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相約到興慶宮園賞梅,樹樹臘黃,已快落英繽紛。雖已然錯過“花是將開未開好”的含苞欲放之態,但暗香浮動,香味如故。
故鄉無梅,也可能是氣候不適宜梅的生長。
最早接觸到梅,是語文課本中王安石的詩“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讓人對梅嚴寒中獨天下而春心生敬意。
讀書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警句催人奮進。
知道了梅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位列花中四君子。
明白了巴金筆下的梅表姐是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好形象。也明白了為什么女孩大多喜歡名字中有梅、蘭、菊的字眼。
梅甚至可以做妻子。北宋林逋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大概他是與梅有一段柏拉圖式的戀情。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是謙虛;“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是堅強;“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是高潔清廉。
評價梅雪爭春,旗鼓相當的對手時,用“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會讓雙方都欣然接受。
讀到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才知道梅是南方物,北方的故鄉確實不產梅花,有也是后來引進的。
同來賞梅的朋友,也是幾個低調、務實,與生活有追求有趣味的人,雖凌寒而不改顏色。多年相交,坦坦蕩蕩,如梅花之香,清新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