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看見心理的主筆蘇小菲。
早上刷B站,看到孫儷和楊超越的一段閑聊:
倆人聊到火箭少女101畢業(yè)那晚,楊超越說:那天,一下子所有擔子都放下了。
孫儷就問:那不會為將來而焦慮嗎?我就會想,接下來干啥呀。
楊超越擺擺手說:那是后面想的事,你別提前消費明天的煩惱嘛。
視頻評論區(qū)里,大家紛紛感嘆:超越妹妹心態(tài)太好了,我總是想太多。
畢竟,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里,很多人常常和孫儷一樣,生命不息,焦慮不停:
學生時代,為高考狂掉頭發(fā);
好不容易進入大學,很快又開始為畢業(yè)后的去向擔憂;
磕磕絆絆找到一份工作后,焦慮的桎梏只多不少;
……
適當?shù)慕箲]能帶來動力,但很多時候,焦慮會過度折磨我們:
吃飯時想,睡覺時想,甚至連看電影時都在想.......極大地破壞了生活質(zhì)量。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什么樣的人容易經(jīng)常焦慮,以及如何應對焦慮。
什么樣的人,容易經(jīng)常焦慮?
焦慮從哪里來?
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認為:
焦慮情緒源自對危險的感知。如果你一直告訴自己馬上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你就會感到焦慮。
也就是說,2個原因會導致焦慮:
原因1:關(guān)注未來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當下。
如,明明已經(jīng)關(guān)燈準備睡覺了,仍然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不停盤算著明天的工作到底能不能順利完成;
又或者,在圖書館準備考研,可就是無法靜下心來學習。一直擔心,今年到底能不能上岸,要是考不上怎么辦?
原因2:對未來沒有絕對的控制權(quán),卻試圖掌控未來。
小時候,我們常聽大人們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如果一切都像這句俗語說的那樣,那我們可能就沒什么好焦慮了,反而是充滿成就感地努力往前。
因為現(xiàn)實是,我們沒有辦法確保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帶來想要的結(jié)果。
編輯部的一個同事就說:寫文章最焦慮的地方在于,我不能確保我可以寫出這篇文章;更不能確定一篇文章發(fā)出去后數(shù)據(jù)好不好,讀者喜不喜歡。
正如《當下的力量》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所說:
你身處此時此刻,而你的思維卻跑到了未來。這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焦慮的鴻溝。
當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去應付的,但是你無法應付未來存在于思維中的事情。
所以,容易經(jīng)常焦慮的人,是那些無法活在當下的人。而且,過度焦慮還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睡覺時想著工作,你就無法好好休息,影響第二天的狀態(tài);
在圖書館時擔心能不能上岸,你就浪費了原本可以好好學習的時間,降低了考研的成功率;
……
畢竟,被焦慮分心的努力,怎么比得過無壓力時的全力以赴?而這又會削弱你的自信心,加劇你下次面對挑戰(zhàn)時的焦慮感。
為什么我們無法放下焦慮、活在當下?
被焦慮困擾過的讀者肯定知道:焦慮時,不是我不想停下來,是根本停不下來啊。
有網(wǎng)友就提到:
明明工作也沒有那么著急,可以第二天再處理,但下班回家路上依然忍不住一直一直一直想,感覺我的焦慮沒救了......
在埃克哈特·托利看來:
實際上,這種強迫性的思維是一種上癮癥。上癮癥的特點是什么?非常簡單:你沒法選擇停止,它甚至比你還強大。
明明焦慮那么難受,我們?yōu)槭裁催€會上癮呢?
《當下的力量》中說:
一旦你認同了你的某種消極心態(tài),你就不想放手,同時你在無意識的層面還會抗拒積極的變化,因為你無意識地認同了自己是一個抑郁、憤怒或不開化的人。
所以,你就會忽視、拒絕或破壞你生活之中的積極方面的事情,因為它會對你的身份認同產(chǎn)生威脅。
也就是說,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容易焦慮、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時,就很難放下這種身份認同。
你可以挑一件最近讓你感到焦慮的事,如工作中的任務、人際關(guān)系;個人的職業(yè)發(fā)展;小孩的教育.....
想象一下如果放下憂慮,會是什么感受?
我們可能會充滿失控感,畢竟承認自己除了努力外,對結(jié)果其實無能為力的這種不確定感往往令人難以忍受;
而且,焦慮時我們起碼還在為事情擔憂,比在當下什么都不做,思慮似乎更讓自己心安;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少人可能已經(jīng)習慣自我奴役,很難活在當下。對于這樣一個沒有焦慮、輕輕松松的自己,很不習慣、甚至完全不認識。
所以,這種陌生感會阻止我們放下焦慮,因為它破壞了我們的自我認知。
除了對焦慮上癮外,難以活在當下的第2個原因是:我們認為,只有實現(xiàn)目標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哲人,把人生比作登山,并闡述了2種人生觀:
潛在性人生:只有爬上山頂,才是成功的人生。
如,我必須賺夠錢買上房/我必須在一個領(lǐng)域做出深度/...,這樣的生活才值得一過,否則就是loser。
現(xiàn)實性人生: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頂,而是登山本身。所以,就算登不上山頂也沒關(guān)系。
但在現(xiàn)代社會里,許多人過著一種潛在性人生,如作家阿蘭·德波頓所言:
我們所期待的遠超出我們祖先們的想象,但我們付出的代價則是永遠都揮之不去的焦慮——我們永遠都不能安于現(xiàn)狀,永遠都有尚未企及的夢想。
他也點明了原因:
西方社會并不鼓勵人們?nèi)ソ档蛯ψ约旱钠谕蛱谷幻鎸θ酥畬⒗希廊唤邮茏约悍逝值氖聦崗亩嵘齻€體的自尊,至于貧窮和卑微,則更不為社會見容。
然而,在哲人看來,如果你感覺能夠預測到未來,那就說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
因為,“未來會怎樣”不是“此時此刻”應該考慮的問題。
重點是專注跳好當下的舞蹈,那樣你就一定會到達某個地方,但并不存在一個特定的目的地。
電影《比海更深》中,兒子真吾問人到中年卻依然窮困潦倒的爸爸:你像我這么大的時候想做什么?你成為了你想成為的人嗎?
爸爸愣了一下,回答說:沒有。可是,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沒有成為想成為的人,而是仍然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著。
似乎是一句不得已的自我安慰,直到我聽到真吾奶奶說的一句話:
確實如此,“山頂”不過是我們想象的產(chǎn)物,但我們卻用它來判斷人生的成功與否。
而且,難道沒有抵達所謂的山頂,人生就白活了嗎?
絕不是這樣的,每一個用專注和熱情灌溉的當下,都值得慶祝。
如何活在當下?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道理我都懂,具體要怎么做呢?
我想給你4個建議——
1.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接納現(xiàn)實。
焦慮時,我們對于當下的現(xiàn)狀一定存在某種抗拒。你可以觀察一下它來源于哪里,如:
離考研只剩4個月了,我還有好多沒復習,好煩;
我的知識儲備太少了,照這樣沒多久就寫不出文章了;
唉,就我現(xiàn)在掙這點工資,怎么買得起房;
……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當我們焦慮抱怨時,其實是在否認現(xiàn)實。這種抗拒,會白白消耗我們的情緒能量。
正如埃克哈特·托利所說:表面上看起來是情況在創(chuàng)造痛苦,其實是你的抗拒在創(chuàng)造痛苦。
一個全然接納現(xiàn)實的人,不會把精力花費在焦慮上。
2. 接著,可以問問自己:有現(xiàn)在能做的事嗎?
《當下的力量》一書中寫道:
要認識到現(xiàn)在沒有任何問題。
只有一些需要在當下處理掉,或者順其發(fā)展并把它看作是當下本然面目一部分的某些情境。
直到它們發(fā)生變化了或可以處理了,才去采取行動。
所以,當你焦慮時,不如思考一下:我正在擔心的問題,當下能處理嗎?
如果有,那就立馬去做。如,列好具體的工作計劃;完成今日的學習量;......
如果沒有,那就放下焦慮,現(xiàn)在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
3. 警惕對焦慮的習慣性逃避。
如果焦慮過于強大,我們難以忍受,可能就會下意識逃避。
大學時,有朋友曾和我抱怨:
本來帶著iPad去圖書館復習的,但想到壓力山大的復習計劃,倍感焦慮,不知怎的就開始看劇刷手機。一抬頭,天都黑了。
但越逃避,越焦慮。
那要怎么辦呢?接納你的現(xiàn)狀,也接納你的焦慮、自責,不給它們貼所謂的“好”和“壞”的標簽。
這樣,你就不會通過習慣性的娛樂方式來逃避自我攻擊帶來的負面感受。
4. 最后,你還可以練習和當下連接。
不論是平時,還是徹底被焦慮束縛時,你都可以嘗試下面這2個和當下連接的方法,它們可以幫你恢復內(nèi)心的平靜。
作為觀察者,傾聽頭腦中的聲音
我們可能會被焦慮完全裹挾,掉入深淵無法逃出。但你可以試著不帶評判地,像打地鼠一樣去觀察和捕捉頭腦里的想法——
比如:我注意到,剛剛頭腦里就冒出了一個想法,“好擔心明天寫不出來文章,那樣我就會浪費一整天時間”,馬上又有一個想法,“感覺平時看的書太少了,害怕找不到合適的資料”……
這樣地持續(xù)觀察自己,而且不加評判,也許只需要10分鐘,你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焦慮開始慢慢消散。
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一刻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看見心理有一個讀者征集欄目#此刻#——邀請大家用手機相機,捕捉當下的一瞬。
因為只有當你開始觀察當下,你才會發(fā)現(xiàn)可拍攝的主題,按下快門時,感官和思維也自然地與此刻產(chǎn)生了連接。
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
早餐攤老板與顧客的互動很有趣;
樹葉在風中搖曳的樣子真讓人平靜;
那邊的路人牽著一條柯基狗,屁股一擺一擺的,過分可愛了;
……
這些事物此前每天都會進入視線,你卻熟視無睹,因為大腦早已習慣了云游天外。
如果經(jīng)常用拍照的方式,讓自己練習與當下連接,慢慢地,你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觀察當下的自己:
比如,安坐時觀察呼吸的深淺與頻次;行走時,感受雙腳踏在路上的支撐感;吃飯時,體會不同食物的味道、質(zhì)地、溫度……
那時的你,會進入到一種思維空白的狀態(tài)——放松而專注,但沒有在思考。
多加練習,我們就能被心底散發(fā)出來的寧靜環(huán)繞,回到平和里。
作者:蘇小菲 / 編輯:昱軒、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