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1469
禁毒食一年
大戟湯
【處方】 大戟1大兩,當歸1大兩,橘皮1大兩。
【功能主治】 水病,無問年月深淺。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2大升,煮取7合,頓服。利水2-3斗勿怪,至重不過再服便愈。水下后更服,永不作。
【注意】 禁毒食一年。
【摘錄】 方出《本草圖經》引《兵部手集方》(見《證類本草》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一
 
 
 
 
 
 
 
水溢四肢,浮腫
大戟散
【處方】 白大戟(去粗皮)不拘多少。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水溢四肢,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空心溫酒調下。利下,四肢水并從小便中去,其腫立消。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驗方》
 
 
 
 
 
 
四斤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木瓜500克,牛膝500克,天麻500克,蓯蓉500克,附子60克,虎骨60克。
【用法】:將木瓜、牛膝、天麻、蓯蓉用酒5升,浸3~10日,取出焙干;再入附子、虎骨;上藥共研為細末,用浸藥酒打面糊為丸。每服3~6克,日服2~3次,溫開水或鹽湯送服。
【功效】:補肝腎,祛風濕。
【主治】:肝腎兩虛,或風濕日久,腰膝酸痛,腳弱無力,步行艱難,筋脈拘攣等癥。
【方解】:方中虎骨、木瓜、牛膝補益肝腎、祛風通絡、強筋健骨;附子逐寒濕、利痹止痛;肉蓯蓉益腎填髓;天麻祛風濕,通經絡。全方配伍,共奏補肝腎,祛風濕之效。
【按語】:主要用于勞損疼痛和風濕骨痛。方用羌活、丁公藤、獨活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輔以當歸、川芎活血,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筋骨酸痛,肢麻軟弱而屬風濕勞損所引起,諸如有勞動當汗當風,坐臥寒濕之地等病史,骨節酸痛每遇節令更換或氣候變化時嚴重,為其辯證要點。
 服后出現涎多、出汗、皮膚紅癢等為藥物反應,屬正?,F象,停服后可自行消退。陰虛于熱者及不善飲酒者禁用。
【附方】:
大四斤丸(《仁齋直指方論》),即本方加麝香、當歸、乳香、沒藥、五靈脂構成。功能強壯筋骨,調和氣血,通經活絡。主治風寒濕痹,血氣陽塞,四肢酸痛,筋骨緩弱。
2、 加味四斤丸(《奇效良方》),由本方去附子,加乳香、川烏、莪術構成。功能補肝腎,除風濕。主治肝腎兩虛,精血虛方,足膝酸疼,步履不隨,及受風寒濕邪,以致肺氣疼痛者。
 
 
 
 
 
 
 
史國公藥酒
【方源】:《證治準繩》
【組成】:當歸60克,虎脛骨60克,羌活60克,炙鱉甲60克,萆薢60克,防風60克,秦艽60克,川牛膝60克,松節60克,蠶沙60克,枸杞子150克,干茄根240克。
【用法】:上藥裝入絹袋,用酒5千克浸沒,10日后取飲,每次10~15毫升,或隨量飲用,每日2次。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強筋。
【主治】:風濕阻絡,血不養筋,筋骨疼痛,腰腿酸楚,俯仰屈伸不利以及卒中后舌強語蹇,四肢麻木、手足不遂,骨節酸痛,癱瘓痿痹。
【方解】:方中羌活、秦艽、防風、松節、茄根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當歸、牛膝、枸杞、鱉甲滋陰養血榮筋,虎骨壯筋健骨,萆薢、蠶沙亦可祛風除濕,利濕濁;全方合用有祛風勝濕,活血強筋之效。
【按語】:主用用于治療筋骨痠痛,風濕阻絡,或中風后四肢不遂。方用防風、羌活、秦艽以祛風濕、合以枸杞,當歸、牛膝養血榮筋、虎骨壯健筋骨,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筋骨痠痛伴筋脈拘攣、肢體不利,為其辯證要點。
 陰虛有熱者禁用。
【同名方】:
 《成方切用》史國公藥酒,由本方加白術、杜仲、蒼耳子構成。功能去風勝濕,活血強筋。主治卒中手足拘攣,語言蹇澀,半身不遂,痿痹不仁。
【附方】:
1、 金剛活血酒(《古今名方》)、由金剛蓮、甘草、五加皮、當歸、川芎、紫草、三棱、蘇木、莪術、枳殼、青皮、紅毛藤根、見血清、桂枝、大血藤、白酒構成。功能痛經活絡,熄風止痛。主治扭、挫傷和風濕痛患者。
2、 雪蓮藥酒(《古今名方》),由雪蓮花、木瓜、黨參、桑寄生、芡實、杜仲、當歸、黃芪、獨活、巴戟天、秦艽、補骨脂、黃柏、香附、五味子、鹿茸構成。功能祛風除濕,養血生精,強身補腎。主治風寒濕痹,腎虛腰痛,困倦無力,目暗耳鳴,月經不調。
3、 馮了性藥酒(《上海市藥品標準》),由丁公藤、桂枝、麻黃、白芷、威靈仙、青蒿子、羌活、獨活、防己、小茴香、五加皮、當歸、川芎、山梔構成。功能祛風勝濕,通絡止痛。主治風濕骨痛,四肢麻木及勞損腰背疼痛,骨節酸軟。
4、 虎骨木瓜酒(《胡慶余湯丸散膏丹全集》),由川芎、虎脛骨、天麻、川牛膝、當歸、甘松、川斷、桑寄生、紅花、玉竹、山梔、木瓜、桑葚子構成。功能祛風除寒,活血定痛。主治筋骨拘攣,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腰膝酸軟。
1、 痛風驗方(《蒲輔周醫療經驗》),由三角風、九節茶、八角風、雞血藤、黑馬草、白通草、花椒根、白酒構成。功能祛風止痛。主治關節疼痛。
2、 木瓜酒(《上海市藥品標準》)由紅花、千年健、桑寄生、川芎、秦椒、牛膝、、羌活、獨活、陳皮、當歸、五加皮、木瓜、玉竹、生山梔組成。功能祛風活血、活絡止痛。主治筋脈拘攣,風濕痹痛,四肢麻木,腰膝酸痛等。
 
 
 
 
 
 
 
 
蠶矢湯
【方源】:《霍亂癥》
【組成】:晚蠶沙15克,生苡仁12克,大豆黃卷12克,陳木瓜9克,川連9克,制半夏3克,黃芩3克,通草3克,焦山梔4.5克,陳吳萸1克。
【用法】:水煎取汁,徐徐飲服。
【功效】:清熱利濕,升清降濁。
【主治】:濕熱內蘊,霍亂吐瀉,腹痛轉筋,口渴煩躁,舌苔黃厚而干,脈濡數。
【方解】:本方木瓜化濕調中;蠶沙,并除霍亂轉筋;輔以黃芩、梔子、黃蓮清熱化濕,大豆黃卷化濕而升清,苡仁利濕降濁而舒筋,半夏、吳萸降逆止嘔,通草導濕熱下行。諸藥配伍,濕除熱清,清升濁降,使吐瀉得愈,轉筋得止。
【按語】:本方以吐瀉,轉筋,腹痛,口渴煩亂,舌苔黃厚而干為辯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腎炎等。若熱深者,加石膏、知母;腹痛,脈沉而細者,可加芍藥。
 
 
 
 
黃芩滑石湯
【方源】:《溫病條辯》
【組成】:黃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后下),通草3克,豬苓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濕溫發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渴不多飲,或竟不渴,苔淡黃而滑,脈緩。
【方解】:方以黃芩清泄濕熱;合以豬苓、茯苓皮、滑石、通草清熱利濕;白蔻仁、大腹皮理氣化濕。諸藥配伍,有清熱化濕之功。
【按語】:本方以濕溫發熱,渴不多飲或不渴,舌苔薄黃而滑為辯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泌尿系感染。如兼煩躁不寧,可加木通、黃蓮;寒熱反復或朝涼暮熱,加白薇、青蒿、兼暑濕,加鮮藿香、鮮佩蘭。
 
 
 
 
 
 
 
 
婦人水氣,四肢浮腫,心胸痞滿,痰毒壅滯,喘息稍急,小便不利,坐臥不安
大戟散
【處方】 大戟1兩,前胡1兩(去蘆頭),木通1兩(銼),當歸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半兩(銼),赤茯苓1兩,紫蘇莖葉3分,漢防己半兩,檳榔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婦人水氣,四肢浮腫,心胸痞滿,痰毒壅滯,喘息稍急,小便不利,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以利為效,未利再服。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水氣,腳膝腫滿入腹,氣喘煩悶,小便不利
大戟散
【處方】 大戟1兩半(銼碎,微炒),木通半兩(銼),當歸半兩(銼碎,微炒),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水氣,腳膝腫滿入腹,氣喘煩悶,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服后當利;未得快利,夜臨臥時再服。
【摘錄】 《圣惠》卷五十四
 
 
 
 
 
婦人血分,心腹脹滿,手足浮腫,肩背煩疼
大戟散
【處方】 大戟3分,當歸3分(銼,微炒),芫花半兩(醋拌,炒令干),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豬苓3分(去黑皮),赤芍藥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婦人血分,心腹脹滿,手足浮腫,肩背煩疼。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摘錄】 《圣惠》卷六十九
 
 
 
 
 
 
 
 
八正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車前子500克,瞿麥500克,萹蓄500克,滑石500克,山梔子仁500克,甘草500克,大黃500克,木通500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6克,入燈心水煎,去滓,溫服,食后,臨臥。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濕熱下注。癥見熱淋,血淋,小便渾赤,溺時澀痛,淋漓不暢,甚或癃閉不通,少腹急痛,口燥咽干, 舌苔黃膩,脈滑數。
【方解】:本方所治為膀胱濕熱下注癥,其病機屬濕熱滯于膀胱。濕熱下注,留瘀膀胱,氣機郁結,水道不利,故見尿頻澀痛,淋漓不暢,小便渾赤,甚或癃閉不通,少腹急滿;熱盛津傷,故口燥咽干;熱迫血妄行,故尿血;苔黃膩,脈滑數是濕熱蘊結之象。治宜清熱瀉火,化水通淋。
 本方為治熱淋、血淋之常用方。方中萹蓄、瞿麥功專清利濕熱,降火通淋,為君藥。車前子清肺利膀胱,燈心、木通清心利小便;滑石清熱利尿通淋,共為臣藥。山梔仁清瀉三焦濕熱;大黃瀉熱去火,二藥導濕熱從二便而出,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按語】:本方以小便淋瀝澀痛、小腹脹滿,尿道灼熱,口燥咽干,舌苔黃膩為辯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尿道炎、膀胱炎、泌尿系結石、急性腎盂腎炎或腎炎等屬于濕熱證型者。如身熱脈數便秘,制大黃應改為生大黃,并加蒲公英、金銀花。如出現血尿加旱蓮草、小薊、白茅根。如小腹脹急加臺烏藥、川楝子。如有結石加金錢草、石葦、海金沙、雞內金。
 本方為苦寒通利之劑。對淋證長久,體質虛弱者,以及孕婦,皆不宜使用。
 實驗研究證實,本方能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的菌毛表達和對尿道上皮細胞的粘附。
【附方】:
1、 石葦散(《外臺秘要》引《集驗方》),即本方去梔子、萹蓄、甘草、大黃、木通,加冬葵子、石葦構成。功能清熱化水,排石通淋。主治熱淋,石淋,小便頻數,淋漓澀痛,或尿中夾有砂石。
2、 木通散(《醫宗全鑒》),由本方加赤苓、黃芩構成。功能、主治與本方同。
 
 
 
 
 
五淋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赤茯苓18克,當歸15克,生甘草15克,赤芍藥60克,梔子6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用6克,水煎服。
【功效】:清熱涼血,利水通淋。
【主治】:濕熱血淋,尿如豆汁,溺時澀痛,或溲如砂石,臍腹疼痛。
【方解】:方以赤芍藥、當歸涼血和血,赤茯苓、梔子清熱利濕,甘草解毒和中,諸藥配伍,有清熱涼血,利水通淋之功。
【按語】:本方以小便澀痛,尿如豆汁,面色枯黃,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泌尿系統結石、腎盂腎炎、腎炎等病癥。若血虛較明顯,加白芍、阿膠;血尿較顯著,加白茅根、小薊;熱象較明顯,加紫花地丁、金銀花、車前草;腹脹便秘者,加大黃、枳實;小腹墜脹者,加川楝子、烏藥;結石盤踞長久者,加金錢草、石葦、海金沙。
【同名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五淋散,由本方去當歸,加滑石、木通、淡竹葉、茵陳構成。功能清熱通淋化濕。主治熱淋、血淋。
 
 
 
 
 
 
 
五苓散
【方源】:《傷寒論》
【組成】:豬苓9克,澤瀉15克,白術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6克,日3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F代多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1、外有表證,內停水濕。癥見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癥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
3、痰飲。癥見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方解】:煩渴欲飲,頭痛發熱,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為《傷寒論》原書主治的外有表證,內積水濕的主癥。泄瀉,水腫,小便不利,霍亂吐瀉為水濕內停之癥。臍下動驚,吐涎沫而頭暈,或短氣而咳,為次要癥狀。其病機是水濕內郁。氣化不利。外有太陽表證,故頭痛發熱,脈??;內停水邪,則水入即吐,即成“水逆癥”;內傳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布,故煩渴欲飲;脾虛不運,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則見水腫,小便不利;水飲蓄于下,則臍下動悸,上逆則吐涎沫,阻礙清陽則頭眩,上凌于肺則為痰飲而咳。濕阻中焦,升降失常,故吐瀉復作,而為霍亂;治宜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本方為治療小便不利,水飲內停之常用方劑。方中重用澤瀉肝淡而寒,直達膀胱,淡滲水濕,為君藥。臣以茯苓、豬苓增強淡滲利水之功。佐以白術燥濕健脾;又使茯苓以實脾利水;桂枝外解太陽之表,內動膀胱氣化,助茯苓化氣利水。
【按語】:本方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苔白為辯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腎炎、肝硬化所引發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腦積水、尿潴留、耳源性眩暈、腦水腫等屬水濕內盛者。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加車前子、黃蓮、黃芩;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并用。
 濕熱者禁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對健康人、正常小鼠和家兔均無利尿功效,但當有代謝障礙時,給予五苓散后利尿作用顯著,并能促進局限性水腫的吸收。五苓散可以改善全身狀況、緩解由于滲透壓上升而尿量減少的狀況,能恢復機體對細菌的抑制力。
【附方】:
1、 節菴導赤散(《成方切用》),由本方加甘草、梔子、化濕、入食鹽、燈草堅。功能清熱利水。主治便秘而渴,熱結膀胱。
春澤湯(《證治準繩》),由本方加黨參構成。功能溫陽益氣,利水除飲。主治中氣不足,小便不暢。亦治咳而遺尿。
2、 元戎五苓散(《醫方集解》),由本方加羌活構成。功能散風勝濕,溫陽利尿。主治寒濕身痛,小便不暢。
 
 
 
 
 
 
 
 
 
水氣腫滿,大小便澀壅
大戟散
【處方】 大戟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商陸1兩,木通1兩(銼),瞿麥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水氣腫滿,大小便澀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如未通,即良久再服。
【摘錄】 《圣惠》卷五十四
 
 
 
 
 
 
傷寒結胸,已轉下不除者
大戟散
【處方】 大戟(炒)1兩,甘遂(炒)1兩,膩粉半兩,硫黃(研)1分,水銀(盞子內與硫黃同研作沙子)半兩。
【制法】 上為散,再同研勻。
【功能主治】 傷寒結胸,已轉下不除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溫漿水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水腫,腹大如鼓,或遍身皆腫
大戟散
【處方】 大戟、白牽牛(頭末)、木香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水腫,腹大如鼓,或遍身皆腫。
【用法用量】 每用3錢,以豬腰子1對,批開,摻藥在內,燒熟,空心食之;如腫不能全去,于腹繞臍涂甘遂細末,飲甘草水,其腫盡去。
【摘錄】 《潔古家珍》
 
 
 
 
 
 
四苓散
【方源】:《明醫指掌》
【組成】:白術9克,茯苓9克,豬苓9克,澤瀉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滲濕利水。
【主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方解】:方以白術健脾以扶正治本,合以豬苓、茯苓、澤瀉利水滲濕以祛邪治標。
【按語】:本方以大便溏泄、小便短少,兼有疲乏無力、舌苔白膩為辯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腎炎、心源性水腫、尿潴留、濕疹、天皰疹、瘡瘍。又可治療眩暈、視網膜病變。如見疲乏無力較為明顯,加黨參、生苡仁;兼有寒邪、口淡溲清,加桂枝、附子;便溏日久,加山藥、扁豆;濕熱下注,尿少而赤,便溏腥臭,舌苔黃膩,加車前子、滑石、或加黃芩、黃柏。
 
 
 
 
 
 
廓清飲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枳殼6克,厚樸4.5克,大腹皮3~6克,白芥子1.5~2.1克,蘿卜干(生搗)3克,茯苓6~9克,澤瀉6~9克,陳皮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氣消腫,化濕利水。
【主治】:三焦壅滯,胸隔腫脹,氣道不清,小水不利,通身腫脹,或肚腹單脹者。
【方解】:方以厚樸、枳殼、大腹皮疏理三焦氣機,使氣機行水行;澤瀉、茯苓行水利濕,使水行氣暢,配陳皮理氣燥濕,加強全方行氣消腫,化濕利水之功。蘿卜子、白芥子消濕除脹。
【按語】:本方以小便不利、腫脹、胸悶氣脹為辯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等。如內熱多,小便赤澀者,加木通、山梔;身黃、小便不利,加茵陳;小腹脹滿、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黃;氣滯胸腹疼痛者,加烏藥、香附。
 
 
 
 
 
千金鯉魚湯
【方源】:《千金要方》
【組成】:鯉魚1尾(約重1千克),白術150克,茯苓120克,芍藥90克,當歸90克,生姜90克。
【用法】:共研細末,先煮鯉魚至熟,澄清取汁,煎藥,分5次飲服。
【功效】:健脾利水,養血安胎。
【主治】:妊娠水腫。
【方解】:方以鯉魚益脾利水消腫為主藥。輔以白術、茯苓健脾利水。白芍、當歸養血和血以固胎;生姜辛散水氣,并去魚腥,共為佐藥。
【按語】:本方以下肢腫脹,妊娠水腫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妊娠水腫,以及羊水過多者。
【同名方】:
1、《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鯉魚湯,由人參、鯉魚、茯苓、澤漆、澤瀉、甘草、杏仁構成。功能健脾勝濕,宣肺利水。主治水腫之脾虛氣壅者,通身手足面目腫。
2、《千金要方》方(2):鯉魚湯,由桂心、鯉魚、干姜、蔥白、豆豉構成。功能健脾補陽,固表止汗。主治婦人體虛,漏汗不止或盜汗。
3、《太平圣惠方》鯉魚湯,由鯉魚、澤瀉、赤茯苓、澤漆、桑白皮、紫蘇、杏仁構成。功能降逆消腫,健脾宣肺。主治水腫之脾虛氣逆者,身面浮腫,上氣喘息,小便澀。

砂淋丸
【方源】:《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雞內金30克,生黃芪、知母各24克,生白芍、硼砂各18克,樸硝、硝石各15克。
【用法】:共研細末,練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開水送服9克,日服2次。
【功效】:通淋化石。
【主治】:砂淋、石淋。
【方解】:本方可用于治愈泌尿系結石。方中雞內金、生黃芪、知母益氣通淋;白芍、硼砂、樸硝、硝石通淋化石。全方共奏通淋化石之功。
 
 
 
 
 
 
水氣,心腹臌脹,喘息,大小便不利
大戟散
【處方】 大戟(銼碎,微炒)半兩,甘遂(煨令微黃)半兩,續隨子半兩,牽牛子(微炒)半兩,葶藶子(隔紙炒令紫色)半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水氣,心腹臌脹,喘息,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煎燈心湯調下,空心服。得通利水下為效。
【摘錄】 《圣惠》卷五十四
 
 
 
 
 
 
 
痘瘡紫黑色陷,寒戰噤牙,戛齒,身黃紫腫
大戟散
【處方】 紅芽大戟。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痘瘡紫黑色陷,寒戰噤牙,戛齒,身黃紫腫。
【用法用量】 此藥治戛齒甚妙。或恐有毒性,不敢用,但對證分明,用之不妨。尋常小兒,睡中戛齒者,腎經風熱,是驚風入腎,一服即效,后與驚藥,更不復作。仍戛齒寒戰屬腎水,但溫脾土,養肺金,以勝復之。
【摘錄】 《永類鈐方》卷二十一
 
 
 
 
 
 
 
 
 
 
脾元虛憊,水氣腫滿
大戟散
【處方】 紅芽大戟(炒。主脾)1兩,甜葶藶(炒。主肺)1兩,黑牽牛(半生半熟。主腎)1兩,續隨子(炒,去殼。主肝)1兩,甘遂(炒。主心)1兩。
【功能主治】 脾元虛憊,水氣腫滿。
【用法用量】 觀其五臟病證,其病證之藥加1兩,共2兩,并為末。煎燈心湯,五更初服1錢。用藥多少,相老少虛實加減。至天明其水下3-5次,其腫即消,卻用生蔥、姜煮粥止之,隔日服平胃散補貼。如體虛不堪再下者,只用前藥面糊為丸,謂之磨化丸,每服20丸,3日1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一九二引《經驗良方》
 
 
 
 
實脾飲
【方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厚樸6克,白術6克,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子6克,腹子6克,白茯苓6克,炮干姜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陽虛水腫癥。肢體浮腫,半身以下更甚,胸腹脹悶,口不渴,畏寒肢冷,食少身重,尿少便溏,舌淡苔膩,脈沉遲。
【方解】:本方是治療陽虛水腫的代表方劑。方中干姜溫運脾運,運化水濕;附子溫腎助陽,化氣行水。二味同用,扶陽抑陰,溫暖脾腎,為君藥。臣以茯苓淡滲利濕,使水濕從小便而去。白術健脾燥濕;木瓜祛濕利水,醒脾和胃,又可酸收斂陰,防治滲利傷陰;木香行氣止痛,調和脾胃;厚樸行氣除滿,苦溫燥濕;大腹子行氣利水;草果辛熱燥烈,溫中燥濕;生姜、大棗益氣和胃,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溫脾補陽之功偏著,實脾則水治,故名以“實脾”。
【按語】:本方以肢體浮腫,腰以下更甚,胸腹脹滿,舌淡苔膩,脈沉遲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心源性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肝硬化腹水等屬陽虛者。若水濕壅盛者,宜重用茯苓,并加豬苓、車前子、澤瀉;大便秘者,可加牽牛;大便溏瀉者,以大腹皮易大腹子;正氣虛甚者,加黃芪、黨參。
【同名方】:
1、《證治準繩》實脾散,由人參、白術、茯苓、陳皮、香附、砂仁、青皮、丁香、麥芽、神曲、山藥、石蓮、高良姜、冬瓜仁、薏苡仁、扁豆、肉豆蔻、陳米、甘草構成。功能健脾止瀉。主治小兒脾胃虛冷,吐瀉不止,乳食不進。
2、《本事方》實脾散、由附子、甘草、炮姜、大腹皮、草果、木瓜構成。功能溫陽利水消腫。主治周身浮腫,脾陽不足。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6克,白術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寒除濕。
【主治】:腎著病。身重,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飲食如故,口不溺,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方解】:方以干姜為主,取其辛熱之性,溫中祛寒。以茯苓為輔,淡滲利濕。兩者配伍,一熱一利,熱以勝寒,利益滲濕,寒去濕消,則標本兼治。佐以白術健脾燥濕,以助除濕之力。使以甘草調諸藥而和脾胃。諸藥合用,有祛寒除濕之效,寒濕盡去之效,則冷重自愈。
【按語】:主要用于寒濕所傷的腎著病。方用白術、茯苓健脾勝濕,合以干姜溫中散寒,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腰及腰以下冷癢、腰重如纏五千錢、小便自利、口不渴,為其辯證要點。
 臨床如見冷較劇,可加肉桂、附子;疼痛較劇,加草烏、川烏;兼有腰痠、加補骨脂、杜仲。
 
 
 
 
 
 
萆薢分清飲
【方源】:《丹溪心法》
【組成】:益智仁9克,川萆薢9克,石菖蒲9克,烏藥9克(一方加茯苓、甘草梢)
【用法】:上銼,每服1.5克,入煎,入鹽0.5克,食前服。亦可作湯劑煎服。
【功效】: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下焦虛寒,濕濁下注,膏淋白濁。小便頻數,混濁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方解】:方以萆薢利濕化濁,為主藥。輔以菖蒲化濁除濕,并祛膀胱虛寒,以助萆薢分清化濁之力。佐以烏藥溫腎寒,暖膀胱,治小便頻數;益智仁溫腎陽,縮小便,止遺濁尿頻。以食鹽為使,取其咸以入腎,引藥直達下焦。原書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可增強利濕分清之功。綜合全方,有溫暖下元,利濕化濁之效。
【按語】:主要用于治療膏淋。方用萆薢利濕,以分清別濁,益智仁溫陽以益腎縮尿;補瀉同用,標本兼治,通澀并施,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小便頻數,混濁不清,為其辯證要點。
 臨床如兼見寒濕帶下,加附子、菟絲子、肉桂;脾虛不足,加白術、黨參、茯苓、蓮子。
 凡濕熱下注,膏淋、白濁兼見舌苔黃膩,帶下黃稠者,忌用。
【同名方】:
1、《醫學心語》萆薢分清飲,即本方去烏藥、益智仁、加黃柏、茯苓、白術、丹參、蓮子心、車前子構成;功能清熱勝濕;主治膏淋屬于濕熱下注,癥見小便混濁、淋澀刺痛、舌苔黃膩。
2、《丹溪心法》萆薢分清飲有兩方:一方與本方組成同;另一方又有甘草、茯苓二藥,成藥“萆薢分清丸”多根據后方制成;功效、主治均同本方。

木瓜茱萸湯
【方源】:《世醫得效方》
【組成】:木瓜60克,檳榔60克,吳茱萸(炒)30克。
【用法】:共為粗末,每用12克,水煎服。
【功效】:溫散寒濕,行氣消脹。
【主治】:腳氣腫脹,上沖入腹,困悶,腹脹,喘急。
【方解】:方以木瓜化濕,合以檳榔行氣,吳茱萸散寒。三藥均為治腳氣要藥,合用則使寒濕除而腫脹得消。
【按語】:本方以兩腳腫脹,兼有困悶,甚至見有氣喘為辯證要點?,F代常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急、慢性胃腸炎、肝硬化及破傷風等病癥。如腳步腫脹較甚,加赤小豆、生苡仁;困悶不適者,加蘇葉、陳皮;腹脹較甚,加厚樸、枳殼、大腹皮;濕熱內蘊、舌苔黃膩,或小便短赤者加蒼術、黃柏;寒濕較甚或上沖出現心悸者,加肉桂、附子。
【附方】:
 木瓜丸(《太平圣惠方》),即本方去吳茱萸,加陳皮、人參、桂心、丁香組成。功能溫化寒濕,健脾益氣。主治濕腳氣,上攻心胸,痰逆阻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徐氏婦科臨床慣用方
〖美容喜訊〗主治黃褐斑之《退斑湯》
【夏仲方:婦科方】
效方治療肌無力
中醫經典方劑20(對癥抓藥)
諸氣上沖皆屬失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安县| 台安县| 龙江县| 周宁县| 日喀则市| 梁平县| 巴东县| 阳高县| 东平县| 维西| 保山市| 无棣县| 咸阳市| 黎川县| 桃园市| 高密市| 山阴县| 淄博市| 大方县| 陵川县| 稷山县| 兴国县| 江永县| 高台县| 廊坊市| 金华市| 铅山县| 丰县| 舞钢市| 邛崃市| 阿克苏市| 西林县| 云南省| 宽甸| 东光县| 含山县| 峡江县| 临桂县| 平山县| 潞西市|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