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強調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和真正價值,也指明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貫徹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啟動了“立德樹人”工程,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落實立德樹人工程的十大關鍵領域。其中,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首要環節,并提出把核心素養體系作為研究學業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依據,用于統領課程改革的相關環節。這也是首次在國家課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確使用“核心素養”一詞,體現了以人為本,尤其是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著黨和國家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那么,為什么要把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放到如此高度?在我國關注和研制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國際趨勢、黨的教育方針的落實、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三個方面來進行思考。
1
迎接21世紀挑戰:
核心素養研究的國際共識
從國際上來看,核心素養研究的興起和發展,無論是在哪個國家或地區,都與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緊密相連。當前,我們正處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全球化首先表征為經濟的全球化,而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資源、技術、資本、資金的全球化流動,必然導致人才的全球化流動、競爭與合作。此外,當前也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各國的產業結構正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所有這些,都在重新塑造著我們的世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新型的人才觀逐漸形成——它要求未來的教育應該致力于培養具有21世紀核心素養的人。
在全球化、信息化與知識社會的背景下,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已經從過去表層的生產力水平競爭,轉化為深層的以人才為中心的競爭。在這種國際格局下,一切有識之士都認識到,取勝的關鍵在科技,實質在人才。為此,以經濟發展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養的提升,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共同主題。針對這一國際大背景,各國教育改革都無法規避的核心問題就是,21 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需要的同時,推動整個社會健康發展?這一問題促使各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加大了對人才標準研究的力度,重視培養和造就人才。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率先于21 世紀初,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指標體系。隨后,世界上的一些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例如,美國、英國、芬蘭、澳大利亞等,也紛紛啟動了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體系研究,希望能夠遴選出符合自己國家需求的核心素養指標,并進一步開發完善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課程改革方案,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質量。
在各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對核心素養的研究過程中,除了延續過去的脫盲、掃盲所強調的讀、寫、算等個人基本素質,以及執行日常生活功能的素養之外,他們更進一步試圖提升國民的核心素養。此外,盡管世界各國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但是,越來越復雜多變并且相互依賴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特點。商業貿易的全球化、科技交流的國際化,都足以說明國家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人類也擁有高度類似的生活,這些都為建構一套通用的核心素養體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從這一角度而言,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保持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有利于間接提升一個國家的實力,為國家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取勝提供基本的保障。有鑒于此,為了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并順應世界教育發展趨勢,應研究并建構符合中國國情與現實需要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
2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
總體要求的具體化與細化
從黨和國家層面來看,核心素養體系是黨的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及課程與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也是建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推進教育問責的重要基礎和依據。
黨的教育方針從宏觀層面上明確提出了我們國家教育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對人才培養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同時,黨的十八大報告還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些方針政策,對于我們的人才培養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這些方針政策相對來說比較宏觀,要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將它們進一步具體化、系統化和細化,轉化為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素養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后體現在學生身上。此外,還應當看到,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為了更加精準地理解和解讀黨的教育方針,當前迫切需要立足于我國國情,結合時代特點,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具體化,建構一套科學的、有中國特色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從而深入地回答“教育要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此外,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核心素養對于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正舉辦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現代化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完成了教育大國、人力資源大國的崛起。截至2009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超過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數超過8200萬人。我國已經成為人力資源大國,正在加速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要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必須從小重視核心素養的教育和培養。而且,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來看,提高個體的核心素養,可以促進個體進入職場后的工作效率,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促進人力資本的開發。為此,核心素養不僅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同時還受到社會人士和企業的重視。
3
從素質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核心素養
從素質教育改革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研究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視角的變化,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趨勢。
核心素養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解讀與具體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方面。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提出的,這里,“素質”對應的主體是“教育”,它的內涵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相對于“素質”,“素養”是指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這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素養”的含義是一致的。“素養”一詞, 較早出現在《漢書· 李尋傳》:“馬不伏歷(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把素養視為經常修習的涵養。后來,在我國漢語中主要指平日的修養,如道德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等。可見,“素養”對應的主體是“人”或“學生”,是相對于教育教學中的學科本位提出的,強調學生素養發展的跨學科性和整合性。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進行全面系統的凝練和描述。自“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全面實施以來,素質教育已成為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的旗幟和行動指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素質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如何進一步深化與推進素質教育的內涵,是新一輪教育改革中必須考慮的問題。雖然改革成效是顯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所培養出的學生已表現出身體素質滑坡、社會適應能力不強、負面情緒較多、實踐和創新能力不足等素養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同時,由于我國長期形成的以中考、高考成績作為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觀念引導,以素質教育為本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和形成,導致素質教育的真正推行遭遇重重困境。這些現狀與問題都迫切需要轉變教育質量觀念,進一步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真正確立起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基本框架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和課程體系,以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化與落實。
另外,通過對我國現行課程標準的深入分析也發現,盡管“素養”一詞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被頻繁提及,凸顯了其重要地位,然而卻缺乏明確的內涵界定和系統闡述,對跨學科素養的培養相對忽視。此外,由于缺乏基于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之間缺乏有效的垂直銜接,不同學科的課程目標之間的橫向整合不夠,進而導致素質教育目標難以得到落實,給一線教師的實際教學帶來很大的困惑。因此,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方針和目標,迫切需要開展相關研究,界定和遴選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奠定有力的基礎。
總之,對核心素養開展深入研究和討論,是深化和推進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增強我國基礎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求,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重要舉措,對提高我國未來的國家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和長遠價值。
本文摘編自《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林崇德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點擊下圖即可購買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