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住痛散
【方源】:《救傷秘旨》
【組成】:白芷、穿山甲、小茴香、甘草各9克,當歸、川芎各6克,獨活、羌活各4.5克,木瓜、肉桂、懷山藥各3克,制川烏、麝香各0.9克。
【用法】:共研細末。姜酒調(diào),作1次服。
【功效】:活血行氣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疼痛。
【方解】:方中白芷、穿山甲、小茴香、甘草活血止痛;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獨活、羌活通絡止痛;木瓜、肉桂、懷山藥通絡行氣;制草烏、麝香芳香行氣止痛。諸藥共奏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本方亦可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因感受風寒所致周身疼痛等病癥。
回生續(xù)命丹
【方源】:《跌損妙方》
【組成】:制川烏、制草烏、自然銅個60克,地龍、烏藥、青皮、禹余糧個125克。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6克,日服2次。
【功效】: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筋骨斷折,疼痛不止。
【方解】:制川烏、制草烏、自然活血祛瘀止痛;地龍、烏藥、青皮、禹余糧行氣通絡活血止痛。本方用于四肢骨折損傷及其他軟組織損傷。
金剛接骨丹
【方源】:《張樂天十二秘方制藥經(jīng)驗》
【組成】:金剛蓮、香五加皮、馬錢子霜個900克,三七15克,見血清60克,捆仙繩(又名黃水芋,血少草)6寸。
【用法】:分別烘干,粉碎,過5號篩,混合(過4號篩)均勻,按0.3克分裝膠囊或制片備用。成人每日1次,每晚睡前2~3粒(片),重癥服3~5粒(片),用開水或活血酒送下。1日極量為5粒。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舒經(jīng)活絡,消腫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骨折,扭挫傷。
【方解】:方中金剛蓮、香五加皮、馬錢子霜補肝腎、舒經(jīng)活絡;三七、見血清活血止痛、消腫止痛。臨床研究表明,本方對骨傷患者有促進骨痂生長之效。
產(chǎn)后惡露不盡,妊娠墮胎后,血不出
大黃湯
【處方】 大黃3兩,當歸3兩,甘草3兩,生姜3兩,牡丹3兩,芍藥3兩,吳茱萸1升。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惡露不盡,妊娠墮胎后,血不出。
【用法用量】 加人參二兩,名“人參大黃湯”。
【摘錄】 《千金》卷三
婦人、男人陰蝕,及膿血不禁,男子莖盡入腹
大黃湯
【處方】 大黃2兩半,黃芩2兩,黃柏2兩,半夏2兩,細辛2兩,生地黃2兩,虎掌1兩半,菵草1兩半。
【功能主治】 婦人、男人陰蝕,及膿血不禁,男子莖盡入腹。
【用法用量】 以新汲井水1斗,煮取3升。洗瘡。若陰里病,取練沾湯中,著陰道中,時復易,半日久佳。
【摘錄】 《醫(yī)心方》卷二十一引《古今錄驗》
癰疽臭爛
大黃湯
【處方】 大黃2兩,黃芩1兩,白蘞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癰疽臭爛。
【用法用量】 以水1升2合,煮1沸,絞去滓,適冷暖以洗瘡,每日10遍。
【摘錄】 《醫(yī)心方》卷十五引《鬼遺》
骨折挫傷散
【方源】:佳木斯中藥廠
【組成】:豬下額骨、黃瓜籽、紅花、大黃、當歸、血竭、沒藥、乳香、土鱉蟲各適量。
【用法】:共研為細末,裝入膠囊。每服10粒,日服3次,用溫黃酒或白開水送下。
【功效】:舒筋活血,消腫散瘀,接骨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骨折,挫傷。
【方解】:方中紅花活血化瘀;大黃、當歸活血祛瘀;血竭、沒藥、乳香、土鱉消腫散瘀,接骨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舒筋活血,消腫散瘀,接骨止痛之功。本方破血化瘀藥較多,故孕婦忌服。
梅花點舌丹
【方源】:《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珍珠36克,麝香24克,朱砂24克,牛黃24克,蟾酥24克,冰片12克,熊膽12克,血竭12克,乳香12克,沒藥12克,葶藶子12克,硼砂12克,雄黃12克,沉香12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制成丸,每丸重3克。內(nèi)服,每服1~2粒,日服1~2次,溫開水化開服。外用,用濃茶汁或蠟化開,敷茶患處。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主治】:癰疽腫毒,疔瘡,發(fā)背,乳娥,咽喉腫痛等癥。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熱毒壅盛所引起的瘡瘍癰疽,喉嚨腫痛等病癥。方用牛黃、珍珠、朱砂、熊膽、冰片、蟾酥清熱解毒、麝香、乳香、沒藥等活血祛瘀、消癰散結;清熱與活血同用,共奏消散癰腫之功,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陽癥癰腫、局部紅腫熱痛,為其辯證要點。
【按語】:臨床用治瘡癰初起,可用金銀花、連翹、荊芥、赤芍等煎湯送服;成膿期,用穿山甲、皂角刺等煎湯送服;治療咽喉腫痛,用金銀花、連翹、玄參、馬勃、牛蒡子等煎湯送服。
孕婦忌服。有毒,內(nèi)服用量不可多大。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品能顯著增加正常小鼠、應用環(huán)磷酰胺的小鼠及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能明顯對抗環(huán)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能提高正常小鼠、受氫化可的松抑制的小鼠及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并能促進溶血素形成。
接骨丹
【方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骨與關節(jié)損傷》
【組成】:雞蛋殼300克,枳殼、地龍各60克,自然銅30克,制馬錢子(麻油炸呈褐色,刮去皮、毛)15克。
【用法】:研成細粉,煉蜜為丸。每服3克,日服2次。或制片(每片0.3克),每服2~3片,日服2次。
【功效】:接骨續(xù)斷,通經(jīng)活絡。
【主治】:各種類型骨折。
【方解】:方中枳殼、地龍通經(jīng)活絡;自然銅接骨續(xù)筋;制馬錢子通經(jīng)止痛。骨折首先是要正確復位,在復位固定好后,再服此方可有利于促進骨折愈合。方中馬錢子有毒性,故服用時要注意觀察,不可過量。
【附方】:接骨膏(錄自《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骨與關節(jié)損傷》),龍骨、骨碎補、鹿角霜各180克,煅自然銅、紅花、白芷、肉桂個125克,血竭、?蟲、炙豹骨個60克,續(xù)斷、紫荊皮、當歸各250克,麝香2.4克,制乳香、制沒藥個30克。共研細末(麝香后入),以蜜調(diào)軟膏,加酒少許,攤于布或油紙上2~3毫米厚,貼敷患處,4~7日換1次。若有傷口應避開。功效與應用同上方。
沖和膏
【方源】:《仙傳外科集驗方》
【組成】:炒紫荊皮150克,炒獨活90克,炒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每用適量,蔥煎湯或熱酒調(diào)敷患處。或以本品1/5、凡士林4/5調(diào)勻成膏,外敷患處。
【功效】:疏風消腫,活血祛寒。
【主治】:癰疽發(fā)背,流汗骨疽,以及折傷損痛。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瘡形不高,痛而不堪,微熱微紅,介于陰陽之間的半陰半陽癥。方用獨活、白芷溫散,合以赤芍、紫荊皮清消,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床應用以陰陽不和、冷熱不清之瘡腫,為其辯證要點。
赤小豆當歸散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3升,當歸45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每服2克,漿水調(diào)服,每日3次。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
【功效】:利濕和血,健脾止血。
【主治】:腸中癰膿,肌表熱不甚,微煩,欲臥,汗出,四目眥黑,能進食,脈數(shù)者;亦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等癥。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濕熱蘊毒,腸中癰膿、便血等癥。方用赤小豆除濕排膿,消腫解毒,配以當歸和血補血,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床應用以腹痛便膿血,或大便下血,而伴有肌表熱不甚、微煩欲臥、汗出、目四眥黑、能進食、脈數(shù),為其辯證要點。
五寶散
【方源】:《外科正宗》
【組成】:石鐘乳12克,琥珀6克,珍珠6克,朱砂6克,冰片3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6克藥末加入飛羅面24,和勻。每服0.3克;另用土茯苓500克煎湯,將藥汁分作5份,取1份送服,每日3~5次。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楊梅疳瘡結毒,或口鼻糜爛,咽喉疼痛。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楊梅疳瘡結毒以及咽痛鼻麋,嬰兒濕疹。方用朱砂、冰片清熱解毒,珍珠解毒生肌,佐以治療梅毒藥土茯苓煎湯送服,以解毒利濕,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床應用以患處紅腫疼痛,或糜爛瘙癢,為其辯證要點。
萬靈丹
【方源】:《外科正宗》
【組成】:蒼術240克,全蝎30克,石斛30克,天麻30克,當歸30克,甘草(炙)30克,川芎30克,羌活30克,荊芥30克,防風30克,麻黃30克,細辛30克,川烏(湯泡、去皮)30克,草烏(湯泡、去皮尖)30克,何首烏30克,雄黃18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朱砂為衣。每服1丸(約6克),日服2次;如瘡瘍初起,用 連須蔥白9根,煎湯乘熱化服;瘡瘍已成、無表證者,熱酒化下。亦可去雄黃,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溫經(jīng)活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
【主治】:癰疽,疔瘡,發(fā)背,流注,附骨疽,鶴膝風,中風癱瘓、口眼?斜、半身不遂,風濕入絡、遍身走痛,偏墜疝氣,偏正頭痛,破傷風、牙關緊閉。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邪侵犯,經(jīng)絡瘀阻不通所致的瘡瘍、痹痛、頭痛,以及半身不遂等。方用羌活、荊芥、防風、麻黃、細辛溫散風寒,川烏、草烏溫經(jīng)止痛,當歸、川芎活血通絡,集祛風寒、溫經(jīng)絡、行血脈于一方,標本兼顧,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瘡瘍腫痛、風濕痹痛、偏正頭痛而見苔薄白,為其辯證要點。
【按語】:凡由熱毒所致,見有明顯熱象者,忌用。
阿魏膏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羌活15克,獨活15克,玄參15克,官桂15克,赤芍15克,穿山甲15克,生地15克,兩頭尖15克,大黃15克,白芷15克,天麻15克,紅花15克,槐枝15克,柳枝15克,桃枝15克,木鱉子(去殼)10枚,頭發(fā)一團。
【用法】:上藥用麻油1120克,煎藥至黑,去渣,入樟丹、阿魏15克、蘇合油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麝香9克,收膏,攤布上。用時,將膏藥烘熱貼敷患處。
【功效】:祛風活血,消腫止痛,化痞散結。
【主治】:積聚痞塊,胸脅脹滿,肚腹疼痛,婦女癓瘕瘀塊,以及失榮,乳癌等惡癥。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積聚痞塊。方用羌活、獨活、白芷辛溫行散,伍以乳香、沒藥、赤芍、穿山甲活血祛瘀,木鱉子、阿魏消痞散結,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床應用以癓瘕、積聚、脾塊、癌腫惡癥,為其辯證要點。
五癇吐痢,寒熱不乳
大黃湯
【處方】 大黃5兩,滑石2兩,龍骨2兩,當歸2兩,芍藥2兩,黃芩2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人參2兩,青石脂2兩,牡蠣(煅)2兩,石膏2兩。
【制法】 上為粗末,囊盛。
【功能主治】 五癇吐痢,寒熱不乳。
【用法用量】 5歲以下加大棗5枚,水8合,煮5合,撮藥湯中煮3沸,絞滓,先食盡服。有乳痰即吐宿乳,若下宿乳當止。中風汗出(疒丂)痛,服后安臥衣蓋。
【摘錄】 《幼幼新書》卷三十九引《嬰孺方》
傷寒,心神煩躁,壯熱狂言,毒氣伏留于胸膈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柴胡(去苗)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心神煩躁,壯熱狂言,毒氣伏留于胸膈。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10片,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疏利毒氣。主乳石發(fā)動,癰疽發(fā)背
大黃湯
【處方】 大黃(銼,炒)1兩,梔子仁半兩,犀角屑半兩,栝樓根2兩,升麻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疏利毒氣。主乳石發(fā)動,癰疽發(fā)背。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濾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千捶膏
【方源】:《瘍醫(yī)大全》
【組成】:松香120克,巴豆5粒,蓖麻仁21克,杏仁3克,乳香3克,沒藥3克,銅綠3克。
【用法】:上藥搗膏,浸清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捻成薄片,貼瘡上,以絹覆蓋。
【功效】:消腫止痛,提膿祛腐。
【主治】:癰疽癤疔初起,瘰疬,小兒鱔拱頭,臁瘡久不收口,潰后膿腐不凈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瘡瘍初起,腫痛未潰或初潰。方用蓖麻仁、松香、乳香、沒藥等既具有消腫散瘀作用,又有提膿祛腐作用,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疔癤癰疽初起、尚未穿潰或潰破初起,為其辯證要點。
【按語】:若癰疽潰破,加用八二丹或九一丹,則更增提膿祛腐的作用。
【同名方】:(1)《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千捶膏,由蓖麻子肉、嫩松香粉、輕粉、東丹、銀朱、杏仁霜、茶油組成;功能消腫祛腐,生肌治痛;主治癰癤疔瘡初起,或潰后膿腐不凈等癥。
(2)《瘍醫(yī)大全》千捶膏,由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麝香、沒藥、銅綠、黃丹、龍骨、輕粉、水安細、松香、木鱉子、驢蹄組成;主治瘰疬初起。
?
(2)《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千捶膏,又稱咬頭膏藥、紅膏藥。由蓖麻子肉、松香、輕粉、銀珠、杏仁、廣丹、莖油組成、主治與本方同。
石斛夜光丸
【方源】:《石斛夜光丸》
【組成】:石斛、羚羊角、犀角、黃蓮、白蒺藜、防風、川芎、五味子、青葙子、肉蓯蓉、枳殼、甘草各15克、麥冬、熟地、生地各30克,黨參、茯苓、天冬各60克,枸杞子、白菊花、菟絲子、菟絲子、決明子、懷牛膝、山藥、杏仁各23克。
【用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6克,日服2次。
【功效】:滋補肝腎,清熱明目。
【主治】:肝腎不足、陰虛火旺所引起的眼目昏花、視物模糊等癥。
【方解】:本方中石斛、羚羊角、犀角、肉蓯蓉可滋補肝腎;配以白蒺藜、防風、菊花等清肝明目;諸藥共奏滋補肝腎,清熱明目之功。本方原名為夜光丸。是十分著名的眼科方劑。其組方重在滋腎平肝。
【按語】:臨床可用于治療老年白內(nèi)障、青光眼、視網(wǎng)膜炎、脈絡膜炎、視神經(jīng)炎、角膜軟化癥、夜盲癥、視力下降等,屬于肝腎陰虧火旺者。
明目地黃丸
【方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組成】:熟地250克,山藥、山萸肉、石決明各125克,澤瀉、丹皮、茯苓、枸杞、菊花、白蒺藜、當歸、白芍個90克。
【用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日服2次。
【功效】:滋補肝腎,養(yǎng)血明目。
【主治】:肝腎不足所致頭昏目澀,視物模糊不清等癥。
【方解】:方中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滋補肝腎;石決明、菊花、白蒺藜清肝明目;配以當歸、白芍、丹皮養(yǎng)血活血明目。臨床常用本方治療視網(wǎng)膜炎、視神經(jīng)炎、玻璃體混濁、夜盲癥、視神經(jīng)萎縮、白內(nèi)障、慢性虹膜睫狀體炎、視網(wǎng)膜、脈絡膜炎。
黃蓮升麻散
【方源】:唐—《備急千金要方》。改湯,名黃蓮升麻湯。
【組成】:升麻45克,黃蓮23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使用時以少許含口中,有津則咽汁,每日2~3次。也可用飲片水煎含漱,各藥用量按比例酌減至常規(guī)劑量。
【功效】:清火解毒。
【主治】:口舌生瘡。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心胃火盛之口舌生瘡。方中黃蓮清心胃之火,升麻清熱解毒,除瘡瘍,藥簡功專,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床應用以口舌生瘡、舌紅、溲赤、脈數(shù),為其辨證要點。
傷寒未解,煩熱口干,腹中有結燥不通
大黃散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枳實2兩(麩炒微黃),川芒消2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未解,煩熱口干,腹中有結燥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得利為度。
【摘錄】 《圣惠》卷十三
熱病大便澀滯,妄語心煩
大黃散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實半兩(麩炒令黃色),羚羊角屑1兩,川樸消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熱病大便澀滯,妄語心煩。
【用法用量】 每服5錢,用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八
心臟實熱,身體煩疼,口干多燥
大黃散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赤芍藥半兩,柴胡1兩(去苗),知母1兩,黃連半兩(去須),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葳蕤半兩,秦艽半兩(去苗)。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心臟實熱,身體煩疼,口干多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圣惠》卷四
珠黃散
【方源】:《天保堂諸門應病藥目》
【組成】:珍珠、牛黃。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用少許,用噴藥器噴于患處。
【功效】:清熱解毒,生肌斂口。
【主治】:咽喉腫痛、腐爛、牙疳、口疳,口舌破碎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療熱毒壅結咽喉之癥。方用珍珠生肌斂瘡,合以牛黃清熱解毒,為其配伍特點。
【按語】:臨場應用以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為其辯證要點。
原書未著劑量,現(xiàn)各地成藥,兩者比例由用等分(如天津),有為3:1(珍珠:牛黃)者(如上海、南京),用者注意。
《絳囊撮要》珠黃散,由犀角黃、冰片、珍珠、煨石膏組成;功效、主治與本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