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養榮湯
【方源】:《張八卦外科新編》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黨參、白術、丹皮、山茱萸各9克,黃芪15克,山藥12克,五味子6克,肉桂、甘草各3克,姜、棗(引)。
【用法】:水煎服。
【功效】:氣血雙補,滋陰養腎。
【主治】:用于多骨疽(骨髓炎)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活血養血;白芍、熟地、黨參、白術、丹皮、山茱萸滋陰以養氣血;黃芪、山藥益氣生血補腎,五味子滋陰補腎。本方臨床上可用于褥瘡、瘡瘍等外科疾患,潰口久不愈合者。
【附方】:
益氣養榮湯(方源同上):上方去五味子、丹皮、山茱萸,加茯苓、桔梗、陳皮、香附各9克。功效于應用;益氣養榮,理氣化痰。用于乳巖(癌)、瘰疬等日久體虛,氣郁痰凝之癥。
芎歸養榮湯(方源同上):上方去山茱萸,加麥冬12克、黃芪15克、砂仁3克、遠志6克。功效與應用;益氣補血,滋陰生津。用于一切瘰疬潰后氣血不足,自汗盜汗,睡臥不寧,心煩口干等。
妊娠異胎
斑玄丸
【別名】 斑延丸(《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處方】 斑蝥(去頭、足、翅,炒)延胡索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糊丸。
【功能主治】 主治妊娠異胎,狀似癥瘕,及氣血痛等。
【用法用量】 用酒送下。以胎墮為度。
【摘錄】 《醫學入門》卷八
淋巴結核(老鼠瘡)
斑烏散
【處方】 斑蝥、何首烏、糯米各等分。
【制法】 上同炒令黃色,去斑蝥,用二藥為末。
【功能主治】 瘰疬鼠瘺。
【用法用量】 酒調服。取蟲出如鼠能動,其病自愈。
【摘錄】 《普濟方》卷二九三引《衛生家寶方》
小兒頸部淋巴結核
斑蝥丸
【處方】 斑蝥7枚(蛤粉炒,去頭足),淡豉7粒,輕粉1錢。
【制法】 上為末,津唾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久患疬子未破者。
【用法用量】 10歲服15丸,空心時槲皮煎水送下。至夜取如鴨子核。如未全退,10日后更取之。
【摘錄】 《普濟方》卷四○五
瘰疬人稍壯者
斑蝥散
【別名】 神效散
【處方】 斑蝥(去翅足,酒炒)1錢,穿山甲(土炒)1錢,僵蠶(去頭足,酒炒)1錢,丁香1錢,白丁香1錢,苦丁香1錢,紅小豆1錢,磨刀泥1錢。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瘰疬人稍壯者。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五更無根水調服。至未時打下毒物,其形如鼠,后用田中野菊花焙黃色為末,陳醋調,貼瘡上,1日1換,7日全安。
【摘錄】 《回春》卷八
小兒月蝕瘡,久不愈
斑蝥散
【處方】 斑蝥半分(以糯米同炒微黃,去翅足),硫黃半兩(細研),(艸閭)茹半分。
【制法】 上為細散,重入乳缽內,同研如粉。
【功能主治】 小兒月蝕瘡,久不愈。
【用法用量】 貼于瘡上,即愈。或瘡干,即以豬脂和涂之。
【摘錄】 《圣惠》卷九十
諸瘺
斑蝥散
【處方】 斑蝥(去足翅,糯米炒)7枚,珍珠(研)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水銀(與眾藥研令星盡)半兩,葛上亭長(去足翅,糯米炒)7枚。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諸瘺。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匕,空心、午后米飲調下。小便有所出,即愈。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七
七寶美髯丹
【方源】:《醫方集解》
【組成】:何首烏300克,白茯苓150克,懷牛膝150克,當歸150克,枸杞150克,菟絲子150克,破故紙120克(黑芝麻拌炒)
【用法】:上藥研細,連蜜丸,每丸10克,早、晚各服1丸,淡鹽溫水送服。
【功效】:補腎水,益肝血,烏須發。
【主治】: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肌肉消瘦,手足心發熱,夜夢遺精,濁便淋瀝,婦女面色痿黃,腎虛不育。也可用于肋下疼痛,腰膝酸軟等癥。
【方解】:本方以肝腎不足,精血兩虛為主癥。方中何首烏補肝腎,壯筋骨,益精血,烏須發。牛膝、補骨脂溫腎陽,固腎精,強筋骨;菟絲子、枸杞子、當歸益肝腎,養精血。茯苓滲濕運脾,使諸藥不礙氣機,補而不膩。本方以補精益血為主,多服此方,則精血充足,肝腎強壯。
【按語】:本方以齒搖發白、腰酸乏力、脈細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本方治療男性不育、再生障礙性貧血、脫發、須發早白、抗衰老、黃褐斑等。改作湯劑,伴見陽虛,加巴戟天、仙靈脾;肝郁,加郁金、香附;陰虛內熱者,加丹皮、女貞子、地骨皮、旱蓮草;治脫發,可輔佐桑葉、側柏葉的功等外搽;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具有促進血紅蛋白合成、增強應激抗病能力、增加過氧化氫酶活性、減輕有害色素沉積等功用。
月華丸
【方源】:《醫學心悟》
【組成】:天冬30克,麥冬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山藥30克,百部30克,沙參30克,川貝母30克,阿膠30克,茯苓15克,獺肝15克,三七15克,白菊花60克,桑葉60克。
【用法】:將白菊花、桑葉熬膏,阿膠化入膏內,余藥研粉,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每服1萬,日服3次。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滋陰潤肺,鎮咳止血。
【主治】:肺腎陰虛,久咳或痰中帶血;勞瘵久咳;潮熱時作,五心煩熱,形體贏瘦,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胸悶食減,少鹽懶言,大便難,小便短少等。
【方解】:方中麥冬、天冬、生熟地養陰潤燥,為君藥;百部、貝母化痰止咳;三七化痰止血;獺肝、阿膠補肺養血止血;共為臣藥。山藥、茯苓健脾益氣,脾肺雙補;桑葉、菊花清肺熱,為治標之法。全方配伍,共奏滋陰潤肺,鎮咳止血之效。
【按語】:本方以咽干口燥、舌紅脈細、久咳痰中帶血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本方治療肺結核、肺癌、久咳咯血、結核性腦膜炎、支氣管擴張等。改作湯劑,咳血鮮紅,加黃芩、焦山梔;咳血紫暗、胸悶痛,加丹參、赤芍;盜汗,加浮小麥、糯稻根;潮熱,加地骨皮、白薇;治肺癌,加半枝蓮、魚腥草、白花蛇舌草;方中獺肝來源困難可不用,或改為紫河車。
二至丸
【方源】:《醫方集解》
【組成】:女貞子、旱蓮草(一方加桑葚干為丸,或桑葚熬膏和入)
【用法】:女貞子不定量,蒸熟陰干,碾細篩凈,將旱蓮草不拘量水煮3次,取汁煎熬,濃縮成流浸膏,適量加蜂蜜攪勻;或加干桑葚于旱蓮草混合煎熬,如上法濃縮百膏,仍適量加蜂蜜攪勻,女貞子粉末拌入和為丸,每丸約重15克,置玻璃缸中待用。早、晚各服1丸,開水送下。
【功效】:補腎養肝。
【主治】:肝腎陰虛。癥見口苦咽干,頭昏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下肢痿軟,遺精,早年發白等。
【方解】:本方所治為肝腎陰虧癥,所見諸癥即屬肝腎陰虧為主癥。其病機為肝腎陰虧虛。陰虛精血虧損,筋骨失養,故腰膝酸軟,下肢酸軟;陰虛火旺,魂不守舍,精關不固,陰精不得上榮,故頭昏目眩,早年須發;故口苦咽干,失眠多夢,遺精滑脫。治宜補腎養肝。
本方為平補肝腎之劑。方中女貞子甘苦涼,滋腎補肝,輔旱蓮草甘酸寒,滋陰益精,涼血止血。本方藥味少,藥性溫和,補而不滯,宜常服用。至于又方加甘寒之桑葚,更加強了滋養肝腎之效。
【按語】:本方以頭暈目眩、耳鳴、舌質紅少苔、脈弦細為辨證要點。現代多用本方治療高血壓病、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癥、復發性腺周口瘡、萎縮性鼻炎、齒衄、鼻衄、耳鳴、失眠、斑禿、脫發、經行咯血、閉經、不孕、功能性子宮出血、視網膜靜脈周圍炎、慢性咽炎、帶下過多等。改作湯劑,陰虛甚,加生地、玄參、麥冬;血虛,加白芍、首烏、枸杞子;脾虛,加山藥、白術;腎陰虛,加阿膠、龜板;陽虛,加補骨脂、巴戟天、仙靈脾等。
【同名方】:《世醫得效方》二至丸,本方由鹿角、炮附子、麋角、桂心、炒補骨脂、炒杜仲、鹿茸構成。功能溫陽益腎強腰。主治腎氣虧虛,腰痛不可伸屈。
五子衍宗丸
【方源】:《證治準繩》
【組成】:菟絲子240克,五味子30克,枸杞240克,覆盆子120克,車前子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6~9克,日服2~3次,開水或淡鹽湯送服。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溫陽補腎,補精添髓,種嗣衍宗。
【主治】:腎虛遺精,陽痿早泄,小便后淋瀝不盡,精寒無子,閉經,帶下稀薄,腰酸膝軟,須發早白,夜尿增多,舌淡嫩苔薄,脈沉。
【方解】:方中菟絲子補腎攝精縮尿,陰陽兩補,但以補陽為主;枸杞子補陰,為補肝腎益精血之品。兩藥藥性溫和,合用則填精補髓,陰陽雙調,共為君藥。覆盆子益腎固精縮尿,用于遺尿遺精,為臣藥。五味子收澀,澀精止遺,與車前子之通利并用,相反相成,使補而不膩,為佐藥。全方配伍能補腎填髓,生精種子。
本方為陽痿不育,腎精不足而設,是陰陽平補之劑,非為大虛而備。
【按語】:本方以腎氣虧虛,下元損耗引起的陽痿、早泄、不育、不孕、舌淡嫩苔薄、脈沉細軟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本方治療陽痿癥、精液異常癥、慢性腎炎、不射精癥、不育癥、不孕癥、夜尿增多癥、小兒遺尿癥、癃閉癥、閉經、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炎等。如見陽虛,加肉蓯蓉、鹿茸、巴戟肉、肉桂;陰虛,加熟地黃、山萸肉、天門冬;陰陽兩虛,加鹿角、龜板、人參;多尿,加桑螵蛸、益智仁;遺精,加金櫻子、蓮須、芡實;陽痿、加仙茅、仙靈脾、鎖陽、狗脊;小兒遺尿,加雞內金,補骨脂。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文具有調節內分泌、增強性激素、促進免疫、抗缺氧、抗疲勞、補腎等作用。
【附方】:1、六子丸(《雜病源流犀燭》)由菟絲子、覆盆子、蛇床子、沙苑蒺藜、韭子、五味子構成。功能補腎澀精。主治少年精血未滿,房事過早,以致精關不固,始而精腐變濁,久則無精滑滲,口咸氣脹。
2、五子丸(《世醫得效方》),本方由菟絲子、益智仁、炒韭子、炒茴香子、炒蛇床子構成。功能能養腎溫陽。主治年老體弱,夜尿頻,頭昏腳弱,淋濁滑精,尿如米泔。
瘋犬吠咬傷
斑蝥散
【處方】 斑蝥(炒,去翅足,同米熟)、雄黃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瘋犬吠咬傷。
【用法用量】 溫酒調送。
【摘錄】 《洞天奧旨》卷十六
九漏。瘰疬瘺,生于項上,結腫有膿
斑蝥散
【處方】 斑蝥70枚,猬皮1分,真朱1分,雄黃1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九漏。瘰疬瘺,生于項上,結腫有膿。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匕,酒送下,1日3次。
【摘錄】 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見《圣惠》卷六十六
鼠瘺著頸生,小者如杏,大者如杯
斑蝥散
【處方】 斑蝥10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黃色),牡丹3分,海藻1兩(洗去鹽味,焙干)。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鼠瘺著頸生,小者如杏,大者如杯。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空心及夜臥時以蔥白湯調下。病根當于小便中出,如魚脬。利后只得吃粥。
【摘錄】 《圣惠》卷六十六
骨髓丸
【方源】:《錦方匯集》
【組成】:牛骨髓250克,人參15克,熟地、龍骨、鹿角膠、冬蟲夏草、制首烏、北沙參各30克。
【用法】:研為末,用煮熟的牛骨髓或少許蜂蜜為丸。每服3克,每日服3次。
【功效】:養肝腎,益精血。
【主治】:白血病。
【方解】:牛骨髓為血肉有形之品能補肝腎,益精血;人參、熟地、龍骨、鹿角膠補氣養血滋陰;冬蟲夏草、制首烏、北沙參滋陰補腎。本方滋肝益腎,填精補血,增強人體免疫能力,臨床亦可用于一切虛勞屬于精血虧損癥者。
四對降糖藥合方
【方源】:《糖尿病實用方》
【組成】:黃芪30克,山藥20克,蒼術18克,玄參25克,生地20克,熟地15克,丹參20克,葛根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養陰,活血化瘀。
【主治】:糖尿病。
【方解】:本方選用四組對藥(黃芪配山藥、蒼術配玄參、生地配熟地、丹參配葛根)成方,配伍嚴謹,陰陽并補,氣陰雙修,動靜交融,剛柔并濟,燥濕平衡,滋而不滯,補而不壅,實為甘緩理虛,療渴之良方,故用于治療糖尿病。臨床上口干多飲明顯者,加石斛、天花粉、知母;消谷善饑明顯者,加石膏、葳蕤,重用熟地;少氣乏力者,加生曬參、太子參、黨參;皮膚瘙癢者,加白蒺藜、地膚子、當歸;血脂高者,加山楂、是首烏、虎杖;血壓高者,加牛膝、夏枯草、地龍;感染者,加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眼底有改變者,加草決明、石決明、菊花;血糖持續不降者,加枸杞、地骨皮、烏梅;尿中有酮體者,加黃芪、茯苓、黃蓮。
降糖煎
【方源】:《糖尿病實用方》
【組成】:僵蠶130克,郁金、雞內金各120克,沉香60克,西洋參、黃蓮、川芎各150克,茯苓、山萸肉、當歸、丹皮各200克,天花粉350克,黃芪900克,鬼箭羽300克,生地500克。
【用法】:混合粉碎后裝熱封型茶葉紙內,每袋含生粉40克,根據病情每日服用1~4袋,水泡30分鐘,取液300~400毫升,分4~8次溫服。2個月為1療程。
【功效】:益氣養陰生津,調氣活血,降糖。
【主治】:Ⅱ型糖尿病。
【方解】:方中僵蠶、郁金、雞內金活血理氣;沉香、西洋參、黃蓮、川芎等形氣養陰生津;天花粉生津止渴,本方用于糖尿病陰虛雙虧,氣虛虧虛者。表現為口干咽燥,舌苔花剝、神疲乏力。
項下并腋下熱毒、氣毒結成瘰疬
斑蝥散
【處方】 斑蝥(去頭翅足,糯米炒黃色)半兩,炒豆黃末1兩,炒糯米末1兩,甘草1中指節大(半生半炙),膩粉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項下并腋下熱毒、氣毒結成瘰疬。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時米飲調下。當吐瀉下惡物,即煮糯米粥補之,如吐不止,以炒豆黃末煎湯止之;如吐甚不止,磨少許雄黃、麝香止之。將息后再服,取吐瀉惡物盡為度。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二六
熱毒瘰疬
斑蝥散
【處方】 斑蝥3枚(糯米拌炒令黃色,去頭翅足),滑石1分。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熱毒瘰疬。
【用法用量】 分為2服,空腹以糯米粥飲調下,如人行10里再服。如覺小腸澀,即煎黑豆湯服,須臾,小腸內取下爛肉片子,即愈;未愈,隔日再服。
【摘錄】 《圣惠》卷六十六
主治瘰疬瘺,生于項上,結腫有膿
斑蝥散
【處方】 斑蝥10枚(去頭、足、翅,以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真珠15克(細研)猬皮15克(炙令黃)雄黃7.5克(細研)
【制法】 上藥搗細羅為散。
【功能主治】 主治瘰疬瘺,生于項上,結腫有膿。
【用法用量】 每日空腹時用溫酒調下1.5克,午后再服。
【備注】 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據《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補。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
強心散
【方源】:《新醫藥雜質》
【組成】:蟾酥1份,茯苓9份。
【用法】:研末,和勻,裝入膠囊內。每日300毫克(其中含蟾酥30毫克)。
【功效】:強心利尿。
【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的心悸、氣促、尿少、浮腫等。
【方解】:方中蟾酥治血強心;茯苓利水滲濕。本方用來治療心肌損害、心肌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等。總有效率為86.7%。亦可用于齒齦炎、壞死性口腔炎、癤腫、咽喉腫痛等。
可保立甦湯
【方源】:《醫林改錯》
【組成】:生黃芪15克,黨參、炒棗仁各10克,白術、白芍、當歸、枸杞、甘草各6克,補骨脂、山茱萸各3克,胡桃肉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大補元氣,溫養脾腎。
【主治】:病久氣虛所致的慢驚風。氣虛虧損,似抽非抽,似搐非搐,皮膚干燥,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面色晄白,昏水露晴,或冷汁淋漓,舌淡、苔白,脈沉細澀。
【方解】:方中生黃芪、黨參益氣生津;炒棗仁、白術、白芍、當歸、枸杞、甘草溫養脾胃,活血養胃;補骨脂、山茱萸、胡桃肉溫養脾胃。臨床常用于治療貧血、營養不良、癔病、神經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