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究竟應(yīng)該從哪一年算起?
一般來說,把東周的前半段稱為“春秋”,把東周的后半段稱為“戰(zhàn)國”,這是錯不了的。
但歷來的研究者們,對“春秋”時期究竟起于哪一年的說法,卻一直都很模糊。有公元前770年、前722年、前720年、前707年,等等,多種說法,莫衷一是。
那么,春秋時期究竟應(yīng)該從哪一年算起呢?究竟應(yīng)該以什么樣的標(biāo)準(zhǔn)來認定,才最為合理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任何朝代和歷史時期,都不可能生、亡于一朝一夕,都得有一個“過渡”。所以,說某個歷史時期,起于何時,止于何時,實際上都是人為地“認定”的問題。
那么,憑什么來認定呢?唯一的依據(jù),就是“重大歷史事件”。
所謂重大歷史事件,就是在當(dāng)時,以及對其后來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作用和重大影響的事件。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東周初期,究竟發(fā)生過哪些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
1.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于驪山之下后,西周也就宣告滅亡了。太子宜臼繼位,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見鎬京殘破,不能為都,他就往東遷徙到雒邑(洛陽),以避戎寇。
東遷以后的周王朝,史稱“東周”。 公元前770年,就是東周的第一年。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進入到春秋時期。
2. 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執(zhí)政魯國。
這一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魯國的編年史書《春秋》,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記事的??鬃铀鞯摹洞呵铩芬粫?,也是從“魯隱公”元年春開始的。所以,從這個時候起,進入到春秋時期。
但是,公元前722年,僅僅只是《春秋》這部書的起始年份,如果用這部書的起始年來代表整個春秋時代的起始之年,是否合適呢?顯而易見是不合適的。
因為這部書是以魯國角度來編寫的,而并非整個大周朝。這一年,對魯國這個小諸侯國來說,魯隱公代君執(zhí)政,是個大事。而對整個大周朝來說,則無足輕重了,算不上什么大事。
3. 公元前720年:周與鄭交換人質(zhì)。
春秋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呢?是一個亂世。那么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亂的呢?前人追根溯源,認為是從公元前720年的“周鄭交質(zhì)”開始,天下就亂了。
周平王晚年,專橫跋扈的鄭莊公寤生為左卿(相當(dāng)于總理),周平王為了遏制鄭莊公,就暗暗分權(quán)給右卿虢公。鄭莊公因此而怨恨周平王。周平王馬上解釋說:“沒有的事,你太多心了。”
為了繼續(xù)維持表面關(guān)系,周平王就把兒子抵押給鄭莊公當(dāng)人質(zhì),而鄭莊公也把兒子抵押給周平王當(dāng)人質(zhì),這就是歷史上的“周鄭交質(zhì)”事件,因為他們君臣之間,互不信任。
而作為天子的周平王,居然去和下屬臣子交換人質(zhì),那么,天子哪里還有天威可言呢?天下開始亂了,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進入到春秋時期。
4. 公元前707年:天子被射了一箭。
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想打擊鄭莊公的囂張氣焰,于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領(lǐng)六軍去教訓(xùn)鄭莊公,結(jié)果卻被鄭莊公的“魚麗陣法”所擊破,周桓王也被射了一箭,灰溜溜的跑了。
天子居然打不過諸侯,周王室從此聲譽掃地。天下也就亂了,從這個時候起,進入到春秋時期。
這四種說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用這四個年份中的任一個來認定春秋時期的起始年,似乎都還比較模糊,不夠確切。下面,再提出一種最新的說法:
從公元前704年,楚國的“熊通稱王”開始,進入到春秋時期。
為什么這樣認定呢?理由如下:
首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僅僅只是東周的第一年,說東周起于公元前770年,是準(zhǔn)確無誤的。但這并不代表春秋時期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那么,春秋時期有什么特征呢?有兩大特征:一是“亂世”,天下大亂,都不聽從大王的指揮了;二是諸侯“爭霸”,作為王的下屬機構(gòu)——諸侯,都想充當(dāng)霸主老大,來號令群雄。
因此,把鄭莊公時代(前743至前701年)當(dāng)做春秋的起始階段,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為鄭莊公符合這兩點:他和大王交換人質(zhì)、他敢箭射大王,這樣,他就帶頭攪亂了東周的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他開創(chuàng)了由諸侯來號令其他諸侯(撇開大王的領(lǐng)導(dǎo))的先河,故被稱為“小霸”。
和鄭莊公同時代的,還有楚國的楚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他恰恰也符合這兩點:他公開的脫離大周,另立中央,也是在攪亂東周的秩序。他也糾集了一大幫諸侯來聽從他的號令。成為南方一霸。
所以,春秋的起始年限,我們可以鎖定在前740至前701年之間。
鄭莊公雖然有和大王交換人質(zhì)的記錄,雖然有打敗大王的記錄,雖然有箭射大王的記錄,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事,但這些畢竟都是他們周鄭兩家私底下的內(nèi)部矛盾。
盡管鄭莊公不服大王,但他畢竟還是承認自己依然是大王手下的一路諸侯,還是承認自己依然是大周王朝的一位臣子,國家的主權(quán),依然還是在“周”,而絕不在“鄭”。
熊通就不一樣了。他居然自立為王!這就把大周王朝給分割開了,一半是東周,一半是大楚。這樣,他亂的就是天下,比鄭莊公僅僅只亂了朝綱可要猛得多!
王,是國家的主權(quán)所在。(因為所有的土地都是王的,都是王分封給大家的。)
熊通稱王之后,周王又管不了他,也不討伐他,就這樣默認了。于是,從這一刻起,中華大地上,二王并存,出現(xiàn)了兩個主權(quán)國家。空間上,南北對峙之勢,時間上,正好對應(yīng)春秋。
歷史是逐漸演變的,周朝在經(jīng)歷了犬戎之亂、平王東遷、周鄭交質(zhì)、葛繻之戰(zhàn)、射王中肩這五大歷史事件之后,熊通見亂的可以,便在這個時機,干了最亂的第六件歷史大事:沈鹿會盟。于公元前704年,自立為王。
于是,從這之后,周朝就徹底的亂了,周王室再也把不住局面了,各路諸侯,在亂世之中,紛紛崛起,登臺稱霸,都想要結(jié)束這段亂世,也就演出了春秋五霸的故事。
所以,歷史上的春秋時期,起始于公元前704年,才是最合常情最為準(zhǔn)確的說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