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來看,博弈論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實際上,博弈論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運用于社會學、政治學、生物學(進化)等等學科的研究。
對于許多不了解博弈論的人而言,大多以為博弈論只限于“零和博弈”,就是有人贏就必然有人輸,博弈就是你爭我斗的兵法。其實這是錯的,很多情況下,博弈都是正和博弈,就是結果是雙贏或者多贏。(也有一些情況是雙輸或者多輸,即著名的“囚徒困境”。)
一.博弈的本質
思考博弈的本質,我們要抓住三個要點:人人自利,預期與信息流動。
串起來講,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利的,都追求對自己而言的效用最大化,而人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時所作出的決策,是基于對各個對手的決策以及對手的預期的判斷的,而我們要作出這些判斷,又必須依靠所獲得的信息和對局勢的分析。
(這就是為什么你一次博弈或者交往,不足以發現對手的行為模式,因為一次博弈獲得的信息太少了。而就算多次博弈,最后獲得的信息,也是關于單個事件的對手的行為模式的信息,而并非是信息的全集,即所謂對手的“人格”、“人性”。)
二.一些重要原則
1.追求雙贏/多贏
這是一個思想上的原則,就是在能追求雙贏/多贏的時候盡量爭取雙贏/多贏,把那種“非贏即輸”的觀念作為次級觀念而不是主要原則放在腦子里面。
2.逆推事件的發生過程
當一個博弈過程發生的時候,要從事件的各種可能的結果來逆推事件的發生過程。有一個事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量表面充滿不確定性的事件,其在未來的發生步驟其實是確定的。當你的逆推有效的時候,你會把對手的所有決策逼向死角,就是不管對手在未來作出什么選擇,都會在最后收斂到對你有利的結果之上。
如何逆推?抓住一個原則:對手總是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利用一個手段:從有利于自己的結果來逆推事件的發生過程(特別是零和博弈,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決策與對方的決策會以怎樣的情況發生,一定要思考事件本身是否具有一些特點,使得初始決策成為一種必然;對于正和博弈,要思考得到雙贏/多贏依靠的步驟是哪些。)
通常情況下,這些可逆推的博弈,都是高度依賴初始條件的,即對手和自己,誰一開始就作出正確決策,誰就決定了最終結果。
3.歸納自己和對手的行為模式
在多次博弈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對手的行為模式,善于歸納總結對手是如何做事兒的,有什么規律可循;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我們自己的行為模式是不是也已經暴露了?對手是否已經掌握了我們的行為模式?
歸納行為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對手,了解了我們的行為模式之后,對手可能專門作出針對我們的行動來打擊我們;對于我們自己,了解了對手的行為模式,也有利于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決策。
另外,在正和博弈中,我們要善于主動傳遞自己愿意合作的信息以求和對手達成默契從而雙贏;在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博弈中,要思考:我如何隱藏自己的行為模式?我如何給對手制造假的行為模式以迷惑對方?
4..別無選擇的時候:混合策略
一些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夠聰明,或者面對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的時候,我們可能要選擇混合策略了。
什么叫非常厲害的人?就是心理素質超強,記憶力超強,總是能夠先于發現你的行為模式的人。
比如說,石頭剪刀布游戲,玩兒長了,高手就會發現你個人也許是無意識里面建構出來的行為模式從而打敗你。另外,研究過石頭剪刀布游戲的人,也知道,有很多時候,某些人就是喜歡出某一種手勢,還喜歡連續出,對付這種人,懂點腦子,虐他松松的。
這時候,你作為弱者,怎么辦?
采取混合策略吧。
何謂“混合策略?就是隨意出招,記住,是隨意出招!不是隨便出招!隨意出招,是要刻意管理你的出招表,是要保證足夠的隨機性,讓對手摸不著你的行為模式;而隨便出招,則可能掉進潛意識的陷阱,進入某種自己都不知道的行為模式之中。
混合策略在數學上是有理可依的,是馮諾依曼首先提出并證明,證明很難,記個結論就行了。具體的支撐條件,叢數學上講,指的是,只要一方隨意出招,系統會自動向均衡收斂,對方即便是高手,他的決策,無論是純決策還是混合決策,收益都是死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