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靖
寧波地處浙東寧紹平原的東部,近鄰東海,東與舟山群島隔海相望,北瀕杭州灣,南與臺州相連,境內有四明山和天臺山兩支主要山脈,余姚江、奉化江、甬江自成一系,奔流不息,匯入東海,孕育了這里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形成了具有寧波地域特色的文化,也形成了這里具有獨特風格的民居建筑。
一、聚族而居,宗法制度的縮影
宗法社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浙東地區傳統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一個典型的血緣宗族相聚而居的聚居地,尊禮、循禮的觀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宗法社會的最主要表征之一是祠堂體系。寧波祠堂一般采用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院落空間由數進建筑構成,一般包括大門、儀門、正廳、后寢等,有些祠堂還在后部設置花園。祠堂的正廳亦稱享堂、祭堂,是拜祖先、舉行祭祀儀式及宗族議事之所,后寢為安放祖先牌位和懸掛祖先畫像之所,正如清初寧波籍經學家萬斯大在《學禮置疑·宗法》中所云:“統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見在之族”之意。
寧波地區古村多保留了較為完善的祠堂特征建筑及與此相關的一套完整倫理體系。如市級歷史文化名村韓嶺村,數姓氏共居,百戶以上的主姓氏,各建祠堂和堂前,其它各姓氏在10戶以上者,可以各建堂前;其余未定居的雜姓氏,加入“聚姓會”后也可建堂前?,F村中依然留有金氏大宗祠、孫氏思本堂、鄭氏崇德堂、孔家堂前、凌家堂前、周家堂前等,顯示出家族文化的痕跡。隨著時代的發展,類似韓嶺這樣保存完整家族文化遺存的村落已較罕見。
二、相地布局,浙東學派與風水觀的影響
1、“浙東學派”的影響
浙東的學術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宋時的“永嘉學派”、“金華學派”,便是清代浙東學派的先驅。清初以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等為代表研究經學兼史學的經史學派,形成了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浙東學派”( 因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東部故名)。這個學派在宋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主導地位,對近代中國也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
浙東學派,是浙東地區發達的商品經濟和中華民族經世致用的文化傳統相結合的思想成果。明朝末年,資本主義經濟在這個地區已初露端倪,商貿繁榮,經濟發達,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正是在此基礎上,黃宗羲等一批具有經世精神的浙東知識分子開始依據市民社會的生活規則來批判君主專制制度和程朱理學,竭力反映“士、農、工、商”的利益,形成了對于后世具有重要影響的浙東學派和啟蒙主義思潮。
在公私觀念上,浙東學派認為,“公天下”就是能使老百姓“各得自私、各得自利”的天下;在經濟觀念上,浙東學派以“切于民用”為標準,揭示了“工商皆本”的合理性;在“富民”觀念上,浙東學派主張民富先于國富;在“義利”觀念上,浙東學派反對空談義理,主張義利統一。
浙東學派的這種公私觀、經濟觀、富民觀、義利觀,由于切合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因而從明清以來一直對浙東社會有深刻的影響,而強調個性、個體、能力、功利、注重實際也成為浙江人文精神的重要表征。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可既有傳統儒學的影響,而在建筑的細部構件的使用上,反映了浙東學派“經世致用”的思想,這在其它地區的民居還不多見。
2、風水觀的影響
風水理論對中國建筑文化乃至傳統的社會生活起著重要的影響。風水理論中雖然不乏封建迷信內容,但也包含了地理、氣象、景觀、生態、心理、建筑營造等內容,其理論體系和環境觀對傳統民居建筑有著直接影響。
寧波地區以平原為主,水系發達。過去的交通主要靠水運,因此村落多依水而建,自然地形成了沿河帶狀布局,有的在河一側,有的夾河而建。房屋相互毗鄰,朝向多依河而定。河邊設有不少公用或私用碼頭、河埠。建筑也往往做成騎樓或廊棚形式。許多古村落的選址,十分講究風水,認為風水好壞關系到村落及宗族的興衰,“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惡也,地之美者,則神靈安,子孫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葉茂”。這與風水所強調人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的和諧,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
民居是村落最主要的構成因素,民居的朝向、形式、布局及相互關系幾乎都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在寧波民居中,風水的趨吉避兇處理手法,主要表現在迎合、避讓、符鎮等方面。絕大多數傳統住宅都呈規則方正的合院布局,少有不規整的宅基,迎合了風水中“屋式要四周端正整齊,不可尖偏斜”之說。
風水中門在相對位置上的禁忌眾多,使得住宅組群相互關系受到制約和影響。傳統住宅中對比自己高大或凌厲的建筑,往往在門上掛鏡,射其形,與之抗衡,或掛虎頭牌,表示威武以壓倒對方。門在風水中具有特殊的精神意義,陽宅中“三要”和“六事”都有門,門的修造受到種種禁忌,民居中的斜門和永不開的門都是吉兇觀念的具體表現。
符鎮是風水中避兇的主要方法之一,實際上也是一種重要的裝飾手法。“若宅兆即兇,又歲月難待,惟符鎮一法可保平安”(《陽宅十書》,論符鎮),在寧波一帶都是如此。此外,更多的是在門上畫陰陽八卦、安尖叉等符鎮,以及吉祥物、吉祥語等裝飾圖案,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獲得精神上的寄托。東錢湖陶公村某民居,門樓上設八卦圖,戶門斜開,朝向震位。八卦圖意為神通廣大,震懾邪惡,門的開法則意味紫氣東來,取吉祥之意。
三、因地制宜,院落空間富有特色
江南民居的合院式是江南宅院院落空間的重要特征,其形制是將四周的房屋聯結在一起,中間圍成一個小天井。寧波地區民居的院落空間具有如下特點。
1.“天井院”式
“天井院”式住宅的產生與江南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有很大關系。江南人口稠密,多丘陵,耕地少,因而建房屋宅院時盡可能節約用地,三面或四面的房屋都建兩層,同時由于夏季濕熱,冬季陰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層房屋圍合成一個高而窄的天井,這種設計有利于內外空氣對流及冬暖夏涼的效果。
天井院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墻組成,正屋三開間居中,兩邊各為一開間的廂房,前面為高墻,俗稱“三間兩搭廂”;另一種是四面房屋圍合中間的小天井,俗稱“對合”,“對合”的正房稱上房,隔天井靠街的稱下房,大門多開在下房的中央開間。兩種天井院都以堂屋(正房一層的中央開間)為住宅中心,它的開間進深大,前面一般不設門窗和墻,與天井直接相通,利于采光和通風。
2.四水歸堂
天井的面積不大,寬度相當于正房中央開間,長只有廂房開間大小,加上四面房屋挑出的屋檐,天井漏天部分狹小,這種高窄天井的設計,具有近似煙囪效應,有利于排除房宅內的污濁空氣。天井還起著室內采光和聚集雨水再通過地溝排水的作用。
3.高墻窄巷
除以上單一的院落外,實際上大戶人家宅院往往是包括幾個天井院的大院落,把若干個“三間兩搭廂”和“對合”組合連通。天井院之間為防止火災蔓延,都將山墻建得高出屋頂,山墻呈錯落的階梯形,稱為封火山墻,成為屋頂形式的重要標志。這樣一個個天井院緊挨相靠,有條條街巷相連,形成村落中的支路,街巷與村中干路相通,構成“魚排式”路網骨架。出于節約用地的考慮,街巷多狹窄,由山墻限定巷道空間,高墻窄巷成了天井院村落住宅群體的典型形態。
四、匠心獨運,豐富的建筑裝飾藝術
寧波地區民居的裝飾藝術,無論是“三雕”(木雕、磚雕、石雕),還是壁畫、彩畫,都匠心獨運,各具特色,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磚雕精品多見于門樓,石雕多見于石窗、石鼓、抱鼓石、欄桿柱頭、欄板、石闕、雀替等,木雕多用于斗拱、封板、欄板、木窗、木門、柱頭等。其中尤以木雕工藝最為突出。
木雕在寧波傳統民居建筑中有廣泛的運用,從梁架、檁條到斗拱、駝峰等大木構件,從門窗、欄桿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裝修,隨處可見構圖飽滿,層次豐富,繁而不亂,富有立體感的精美華麗的雕刻。雕刻的內容有花卉、飛禽、走獸、人物、山水、植物及幾何圖案等。無論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柵、門扇、窗扇,還是家具的細部裝飾中,都體現了濃郁特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寧波朱金木雕。
寧波是中國朱金木雕的主產地之一,因此寧波產的朱金木雕又稱“寧波朱金木雕”。寧波朱金木雕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源于漢代雕花髹漆和金箔貼花藝術,屬彩漆和貼金并用的裝飾建筑木雕。
寧波朱金木雕,構圖飽滿,內容多是喜慶吉事,民間傳說,畫面充實,豐富多彩,形成寧波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所謂的“京班體”,畫面以“熱鬧喜慶”為主,取材于戲劇場面,人物題材多取自京劇人物的姿態和服飾,故稱“京班體”。它造型古樸生動,刀法渾厚,金彩相間,絢爛富麗,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和實用性。
在寧波地區的寧海、鄞州、慈溪、余姚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許多精美的木雕藝術精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嚴謹生動,線條粗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發展,木雕的彩繪技術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二者充分結合,木雕開始呈現出華麗、精致,更富藝術感染力。
浙東寧波民居磚雕、石雕雕刻細膩,造型生動,藝術價值較高。雕刻門樓多以歷史故事為題材,有“八仙過海”、“太公垂釣”、“將相和”等,內容非常豐富。如月湖葉氏住宅門樓雕刻技法嫻熟,是地區晚清民居建筑中的磚雕代表作。
五、注重細部,建筑形式多樣
寧波地區明清時期傳統住宅均為一、二層建筑,直至約民國時期,才出現三層住宅。由于氣候濕潤多雨,早在七千年前的寧波余姚河姆渡聚落,先民們為防潮、防洪、防野獸及蟲害的侵擾,就創造了架空底層的干欄式住宅,人們生活歇息在樓層,底層圈養牲畜。樓層的變化體現出遠古干欄式住宅居住習俗的傳承以及變異。
慈溪名鶴、東錢湖等古鎮,還保留了明清時期濱水歷史街區及傳統的臨水民居建筑。
結構形式上較為簡潔,一、二進的普通民宅,多采用穿斗式,大戶宅院則多四、五進,一般為抬梁式為主;屋頂形式以封火硬山居多,采用各種變化的馬頭墻,錯落有致;廳堂前后廊常做成卷棚軒,形成卷棚頂,形式多樣。
主體構架多用木材,如梁架、柱子(有少數檐柱用石料)、樓梯、樓板都是木構,圍護墻多用磚砌筑。室內陸面有用條石、磚鋪墁,或三合土夯筑,天井地面用石板、卵石鋪砌或泥土地面,做出排水溝。重要建筑如祠堂、規模較大的廳堂其明間四棵金柱分別用柏木、梓木、桐木、椿木四種材料制成,諧音“百子同春”,取吉祥意。
六、結語
浙東寧波地區的傳統民居,與江南蘇、皖民居在不少方面有共同之處,如傳統聚落深受風水觀念影響,建筑多兩層合院,粉墻黛瓦,天井較小,廳堂用材粗壯,注重裝飾,從大門門樓到室內隔扇漏窗,從梁架節點到基礎勾欄,無不精雕細鑿,同時受浙東學派思想的影響,在建筑符號的運用與表達、裝飾藝術風格與手法上又呈現出濃厚的浙東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傳統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