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洞生
【內容摘要】:作者曾在《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科學依據和結構類型》[1]一文中指出,由于構成現今宇宙中最簡單最普遍最眾多最長壽命的基本物質粒子是氫原子H,即帶一個負電e- 的質子p, ‘由一個質子p和一個負電子(e-)所組成的氫原子H是構成我們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物體和事物的元件和基石 ’。 ‘現今宇宙中任何復雜的物體都是由最簡單的許多氫原子所結合成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層層結合而成,所以復雜來源于簡單 ’[1]。最簡單的氫原子H的結構是一對e- 和e+所組成的對立統一體依附在巨大的中心體質子p上,構成“三位一體”,才能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事物。氫原子H幾乎能與任何元素的強結合力和所發射的各種電磁波等特性就是其內部結構運動變化的外在表現。本文的目的就是比較和分析老子《道德經》,孔子《易經八卦》和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辯證法觀點,并與現代科學的實證觀點作比較,從其中認識宇宙物質基本結構,其外部運動狀態和表象等的基本的普遍的和相對永久的共同規律,以便人們能用較正確的辯證法觀點作指導去探討未知的領域和世界。本文的主要觀點是:老子與孔子的哲學觀雖然不同,但是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補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將老子和孔子的辯證法觀點結合起來,就相當完好地(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與當代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律)的基本觀點(見 VI-【4】的結論)相符合,而矛盾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因此,他們的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觀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核心和寶貴遺產。http://www.sciencepub.net/academia/aa0201
實際上,老子和孔子才是真正的辯證法和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始組。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核心,是中華文化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中華文化中,從天道到平民大眾的為人處事和口頭禪都充滿著辯證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智慧和思想,它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起著主導作用。比如,陰盛陽衰,相輔相成,物極必反,禍福相倚,相生相克,陰陽,興亡,進退,得失,趨吉避兇,應變之道等等。為什么五胡亂華,元朝和滿清都長期地占領和統治中國,但最后還是被中國文化所同化?我想,這不是因為中國人講什么“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的原因,而是因為中國人都太懂得和運用辯證法,太懂得能屈能伸、剛柔相濟等應變之道。為什么古代四大文明(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中,只有中華文化歷久不衰?為什么印度佛教到中國后變成中國佛教?但并不是所有的“變”都是好的,所有的“不變”都是壞的。是“變”還是“不變”,是“量變”還是“質變”還是“突變”,取決于外緣和內因相結合的條件是“成熟了”還是“未成熟”。當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不合時宜的“亂變”時,就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失敗和災亂,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老大哥幾年之內就變成修正主義的敵人,親密戰友3年內就變成野心家陰謀家,文化大**要7~8年搞一次,不斷**等。中國漢奸如此之多可能就是易“變”所產生的副作用。中國近代運用辯證法的高手和讓人“嘆為觀止”的范例,莫過于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豐富的內涵使人回味無窮。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的宏觀“變化”的宇宙觀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生一”表示由宇宙中的“能量”和“時空”生成了我們現在的“宇宙”實體,即“天”。“一生二”表示宇宙形成后演變成無數的恒星和星星等等實體,其中生成了我們的“地球”即“地”。所以“二”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地”。
“二生三,三生萬物”表示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各種條件的相互錯綜復雜的影響和作用而生出“三”。
“三”是什么?“三”是完全不同于“二”,即在本質上完全不同于“地球”本身的東西,“地球”本身是沒有生命的實體。那么,不同于“地球”本身的“三”就是有機生物和生命了。一旦產生了有機生物的“三”,“三”就會演變發展出“萬事萬物”,直到發展進化出萬物之“王”和萬物之“靈”的“人類”了。
所以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這里的王是泛指,是指萬物之王的“人”,即人類。“人”是與“道”,“天”,“地”同樣偉大的。所以中國古代一直將“天,地,人”三者稱之為三才。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天,地,人”“三位一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來源。在這三位一體中,“地”為 “陰”, ” 人” 為“陽”,人附(負)著于地,正是陽附(負)著于陰。地擁抱著人,正如陰抱著陽。人和地之所以能和諧共處,就在于“天”作為“中間體”能夠供給“地”“人”以能量,即“沖氣以為和”。
老子進一步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一定要符合天地和大自然的規律。人類應當效法天地,將其財富和愛普施給所有的人而不求回報。人類只能順應效法天地和大自然,不能與天地和大自然為敵,才能生存和發展。只有這樣才合乎“道”,人類才能與天地和大自然和諧的共處。
結論:可見老子是從宏觀的現象上,從宇宙整體演變的狀態上,從事物狀態之間的“陰陽” 相互對立和依附于“中間體“的關系和作用上,去觀察宇宙演變發展成萬事萬物的生生不息的過程的。
《2》。但是老子并沒有認識到他的“道”的宇宙觀從微觀上看也是正確的
任何物體內部結構都至少要有一對“陰”和“陽”,二者相反相成,對立統一,構成矛盾的兩方面,這兩方面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矛盾)的作用才能維持該事物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穩定實體。這實體的內部只有達到‘引力’與‘斥力’的平衡才能維持其結構的穩定。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內部只有達到矛盾兩方面的勢鈞力敵,或者說達到對立面的統一,或者說達到陰陽的調和,才能保持該實體內部結構的穩定,才能保持該事物的本質狀態和特性的確定性。如果內部斥力大于引力, 物體就會膨脹,破裂, 改變結構,解體爆炸. 如果內部斥力小于引力, 物體就會縮小,被壓縮,破裂, ,塌縮而改變結構,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 中“陰陽”兩方面“相反相成”和“相輔相成”的道理。
但是陰和陽,矛盾或對立的兩方面不是相互孤立和絕緣地存在著,而是相互聯系作用的,誰也離不開誰的,而又相互排斥和保持一定的距離的。因此,矛盾二者之間就必須有“中間體”既將二者聯系在一起,又將二者隔離開一定的距離。這個中間體就起著“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的作用。
結論:因此,一個簡單基本的獨立的實體能夠穩定的存在的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其內部結構至少應該有一對矛盾體和一個中間體3者結合所組成的完整的“三位一體”,3者缺一不可。
僅僅一對矛盾體而無中間體不能組成任何實體。比如,一對e+ 和e-- 碰到一起不能組成任何實體,而是湮滅成一堆能量。只有與一個重大的質子p結合在一起,以質子為中間體才能組成一個穩定的氫原子H。同樣,2個夸克不能組成1個質子,只有與第3個夸克(uud)結合在一起時,使1個夸克互為另1對夸克的中間體,這樣才能結合成最穩定最長壽命的質子p,其壽命竟達到約為1031年。同樣,1個堿基與1個磷酸不能結合成為DNA的一個基元--核苷酸,只有與1個大的糖分子3者一起才能結合成1個穩定的核苷酸。只有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不能形成1個資本主義社會,而必須有許多龐大的中間階層和其它的階級作為中間體。所以列寧說:“沒有純粹的資本主義”。
由此可見,所有宇宙中獨立存在的任何一個實體個體,即“一”,都是按照“道”,即大自然的規律演化而形成的,是從“無”到“有”,當它的“前身”轉變為“現身”時,二者就變成完全不同的東西,就是走向反面,而不是1+1 = 2所形成的混合體。這就是老子“道生一”思想用于微觀上的解釋。每一個物質個體,“一”的內部結構都至少有一對矛盾體,這就是“二”,但僅僅有“二”是不能構成一個實體個體的,還必須有中間體“三”將矛盾體“二”既分開適當的距離又結合在一起,“負陰而抱陽”,并供給矛盾體活動的能量,而達到“沖氣以為和”。結合成一個實物個體。
有了這許許多多的物質個體,才會互相分別的逐層次的結合成萬事萬物。這就是從物質個體的微觀結構上解釋老子的宇宙物質的結構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一陰一陽謂之道”。由此可見,老子的“道”也應該完全適用于微觀世界,適用于事物的內部結構。適用于宇宙中每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單元。在這里可以講,凡是存在過的事物都是合理的,即都是合乎“陰陽”之道的,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的。
......
孔子的《易經八卦》(☰,☷,☶,☵,☴,☳,☲,☱)
孔子的《易經八卦》是模擬宇宙中各個事物內部的微觀結構的萬能模型,孔子和其后的八卦學者是將八卦的靜態結構模擬為各種事物內部結構的縮寫,而將八卦內各爻和卦的變化模擬成事物內部狀態變化過程的縮寫。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因為古人無法觀測事物內部結構的變化,所以只能從事物外部狀態和表象的變化去推測內部結構和本質的改變。
孔子認為八卦是描述萬事萬物個體內部微觀結構的最好的方式。宇宙中任何獨立的個體之所以能夠存在變化和發展,就是因為其內部總是存在著“陰”和“陽”2爻,即矛盾的兩方面,兩方面既對立又聯系,既“排斥”又“吸引”的平衡狀態是該個體存在的必要條件,而能將矛盾兩方面維系結合在一起而保持平衡狀態的是其內部具有一個強大的“中間體”,即另一個爻。這“陰”和“陽”2爻與另一爻的“中間體”的結合是事物能夠獨立存在而保持其穩定和特性的充分條件。
所以,宇宙中任何一個能夠獨立存在的實體都是由矛盾的兩方面和其中間體“三位一體”所組成的。這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卦必須由3爻組成的原因。反映在八卦中就是一對相反的陰“- -”爻和陽“一”爻和另一個作為“中間體”的爻構成“三位一體”。如離卦☲,坎卦☵等。3爻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獨立的單元。在這個獨立的單元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說明一個卦的3爻結構具有代表任何個體事物內部微觀結構的普遍的代表性,這就是中國上古時期的先賢先哲利用八卦以便認識事物內部結構和變化的最佳的智能工具。
卦內爻的變化用以描述相對應的事物的內部變化和其未來的發展方向。用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的變化趨向,太極圖中的陰和陽十分對稱平衡,它提示人們,處理問題的原則應該是不偏不倚,以中為度,注意總的平衡與適度。但是在上古時期,中國的先賢先哲們是無法也無工具觀測到到事物內部的結構和變化的,而只能憑經驗和想象用八卦的模型配合對事物外部的表象和狀態進行觀測,以求領悟和模擬到事物未來的近似的變化發展趨向。
結論:所以,八卦其實是萬事萬物的一個簡單而又有智慧的模擬的結構模型。構成這個簡單模型的3根支柱,即“陰”“陽”和“中間體”是宇宙中任何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所必須具備的。《八卦》就是將復雜的事物的內部結構及其變化規律簡化為八卦的形式和變化規則加以推演,以預測事物的變化發展趨向。而八卦的形式和變化規則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先哲們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所寫的《易經》所規定和闡述的。
......
】。《道德經》與《易經八卦》;老子與孔子對事物變化觀的比較
《1》。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易經八卦的基本思想都是認為宇宙和萬物都是在變化的,是生生不息的。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與八卦中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相通的,這也是孔子的觀點。這就是說,二者都認為宇宙來源于“混沌”,然后轉化成萬事萬物。而萬物生長衰亡的變化規律是“陰”“陽”兩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接下來,老子說“二生三,三生萬物”與八卦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觀點就分道揚鑣了。
這種不相同的表現為:老子是從宏觀上看宇宙中各種事物的外在表現的狀態和特征的生生不息的變化發展,舊的事物衰亡了,新的事物不斷地從舊事物中生長出來了。所以老子所講“陰”“陽”即是事物本身的“陰陽”,也是將2個相聯系和相互作用之間的事物從外部分為“陰”“陽”。老子非常注重事物在外界的作用和影響下,產生此消彼長的轉化。
而孔子的八卦是從微觀上去看一個個事物個體內部的“陰”“陽”2方面是如何變化和轉變的,是經過哪些階段“由盛而衰”或者“由弱而強”的。這就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和孔子思想的重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二者的社會觀和人生觀方面出現了重大的分歧。老子否定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和進步,認為當時社會已經壞得無可救藥,老子對現狀是悲觀的,所以主張回歸原始社會,主張“無為”和“出世”。一方面要求在上位者 “無為而治”,“無為而無所不為”。另一方面,即要求人們“少私寡欲”,“絕圣棄智”,“ 絕仁棄義”,“ 絕巧棄利”。就是說,都是社會進步惹的禍。可見,老子是想回到那個人人“無可欲”的原始社會。
孔子主張“入世”和“有為”,主張“仁和禮”。一方面要求在上位者“實行仁政”,“一旦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同時,認為當今的亂世,是由于“禮崩樂壞”,由于“亂臣賊子”的“犯上作亂”。因此,只要人人修身齊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就可以回到堯舜禹湯和周文王的盛世。所以孔子說:“吾從周”,孔子認為當時社會的亂象是偏離了周文王的“禮樂”的結果。所以應該積極地改變現狀。 其實,這兩種救世藥方都是無法救世的,因為他們都是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持否定的態度,都是回頭向后看,而慨嘆今不如昔。
現狀只能是向前發展,而不能后退。既不能退回到孔子所稱頌的周文王時代,更不能退回到老子所幻想的原始社會。現實使他們的理想都破滅了。使得老子孤獨的騎青牛過函谷關,向西遁隱。孔子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向東尋找蓬萊仙閣。這一西一東,一山一水,看似背道而馳,其實都是厭世后的無奈,殊途同歸,都想去尋找自己的天國歸宿去了。正如打敗仗后的將軍棄甲歸田。正如李白說得好:“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2》。宏觀和微觀:老子和孔子在認識論上的分歧。
雖然老子和孔子都是認識到世界上萬物都是變化的。但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觀察事物的變化趨向的。老子和孔子當時都是從觀測事物外部現象和狀態的變化去推斷和類比事物的未來發展和結果的。
老子是注重于從宏觀的事物的外部表象和外因的作用去觀察和說明事物之間的“陰陽”變化的此消彼長,從而去解釋該事物總的變化趨向。所以老子總是從事物正反兩面的對比而作出結論。老子:“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福與禍相伴,敗與勝相連,剛與柔互補”等等。
而孔子是注重于從微觀上去體察事物內部“陰陽”的變化而說明事物個體的變化趨向。所以孔子講“禮”,即要人們遵守綱常,從修身做起,守規矩。因此,孔子是教人們做人的行為規范。孔子:“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弟忠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人無信不立”。孔子作《春秋》,使亂臣賊子懼。孔子對《易經》所作的評語和結論是:“潔靜精微”。這就是說,孔子是從微觀上去體察事物內部的本質變化的,因此,孔子注重事物的細微末節的變化。
《3》。老子更多的(或者說更注重于)看到了事物在時間上向對立面的轉化和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老子認為事物的“質變”并不難達到。所謂‘物極必反’而向相反方向的轉變,就是指此種類型。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福與禍相伴,敗與勝相連,剛與柔互補”,“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了不至于使事物快速地轉向反面,達到‘物極必反’。所以老子主張“守中”;反對暴發,“物壯則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孔子則是從微觀上去看每個事物本身的本質變化和轉化的。雖然孔子從八卦上能夠察覺到有“否極泰來”這回事。但是從卦上看,這種轉化是極難完成的。孔子認為事物的“質變”很難達到。正如由乾卦轉到對面的坤卦一樣,由否卦轉到對面的泰卦,都要經過16卦的有順序而毫無錯亂的轉變才能達到的。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上可能認為這種“否極泰來”的內在本質(內部結構)的轉變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所以孔子說:“上智與下愚不移”;“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認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4》。由此可見,孔子雖然由研究八卦從微觀上感覺到了事物的變化,事物的本質是在變化。但是另一方面,他把事物本質的變化看成為微小的和緩慢的量變,很難得產生走向反面的質變。因為他沒有深刻地體會到“陰”“陽”互生互克的道理。而這正是老子思想最深刻最光輝燦爛地方。老子深刻地體會到正反兩方面的事物是同時產生和共存的,或者說一個事物同時存在著正反兩面,即陰陽兩面。正反兩面在一定的條件下是不難朝相反的方向轉化的。所以老子說:“禍福相依”;“智慧出,有大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等等。
《5》。老子還提倡“防盈戒滿”“守中”,強調事物不要過快地轉向其反面,就能保持長久。這大概后世道學家們“清凈寡欲”以求“長生不老”的依據。記得有某科學家曾經將老鼠分為2組作實驗。一組正常喂食,另一組喂食量減少1/3,結果少食者的壽命延長了約1/3。所以,要防止(阻止)事物的迅速下滑,以防發展到頂點(臨界點)而走向反面。因此,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在老子看來,一切事物的正反兩面都能向互轉化。比如,有與無,生與死,福與禍,吉與兇,治與亂,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智與愚,勝與敗,剛與柔,難與易,等等。老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以老子強調如果沒有條件,沒有外力的推動,事物就不會轉變。強調“美”和“善”只有與其否定性的對立面—“丑”與“惡”相比較的對立過程中,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孔子是從八卦圖上認識到萬事萬物處在一卦之第3,4爻的狀態是最壯實的狀態。事物處在第1,2爻狀態時尚顯幼弱,而發展到5爻之后,事物就開始轉向走下坡路了。所以孔子主張“中庸之道”。也就是老子的“守中”。這算是“道”與“儒”的相通之處。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所以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四平八穩,不走極端。而小人的本性就是肆無忌憚,走極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我是流氓我怕誰”。
《6》。孔子為什么那么熱心地廢寢忘食地研究八卦和推崇八卦呢?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講“禮”和“仁”,是制度和秩序的維護者。他認為每個人各安其位,各守其職,不犯上作亂,就天下太平了。而八卦中所允許的“小變化”是極難“朝反面變化”的。這種格局正符合他的“禮”的治國理念和要求的。請看孔子給八卦寫的系詞的首篇,那恢弘氣魄的開篇可以說是驚天動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可見,孔子是在借八卦的形式證明:尊卑貴賤之分是合乎天道的,是不可以變更的。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所有的“綱常”“禮儀”都是不可或缺和不能變更的。而孔子所指的“變化”則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但是天地的這種“象”和“形”的變化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長時期的循環往復。因此,相對于人間的事物和社會制度來說,從總的長時期來看,這些“象”和“形”的變化也幾乎是亙古不變的。八卦中的小變漸變和緩變的顯像和暗示為孔子提供了可信的根據。因此,維持“禮”和“制度”“綱常”的長期不變性就是合乎天道的。
而老子是從自然現象中的突變來看社會和人事的巨變的。老子:“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7》。孔子從八卦中雖然認識到,宇宙中的萬物,世界上一切的人和事,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但是老子和孔子對看待“一切皆變”觀點和態度是大不一樣的。
老子是深刻地認識到,事物本身就存在著“正反”兩面,并且與外界的某些事物也是存在著嚴重的矛盾與對立。因此,在老子看來,事物的變就是直接走向反面,而且也不難走向反面。所以老子既認為“禍福相依”,“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也認為“禍福無常”。萬事萬物很容易“走向反面”。
孔子雖然從八卦上看到了“否極泰來”。但是,從八卦圖上可以看出,正如“乾”卦要變成“ 坤”一樣,一個事物從“否”卦要變成“泰”卦的“質變”,同樣要有順序地經過16道卦才能達到,而這16卦中,每一卦都要經過有順序地7次爻的變換才能完成,這是比登天還難的。所以在孔子思想上體認到的“變”幾乎都是“小變”,“緩慢地量變”或者是“循環往復的變”。孔子絕對不會承認“君子”會變成“小人”,“小人”也有可能變成“君子”。他也沒有認識到或者不承認“君子”也有“小人”的一面,“小人”更有許多“君子”的一面。所以孔子竭力反對“犯上作亂”,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維護“尊卑貴賤和綱常”。
孔子感嘆的是天道不言,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大自然循環往復的偉大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孔子在河上曰:“逝者如斯夫”!他是在感嘆人生的匆匆短暫和生命的不停頓的生死相繼和往復流逝。
《8》。結論:為什么老子和孔子對萬事萬物的觀察會有如此重大的差異呢?
當老子看事物的外部狀態和表現的變化時。他認識到了外部力量對該事物的所起的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而孔子是用八卦來描述或者預測事物的內部變化,孔子沒有體驗到外部條件和強大的外力對事物本質轉變的推動或者破壞作用。而只看到天地循環往復的運動帶來了一個生氣勃勃和欣欣向榮的生命世界。所以孔子當時并沒有認識到將八卦與事物所處的外部大小環境配合和聯系起來。
由此可以看出,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八卦并不流行的原因是不能深刻地解釋事物和當時社會的巨變,特別是事物朝相反方向的轉變。同時這可能也是老子對八卦視而不見知而不提的原因吧。
孔子從其中心思想“仁”出發,在人生哲學中提倡積極的入世態度。主張仁愛,正視人生和社會,“正己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成為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所以后世有能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以表示對儒學治世貢獻的推崇。
然而,人類只要有社會,有分工,有組織。就必須要有“綱常”和規章制度。問題在于,孔子將“吾從周”的周文王的制度作為理想的“復禮”楷模。這是一種“厚古薄今”“今不如昔”的復古倒退的思想。
《9》。五行,方位,天干,地支,節氣,時辰等外部環境的作用對八卦的發展的作用
孔子的八卦只有“陰陽”,只是從事物本身狀態和特性的變化去體驗和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變化。而沒有將外界即外因對事物變化的強大的作用考慮引入八卦,或者說,孔子還沒有找到如何將外部作用引入八卦的方式方法。或許孔子認為起決定性作用的外因是不可違的“天命”,人只能力所能及的順天意而為。否則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所以孔子雖然在死前廢寢忘食地研究了10多年的《易經八卦》,結果也沒有產生多么廣大的影響。甚至在孔子死后100多年的孟子也沒有對《易經八卦》產生什么興趣。
直到戰國的末期,鄒衍(305 ~ 240 B.C)創立了陰陽五行說。他提出了整個物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5種元素組成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由五行相生相克來實現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一樣符合這個規律。鄒衍和他的陰陽五行說受到了當時整個知識界和朝野的極大歡迎和追捧,他周游列國時風光得很,使孔孟之道黯然失色。為什么呢?因為事物間的相生相克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基本動因和規律,這比八卦描寫事物的變化要簡單明了而又深刻得多。
陰陽五行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運用,特別是成功地運用于中醫后,使得八卦也逐漸采用相生相克的五行學說。在采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后來的八卦學者又逐步地發展到采用 “方位” “天干” “地支”“ 節氣”“時辰”等等,這使得八卦能考慮到外界環境對事物變化,特別是對事物發展或者衰亡的巨大影響和作用。這就是說,當用八卦來描述或者預測事物的變化時,除了考慮該事物本身的內在條件即內因之外,必須要考慮到與外界事物的“相生”“相克”“空間(位置地位)”和“時間(時勢)”4大外因。對于一個人來說,除了要考慮自己本身的因素之外,還要考慮到“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巨大影響力。
結論:雖然八卦中加上了這許多條件,后來越加越多越復雜,其效果雖稍有改善,但是無法從根本上使八卦對事物變化發展的描述具有較準確的預測性。君不見,現在的易學家和風水學者也在與時俱進,將地球磁場和宇宙能量納入他們的學說中了。因為:第一。八卦根本的缺陷在于使用的是類比法,難量化的把握復雜事物的變化趨向。第二。八卦2層次的矛盾體組成結構很難準確的類比多層次的事物。第三。八卦中的一對“陰陽”很難類比與描述事物一個層次內的多對錯綜復雜又相互作用的矛盾體。第四。最玄虛神秘的是用抽簽卜卦的方式來確定起卦過程,即確定初始條件,這種隨意性太大了。一個錯誤的初始輸入必然會推導一個錯誤的輸出結果。
為什么中醫是科學而八卦不科學呢?因為中醫制定初始條件是由望聞問切所得到的真實材料構成的。因此,只要能精通醫理和較豐富的經驗,就能對病情和發展趨向作出較正確的判斷。那么,為什么八卦不采用中醫的方法而采用抽簽卜卦的方法呢?因為古代的人們一直是相信“天命”,認為“人之命,天注定”。連孔子都“畏天命”,并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要知道,八卦比中醫要早出現至少2000年以上,卜卦的方法已成定局。在較完整的中醫理論于西漢初出現之前,醫病也多半是靠抽簽卜卦的。后來的中醫正是為了改進八卦的抽簽卜卦的過分神秘和迷信的缺點而逐漸總結出一套較準確的望聞問切的方法的。
《10》。老子雖然很清晰地提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相反相成”和“走向反面”的根本規律。但是并沒有提出事物轉變的條件和過程。比如,“柔弱勝剛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曲則全,枉則直”;“為無為,則無不治”等等。所有老子上述的走向反面都不是必然會發生的,也不知道何時在何種條件下發生轉變。也未提出必須有的內部外部相配合的條件,階段和過程。
但是,孔子卻用八卦中爻由下向上的變化和卦的轉變企圖解釋事物變化趨向所可能經歷的階段和過程。這正是孔子的《易經八卦》的精髓和先進的地方。這就是孔子自鳴得意地對《易經》總結為“潔靜精微”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