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人才需要面向未來的課堂。創造力、想象力、探究力……老師們都期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養成。這樣的課堂應該長什么樣?1月7日-8日,在“面向未來的課堂”中芬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交流活動中,中國和芬蘭的教育界人士齊聚上海,聚焦這一重大課題。
這次活動中,“中國家校管理第一平臺”曉黑板特別邀請芬蘭的兩位教育資深專家——馬蒂娜女士和蘇明娜女士,來到天山一小,面向中國的小學生實景授課。讓前來觀摩的全國160多位中小學校長得以零距離接觸芬蘭開放課堂,眼前一亮。活動也呈現了兩節優秀的中國教學課堂,分別是上海市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的“跨學科課堂教學”展示,山東省濰坊市高新區鋼城現代學校的“理解力發展實踐課堂教學”展示。
作為本次活動最濃重的一筆,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國家督學尹后慶在閉幕式上發表深度演講,闡述了“面向未來的課堂”的應有之義,提出未來的課堂的本質,應該從功利性轉到真正指引人心。
“曉黑板”根據演講內容進行了整理。“第一教育”獲得授權發布。
未來的課堂:從功利回歸至育人
尹后慶
未來的課堂應該是怎么樣的?大家一定會各抒己見,然而,不管大家對未來的課堂還會有各自的預測和理解,因為大家對未來的預測,對怎樣設計面向未來的今日課堂,對課堂里“學什么、怎樣學”與未來學生所需要的素養的關系還有不同的見解。但不管怎樣,有一點是肯定的:未來已來,未來的課堂其實就是當下的課堂。當下的課堂里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重復地復制以前的課堂,不能讓將在未來生活的孩子今天仍然生活在過去的課堂里!
學校重要性沒有削弱
老師職業不會消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一本書——《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轉變?》。書中提到,“目前的學校教育還是為了滿足一個多世紀之前的生產需求而設計出來的。學習的模式在過去二十年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來源改變了,我們與知識之間的交流互動方式也改變了。然而正規教育系統變化緩慢,目前的狀態與其過去二百多年間的情況依然非常相似。”
顯然,今天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整個環境,都催化著人的學習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然而,我們的學校沒有變化或者變化甚少。因此不能讓當下的學校成為過去的學校,不能讓當下的課堂去復制過去的學習,成了我們當下的迫切任務。
這本書中提到學校會繼續存在,學校的重要性并沒有削弱。“因為學校教育是制度學習社會和在家庭之外實現社會化的第一階段,是社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共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不應只是個人的事情。作為一種社會經驗,需要與他人共同學習。以及通過與同伴和教師討論及辯論的方式來學習。關于教師這本書里也說到:不管技術再怎么發展,老師這個崇高的職業不會消失。然而“信息量和知識量的激增,要求個人和集體采取定性方法來處理信息和知識的傳輸、傳播和獲取。……教師現在應該成為向導,引導學習者(從幼兒時期開始,貫穿整個學習軌跡)通過不斷擴大知識庫來實現進步和發展。”
可以說《反思教育》這本書把未來教育、當下教育和過去教育之間分析得很明白、很透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教育變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學校不會削弱,教師不會消失,但是學校必須改變,教師職能必須改變。
課堂改革
重在解決學什么,怎么學
今天我們觀摩了芬蘭教師的課堂,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她們是怎樣設計課堂的。我個人認為最值得關注的是:把知識的學習放在情景中進行。這次芬蘭兩位老師的課,設計了冬天野外的雪地上,生活著很多動物。以冬天動物的生活作為主題和情景,并且把語言、數學、音樂、制作等學科的學習任務在場景中展開。場景與學習內容聯系在一起,讓知識與生活建立了聯系。當學習用符號表征的知識、事實的知識與生活情景結合的時候,知識及其鮮活的價值往往會轉化為學習者內心的真實的感受,轉化為對外部世界的真切的理解,才能在學習中讓知識形成能力,形成情感。
今天的教育,應該讓人成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之素養是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就是情景。情景是知識轉化為素養最主要的路徑。如果缺了情景,知識就只剩下描述性意義,描述性意義的學習不是知識學習的全部意義,知識的全部意義的學習需要體驗和感受。所以說,基于知識,結合情景,才能讓孩子們通過學習達到內心世界更加充實、更加豐富,才能實現學生學習的“三維目標”。
讓教育從追求外在的、功利目標
轉向到真正直抵人心
今天的教育和學習不僅在于實現顯性的知識目標,教育和學習需要從單純的功利性目標走向真正直抵人心,成為真正育人的教育,真正回歸育人的本原。比如說,音樂課不僅是教孩子會唱歌,會彈琴,而是讓孩子學會感受生活的美和表達這種美。上午的芬蘭的老師有節音樂課——這樣的音樂課和我們以往理解的唱歌課的確是不一樣的。體現了音樂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唱歌、彈琴,而是讓他們學會在具體的情景下,充滿參與藝術活動的熱忱,感受生活之美,學會創意表達。感知音樂藝術和用音樂語言表達,僅僅用人聲還不夠,還得用各種樂器,用音樂的不同旋律和節奏來表達不同的情緒和感受。
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程改革要解決孩子怎樣學的問題。而長期以來,教學管理方式和考試制度往往對學生的學習帶來的后果是:被動學習并且只關注知識的結論和考試要求。考試制度現在也許一下還改不到位,但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能在現有條件下盡最大努力去思考、去實踐、去改變,不斷尋找空間,力求有所改變。重要的是把孩子作為主體,去思考能給他們提供什么,支持他們怎樣發展。本次活動中,各個學校展示了積極探索的成果,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化研究和持續實踐總結。比如,遇到這樣的學習方式,老師會說我原來會教學,你這么說,我現在反而不會教了;家長也會質疑這樣的課堂是否浪費時間等等。這些都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才能更好地回答。
未來已來,
未來的課堂就是當下的課堂
正如呂華瓊校長提到的,未來的課堂其實就是當下的課堂。這里面要解決的問題是怎么把理想的課堂變成孩子獲得的課堂。
我們很多學校設計了很多課程。但我要問的是:這些課程是不是已經成為孩子獲得的課程了?孩子從課堂中獲得了什么?你有足夠的證據去證明嗎?顯然一旦去研究這個問題時,我們會發現,教學本該達到的目標,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關于怎么評價今天的課堂,馬蒂娜和蘇明娜很自信,她們說她們的老師和家長互相信任。而我們也許需要去尋找更實在、更科學的方法去證明我們的目的有否達到,從而讓我們更加扎實,更加有效的把理想的課程成為學生獲得的課程。
最后,我想說:我們的課堂永遠需要面向未來的。因為課堂里的孩子擁有未來。我們的課堂需要立足當下,但是當下的課堂千萬不能成為復制過去的課堂。要讓孩子們置身于面向未來的課堂,這是在新時代我們送給孩子們的最好的禮物。
* 小編個人微信號:2432274540,對“第一教育”內容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關注“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