧陵、杞縣五縣之間,匪盜出沒,社會秩序混亂。劉鎮華上電馮玉祥將軍,說這一帶“去睢、考、蘭、寧均極遠,實有鞭長莫及之虞”,擬授“平等、自由、博愛先例,劃睢、考、蘭、寧四邑邊地,于適中地點,添設縣治。”“平等”、“自由”是1927年用資產階級政治口號在伊川、宜陽一帶和“博愛”同時設置的兩個縣,劉氏認為應該仍用這樣的口號作縣名置縣。馮玉樣定新縣為民權縣。
永城市▲
位于東經116.3°,北緯33.9°,在河南省東緣,沱河和澮河上游,與安徽省相鄰。秦置芒縣,東漢改臨睢縣,晉廢,隋改永城縣。永城縣位于黃河下游,黃河屢次決口,多從這里經過。據說洪水雖洶涌,永城城垣卻一直安然無恙。隋代取永久鞏固之義,名永城。1996年設市。
睢縣▲
位于東經115。 0°,北緯34.4°,在河南省東北部,惠濟河中游。秦置襄邑縣,明入睢州,1913年改為睢縣。古代,豫東有睢水,睢縣因位于雎水河濱,故名。
柘城縣▲
位于東經115.3°,北緯34.0°,在河南省東部,商丘市西南部。柘城一名始于戰國,屬楚國。據《太平寰宇記》:“邑有拓溝,以此名縣。”柘溝應是以當地廣泛生長柘樹為名。秦置柘縣,隋改拓城縣。
寧陵縣▲
位于東經115.3°,北緯34.4°,在河南省東北部,商丘西部。戰國始有寧陵一名。據《寧陵縣志》:“從來更置改屬,民不寧居”,并引班固之語:“邑無定名,民無定里”為證。以寧為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戰國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寧,易名寧陵。漢武帝置寧陵縣。
邵陽市、縣▲
位于東經111.4°,北緯27.2°,在湖南省中部,資、邵二水匯合處。后漢析昭陵置昭陽縣,因晉武帝之父司馬昭,諱昭字,改昭陽為邵陽縣。昔時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陽,唐時始移治水南。
邵東縣▲
位于東經111.7°,北緯27.2°,在湖南省中部,邵水之畔。原屬邵陽縣,1952年析置邵東縣,因在邵陽縣之東,故名。
洞口縣▲
位于東經110.5°,北緯27.0°,在湖南省西部,資水上游。1952年設洞口縣,因縣治在洞口鎮,故名。
武崗市▲
位于東經110.6°,北緯26.7°,在湖南省西南部,資水上游。晉置武岡縣。因縣北有武岡山,故名。據《水經注》:“左右二岡對峙,重阻齊秀,間可二里,后漢伐五溪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崗。”1994年設市。
新邵縣▲
于東經111.4°,北緯27.3°,在湖南省中部,資水中游。1952年析新化、邵陽二縣地置新邵縣,以二縣首字得名。
綏寧縣▲
位于東經110.8°,北緯26,4°,在湖南省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據《今縣釋名》:“宋收復蠻地置縣。”取安撫太平之意。
新寧縣▲
位于東經110.8°,北緯26.4°,在湖南省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據《今縣釋名》:“宋置,縣境鄰接蠻猺,有新寨水,自縣西來。”似因新寨水得名,又寓安寧之意。據《新寧縣志·原敘》云:“寧邑者,古徽州薛竹地也。而南宋改曰新寧,意以綏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寧也。”
隆回縣▲
位于東經111.0°,北緯27.1°,在湖南省中部偏西,資水上游。明洪武時置隆回巡檢司,清因之,1947年固置隆回縣。縣因隆回鄉命名。
城步苗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1.3°,北緯26.3°,在湖南省西南部。本宋城步營,明初設城步巡檢司,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設城步縣。1955年改今名。縣因城步砦而得名。
十堰市▲
位于東經110.7°,北緯32.6°,在湖北省西北部。清置十堰堡。保北有牛頭山,為百二河發源地,北流入江漢。居民利用百二河攔水筑堰,共有頭、二、三、四、五、六個堰,另外還有四堰。在頭堰符近設了一個管理水利的機構,駐地名為十堰,意在標示管理范圍。十堰以此得名。1969年設十堰市,1973年改為省轄市。
丹江口市k▲
位于東經111.5°,北緯32。 5°,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水庫南岸。1983年設丹江口市,均縣撤銷并入。因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庫,得名。
鄖縣▲
位于東經110.8°,北緯32.8°,在湖北省西北部,與陜西、河南省相鄰。古鄖子國地,漢為鄖關,屬長利縣,蜀先主封申躭為鄖鄉侯即此,晉因置鄖鄉縣,因鄖鄉得名。元改鄖縣。
竹山縣▲
位于東經110.2°,北緯32.2°,在湖北省西北部,鄰接陜西省。據《今縣釋名》:“西魏置,有黃竹山,在縣東百里,一名黃山嶺,山上竹色皆黃,縣以此名。”
房縣▲
位于東經110.7°,北緯32.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以四川省(即今重慶市,天津四注)為鄰。古房國地。隋置房州,據《元和郡縣志》:“縣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明置房縣。
鄖西縣▲
位于東經110.4°,北緯32.9°,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據《鄖西縣志):明成化十二年,設鄖西縣.鄖西因在鄖縣之西而得名.
竹溪縣▲
位于東經109.7‘,北緯32.,在湖北省西北部,與四川(今重慶,天津四注)、陜西省為鄰。明置竹溪縣。據《竹溪縣志》:“竹溪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隨州市▲
位于東經113.3°,北緯31.6°,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春秋為隨國地,據《水經注》:“楚滅隨以為縣”,以國為名。漢置隨縣。1979年設市。
仙桃市▲
位于東經113.4°,北緯30.3°,在湖北省中部,漢江南岸。據《今縣釋名》:“粱置郡,隋改縣,在沔水之陽。”又“漢有沔陽,屬漢中郡,如淳曰,此方人謂漢水為沔水,顏師古曰,漢上曰沔。”1986年改設仙桃市,因鎮得名。
天門市▲
位于東經113.1°北緯30.6°,在湖北省武漢市西。據《大清一統志》: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寢名之諱,遂改景陵縣為天門縣。因縣城西北三十公里處有天門山而得名。1987年縣改市。
潛江市▲
位于東經112.8°,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西,漢江南岸。宋置潛江縣,漢水自石城北分流為潛江,一名蘆洑河。據《水經注》:“潛水蓋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耳”。1988年設市。
神農架林區▲
位于東經110.6°,北緯31.7°,在湖北省西北邊境,大巴山區。因神農架山峰而得名。相傳上古時代神農氏在此遍嘗百草,為民除害。為省轄林區,1981年曾設神農架縣,后廢。
武漢市▲
位于東經114.3°,北緯30.5°,在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江合流處。1949年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置武漢市,取三鎮首字為名。
黃陂縣▲
位于東經114.3°,北緯30。 8°,在湖北省武漢市以北,灄水流域。據唐代《黃陂記》:“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駐,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來由也”。一說源于三國時期,“黃”指黃祖興建的城垣“黃城”,“陂”指武湖。黃陂為黃城和武湖的合稱。北周置黃陂縣。
新洲縣▲
位于東經114.8°,北緯30.8°,在湖北省東部,武漢市東北,長江北岸。1951年由黃岡縣析置。據《乾隆黃岡縣志》:“邾縣俗名新洲,又名舊州。”唐末因地處舉水沖積平原,在“州”前加“水”旁,以示區別,遂名新洲。
咸寧市▲
位于東經114.2°,北緯29.8°,在湖北省武漢市南。唐置永安鎮,南唐為永安縣,宋避永安陵名,因改咸寧縣,其意近。1983年設市。
蒲圻市▲
位于東經113.8°,北緯29.6°,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三國黃武二年(283年)置蒲圻縣。據《元和郡縣志》:“蒲圻湖在縣東北,湖多蒲草,吳帝立蒲圻縣,因蒲圻湖為名。”1986年設市。
嘉魚縣▲
位于東經113.9°,北緯29.9°,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隋代以其地多生鲇魚置鲇瀆鎮,南店升為縣,取南有嘉魚之意。
通山縣▲
位于東經114.5°,北緯29.5°,在湖北省武漢市南,富水上游。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縣,取通羊、青山二鎮各一字,置縣。
崇陽縣▲
位于東經114.0°,北緯29.5°,在湖北省武漢市南,陸水流域。據《今縣釋名》:“五代楊氏置,縣北有大集山,自龍窖山發脈,歷方山龍頭巖而東,至此崇山崇聚,縣在其陽,故名。”
通城縣▲
位于東經113.8°,北緯29.2°,在湖北省武漢市南,陸水上游。唐元和五年置通城鎮,宋熙寧五年(1072年)升鎮為縣。據傳“通城”,意為四通八達之城。
湘潭市、縣▲
位于東經118.9°,北緯27.8°,在湖南省湘江與漣水匯合處。漢置湘南縣,南北朝粱置湘潭縣。湘江在縣西,昭山在縣東北,昭王南征,至此不復,下為昭潭,深不可測。《水經注》謂之湘州潭。縣因潭名。一說縣有玉山,潭水所出,縣界于湘水、潭水之間,故名湘潭。1950年設湘潭市。
韶山市▲
位于東經112.5°,北緯27.9°,在湖南省湘潭市西。是毛澤東的故鄉。1968年設立韶山區,1990年改設韶山市。據《嘉慶重修一統志》載:“山甚遠,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于此,因名。”
湘鄉市▲
位于東經112.5°,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支流漣水之畔。據《元和郡縣志》:湘鄉縣本漢湘南縣之湘鄉,東漢立為縣,因鄉得名。1986年設市。
襄樊市▲
位于東經112.1°,北緯32.0°,在湖北省北部,漢置襄陽縣,1950年以襄陽、樊城兩鎮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鎮首字為名。
老河口市k▲
位于東經111.6°,北緯32.4°,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清康熙年間稱新鎮,因地當漢江故道之口,也稱老河口鎮。1951年以老河口鎮設市。
棗陽市▲
位于東經112.7°,北緯32.1°,在湖北省北部,滾河上游。與河南省相鄰。據《元和郡縣志》:“后周改襄鄉縣曰廣昌縣。隋初郡廢,尋避太子諱,改廣昌縣曰棗陽縣,因棗陽村以為名也。”1988年設市。
襄陽縣▲
位于東經112.1°,北緯32.0°,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與河南省為鄰。據《今縣釋名》:“應劭曰,在襄水之陽,襄水今名疏水,為漢水之流。”
南漳縣▲
位于東經111.8°,北緯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南漳縣。據乾隆《襄陽府志》:“漳水,縣南一百里,源出荊山。縣之立名以此。”又據《明史》:“南有漳河,流入當陽縣,合于沮水。”
谷城縣▲
位于東經111.6°,北緯32.2°,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漢江中游西岸。據《水經注》:“谷城縣因古谷國而得名,……春秋谷伯綏之邑也。”
宜城市▲
位于東經112.2°,北緯31.7°,在湖北省北部,武漢市西北。據《今縣釋名》:“本鄢,為楚之別都,有鄢城漢惠帝改今名,有鄢水,一曰夷水,桓慍父名彝,改曰蠻水。”宜城似由夷水得名。1994年設市。
保康縣k▲
們于東經111.2°,北緯31.8°,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側。北周置永清縣。據《保康縣志新纂》:“趙宋太祖時置保康軍,邑名始此。”明因以置保康縣。保康,永保安康之意。
孝感市▲
位于東經113.9°,北緯30.8°,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南北朝孝建元年(454年)以漢孝子董永故析安陸東境置孝昌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為避皇祖國昌名諱改孝昌為孝感,意為董永“孝感動天”。
應城市▲
位于東經113.5°,北緯30.9°,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南朝宋置應城縣。據《今縣釋名》:“縣近應山,故名。”據《水經注》:似因古殷時應國而得名。
安陸市▲
位于東經113.7°,北緯31.2°,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據《今縣釋名》:“漢置,縣西有大安山,縣在大安之陸,以與“江夏”相對取名。1987年改市。
廣水市▲
位于東經113.8°,北緯31.6°,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據《元和郡縣志》:“梁以隨州北界應濃山戌,置應州,并置永陽縣,隋改應山。”又據《水經注》:“魯陽縣有應山。應城,……此之名應,或殷時應國所在歟。”1988年改廣水市,以廣水河命名。
漢川縣▲
位于東經113.8°,北緯30.6°,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側。唐分漢陽地置氵義川縣,因漢水為名。宋初改為義川,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因避趙光義諱,改為漢川縣,因漢水流經縣境,故名。
云夢縣▲
位于東經113.7°,北緯31.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北。云夢一名似以古云夢澤省“澤”字而得名。《國語》、《左傳》或單稱“云”,或單稱“夢”。《夢辭》、《國策》等稱“云夢”。一說夢人曰“澤”為“夢”,云夢就是“云澤”,一說江北為“云”,江南為夢。一說江南,江北隨處都可稱“云”或“夢”。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置云夢縣。
大悟縣▲
位于東經114.1°,北緯31.5°,在湖北省武漢市北。1933年置禮山縣,1952年改為大悟縣,因有大悟山得名。
新鄉市、縣▲
位于東經113.8°,北緯35.2°,在河南省北部,衛海上游。西漢為獲嘉縣的新中鄉。西晉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鄉市建新樂城。《史記志疑》說:“樂者村落之謂,古字通用”,新樂亦即新鄉之意。隋置新鄉縣。1949年設新鄉市。
衛輝市▲
位于東經114.0°,北緯35.3°,在河南省北部,新鄉市東北部。戰國屬魏之汲邑,西漢置汲縣,縣因邑名。1988年設市。
輝縣市▲
位于東經113.7°,北緯35.4°,在河南省北部,新鄉市西北部。漢置共縣,后改蘇門縣,金在蘇門縣置輝州,明改為輝縣。“輝”得名于蘇門山下百泉湖畔的威惠王祠之清輝殿,其昂角飛檐,氣勢壯麗。1988年設市。
獲嘉縣▲
位于東經113.6°,北緯35.2°,在河南省北部,新鄉市西部。據《中州雜俎》: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春,漢武帝駕幸豫北,走到汲縣的新中鄉,恰在這時,路博德使人送南越相呂嘉首至,武帝很高興,取擒獲呂嘉之義,改新中鄉為獲嘉,并置縣。
原陽縣▲
位于東經113.9°,北緯35.0°,在河南省北部,鄭州市東北,黃河北岸。宋神宗熙寧年間,并原武入陽武,宋哲宗元祐年間復置原武縣。1951年原武、陽武二縣合并,以二縣首字得名。
長垣縣▲
位于東經114.6°,北緯35.1°,在河南省東北部,黃河西北岸,以山東省為鄰。秦置長垣縣。長垣在戰國時為魏之首垣。長垣、首垣,據《水經注》是因“縣有防垣,故縣氏之。”防垣即防御齊、趙入侵的城郭。
封丘縣▲
位于東經114.4°,北緯35.0°,在河南省北部,開封市以北。漢置封丘縣。封丘為“古封父之國”,丘,墳墓也,封丘即封父墳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聯盟酋長炎帝的后裔。一說為漢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后幾經廢置,隋復置封丘縣。
延津縣▲
位于東經114.2°,北緯25.1°,在河南省北部,開封市西北部。秦置酸棗縣,宋改為延津縣。以縣北原有黃河渡口延津,故名。
信陽市、縣▲
位于東經114.0°,北緯32.1°,在河南省南部,桐柏山東麓。西漢置鐘武縣。曹魏時置義陽縣,義陽,原是西漢時期平氏縣的鄉名,因以為名,宋太祖趙光義,諱“義”字,古代“信”與“義”意近,改名“信陽”。1913年復置。1949年設市。
潢川縣▲
位于東經115.0°,北緯32.1°,在河南省東南部。流經縣境的潢河,因流經黃國故土,古代名黃水,后來在“黃”旁加水,為“潢”。1914年改為潢川縣。
淮濱縣▲
位于東經115.4°,北緯32.4°,在河南省東南部,淮河畔,與安徽省為鄰。1952年置淮濱縣,因縣城瀕臨淮河北岸,故名。
息縣▲
位于東經114.7°,北緯32.3°,在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息縣古為周代息國故地,西漢置縣,以古國為縣名。并加一“新”字,置新息縣。元為息州,明改息縣。
新縣▲
位于東經114.8°,北緯31.5°,在河南省東南隅。新縣原為新店集,是河南、湖北間的交通要道。由于這是新設的店,故名新店,后稱新店集,后改新集。1947年在新集置新縣。
商城縣▲
位于東經115.4°,北緯31.7°,在河南省東南端,大別山北麓。漢置雩婁縣,隋改殷城縣,宋諱殷改商城縣。古有殷商,市與殷意近,故名。
固始縣▲
位于東經115。 7°,北緯32.1°,在河南省東南部,以安徽省為鄰。固始縣,戰國時名寖丘。據《水經注》:固始“故寖也,寖丘在南,故籍丘名縣矣。”西漢置固陵縣,東漢改固始縣。唐張守節說:“今光州固始縣,本寖丘邑也。”一說固始得名于光武帝“欲善其終,必固其始”一語。
羅山縣▲
位于東經114.5°,北緯32.2°,在河南省東北部,淮河上游,與湖北省為鄰。羅山在縣城十里,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在山下置縣,名羅山。因山得名。
光山縣▲
位于東經114.9°,北緯32.0°,在河南省東南部,信陽市東南。南朝設光城縣,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浮光山又名光山,隋朝改名為光山縣。
許昌市、縣▲
位于東經113.8°,北緯34。 0°,在河南省中部,鄭州市南。周代稱許國,秦置許縣,三國時名許昌縣。魏文帝認為許縣是東漢的滅亡地,不祥,因改名許昌。后改名,1913年復置。1949年設許昌市。
禹州市▲
位于東經113.4°,北緯34.1°,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西北。漢置陽翟縣,明代為禹州,傳禹治水有功,禹子啟在此建夏朝故名。據《水經注》:“夏禹始封于此。”1913年置禹縣。1988年設市。
長葛市▲
位于東經113.7°,北緯34.2°,在河南省中部,鄭州市南。長葛,據傳為“古葛天氏之故地”。戰國初易名為長社。應邵說:“其社中樹暴長,更名長社。”漢置長社縣。隋改置長葛縣。1993年設市。
鄢陵縣▲
位于東經114.1°,北緯34.1°,在河南省中部,許昌市東北。古為鄢國地。春秋時鄭滅鄢,“初仍其故名,后乃改為鄢陵”。“陵”是以縣境崗陵縱橫為名的。西漢置鄢陵縣。
宜昌市▲
位于東經111.2°,北緯30.6°,在湖北省中部,武漢市西。據《今縣釋名》:“春秋時楚夷陵,漢為夷陵縣,夷山在西北,因為名。”隋稱宜昌,清為宜昌府,1912年改為縣。宜昌系由夷陵雅化而來,并附昌盛新意。
枝城市▲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西部。漢置夷道縣。南朝陳置宜都縣。隋改宜昌縣。唐復置宜都縣。1987年改為枝城市。因枝城鎮得名。枝城,原為枝江縣城,名枝江鎮。長江流至百里洲,河分兩道,因大江分枝而得名枝江。
當陽市▲
位于東經111。 7°,北緯30。 8°,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側。漢置當陽縣,“謂天子南而治天下也”。當陽,地處京都長安以南,又在荊山之南,故名。1988年設市。
宜昌縣▲
位于東經111。 3°,北緯30.7°,在湖北省西部。春秋時為楚夷陵地,漢置夷陵縣,夷山在西北,因以為名。隋改宜昌縣。“宜”取“夷”之諧音,為“宜于昌盛”之意。
秭歸縣▲
位于東經110.7°,北緯31.0°,在湖北省西部,漢置秭歸縣。素有“屈原故里”之稱。據《水經注》引袁山□《宜都山川記》:“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秭歸。”
遠安縣
位于東經111.6°,北緯31.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部,沮水之畔。北周改高安縣為遠安縣。據清同治年間《遠安縣志》:“以其近猺而遠”之意;即此地鄰近少數民族,又距京城較遠,但愿永遠安寧相處之意。
興山縣▲
位于東經110.7°,北緯31.2°,在湖北省武漢市西,香溪上游。三國吳置興山縣。據《興山縣治》:“興山環邑皆山,縣治興起于郡山之中,故名興山。”
枝江市▲
位于東經111.7°,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西,長江之畔。據《枝江縣志》:“蜀江自此分為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自此間如喬木之有條枝焉,故曰枝江。”1996年設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10.6°,北緯30.2°,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側。清置長樂縣,因與福建省長樂縣同名,1914年改為五峰縣,因縣城西南二公里處的五峰山得名。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11.1°,北緯30.4°,在湖北省武漢市西。隋置長楊縣。唐武德元年,因“唐忌隋姓”,改長楊為長陽。
監利縣▲
位于東經112.8°,北緯29.8°,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長江北岸。三國吳置監利縣。據《湖廣總志》:“地富魚稻”,于是東吳便“鄰官監辦”,以圖魚、稻之“利”。
公安縣
位于東經112.2°,北緯30.0°,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左將軍劉備號稱“左公”,立營油河口,領荊州牧,“邑賴以安”,置公安縣,晉改江安縣,南北朝復置。
松滋市▲
位于東經111.7°,北緯30.1°,在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長江南岸。據《今縣釋名》:“漢置松茲縣,在廬江郡,此縣地為漢南郡之高成縣,東晉咸康中,以廬江郡松茲縣流民,避兵至此,乃僑置此,古今地名云,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按古鳩茲邑,在今蕪湖縣。”1995年設市。
益陽市▲
位于東經112.3°,北緯28.6°,在湖南省北部。秦置益陽縣。應劭曰:在益水之陽。據《水經注》:“以益水為資水之殊目,今名益陽江。”1950年析置益陽市。1994年益陽縣并入益陽市。
沅江市▲
位于東經112.3°,北緯28.8°,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隋置沅江縣,因沅水在縣西南,故名。1988年設市。
桃江縣▲
位于東經112.1°,北緯28.5°,在湖南省北部,資水下游。1952年置桃江縣,因縣治在桃花江口,故名。
南縣▲
位于東經112.4°,北緯29.3°,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光緒年間設南洲廳,1912年改南州為南縣,當時又稱南州縣。秦時郡在南部邊境,故曰南郡,后世因之不改,故名南縣。一說南縣以南洲為名。
安化縣▲
位于東經111.2°,北緯28.4°,在湖南省中部偏北,資水中游。據《今縣釋名》:“本為梅山蠻地,宋收復其地,置安化、新化二縣。”安化,取安撫教化之意。
吉首市▲
位于東經109.7°,北緯28.3°,在湖南省西部。1952年設吉首縣,1982年設吉首市。明代在此設千戶所,俗稱“所里”,當時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鎮溪設里,因所設于此,故名所里。而苗族稱地名時,往往對一些位置比較險要的地方帶上“吉”聲為詞頭,于是叫所里為“吉首(所)”。吉首系苗語,意為“地大繁榮而地位重要”。
古丈縣▲
位于東經109.9°,北緯28.6°,在湖南省西部。據《今縣釋名》:“本苗疆地,名古丈坪,在永順縣南一百二十里,四面高峰層疊,中開一坪,溪流環繞,清置古丈坪撫民同知。”1913年置古丈縣。據《古丈坪廳志》:“古,則居今追昔之辭。仗,則兩軍對敵之號。坪,即王道平平,履道坦坦之謂也。”一說苗民推牛伐鼓(此地尚有這一習俗),各飲牛血,稱為“吃牯臟”,后來“牯臟”演變為古丈。傳說苗俗每逢開年時,當地人在坪場里擊鼓馳驅,以鼓祛瘴癘,因而坪場時稱之“鼓瘴坪”。一說古丈就是“估丈”,即丈量土地時,以眼估望為準。
龍山縣▲
位于東經109.4°,北緯29.4°,在湖南省西北部。清置龍山縣,因縣有龍山,故名。又據《龍山縣志》謂“龍山之名當取諸龍巖山無疑”,龍巖山即今貴州遵義市西北之石狼山。
永順縣▲
位于東經109.8°,北緯29.0°,在湖南省西北部。宋置永順州,清置永順縣。取名永順,寓吉祥之意。
鳳凰縣▲
位于東經109.6°,北緯27.9°,在湖南省西部。清置鳳凰廳,1913年置鳳凰縣,因縣酉有鳳凰山,上有鳳凰營,故名。
瀘溪縣▲
位于東經110,1°,北緯28.2°,在湖南省西部。隋置滬溪縣。據《宋史·蠻夷傳》:滬溪縣城所瀕之武水,又名瀘水,古時稱瀘溪,故縣以此得名。
保靖縣▲
位于東經109.6°,北緯28.7°,在湖南省西部。據《今縣釋名》:“五代時蠻置保靖州,明為保靖宣慰司”,清置保靖縣。因此地古為少數民族居聚區,取永保安寧之意。
花垣縣▲
位于東經109.4°,北緯28.5°,在湖南省西部,以四川、貴州省為鄰。清設花園堡。1953年置花垣縣。縣在酉水支流花垣河流域,故名。
永州市▲
位于東經111.6°,北緯26.2°,在湖南省南部。隋置零陵縣,唐為永州治,據清《永州府志》:永州,“有永山、永水之所出洲”故名。后復置零陵縣。1982年設永州市,以古永州為名。1984年零陵縣并入。1995年冷水灘市并入。
祁陽縣▲
位于東經111.8°,北緯26.6°,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三國吳置祁陽縣,因祁山在縣北,故名。城北有祁水。
藍山縣▲
位于東經112.1°,北緯25。 3°,在湖南省南部。據《今縣釋名》:“唐置,藍山在縣北,一名藍嶺,四時蒼翠,故名。”
寧遠縣▲
位于東經111.9°,北緯25.6°,在湖南省南部。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寧遠縣。縣因寧遠河得名。又據《郡縣釋名》:寧遠縣取“遠人綏寧之義也”。
新田縣▲
位于東經112.2°,北緯25.9°,在湖南省南部。據《今縣釋名》:“唐大歷縣之故墟,其地舊有新田堡,明因置縣。”
東安縣▲
位于東經111。 3°,北緯26.4°,在湖南省南部。本零陵縣之東安驛,五代時置東安場,宋因置東安縣。縣北有東山,取東山安寧之意。
江永縣▲
位于東經111.3°,北緯25。 9°,在湖南省南部,西鄰廣西壯族自治區。1955年析江華、永明二縣地置江永縣,以二縣首字得名。
道縣▲
位于東經111.5°,北緯25.5°,在湖南省南部。據《今縣釋名》:“有營道山在西北,唐初置營州,后改道州。”1913年改為道縣。一說縣以古道國為名。
雙牌縣▲
位于東經111.6°,北緯25.9°,在湖南省南部,瀟水下游。1969年由零陵、道縣、寧遠三縣林區設雙牌縣,因縣治原名雙牌。故名。
江華瑤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111.7°,北緯24.9°,在湖南省南部,與廣西為鄰。漢為馮乘縣,唐置江華縣。據《今縣釋名》:“唐初置縣在五保之地,神龍初遷于寒亭北,陽華巖之江南,故名江華。”一說縣東有瑤山,縣內有練江,溪流縱橫,故名江華。
岳陽市、縣▲
位于東經113.1°,北緯29.3°,在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濱,據《今縣釋名》:“城內有巴邱山,一名天岳山,又幕阜山亦渭之天岳,地據其陽,故曰岳陽。隋置岳州,宋改岳陽軍。”1912年置岳陽縣。1961年析置岳陽市,后廢,1975年復置市。
汨羅市▲
位于東經113.0°,北緯28.8°,在湖南省東北部。原為湘陰縣淚羅鎮。淚羅江在湘陰縣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經湘陰縣,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經古羅城曰羅水,至屈潭合,曰汨羅,西流入湘。據《史記索隱》:“汨水在羅,故曰汨羅。長沙有羅縣,羅于所徙。”縣在汨羅江下游,故名。汨羅江為屈原自沉地。1987年設市。
湘陰縣▲
于東經112.8°,北緯28。 6°,在湖南省東北部,湘水下游。南朝宋置湘陰縣,因湘江在縣治西南,故名。
平江縣▲
位于東經113.5°,北緯28.7°,在湖南省東北部。東漢置漢昌縣,唐改昌江縣,五代后唐莊宗年間,為避其祖父李國昌名諱,將昌江縣改為平江縣。
臨湘市▲
位于東經113.4°,北緯29.4°,在湖南省東北部,與湖北省相鄰。宋置臨湘縣,因湘江在縣西,故名。據《古今圖書集成》:以其分濱三湘浦,故名。
華容縣▲
位于東經112.5°,北緯29。 5°,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漢為孱陵縣地,三國吳置南安縣,隋改名華容縣。縣北有華陽江、西涌水,皆東南入洞庭湖,縣以江名。據《左傳》:“(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3年),楚子成章華之臺”,“(魯)定公四年(前506年),許遷于容城。”華容即截取章華、容塌二名而成。
張家界市▲
位于東經110.4°,北緯29.1°,在湖南省西北部。明初置大庸衛,因居庸水之陽,故名。清置永定縣,1914年設大庸縣,1982年設市。1994年改為張家界市,因境內有張家界自然保護區而得名。
慈利縣▲
位于東經111.1°,北緯29.4°,在湖南省北部。漢置零陽縣,晉析置臨澧縣,隋改零陵縣為慈利縣。據《慈利縣志》:“山孕五礦,民以銅、鉛、鐵、錐之利相擅,地利饒給”,方物頗著,素有“銀澧金慈”之譽,加以“土俗仁慈”,“尚義好文”,隋朝乃改名慈利。
桑植縣▲
位于東經110.1°,北緯29.3°,在湖南省西北部。元置桑植安撫司,清因置桑植縣。因境內桑樹堙地名而得名。
鄭州市▲
位于東經113.6°,北緯34.7°,在河南省中北部。春秋為鄭國地,鄭國最初在今陜西的華縣。據《中州雜俎》:“鄭,町也”,町,意為“地形平坦”。華縣位于渭河平原,所以稱為“鄭”。北周在滎陽縣汜水鎮置鄭州。隋煬帝大業年間,鄭州治所遷至管城縣,即今鄭州市。1952年設市。
滎陽市▲
位于東經113.3°,北緯34.7°,在河南省中北部,鄭州市西側。戰國為韓滎陽邑,秦置滎陽縣,因地處滎澤之北而得名。滎澤是一處遼闊的積水地,《禹貢》稱之為滎波。王莽末年,滎澤干涸,成為平地。1994年設市。
登封市▲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位于東經113.0°,北緯34.4°,在河南省中部,穎河上游。唐萬歲登封元年(695年)武則天為了借助“神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帶領文臣、武將、神漢、巫婆來到嵩山。先到山上舉行祭天儀式,又在少室山下舉行祭地儀式,大赦天下,免稅,賜臣下酒食,暢飲十天,并取皇帝登岳封禪之義,改年號為“萬歲登封”,改嵩山縣為登封縣。1994年設市。
新密市▲
位于東經113.3°,北緯34.5°,在河南省中部,嵩山東麓,雙洎河上游。西周時為密國。密國是以密山為名的。據《密縣志·名勝志》:“密,山名,亦國名也,蓋因山以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爾雅》:“山如堂者曰密”。漢置密縣。1994年改設新密市,取在舊密縣新設市故名。
新鄭市▲
位于東經113.7°,北緯34.4°,在河南省中北部,鄭州市南側。新鄭,春秋為鄭國都城。鄭原為邑名,在今陜西華縣,是周宣王弟鄭桓公的食邑。東周初年,鄭松公的兒子武公遷居黃河、穎水之間,因為這里是鄭國的新遷地,歷史上稱為新鄭。1994年設市。
中牟縣▲
位于東經114.0°,北緯34,7°,在河南省中北部,黃河南岸。漢置中牟縣。中牟城北五里有牟山,高僅丈余,綿延數十里。據《大清一統志》:“邑之得名于此。”一說中牟為春秋初期鄭大夫祭仲封地,“中”、“仲”音近,境內又有牟山,故名。另一說因縣境有牟山,山東有外牟,故稱中牟。
鞏義市▲
位于東經112.9°,北緯34.7°,在河南省中南部,鄭州西側,黃河之畔。春秋為鞏邑,秦置鞏縣。據《讀史方輿紀要》:“鞏,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以鞏命名,是取山河四塞,鞏不可克之義。后改名,元復置。1991年改設鞏義市,取鞏縣舊名之鞏與駐地名孝義鎮之合稱為鞏義市。
周口市k▲
位于東經114.6°,北緯33.6°,在河南省東部,穎河畔。明代以前,據說有家姓周的兄弟三人在此擺渡,稱周家渡口。萬歷年間,由周家渡口簡稱周家口。乾隆年間,又稱周家口集和周家埠。清代,并有糧□水利通判駐此,因此又名周口鎮。1982年設市。
商水縣▲
位于東經114.5°,北緯33.5°,在河南省東部,穎河畔。漢代稱汝陽,以妝水為名。隋代改為氵殷水。宋太祖趙匡胤尊其文趙弘殷為宣祖,諱“殷”、“氵殷”等字,“殷”、“商”為同一王朝名,改“氵殷水”為“商水”。
淮陽縣▲
位于東經114.8°,北緯33.7°,在河南省東部,許昌市東南。秦置陳縣,漢置淮陽國,晉置陳縣,宋改淮寧府,1913年改為準陽縣。因該縣位于淮河之北故名。
太康縣k▲
位于東經114.8°,北緯34.0°,在河南省東部,渦河上游。秦置陽夏縣,隋改太康縣。太康城“相傳是夏太康所筑”,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代國王。因人得名。
扶溝縣▲
位于東經114.3°,北緯34.0°,在河南省中部,賈魯河、雙洎河畔。西漢置扶溝縣。據《水經注》,縣境“有扶亭,又有洧水溝,故縣有扶溝之名。”
沈丘縣▲
位于東經115.0°,北緯33.3°,在河南省東部,沙穎河中游,與安徽省為鄰。秦置項縣,東魏改秣陵縣,隋改項城縣,明置沈丘縣。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國為名的,沈丘意為沈國廢墟。
鄲城縣▲
位于東經115.1°,北緯33.6°,在河南省東部,茨河上游,與安徽省為鄰。漢置鄲縣,在今永城縣境。按“鄲”奉為“單”。鄲縣應是原來以“單”為名的城堡,西漢置縣加“邑”。據《漢書·地理志》:“鄲,莽曰單城。”城為邑,故改單為鄲。
鹿邑縣▲
位于東經115.4°,北緯33.8°,在河南省東邊,渦河畔,與安徽省為鄰。春秋時,今縣城名“苦”,縣境西部另有鳴鹿城。鳴鹿城傳說即是因麇鹿眾多,以常有鹿鳴為名的。北朝省“鳴”宇,為鹿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在“故鹿城地”置縣,名鹿邑。
西華縣▲
位于東經114.5°,北緯33.7°,在河南省中部偏東,魯河畔。“西華”是與“東華”相對而言的。據《水經注》:“有東,故言西矣。”東即東華城。東華、西華得名,起于華氏。宋大夫正考父,食采于華,為華氏。因地域很廣,有東華、西華之稱。漢置西華縣。
項城市▲
位于東經114.8°,北緯33.4°,在河南省東南部。西周時有項國,秦置項縣,以國為名。隋代改為項城縣。1993年設市。
株洲市、縣▲
位于東經113.1°,北緯27.8°,在湖南省湘水中游。宋置櫧洲。相傳當時此地盛產櫧樹,故名。后人嫌“櫧”字難寫難認,遂以諧音“株”字取而代之。1951年設市。1965因市設縣。
醴陵市▲
位于東經113.5°,北緯27.6°,在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為鄰。據《古今圖書集成》:東漢析湖南地置醴陵。據《湖南地理志》:以縣北醴泉得名。據《史記》:“漢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國為食邑。”以故國名縣。1985年設市。
炎陵縣▲
位于東經113.7°,北緯26.5°,在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相鄰。宋析茶陵縣置酃縣,取漢代酃縣為名(漢之酃縣在今衡陽,因酃湖為名)。據《水經注》:因縣東有酃湖,水可釀酒而得名。1991年改為炎陵縣,似因境內有炎帝陵而得名。
茶陵縣▲
位于東經113.5°,北緯26.7°,在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為鄰。西漢置茶陵縣,縣以山名。因縣在茶山之陰。一說縣東北有景陽山,即茶山,以多生茶茗,故名。一說洣水自酃入,亦曰茶陵江,西北流過縣東,入攸,相傳炎帝葬于茶山之野,即此。縣以江名。
攸縣▲
位于東經113.3°,北緯27.0°,在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為鄰。漢置攸縣,攸水在東。據《水經注》:“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
駐馬店市▲
位于東經114.0°,北緯32.9°,在河南行南部。駐馬店因“舊為遂平至明港間驛馬駐所”而得名。1949年設市。后兩次撤市,1980年復置市。
確山縣▲
位于東經114.0°,北緯32.7°,在河南省南部,駐馬店市南。北宋置確山縣,以縣城東南六里的確山為名。
新蔡縣▲
位于東經114.9°,北緯32.7°,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東南部。秦置新蔡縣,新蔡之名,應取“蔡之新地”義。蔡的疆土原在今上蔡、汝南兩縣,后來向東擴張,占領今新蔡一帶,所以說為蔡之新地。后來在此筑城,因名新蔡。
上蔡縣▲
位于東經114.2°,北緯33。 2°,在河南省中南部,駐馬店市東北。上蔡,商代即以“蔡”為名。上蔡的“蔡”是從縣城東蔡崗上的蓍草得名的。上古時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續河南通志·輿地志》說:“宓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畫卦于此,遂名其地曰蔡。”漢置上蔡縣。因蔡平侯徙新蔡,遂稱此為上蔡。
西平縣▲
位于東經114.0°,北緯33.3°,在河南省中南部,駐馬店市北。據傳西平是黃帝元妃嫘祖的故鄉。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兒,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因為“西陵于夷”故名西平。唐置西平縣。
泌陽縣▲
位于東經113.3°,北緯32.6°,在河南省南部,駐馬店市西南西漢置比陽縣,比也作沘,是泌河的原名。比陽縣治即今泌陽縣城,由于縣治在沘水之陽,故名。
平輿縣▲
位于東經114。 6°,北緯32.9°,在河南省東南部,駐馬店市東。秦置平輿縣,為古摯國地,奚仲之后,并有奚仲造車的故事。據《說文解字》:“車,輿輪之總名,夏后時奚仲所造。”所以戰國時稱“輿”,加之這里地形平坦,以“平”字冠名,稱平輿。
汝南縣▲
位于東經114.3°,北緯33.0°,在河南省東南,駐馬店市東。漢置汝陽縣。1913年改為汝南縣,因在汝河之南,故名,漢為汝陽,似為后來河水改道所置。一說西漢置汝南郡,因轄區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
遂平縣▲
位于東經113.9°,北緯33.2°,在河南省南部,駐馬店以北。漢置吳房縣,隋復置,唐改為遂平縣。據傳李愬取蔡州,是從吳房的文城柵出發的,蔡州平定后,為了紀念這次襲擊戰的輝煌戰果,取從此出兵,遂平蔡州之義。
正陽縣▲
位于東經114.3°,北緯32.6°,在河南省南部,駐馬店市東南。正陽縣,曾名滇陽、慎陽和真陽。據《讀史方輿紀要》:“滇、慎具讀真”音,西漢置滇陽縣,由滇水經縣南流過,故名滇陽。永平五年失印,據《重修正陽志》:“正陽縣,古慎國”。便以古國名作縣名,改滇為慎,水名也被改為慎水。南北朝時改為真陽縣。清世祖名胤禛,年號雍正,諱“慎”字。“禛”與“真”同音,雍正元年改
“真”為“正”,始名正陽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