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花蛇牛黃丸
【別名】 大圣通中花蛇丸
【處方】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4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4兩,磁石(煅,醋淬)4兩,赤箭4兩,半夏(生姜汁浸1宿,切,焙)4兩,威靈仙(去苗土)4兩,防風(去叉)4兩,自然銅(煅,醋淬7遍)4兩,羌活(去蘆頭)3兩,海桐皮(銼)3兩,干蝎(去土,炒)3兩,白僵蠶(炒)3兩,白鮮皮3兩,蔓荊實3兩,當歸(切,焙)3兩,芎3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蒺藜子(炒)3兩,五味子1兩半,遠志(去心)1兩半,萆薢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木香1兩半,胡蘆巴1兩,楝實1兩,白豆蔻(去皮)1兩,芍藥1兩,澤瀉1兩,牽牛子(1半生,1半炒)1兩,荊芥穗1兩,白頭翁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沉香1兩,干姜(炮)半兩,麝香(別研)半兩,牛黃(別研)半兩,麻黃(去根節)3兩,丹砂(別研)1兩半,水銀1兩(用黑钖1兩結作砂子),龍腦(研)2分。
【制法】 上藥除別研外,為細末,再與研者和勻,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攤緩,口眼喎斜,涎多語澀,筋骨無力,行履艱難,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 大圣通中花蛇丸(《普濟方》卷九十三)。
【注意】 《普濟方》:如要出汗,濃煎鹽鼓湯一盞投之。宜避風坐臥。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
大圣黑神丸
【處方】 木香1兩,躑躅花半兩,紫威花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4兩,烏蛇(酒浸,去皮骨,慢火炙)4兩,干蝎(去土,炒)1兩,蒼術(炒)2兩,防風(去叉)2兩,白芷2兩,麻黃(去根節)3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2兩,芎3兩,芫花(醋浸,炒)1兩,桂(去粗皮)2兩,芍藥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天南星(炮)1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半,自然銅(煅,醋淬,別研為末)6兩。
【制法】 上19味,搗羅18味為末,入自然銅末,和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 癱瘓及一切風。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溫酒化下,1日3次;不飲酒,薄荷湯送下;如傷風3日,豆淋酒送下,連3服。以熱蔥粥投之,衣被蓋,出汗。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
發背,瘡口未合
大圣膏
【處方】 當歸(切)2兩,柳根白皮(切)2兩,桂(銼)1分,槐實1兩,白蘞(銼)1兩,白及(銼)1兩,沒藥1兩,柏皮(去粗皮,銼)1兩,用臘月豬脂半斤,黃蠟4兩,清油半斤,同藥熬焦色,去滓,再下后藥:鉛丹(研)半兩,乳香(研)半兩,麝香(研)1分,蘆薈半兩。
【制法】 熬成膏,以瓷瓶盛,入地內49日取出。
【功能主治】 發背,瘡口未合。
【用法用量】 將熟絹片留眼,貼膏在瘡口上,去盡惡物,瘡口自合。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
益黃散
【方源】:《小兒藥癥直訣》
【組成】:陳皮30克,丁香6克,訶子15克,青皮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服4.5克,水煎,食前服。亦可改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減。
【功效】:溫中理氣,健脾止瀉。
【方解】:方中陳皮、青皮理氣健脾,丁香溫中散寒,訶子澀腸止瀉,炙甘草補脾益氣。諸藥配伍,有溫中理氣,健脾止瀉之功。
【按語】:本方以脾胃虛弱、腹痛泄痢、嘔吐脘脹、不思乳食、神倦面黃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嬰幼兒腹瀉、小兒消化不浪等。如脾陽虛,加干姜、附子;脾氣虛,加白術、黨參、茯苓;飲食停滯,加山楂、神曲;久瀉不止,加禹余糧、赤石脂。
【附方】:
1、益氣健脾湯(《壽世保元》),由人參、白術、陳皮、白茯苓、白芍、蒼術、干姜、訶子、升麻、肉蔻、炙甘草、生姜、大棗構成。功能溫中止瀉,養氣健脾。主治氣虛泄瀉,飲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
掌胃膏(《普濟方》),由人參、白術、茯苓、肉豆蔻、甘草、陳皮、草豆蔻、枇杷葉、青皮、丁香、木香、沉香、藿香、砂仁、白豆蔻構成。功能健脾養氣,溫中止瀉。主治小兒脾胃虛弱,嘔吐泄利。
四逆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現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時,再加余藥同煎,取汁溫服。
【功效】:回陽救逆。
【主治】:1、少陰病。癥見四肢厥冷,惡寒蜷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象細微。
2、太陽病誤汗亡陽。
【方解】: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惡寒蜷臥,口不渴,脈沉細微,為本方主癥,屬心腎陽衰。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為兼脾陽不足之癥。寒為陰邪,入里傷及腎陽,使一身陽氣之根受損,陽氣不達四肢,故四肢厥逆;心神失養,故神疲欲寐;衛陽不足,故畏寒蜷臥;陽虛血脈不得鼓動,故脈沉細微;脾不得腎陽溫陽,運化失職,清陽不升,濁音不降,故見下利清谷,吐利腹痛。
本方為回陽救逆的代表方劑。陰盛陽衰之癥,非純陽之品,不能破陰寒而復陽氣。故方用附子大辛大熱,溫腎濟陽,回陽救逆,為君藥。輔以干姜溫暖脾陽,并助附子溫壯腎陽。甘草既可配姜、附以辛甘化陽,又制約姜、附大辛大熱之性,以防重劫陰液之弊,為佐藥。本方藥雖三味,但功專力宏使脾腎之陽同建,可速顯回陽救逆之效。
【按語】:若服藥嘔吐,可采取冷服法。取《素問-五常政大論》“氣反者,……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之意。
四逆注射液用于搶救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能使血壓回升。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具有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抗休克,使受抑制后的心律明顯增強,顯著加大冠脈流量,增大心肌收縮振幅等作用。
【附方】:
1、白通加豬膽汁湯(《傷寒論》),即白通湯加豬膽汁、人尿構成。功能通陽救逆,益陰和陽。主治少陰戴陽,服白通湯下利不止,出現厥逆無脈,心煩,干嘔。
2、漿水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即本方加漿水、良姜、肉桂、半夏構成。功能回陽救逆。主治暴瀉如水,或有嘔吐,身冷汗出,脈微弱。
3、白通湯(《傷寒論》),即本方去甘草,加蔥白構成。功能破陰回陽,宜通上下。主治少陰戴陽,虛陽上浮,陰盛于下,手足厥冷,面色赤,下利,脈微。
4、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傷寒論》),即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構成。功能回陽救逆,益陰補陽。主治陽亡陰竭,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
通脈四逆湯,即本方倍加干姜構成。功能回陽通脈。主治少陰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里寒外熱,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脈不出等。
2、四逆加人參湯(《傷寒論》),即本方加人參構成。功能回陽益氣,救逆固脫。主治亡陽脫液,惡寒蜷臥,四肢厥冷,脈微而復自下利,利雖止而余癥仍在。
附姜白通湯(《醫門法律》),由附子、蔥白、炮姜、豬膽汁構成。功能回陽救逆,益陰補陽。主治厥逆嘔吐,暴卒中寒,瀉利色青氣冷,肌膚凜栗無汗,陰盛無陽之癥。
逐寒蕩驚湯
【方源】:《福幼編》
【組成】:胡椒3克,炮姜3克,肉桂3克,丁香3克,灶心土90克。
【用法】:先以灶心土煎湯,澄清再煎諸藥,頻服。
【功效】:溫陽祛寒定驚。
【方治】:小兒久病吐瀉,面色青白,口鼻氣冷,四肢發涼,昏睡露晴,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轉為慢驚風,四肢抽搐。
【方解】:方中丁香溫中降逆止嘔,肉桂溫中補陽散寒,兩味合用,溫中祛寒之力益著;輔以呼叫加強溫中散寒之效,灶心土、炮姜溫中止瀉止嘔。中陽運,寒邪去,則虛風息而慢驚愈。
【按語】:本方以慢驚抽搐、吐瀉肢冷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腹瀉而見四肢抽搐者。臨癥時可加生牡蠣、生龍骨、靈磁石等,以熄風鎮驚;抽搐重者,加全蝎、僵蠶、蜈蚣;脾胃虛弱明顯者,加人參、白術。
【附方】:
1、醒脾飲(《幼科發揮》),由人參、陳皮、甘草、白茯苓、白術、全蝎、半夏曲、木香、白附子、南星、大棗、陳倉米、生姜構成。功能健脾益氣,化痰定驚。主治慢驚。
丁桂散(《上海市中藥成藥制劑規范》),由肉桂、丁香構成。散劑,可內服或外用。功能溫陽祛寒,行氣止痛。主治胃脘寒痛,腹瀉,臍腹冷痛,以及外科瘡腫,損傷腫痛等。
2、醒脾散(《古今醫統》),由人參、白術、木香、茯苓、全蝎、僵蠶、天麻構成。功能補氣健脾,熄風解痙。主治小兒久病,或因嘔吐脾困,脾不養肝,身冷肢逆,虛風內冬,大便清稀,口鼻氣冷,顏面晄白,呼吸微弱,手足抽動,目睛上視。
3、醒脾散(《類編朱氏驗方》),由肉豆蔻、胡椒、檳榔、茯苓、木香、藿香構成。功能溫中止瀉,理氣和中。主治慢驚吐瀉不止。
4、緩肝理脾湯(《醫宗全鑒》),由桂枝、茯苓、人參、白芍、白術、陳皮、山藥、扁豆、煨姜、炙甘草、大棗構成。功能溫運脾陽,扶土抑木。主治小兒慢驚,緩緩抽搐,時時做止,昏睡眼合,或睡臥露睛,大便色青,脈來遲緩,屬脾虛肝旺者。
5、醒脾湯(《醫宗全鑒》),由人參、白術、天麻、茯苓、姜半夏、橘紅、全蝎、僵蠶、炙甘草、木香、倉米、生姜、膽南星構成。功能健脾益氣,化痰定驚。主治小兒慢驚風屬脾虛夾痰者。
胃關煎
【方源】:《景岳全書》
【組成】:熟地10~30克,炒山藥6克,炒扁豆6克,炙甘草3~6克,焦干姜3~9克,吳茱萸1.5~2.1克,炒白術3~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益腎。
【主治】:脾腎虛寒泄瀉,或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癥。
【方解】:方中吳茱萸、焦干姜溫中散寒,炒山藥、炒白術、炒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氣,熟地滋陰益腎。諸藥配伍,有溫中散寒,健脾益腎之功。
【加減】:若氣虛勢甚者,加人參;陽虛下脫不固者,加制附子;瀉甚者,加肉豆蔻,或補骨脂;腹痛甚者,加木香,或厚樸;滑脫不禁者,加烏梅,或北五味子;滯痛不通者,加當歸;肝邪侮脾者,加肉桂。
【按語】:本方以泄瀉日久、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慢性結腸炎、小腸功能紊亂等。如久瀉不止,加肉豆蔻、訶子;陽虛寒盛,加附子、肉桂。
【附方】:
里陰煎(《景岳全書》),由熟地、炙甘草、當歸、炒干姜(加肉桂)組成。功能溫中散寒、益陰養血。主治脾胃虛寒,
1、陰血不足,脹滿嘔噦,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婦女經遲血滯等癥。
2、溫胃飲(《景岳全書》),由人參、扁豆、白術、陳皮、炙甘草、干姜、當歸構成。功能溫中和胃。主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惡,胎氣不安。
3、佐關煎(《景岳全書》),由厚樸、陳皮、山藥、炙甘草、扁豆、豬苓、澤瀉、干姜、肉桂構成。功能溫中散寒,健脾化濕。主治生冷傷脾,泄痢未久,腎氣未損者。
4、養中煎(《景岳全書》),由人參、白扁豆、山藥、炙甘草、茯苓、干姜構成。功能溫中益氣。主治中氣虛寒,惡心嘔吐,便溏泄瀉。
5、七德丸(《景岳全書》),由烏藥、干姜、吳茱萸、蒼術、木香、茯苓、補骨脂構成。功能溫中祛寒,行氣化濕。主治生冷傷脾,初患瀉痢,肚腹疼痛。
6、抑扶煎(《景岳全書》),由厚樸、烏藥、陳皮、豬苓、澤瀉、炙甘草、炮姜、吳茱萸構成。功能溫中散寒,利濕止瀉。主治氣冷陰寒或暴傷生冷而致瀉痢初起,血氣未衰,脾胃未敗,或脹痛或嘔惡者。
脾胃虛弱,中脘寒冷,嘔吐痰涎不止
大圣膏
【處方】 厚樸、大腹皮、枇杷葉、半夏、人參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粗末,再加生姜2錢(去皮),切作片子,一處搗爛,和作餅子,當2錢大,焙干。
【功能主治】 脾胃虛弱,中脘寒冷,嘔吐痰涎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餅,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雞峰》卷十二
安心神,保胎定痛。主妊娠無外感癥,血虛內熱乘心,忽然心悸如怔忡狀,醒則煩悶,睡則多驚,或臥中言語恍惚,加以臌脹腹滿,連臍急痛,坐臥不寧,氣逆迫胎
大圣茯苓散
【處方】 茯苓、麥冬、香附、陳皮、厚樸、黃耆、紫蘇、茯神、黃芩、黃連、川芎、當歸、白芍、地黃、人參、白術、木香、甘草。
【功能主治】 安心神,保胎定痛。主妊娠無外感癥,血虛內熱乘心,忽然心悸如怔忡狀,醒則煩悶,睡則多驚,或臥中言語恍惚,加以臌脹腹滿,連臍急痛,坐臥不寧,氣逆迫胎。
【各家論述】 妊娠患此,由受孕則血聚養胎,血已虛而又有邪熱乘之,血虛則生內熱。是方麥、神安神清心;四君、黃耆補氣生血;芩、連清上、中二焦之熱;四物養血益榮;陳、樸消脹除滿;木、附通利三焦之氣。本病則心悸,標病則脹滿迫痛。此方標本兩治而胎自安矣。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安養胎氣。主妊娠氣悶,或為喧呼,心忪悸亂,睡里多驚,兩脅膨脹,腹滿連臍急痛,坐臥不安,氣急逼迫胎驚者
大圣茯苓散
【處方】 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1兩,麥門冬(去心)1兩,黃耆(去蘆,蜜炙)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木香(不見火)1兩,條參1兩,甘草1兩。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安養胎氣。主妊娠氣悶,或為喧呼,心忪悸亂,睡里多驚,兩脅膨脹,腹滿連臍急痛,坐臥不安,氣急逼迫胎驚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水煎,溫服,不拘時候。常服至分娩亦無恙。
【摘錄】 《得效》卷十四
沉香溫脾丸
【方源】:《衛生寶鑒》
【組成】:沉香、木香、丁香、炮附子、官桂、人參、縮砂仁、炮姜、白豆蔻、炙甘草、白術各等分。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去滓,空腹時熱服。亦可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溫陽祛寒,健脾理氣。
【主治】:脾胃虛冷,心腹疼痛,嘔吐惡心,腹脅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倦怠,或泄瀉吐利。
【方解】:方中官桂、炮附子、炮姜溫陽散寒;沉香、木香理氣止痛;縮砂仁、白豆蔻化濕和胃,行氣寬中;丁香溫中降逆;人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諸藥配伍,有溫陽祛寒,健脾理氣之效。
【按語】:本方以脘腹冷痛、腹脅脹滿、畏寒肢冷、嘔吐瀉利、舌淡苔白、脈沉細遲緩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性潰瘍等。
【附子】:
沉香桂附丸(《衛生寶鑒》),由沉香、川烏、炮附子、炮干姜、炒高良姜、炒茴香、吳茱萸、官桂構成。功能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主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積冷,脅肋膨脹,心腹疼痛,腹中雷鳴,手足厥冷,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虛,
?
1、及七疝,痛引腰屈不能伸,小腹不可忍,熱物熨之稍緩。
2、冷香湯(《瘴瘧指南》),由高良姜、附子、草豆蔻、川姜、丁香、檀香、甘草構成。功能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主治瘴病,胃脘刺痛,胸隔不利,或吐或瀉,引飲無度,及夏秋暑濕,恣食生冷,遂成霍亂,陰陽相干,脅肋脹滿,臍腹刺痛,煩亂口渴等癥。
3、沉香溫胃丸(《內外傷辯惑論》),即本方去白豆蔻、縮砂仁、生姜、大棗,加巴戟天、當歸、炮茴香、吳茱萸、白芍藥、茯苓、高良姜構成。功能溫陽散寒,益氣健脾,理氣止痛。主治下焦陽虛,臍腹冷痛;傷寒陰濕,行氣沉困,自汗;中焦氣弱,脾胃受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冷,便利無度。
當歸四逆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當歸12克,桂枝9克,芍藥9克,細辛1.5克,炙甘草5克,通草3克,大棗8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陽氣不足而又血虛,外受寒邪,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細欲絕而沉細;寒入經絡、腰、股、腿、足疼痛。
【方解】: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為本方主癥,屬血虛受寒。經脈血少,肝血不足,又感寒邪,陽氣更傷,失于溫陽,血脈凝滯,故見上述諸癥。
本方以治寒凝血脈為主,故用桂枝溫經通脈,為君藥。輔以白芍宣通陽氣,當歸甘溫補血活血;益陰和營,調和營衛。佐以細辛散寒止痛;大棗補益脾胃;通草可防桂枝、細辛過于溫燥,又可通利血脈;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按語】:本方以手足厥冷、遇寒加劇、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病、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偏頭痛、末梢神經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小兒麻痹癥、凍瘡、手足皸裂、寒冷性多形紅斑、蕁麻疹、精索靜脈曲張、腹股溝疝等。如寒疝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沉弦者,加烏藥、小茴香;寒凝甚者,加附子、肉桂。
?
【附方】:
1、通脈四逆湯(《重訂嚴氏濟生方》),即本方加附子,吳茱萸、生姜構成。功能溫經祛寒,活血通脈。主治霍亂寒多,肉冷脈絕。
2、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傷寒論》),即本方加生姜、吳茱萸構成。功能溫經通絡,溫中降逆。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人內有久寒,兼有嘔吐,脘腹冷痛等癥。
黃芪桂枝五物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黃芪12克,芍藥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
【功效】: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癥。癥見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
【方解】:本方即桂枝湯加黃芪去甘草倍生姜構成,為治療頑麻而無疼痛之血痹的常用良方。重在益氣通陽,使氣充血行。
【按語】:本方以局部肌膚麻木不仁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坐骨神經痛、中風后遺癥、末梢神經炎、肩周炎、原發性腦萎縮、截癱、周期性麻痹、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類風濕性關節炎、消化性潰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如見氣虛,重用黃芪,再加黨參;血虛,加當歸、雞血藤;陽虛,加附子;久病不絡,筋攣,麻痹較甚者,加地龍、蘄蛇;筋骨痿飲,加木瓜、杜仲、牛膝;夾瘀疼痛者,加桃仁、紅花、丹參;病在上肢,加羌活、姜黃;病在腰部,加補骨脂、續斷、狗脊;病在下肢,加牛膝、木瓜。
甘草干姜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炙甘草12克,干姜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中散寒,溫肺益氣。
【主治】:傷寒誤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煩躁吐逆,即肺萎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遺尿,小便數,頭眩。
【方解】:方中干姜溫中散寒,溫肺化痰;炙甘草益氣和中。二藥共用,辛甘以化陽,可振奮中陽,溫肺益氣。
【按語】:本方以胃脘冷痛、吐涎沫、腹瀉清稀、口不渴、形寒食少、舌淡苔白、脈遲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慢性結腸炎、眩暈、痛經、妊娠嘔吐、鼻淵等。如脾虛,加白術、茯苓;氣虛,加人參、黃芪;嘔吐,加半夏;便血,加白及、灶心土、三七;喘息短氣,加鐘乳石、五味子、蛤蚧;肺寒咳喘,加麻黃、杏仁、款冬花;遺尿,加炙黃芪、巴戟天、益智仁;尿頻、涎沫多者,加煨益智。
【附方】:1、生姜甘草湯(《備急千金要方》),由生姜、人參、甘草、大棗構成。功能溫肺益氣。主治肺瘺,咳唾涎沫不止,咽干口渴。
補五臟,固真元,通流關節,祛逐風邪,壯筋骨,活血駐顏。主一切風疾,氣血俱虛,陰陽偏發,卒暴中風,僵臥昏塞,涎潮搐搦,腳手顫掉,不省人事,舌強失音,手足亸曳,口眼喎斜,或癱瘓偏枯,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舉止錯亂,四肢麻木;又治癲癇倒臥,目瞑不開,涎盛作聲,或角弓反張,目睛直視,口噤悶絕,牙關緊急;又治風搏于陽經,目眩頭痛,耳作蟬聲,皮膚瞤搐,頻欠好睡,項強拘急,不能回顧;及腎臟風虛,腳膝疼痛,步履艱辛,偏風流注一邊,屈伸不得
大圣保命丹
【處方】 大黑附子(炮,去皮尖)2兩,大川烏頭(炮,去皮尖)2兩,新羅白附子(炮)2兩,白蒺藜(炒,去尖刺)1兩,白僵蠶(洗,去絲,微炒)1兩,五靈脂(研)1兩,沒藥(別研)半兩,白礬(枯,別研)半兩,麝香凈肉(研)半兩,細香墨(磨汁)半兩,朱砂(研)半兩,金箔200箔(為衣)。
【制法】 上為細末,拌勻,用上件墨汁和藥,每1兩分作6丸,窨干,用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 補五臟,固真元,通流關節,祛逐風邪,壯筋骨,活血駐顏。主一切風疾,氣血俱虛,陰陽偏發,卒暴中風,僵臥昏塞,涎潮搐搦,腳手顫掉,不省人事,舌強失音,手足亸曳,口眼喎斜,或癱瘓偏枯,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舉止錯亂,四肢麻木;又治癲癇倒臥,目瞑不開,涎盛作聲,或角弓反張,目睛直視,口噤悶絕,牙關緊急;又治風搏于陽經,目眩頭痛,耳作蟬聲,皮膚瞤搐,頻欠好睡,項強拘急,不能回顧;及腎臟風虛,腳膝疼痛,步履艱辛,偏風流注一邊,屈伸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生姜半兩和皮擦取自然汁,將藥丸于姜汁內化盡為度,用無灰酒半盞暖熱,同浸化,溫服。量病人酒性多少,更吃溫酒1-2升,投之以助藥力。次用衣被蓋覆便臥,汗出為度。勢輕者,每服半丸,不拘時候。如有風疾,常服尤佳。
【摘錄】 《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治丈夫、女人一切風疾,氣血俱虛,陰陽偏發,卒暴中風,僵臥昏塞,涎潮搐搦,腳手顫掉,不省人事,舌強失音,手足曳,口眼斜,或癱瘓偏枯,半身不遂,語言蹇澀,舉止錯亂,四肢麻木,又治癲倒臥,目瞑不開,涎盛作聲,或角弓反張,目睛直視,口禁悶絕,牙關緊急。又治風搏于陽經,目眩頭痛,耳作蟬聲,皮膚俽搐,頻欠好睡,項強拘急,不能回顧,及腎臟風虛,腳膝疼痛,步履艱辛,偏風流注一邊,屈伸不得,無問久新,并皆治之
大圣保命丹
【處方】 大黑附子(炮.去皮尖)、大川烏頭(炮.去皮尖)、新羅白附子(炮),各二兩。白蒺藜(炒.去尖刺)、白僵蠶(洗.去絲.微炒)、五靈脂(研),各一兩。沒藥(別研)、白礬(枯.別研).麝香凈肉(研)、細香墨(磨汁)、朱砂(研),各半兩。金箔二百箔(為衣)。
【炮制】 上為細末拌勻,用上件墨汁和藥,每一兩分作六圓,窨干,用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 治丈夫、女人一切風疾,氣血俱虛,陰陽偏發,卒暴中風,僵臥昏塞,涎潮搐搦,腳手顫掉,不省人事,舌強失音,手足曳,口眼斜,或癱瘓偏枯,半身不遂,語言蹇澀,舉止錯亂,四肢麻木,又治癲倒臥,目瞑不開,涎盛作聲,或角弓反張,目睛直視,口禁悶絕,牙關緊急。又治風搏于陽經,目眩頭痛,耳作蟬聲,皮膚俽搐,頻欠好睡,項強拘急,不能回顧,及腎臟風虛,腳膝疼痛,步履艱辛,偏風流注一邊,屈伸不得,無問久新,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一圓,用生姜半兩和皮擦取自然汁,將藥圓于姜汁內化盡為度,用無灰酒半盞暖熱,同浸化,溫服,量病人酒性多少,更吃溫酒一、二升,投之以助藥力。次用衣被蓋覆便臥,汗出力度。勢輕者,每服半圓,不拘時。如有風疾,常服尤佳,補五臟,固真元,通流關節,祛逐風邪,壯筋骨,活血駐顏。
【備注】 方與前大圣一粒金丹同。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中風,天陰雨作痛
大省風湯
【處方】 附子1兩,吳術1兩,肉果(1方使丁香)半兩,天南星半兩,防風半兩,藿香1分。
【制法】 上為飲子。
【功能主治】 中風,天陰雨作痛。
【用法用量】 方中附子用量原缺。
【摘錄】 《普濟方》卷八十九引《楊氏家藏方》
附子粳米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附子6克,半夏9克,甘草3克,大棗5枚,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中散寒,化濕降逆。
【主治】:脾胃虛寒,水濕內停,腹滿疼痛,痛勢較劇,喜熱喜按,腸鳴漉漉,胸脅逆滿,嘔吐、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脈細而遲。
【方解】:方中附子溫中祛寒以止腹痛,半夏化濕降逆以止嘔吐,粳米、大棗、甘草扶益脾胃以緩急迫。諸藥配伍,有溫中祛寒,化濕降逆之效。
【按語】:本方以腹滿疼痛、痛勢較劇、嘔吐、腸鳴、舌苔白滑、脈細遲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胃痙攣、潰瘍病、腸功能紊亂、尿毒癥等。如脾胃氣虛,加黨參、茯苓、白術;脾胃寒甚,加蜀椒、干姜;嘔吐痰涎,加陳皮、茯苓。
【附方】:
1、桂附丸(《衛生寶鑒》),由炮川烏、炮姜、炮附子、赤石脂、炒川椒、肉桂構成。功能溫陽散寒止痛。主治臟腑暴感風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緩乍甚,經久不瘥者。
?
1、烏頭赤石脂丸(《金匱要略》),由烏頭、蜀椒、附子、干姜、赤石脂構成。功能溫陽祛寒止痛。主治陰寒痼結,心痛及背,被痛徹心。
2、赤丸(《金匱要略》),由茯苓、烏頭、細辛、半夏、朱砂構成。功能散寒止痛,化飲降逆。主治寒飲腹痛,疼痛劇烈,嘔吐,肢冷,心下動悸,舌淡苔白滑,脈沉滑或沉弦。
溫中丸
【方源】:《全生指迷方》
【組成】:干姜30克,半夏30克,白術60克,細辛15克,胡椒1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練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粒,以米飲送下,食前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化痰。
【主治】:脾咳,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隱隱作冷,惡寒,脈緊。
【方解】:方中胡椒、干姜溫中散寒,干姜、細辛溫肺化飲,白術健脾燥濕,半夏燥濕化痰。五藥合用,有溫有散寒,健脾化痰之效。
【按語】:本方以中脘隱隱作冷、惡寒、咳嗽氣喘、痰多清晰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如痰多者,多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咳甚者,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喘甚者,加蘇子、麻黃、白果。
【同名方】:
1、《張氏醫通》溫中丸,由橘皮、半夏、茯苓、神曲、炙甘草、黃蓮、香附、苦參、針砂、白術構成。功能健脾行氣消腫。主治脾虛不運,黃胖面腫足脹。
《證治準繩》溫中丸、由人參、甘草、白術構成。功能益氣健脾。主治小兒胃寒瀉白,腸鳴腹痛,吐酸不入,霍亂吐瀉。
【附方】:溫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炒高良姜、青皮、炒干姜、陳皮構成。功能溫中化痰。主治停痰留飲,胸隔滿悶,頭眩目暈,嗜臥減食,氣短惡心,咳嗽嘔吐;或飲酒過多,或引飲無度,或過傷生冷,痰涎并多,嘔吐惡心。
茯苓四逆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茯苓12克,人參3克克,附子5克,炙甘草6克,干姜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陽益陰,寧心除煩。
【主治】:少陰病見煩躁不安。
【方解】:方用人參益氣生津、安精神,定魂魄;干姜、附子回陽救逆;姜、附于人參合用,回陽之中有益陰之效,益陰之中有助陽之功;茯苓健脾,寧心安神;炙甘草益氣和中,且能調和諸藥。五藥并用,有回陽益陰,寧心除煩之效。
【按語】:本方以四肢厥逆、心悸、煩躁、舌淡苔白滑、脈微欲絕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本方治療休克、心里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腦血管病、內耳眩暈等癥。如心悸怔仲,加生牡蠣、生龍骨;煩躁不安,加琥珀;虛寒泄瀉,加白術、補骨脂;浮腫,小便不利,加桂枝、白術。
一切風卒中,涎潮痰厥,神昏語澀
大省風湯
【別名】 大醒風湯、大省風散
【處方】 大附子1兩(生,去皮臍),天南星1兩(生),全蝎半兩,防風2錢,川芎2錢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一切風卒中,涎潮痰厥,神昏語澀。
【用法用量】 大醒風湯(《直指》卷三)、大省風散(《普濟方》卷九十一)。
【摘錄】 《醫方類聚》卷二十一引《易簡方》
諸虛風涎潮,痰厥神昏,頭暈語澀,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歷節風痛,筋脈攣急
大省風湯
【處方】 川芎1兩,半夏1兩,防風1兩,甘草(炙)半兩,全蝎(去毒)3個,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川烏(炮,去皮臍)半兩,木香半兩,南星半兩。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諸虛風涎潮,痰厥神昏,頭暈語澀,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歷節風痛,筋脈攣急。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10片,水煎,溫服,不拘時候。
氣虛,加沉香;氣逆,加紫蘇;胸膈不利,有痰,倍加半夏、人參;頭暈頭痛,加天麻半兩,全蝎1個,煎熟入麝香;熱風左癱右瘓,口眼斜,口噤不能言,手足頑麻,去附子、川烏。
【摘錄】 《得效》卷十三
中風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大省風湯
【處方】 防風1兩,生半夏1兩,甘草5錢,生川烏5錢,生南星5錢,生白附子5錢,木香5錢,全蝎2兩。
【功能主治】 中風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加生姜10片,水煎服。
【摘錄】 《醫學入門》卷七
黑錫丹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金鈴子30克,葫蘆巴30克,木香30克,附子30克,肉豆蔻30克,破故紙30克,沉香30克,茴香30克,陽起石30克,肉桂15克,黑錫60克,硫磺60克。
【用法】:用黑盅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給黑錫硫磺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并杵,羅為細末,都一處和勻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梧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擦苓光瑩。每服三四十粒,空心姜鹽湯或棗湯下,婦人艾醋湯下。現代用法:每服3-9克,溫開水送下。
【功效】:溫壯下元,鎮納浮陽。
【主治】:
1、真陽不足,腎不納氣。癥見濁陰上泛,上盛下虛,痰壅胸中,上氣喘促,四肢厥冷,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脈沉微。
2、奔豚。癥見氣從小腹上沖胸,胸脅脘腹脹痛,或寒疝腹痛,腸鳴滑泄,或男子陽痿精冷,女子血海虛寒,月經不調,帶下清稀,不孕等。
【方解】:上氣喘促,冷汗不止,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脈沉微,為本方主癥,屬射陽不足,腎不納氣。痰壅胸中,為兼痰濕之癥。奔豚、寒疝、男子陽痿精冷,女子血海虛寒等均為腎陽衰弱之所見病癥。腎為水臟,火在其中,為水火之宅,今腎陽虛衰,肺氣不利,腎不納氣,故上氣喘促;腎虛衛陽不固,故冷汗不止,四肢厥逆;腎陽不足,水不化氣,聚而成痰,故胸中痰壅,成為上盛下虛之癥。
方中黑錫甘寒,為“水中之精”,鎮降浮陽,攝納腎氣;硫磺、黑錫為主藥,硫磺大熱,為“火中之精”,溫腎益火之良藥。二藥同炒,照顧腎為水火之臟的特點,使水火交戀,陰陽互根,標本兼顧。輔以肉桂、附子、葫蘆巴、陽起石等,助硫磺溫補腎陽。肉豆蔻、木香溫中理氣,使之補而不滯;沉香平沖降逆,助黑錫納氣歸腎,為佐藥。本方用藥多溫燥,恐傷真陰,故又反佐以甘寒的川楝子(金鈴子),同時又具利氣疏肝之效。
【按語】:本方以上氣喘促,冷汗不止、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脈沉微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哮喘、肺氣腫等。如氣喘痰鳴,冷汗厥逆,舌淡苔白,脈沉細而促者,宜用人參湯送服。
本方藥物重墜,又多溫燥,故孕婦及下焦陰虧者禁用。本方為溫降攝急之劑,肺久病緩治之方,一般只能連服2~3次,不能持久服用,久服多服,恐有鉛中毒的危險。
【附方】:
1、黑鉛丹(《成方切用》),由硫磺、黑錫構成。功能鎮納浮陽,降逆平喘。主治陰陽升降失常,上盛下虛,頭目眩暈;下元虛冷,腎不納氣所致的痰鳴氣喘。
黑錫丸(《普濟本事方》),即本方去陽起石構成。功能、
?
1、主治與本方同。
小建中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桂枝、芍藥18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4枚,飴糖30克。
【用法】:先將前5味水煎2次,去渣取汁,兌入飴糖,分2次溫服。
【功效】: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里急。癥見腹中時痛,溫按則痛減,舌淡苔白,脈細弦而緩;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虛勞陽虛發熱,腹痛食減。
【方解】:本方即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方中飴糖甘溫而潤,緩急止痛,溫中補虛,《千金》謂其“補虛冷,益氣力”,故為君藥;中藥芍藥斂陰,配以桂枝溫陽,二味均為臣藥;佐以炙甘草,得芍藥則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得桂枝則辛甘化陽,溫中補虛;使以生姜、大棗補脾胃,調營衛而和諸藥。諸藥配伍,有溫中補虛,和里緩急,平補陰陽,調和氣血之效。取“勞者溫之”之義,脾中陽得運,化生氣血,灌溉四旁,則虛勞何患其不愈。本方不用大溫大補,而用平和醇厚之品,建立中焦脾胃之氣,故方名為“小建中湯”
【按語】:本方以腹中時痛、按之痛減、喜得溫按、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薇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神經衰弱、慢性肝炎、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溶血性黃疸、功能性低熱、更年期綜合癥等。如泛酸、加吳茱萸、烏賊骨、瓦楞子;寒重,加花椒、干姜;泛吐清水,加陳皮、半夏,茯苓;腹痛甚,加延胡索、丹參、川楝子;遺精,加牡蠣、龍骨;氣滯,加砂仁、木香;便溏,加白術、山藥。
臨床運用時,務必注意方中各藥配伍用量之比例,以符立法本意。本方甘令中滿,嘔家即中滿者不宜服用;藥性溫熱,陰虛火旺者禁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由調高細胞免疫能力,同時對體液免疫亦有一定影響。本方加當歸、黃芪可防治結扎幽門所致的胃潰瘍發生,抑制胃液分泌,減少游離酸和總酸度,使胃液的PH值上升;可抑制鴿胃的正常運動及家兔的腸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對抗乙酸膽堿和毛果蕓香堿所致的腸痙攣。
【附方】:
1、加味建中湯(《雜癥證治新義》),即本方去飴糖,加黃芪、黨參、當歸構成。功能建中補血。主治面色萎黃,虛黃,精神倦怠,小便清白。
2、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即本方加當歸構成。功能溫補氣血,緩急止痛。主治產后虛贏不足,腹中時痛,少氣,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若失血過多,加生地黃、阿膠。
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即本方加黃芪構成。功能溫中補氣,和里緩急。主治虛勞諸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盜汗,短氣,肢體困倦,脈虛大。
大建中湯
【方源】:《金匱要略》
【組成】:蜀椒3克,干姜12克,人參6克,飴糖30克。
【用法】:先將前3味水煎2次,取汁,兌入飴糖,分2次溫服。
【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主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舌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或腹中漉漉有聲。
【方解】:方中蜀椒大辛大熱,溫中散寒,下氣止痛,并能驅蛔殺蟲,為君藥;干姜大辛大熱,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為臣藥;陰寒內盛由于中陽之虛,故用人參甘溫,補益脾胃,扶持正氣,為佐藥;飴糖建中補虛,緩急止痛,且以緩和椒、姜辛烈之性,為使藥。四藥配伍,而成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之劑。本方大熱大補,足以溫健其中臟,使陰寒盡去,中陽建立,故方名“大建中湯”。
【按語】:現代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擴張、胃腸痙攣、胃下垂、腸黏連、蛔蟲性腸梗阻、嵌頓性疝早期、腹膜炎等。如腹脹滿、加厚樸、砂仁;惡寒重,加炮附子;寒甚或頭痛目眩,加吳茱萸;嘔吐,加半夏、生姜;蛔蟲腹痛,加烏梅、檳榔、苦楝根皮;脾虛,加白術;血學,加當歸;口干,加白芍;手足麻痹,加桂枝。
?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水煎液小量時對家兔離體腸管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大量時則出現抑制作用,表明本方對家兔離體腸管的活動雙向作用。
【同名方】:
1、《全生指迷方》大建中湯,由芍藥、遠志、黃芪、當歸、澤瀉、龍骨、人參、炙甘草、大棗、生姜構成。功能益氣養血,安禱固精。主治虛勞,熱從腹中或背起,漸漸潮熱,日劇夜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混濁,甚則頻數尿精,多夢遺精,日漸消瘦。若腹中急,加飴糖。
2、《濟生方》大建中湯,由黃芪、鹿茸、附子、地骨皮、石斛、人參、川芎、當歸、白芍藥、續斷、炙甘草、小草、生姜構成。功能補氣養血,溫腎助陽。主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骨肉酸痛,脅肋?脹,氣短喘促,痰多咳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悚,腰背強痛,多臥少氣。
3、《丹溪心法》大建中湯,由黃芪、當歸、桂心、人參、芍藥、甘草、半夏、附子、生姜、大棗構成。功能調中和胃。主治無根之火聚于胸中,獨熏于肺,傳于皮膚而發陰斑,半點如蚊,蚋、虱、蚤咬壯,見于手足、胸背,稀少微紅者。
【附方】:加減大建中湯(《普濟方》),由川芎、芍藥、當歸、黃芪、肉桂、炙甘草、白術、姜、棗構成。功能溫陽益氣養血。主治婦人胎前產后,一切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痛,往來寒熱,自汗口渴。
十四味建中湯
【方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當歸、白芍藥、白術、炙甘草、人參、麥門冬、川芎、肉桂、炮附子、肉蓯蓉、半夏、炙黃芪、茯苓、熟地黃各等分。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食前溫服。亦可改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量酌定。
【功效】:補氣養血,溫腎健脾。
【主治】:氣血不足,脾腎久虛,積勞虛損,形體贏瘠,短氣嗜臥,寒熱頭痛,咳嗽喘促,吐嘔痰沫,手足多冷,面黃脫色,小腹拘急,百節盡疼,夜臥汗多,夢寐驚悸,大便滑利,小便頻數,失血虛極,心忪面黑,及陰癥發斑等。
【方解】:方用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補血調血;人參、白術、黃芪、茯苓、炙甘草補脾益氣;肉桂、附子、肉蓯蓉溫補腎陽;半夏化痰降逆;麥冬養陰生津。諸藥配伍,有補氣養血,溫腎健脾之效。
【按語】:本方以氣短喘促、虛勞贏瘦、面色晄白、手足不溫、大便滑利、小便頻數為辯證要點。現代常用于治療虛勞、腎虛腰痛、遺精陽痿、過敏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大勝金丸
【處方】 牡丹1兩,藁本1兩,人參1兩,白術1兩,白芷1兩,白薇1兩,白茯苓1兩,當歸1兩,赤石脂1兩,白芍藥1兩,甘草1兩,川芎1兩,沒藥1兩,延胡索1兩,桂2兩。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保養沖任,順政子道,溫中益氣,進美飲食。主妊娠風冷,氣血勞傷,頭旋體瞤,怔忪驚悸,寒熱往來,心腹脅痛,肢節煩倦,赤白帶下,胎氣不寧,難產疼痛,及產后一切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 《雞峰》卷十五
大生丸
【處方】 熟地黃(酒蒸)4兩,當歸身4兩,續斷(鹽水炒)2兩,阿膠(蒲黃末炒珠)2兩,杜仲(鹽水炒)2兩,丹參(炒)2兩,黃耆(蜜炙)1兩5錢,白芍(酒炒)1兩5錢,延胡索(炒)1兩5錢,川芎1兩5錢,廣皮5錢,香附(四制者)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調經。主經水不調,久不受孕。
【用法用量】 每服3錢,空心白湯送下。行經時加2錢。
若先期色紫,改為煎劑,1兩改作1錢,加黃芩8分,生姜3片,水煎,空心服,臨臥再服;若后期色淡,加肉桂、熟艾、干姜各5分,生姜3片,水煎服;若經未至而腹痛,則用丹參1兩為末,黃酒下2錢,俱以經盡為止。
【摘錄】 《竹林女科》卷四
大生脈湯
【處方】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天冬 黃柏 川歸 牛膝 紅花 枸杞子 生地
【功能主治】 主心熱脈痿,脛縱不任地。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有汗,加黃耆。
【摘錄】 《赤水玄珠》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