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一、規范圖集要求
二、梁
三、板
四、圖紙
五、現場實例
1)、強條摘抄
GB50204-2015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鋼筋強條摘抄:
5.2.1 鋼筋進場時,應按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抽取試件作屈服強度、抗拉強度、伸長率、彎曲性能和重量偏差檢驗,檢驗結果應符合相應標準的規定。(延伸閱讀:見證取樣)
檢查數量:按進場批次和產品的抽樣檢驗方案確定。
檢驗方法:檢查質量證明文件和抽樣檢查報告。
5.2.2 對按一、二、三級抗震等級設計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中的縱向受力普通鋼筋應采用HRB335E、HRB400E、HRB500E、HRB335E、HRBF400E或HRBF500E鋼筋,其強度和最大力下總伸長率的實測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
2 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0;
3 最大力下總伸長率不應小于9%。
檢查數量:按進場的批次和產品的抽樣檢驗方案確定。
檢驗方法:檢查抽樣檢驗報告。
2)鋼筋加工及安裝驗收數據
引自規范:GB50204-2015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2)、圖集做法:(采用16G101平法施工圖和12G901鋼筋排布規則,這兩個圖集是相互對應的)
根據圖紙設計,三級抗震,C30混凝土對應的錨固長度
根據圖紙設計,三級抗震,C30混凝土對應的搭接長度
連梁在頂層做法:箍筋在支座范圍內也許布置,直徑同跨中,間距150mm
(1)、KL附加筋第一排長度為1/3Ln,二排筋為1/4Ln。
(2)、梁鋼筋錨固,直錨長度夠就不需要彎鉤,否則彎鉤長度為15D(D為鋼筋直徑)
(1)、框架梁箍筋加密區長度需滿足兩個條件:≥500mm且≥1.5hb、2.0hb(hb為梁高)
(2)、主次梁交接處附加箍筋主梁鋼筋正常布置
(1)、非框架梁上部鋼筋的錨固同KL,下部鋼筋是深入支座12D。
(2)、關于受扭非框架梁縱筋構造,這個需要設計注明。
(1)、梁腹板厚度Hw≥450mm,若設計沒有標注梁側面構造鋼筋也需要按照本圖集布置。(梁腹板高度是指:梁高減去樓板厚度,例如:梁高為600,樓板厚度為100,這梁的腹板厚度就位500)
(2)、梁側面是鋼筋分構造鋼筋和受扭鋼筋,二則的搭接長度和錨固長度是不一樣的。
(3)、關于梁拉鉤的確定是由梁寬來定。
(1)、樓板上層鋼筋搭接位置在跨中,下層鋼筋在支座附近。
(2)、樓板鋼筋不論上部還是下部鋼筋,第一個起步筋都是距支座邊(梁邊)1/2板筋間距。
(3)、樓板上部筋在支座處的錨固和下部筋是不一樣的,上部筋需要伸到梁外側角筋內側且彎鉤長度為15D(當水平段長度大于錨固長度時可不打彎鉤),下部筋為≥5D且過梁中。
梁鋼筋搭接位置:上部筋在跨中,下部筋在支座范圍外搭接情況,搭接長度的起始點至支座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1.5hb,且結束點距支座邊緣的距離不宜大于Ln/4
(1)、梁端第一道箍筋距支座邊緣為50mm。
(2)、梁中拉鉤緊靠箍筋同時勾住腰筋。
(3)、腰筋多于兩排時,拉鉤應錯開布置。
樓板負筋在支座端對應的一端,彎鉤長度為樓板厚度減上下保護層
根據圖紙設計的環境類別來確定保護層厚度
樓板鋼筋一般情況下,短跨方向鋼筋應置于長向鋼筋之下。
圖1、環境類別
圖2、附加箍筋
圖3、樓板負筋長度
圖四、局部梁圖
圖5、混凝土強度等級
LL頂層箍筋在支座范圍內布置(由于上部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女兒墻,有斷頭的鋼筋是LL的支座)
根據圖紙來檢查樓板鋼筋間距,搭接長度。(此圖上部筋的搭接位置有點不符合規范)
附加箍筋布置(看著很密),主次梁交接位置,主梁箍筋正常布置,本圖只有兩個箍筋是附加箍筋。
樓板保護層厚度測量
懸挑梁箍筋開口方向向下(抗震規范有要求),和其余的KL是不一樣的。
樓板負筋在支座端對應的一端,彎鉤長度測量
腰筋多于兩排時,拉鉤應錯開布置。
LL頂層箍筋在支座范圍內布置(由于上部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女兒墻,有斷頭的鋼筋是LL的支座)
除懸挑梁箍筋開口方向向下,其余梁的開口朝向是向上的(本圖是上翻梁),另外柱子箍筋是螺旋布置,梁中箍筋是相鄰兩個錯開布置。
梁拉鉤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的2倍
樓板鋼筋不論上部還是下部鋼筋,第一個起步筋都是距支座邊(梁邊)1/2板筋間距(本圖偏小)
樓板上部筋在支座處的彎鉤長度15D測量,且伸至梁外側角筋內側。
梁箍筋間距測量
梁上部筋彎鉤長度測量15D
樓板下部筋在支座范圍內(梁內)長度5d且至少過梁中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