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調(diào)數(shù)色,寥寥數(shù)筆,一個靈動鮮活的小生命就躍然紙上!趙少昂筆下這些花鳥魚蟲真是太討人喜歡了,東西方觀眾皆為之傾倒。
趙少昂(1905-1998),廣東番禺人
趙少昂是嶺南畫派的中堅力量,躋身第二代“四大家”之列。其繪畫融匯中西,深察自然奇趣,花鳥草蟲畫尤為卓絕。畫作生機靈動,逼肖傳神,色彩明麗,意境獨特。徐悲鴻贊之曰:“中國花鳥第一人,當(dāng)無出其右”。
趙少昂少年喪父,家境貧寒,早早便嘗盡世間酸楚,愈發(fā)勤奮上進。他曾回憶:“余少孤,賴母傭工就塾,遂刻苦向?qū)W,冀達成吾母所冀望。”
在私塾求學(xué)時,他便癡迷翰墨,顯露出藝術(shù)天分。圖畫一科一直名列第一,先生贊其“天分加人一等”。
讀了三年私塾,小趙不得不輟學(xué),到姐夫在沙面經(jīng)營的綢緞行打工幫補家用。當(dāng)午后店里喧囂散去,他就一個人走去工藝品一條街——大新路。鏡畫、玻璃工藝畫、水彩畫……各式店鋪前,都留下了少年“偷師”的身影。
▲昔日廣州大新路
一次,“小畫家”受姐夫所托,在老屋翻修后重繪墻頭畫,當(dāng)他看到大門處的空白照壁,趁畫興正濃,自作主張畫了幅奔馬圖。姐夫回來一看,深覺少年真是可造之才!就半開玩笑道:“古代有一個畫馬畫得很好的人叫趙子昂,是元朝最有名氣的書畫大師。你比他晚生,也姓趙,不如改名趙少昂吧?”就這樣,“少昂”成了這位未來國畫大師的名字。
16歲那年,趙少昂拜入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高奇峰門下,憑著聰穎天資與勤奮專注,其后成為同門“天風(fēng)七子”之一。
趙少昂尤喜畫蟬。他筆下的蟬細膩傳神,小生靈一瞬間的恣意動態(tài)中,蘊含了意趣與生機,與徐悲鴻的駿馬、齊白石的蝦,并稱“中國畫壇三絕”。
▲趙少昂 《柳梢蟬鳴》以人的視覺焦點作取舍,焦點處用工筆,余光處以意筆,精致處存其韻,疏闊處行其氣,是之謂氣韻生動
三位先生間也有著摯深情誼。抗戰(zhàn)時期,徐悲鴻在港多與趙少昂相聚,互贈畫作及合作書畫《飲馬》等。趙少昂生前,此畫一直懸掛在客廳中。上世紀(jì)70年代,徐悲鴻之子徐伯陽獲批準(zhǔn)到香港,因要前往臺灣辦理其母蔣碧薇后事,趙少昂為他簽了擔(dān)保狀。這也是趙少昂一生中唯一簽的擔(dān)保狀。
齊白石曾致函友人,“代索趙少昂君畫蟬寄來,不勝感謝”。1940年,齊白石作四尺對開橫幅《蝦》,贈予趙少昂。此后,趙先生的多方日常用印,均為齊先生所刻。
自比高潔寒蟬,趙少昂在藝術(shù)之路上走得謙卑而恭敬,生活中也簡單樸素。
即使在蜚聲畫壇后,除了畫畫、授徒、看書之外,他依舊深居簡出。日常活動便是在附近的茶樓里吃幾樣點心、喝一杯清茶,數(shù)十年如一日。趙少昂留下的千余件稿本中,還有拿酒樓茶座記菜單的原子筆畫的寫生稿。題款往往類似于某年某月某日“于旺角康樂街雀市”、“少昂于云龍雀鳥茶座”。
沒有野心,不理俗世紛爭,趙少昂常用的一方閑章——“此生只愿作閑人”,足以表明其心態(tài)。
▲翠竹蟬鳴
自1930年在廣州創(chuàng)立“嶺南藝苑”,趙少昂致力于培養(yǎng)后學(xué),1948年應(yīng)聘任廣州大學(xué)美術(shù)科教授,同年遷居香港,繼續(xù)開設(shè)“嶺南藝苑”。他的門生及海外再傳弟子,遍布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趙少昂因而在海外享有盛名。
大約1986年,廣東組織名家畫展赴香港展出,關(guān)山月、黎雄才等畫家也一同赴港。時年81歲的趙少昂請二人在“食為先”喝早茶。差不多10點,趙少昂就急急忙忙要走:“阿關(guān)、阿黎,對唔住了,我的時間到了,我要回去上課了。”關(guān)山月覺得奇怪:“這么大年紀(jì)了,還上什么課呢?”黎雄才也說:“還教學(xué)生干嘛,不如將這些時間用來多畫兩幅畫更好。”
趙少昂回答:“若只是為了個人,我是不會再教畫的,可是現(xiàn)在中國畫在世界上沒受到足夠認(rèn)可……作為一個中國人,非常難過啊!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我教學(xué)生,學(xué)生又教學(xué)生,一代一代傳下去,都去宣傳中國畫,這個力量就大了……”
60多年間,在穗港兩地,趙少昂培養(yǎng)了諸多日后畫壇的名家。被稱為“臺灣繪畫第一人”的歐豪年便是趙的高足,宋美齡晚年還曾隨歐習(xí)畫。
最后再欣賞幾幅大師畫作——
梅枝鳴禽圖
花蟲圖
碧水凈無塵
(編輯/二樓空管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