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筍干老師
1
父愛,是孩子向往的奢侈品
在如今,人人都靠雙手打拼,才能養家糊口的時代。當地找不到工作,你只能背井離鄉,去那離家上百公里外的異鄉工作。
與妻子、孩子聚少離多。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一不小心就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去年,微博熱搜上有一個話題:
一年級小學生用“我覺得”造句,他給出的答案是“我覺得我爸爸總是上夜班。”
在他的內心,父愛,就是童年他對父親的渴望。
在生活里,你會聽到很多詞,諸如“喪偶式育兒”、“隱形爸爸”等詞匯,這些爸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
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
平時教育孩子、檢查學業、開家長會等都由媽媽參加,只有她們真的沒時間,爸爸才不得不出現。
這其中的緣由,有工作忙,無暇顧及孩子。
也有人認為,照顧孩子是女人的事,所以這缺席就變成了理所應當的事了。
可是啊,你能給孩子提供豐裕的物質生活,卻錯過了孩子太多的成長。
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于自身后天努力,80%取決于父親教導。 同一句話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媽媽的50倍。
心理學家說: 父愛不可缺少也不可能替代 ,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2
爸爸帶孩子越久,孩子越優秀!
一個孩子與爸爸相處的時間,是預測他將來長大之后情商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爸爸對孩子的成長參與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更強。
在爸爸精心養育下成長的孩子,性格更加寬容,也富有責任感。
爸爸的陪伴,能給孩子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1、積極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男人較女人來講,更具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
這些特點,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孩子的教育上。
孩子摔倒了媽媽立馬很心疼地扶起來,問孩子“傷著哪兒了,疼不疼?”
爸爸會說“別哭,勇敢一點,自己站起來!”
爸爸在相處中,對孩子的溺愛成分比較少,也不會呵斥孩子去限制孩子去嘗試;
讓孩子的欲望得到滿足,情緒更加穩定,做事更加勇敢和獨立。
2、讓孩子對性別有所認知。
在家庭中,爸爸總是缺失,而媽媽特別寵你孩子,導致的結果是
——男孩的性別認同發生錯位。
一般而言, 5歲以后,孩子才慢慢會有穩定的性別認同。
所以,從孩子出生以后到5歲之間,父親一定要多陪陪孩子。
這會讓孩子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別特征。
3、指引孩子成長的方向。
父與子在打鬧中所進行的身體之間的接觸是,父子之間所進行的一種深層次溝通。
2歲到6歲是每個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如果一個小男孩長時間接觸不到父親,他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進而會迷失方向。
這樣的孩子在事業上很容易墨守成規,恐懼失敗,不敢突破創新。
4、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父親對孩子無理的要求可以做到態度強硬,讓孩子遵守原則。
很明顯的對比是:
媽媽帶孩子出去,吃的東西多,看的東西少;
爸爸帶孩子出去,吃的東西少,看的東西多。
所以, 爸爸帶大的孩子,在面對世界誘惑的時候,具有更多的自控意識與自律行為。
而自控與自律,是孩子將來成功不可或缺的性格之一。
3
如何不讓自己成為“影子爸爸”?
陪伴孩子是一個長久且持續的過程。
但不能用等價計算的方式來計劃陪伴孩子的時間。
無交流的陪伴,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不在焉和敷衍的態度。
而且,這種陪伴毫無意義。
對于工作忙碌的爸爸,可以選擇社交軟件和孩子保持溝通。
比如,拍一段睡前故事的小視頻,或者是和孩子語音、視頻,告訴孩子你在做什么,問他在做什么,這樣去聯絡感情。
哪怕相隔萬里,孩子也可以感覺到爸爸的陪伴,對他的疼愛。
距離是淡化親子關系的工具,還是粘合親情的膠水,只取決于你都做了什么。
對于以前不管家務的爸爸,從今起要重視孩子的活動。
把孩子的重要節日和自己的結婚紀念日看成一樣重要。
盡可能多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或是一切有關孩子的活動。
只要你到場了,孩子會覺得你是重視他們的,你很愛他。
父愛如山,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爸爸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讓他們一生都擁有自信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