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札記一:
賈倩倩自殺心理危機干預摘要:(本文由心理治療師吳小瑾,根據實際案例整理記錄,文中人物系采用化名)
女,24歲,由于經濟問題,小孩撫養問題等家庭瑣事,與丈夫發生爭吵并肢體沖突后,割腕后并開煤氣自殺,發現時輕度昏迷,腕部輕度皮外傷,輕度一氧化碳中毒,家屬掐人中后蘇醒。凌晨送入醫院,經傷口包扎,吸氧處理后入院,意識清醒。
診斷:由于負性生活事件激發導致一定的抑郁反應。患者存在負性的思維圖式,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處理:采用支持性心理療法及認知治療技術給予患者心理學上的幫助。
上午病人無家屬陪伴時,心理醫生吳小瑾看望倩倩,并介入干預情況如下:
以下是采用認知技術對病人實施心理干預:
病人的問題,及括號中,病人的認知錯誤:
問題1:我付出了我所有,為何得到這樣的結果?
(我是一個生活的失敗者,意識狹窄下做出的自我判斷)
問題2:這個婚姻是我自己選擇的,我痛恨自己,親人不會再支持我了
(我孤獨無助,負性思維圖式下的負性情感體驗)
問題3:丈夫只會聽婆婆的,婆婆太厲害了(絕對化思維模式)
問題4:他打了我,我永遠無法原諒他(絕對化思維模式)
問題5:只要丈夫對我好一點點,他做什么我都能原諒(無原則)
問題6:我不會說話,不會表達,但是我對他們都很好,他們應該知道,他們是故意和我過不去了。(應該傾向)
以上問題,心理醫生一一跟倩倩做了一個剖析,糾正倩倩的認知錯誤,病人得到安慰和舒緩。
治療過程:
背景:
倩倩由于年幼時喪父,隨母親改嫁,由于經常目睹繼父責打母親,所以對于家庭溫暖非常的向往,并且憎恨家庭暴力。在遇見其丈夫小朱后,感覺其家庭很溫暖(這大概是倩倩內心愿望的投射)。她將自己的這個情感渴求投射到丈夫身上,將丈夫的家庭幻化為能夠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一個對象,為此,她明知自己的丈夫無工作,無收入。但還是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了自己的婚姻。
與倩倩丈夫的交流:
當日下午,心理醫生在心理診室做其丈夫小朱做了一個交流,希望從另一個視角來了解他們的婚姻。倩倩的丈夫同樣在一個離異的家庭長大,他現在所自己選擇的妻子,似乎與當年離開他們家庭和兄弟,卻又在物質上始終幫助他們兄弟的母親有些相似。小朱對待妻子的感情,是否受到了他對于其母親的感情的影響呢?心理醫生相信這樣的感情是矛盾的。因為他既恨又愛自己的母親。而他生命中現在面臨的兩個女人都同樣外表強大。他們都可以離開自己原來的男人而選擇其它的男人生活,小朱感到自己是沒有能力把握這些的,同樣他也感到在家庭生活中,他沒有話語權,是的,解釋一個男人無能,我們可以從他缺乏教育,缺乏訓練說起。。。但我們同樣,不應忽視其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因素。
同樣,心理醫生了解到,倩倩所擔憂的一些問題,比如丈夫不負責、對她的漠然;有很多是在與丈夫爭吵時,抓住丈夫語言中的一些失誤,譴責丈夫,將怨氣積壓在心里,自己不斷給自己積累付面情緒,最終事情真的像她所擔憂的那樣發生了。
另外,丈夫動手打他,也是倩倩在挑釁了丈夫,并且不斷用言語刺激丈夫后發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說,丈夫對于倩倩的一些傷她心的舉動,其實是在倩倩的“鼓動”和“教育”下形成。
與夫妻的交流:
心理醫生,讓他們夫妻在心理醫生參與的情況下,做一個交流,盡量澄清了他們之間的誤會,小朱表現出一定的改變,從一開始離倩倩遠遠的坐著,在與心理醫生交流過后,回到病房后,主動把椅子搬到了妻子的床前。心理醫生幫助他們對于生活中的一些關鍵問題的想法做了一個溝通。
真正的愛,應該互相支持,幫助對方成長,妻子既然選擇了丈夫,那么對于丈夫要有一個現實的期待,而不要一方面覺得丈夫虧欠了自己,另一方面,又由于一些失敗的策略,不自覺的給予丈夫縱容,丈夫要能夠理解妻子的心態,不需要因為妻子的不當語言給予自己太多的壓力,但同時也要勇于承擔起生活的責任,創造財富,照顧家人,更重要的夫妻雙方要學會正面表達,而不是都采用防御的方式,被動的去適應對方,而是積極主動去創造與對方的交流。
我們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婚姻關系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的,想當然的讓我們滿意,經營婚姻關系,需要我們學習。。。。
送給倩倩的話:要他人珍惜自己,首先要自己珍惜自己。殘害自己則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送給夫妻兩人的話:我們只有在婚姻中付出,才能在婚姻中得到。
對于經受家暴的女性做心理分析,常常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一些早年經歷家暴的女性,往往會在自己的婚姻中,重新陷入家庭暴力的怪圈。蓋由于當事人,由于早年疼恨自己無力改變家暴局面,所以無意識中,要把自己的丈夫塑造成當年的施暴對象,然后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對方,從而補償自己當年的無力感。這個聽起來有些可笑,但這是的的確確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而且,這些行為,常常在當事人潛意識指導下發生,往往不能被當事人自己領悟到。所以,她們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
如果當事人陷入這樣一個怪圈,那么他們在生活中,很少能夠心想事成,這里,不再遵循,“善有善報”,而更多表現為“馬太效應”,幸福者復制自己的幸福,不幸者仍舊要經歷不幸。
正像倩倩所經歷的那樣,倩倩的許多“妥協”,并沒有獲得丈夫和婆婆的認可,并沒有真正換來她所渴求的情感滿足,倩倩并沒有心想事成,反而是事與愿違,倩倩并不懂得,自己在與丈夫的相處過程中,那些是真正給予了對方的,而哪些其實是在滿足自己。丈夫雖然有些時候理虧,但由于同樣是窮途末路的他,卻只能與倩倩各自在自我防衛中,做出對對方的指責。
他們并不懂得,如何真正去愛對方。兩個又冷又餓的人,或者可以靠著互相之間的擁抱,來獲得暫時的一些溫暖,卻不能解決腹中的饑餓。倩倩和他的丈夫,都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一些,能夠解決自己能量需求的營養。
如果倩倩不能意識到這些,那么注定她只能在錯誤的迷局中,無益的掙扎,更加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感,也更加失去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把控感,從而陷入更大的心理劣勢。
昆蟲,從丑陋的蛹,蛻變成能夠在陽光下翩翩起舞的飛碟,需要經歷多次的蛻變。同樣,當事人要摒棄以往的情節對于自己的擺布和控制,也需要,她們自己積蓄一定的能量,需要她們具有一定的反省和體察自己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的頭腦,在正規的心理分析的程序幫助下進行。
后記:雖然倩倩在出院時,接受客服人員的調查中,表達了對于心理醫生的感謝,并對于此次在醫院接受的診療活動,給出了滿意度100分,這樣的滿分評價,說明我院引入心理治療后,對于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是有一定幫助的。
但倩倩沒有接納心理醫生的建議,單獨到心理診室去和醫生交談,而是選擇在病房里面,心理醫生在場的情況下,和丈夫來做對質,說明她希望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改變丈夫,以適應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很多婚姻咨詢中,當事人常常具有的一種心態。倩倩更多的希望得到一個情感或者是道義方面的支持,這個可以理解,但很遺憾,她喪失了一次很好的探討自己的機會,當她陷入最灰暗的狀態中,意外地得到了心理醫生的幫助,幫助她從絕望的狀態中走出來,也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看到丈夫對于婚姻的姿態的一種改變,但恢復了生活信心之后的倩倩,卻馬上又陷入了和丈夫的爭吵中。倩倩沒有理解到困擾她的身心模式,應該怎么樣才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而隨著倩倩的出院,她的心理困惑,也會淡出醫生的視線,但是可以預計,她的問題,仍將在未來的生活中,困擾著她。她需要更多地得到心理咨詢方面的幫助。
注:本文亦發表于本人個人博客,點擊查看。吳小瑾醫生的新浪微博:@深圳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