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
【別名】蘇葉,紫蘇葉,青蘇葉,香蘇葉,赤蘇葉。
【藥性】辛,溫。歸肺、脾經。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理氣安胎
【功效特點】本品辛散溫通,芳香理氣,又能行氣安胎,為一般脾胃虛弱、肺氣閉塞及妊娠外感病常用藥。
【功能主治】
1.風寒感冒,咳嗽嘔惡:本品辛散性溫,發汗解表散寒之力較為緩和,輕證可以單用,重證須與其他發散風寒藥合用。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內能行氣和胃,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風寒表證而兼氣滯,胸脘滿悶、惡心嘔逆,或咳嗽痰多者,較為適宜。治療前者,常配伍香附、陳皮等藥,如香蘇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后者,每與杏仁、桔梗等藥同用,如杏蘇散(《溫病條辨》)。
2.脾胃氣滯,妊娠嘔吐: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氣以寬中除脹,和胃止嘔,兼有理氣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氣機郁滯之胸脘脹滿,惡心嘔吐。偏寒者,常與砂仁、丁香等溫中止嘔藥同用;偏熱者,常與黃連、蘆根等清胃止嘔藥同用;若妊娠胎氣上逆,胸悶嘔吐,胎動不安者,常與砂仁、陳皮等理氣安胎藥配伍。用治七情郁結,痰凝氣滯之梅核氣證,常與半夏、厚樸、茯苓等同用,如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3.魚蟹中毒:紫蘇葉能解魚蟹毒,對于進食魚蟹中毒而致腹痛吐瀉者,能和中解毒。可單用本品煎湯服,或配伍生姜、陳皮、藿香等藥。
【鑒別用藥】紫蘇葉主發散風寒,偏于走肺,常配合其它發表藥同時使用;蘇梗重在理氣兼能安胎;蘇子長于降氣,為祛痰鎮咳藥。
【配伍應用】
1.配砂仁:蘇葉、砂仁皆味辛,性溫。辛散溫通,芳香理氣,善理脾胃氣滯。凡妊娠中虛氣滯者用之最宜。
2.配人參:蘇葉辛溫解表,人參甘溫補脾肺之氣,二藥配伍,可以治療氣虛外感。
3.配藿香:二藥均具有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溫化濕而不燥熱的特點,散邪辟惡,理氣化濕,常相須為用,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脘腹痞滿,嘔惡泄瀉等。
4.配黃連:治濕熱嘔吐不止。黃連大苦大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為治濕火郁結之主藥。蘇葉芳香化濕,行氣寬中。對胃家濕熱,胃氣上逆者,可二藥合用,清胃熱,化濕濁,使熱清濕化,胃中安和。
5.配葛根:二藥均輕揚升散,為解表之藥。蘇葉兼以芳香化濕,葛根兼以生津止渴。兩者常配伍治濕熱病。
【用法用量】內服:10~30克,入煎劑不宜久煎。;解魚蟹中毒可用至30~60克。外用:水煎洗可治療陰囊濕疹。
【注意事項】
1.凡氣弱表虛而無外感風寒者忌用。紫蘇性溫發散,凡陰虛發熱,火升作嘔,溫熱邪在肺胃者,不宜應用。
2.本品辛散耗氣,不宜久服。
【來源產地】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干燥莖、葉,其葉稱紫蘇葉,其莖稱紫蘇梗。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生用。
【參考資料】
《名醫別錄》:“蘇,味辛,溫。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滇南本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本草綱目》:“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
《食療本草》:“除寒熱,治一切冷氣。”
《藥性本草》:“以葉生食作羹,殺一切魚肉毒。”
《本草正義》:“紫蘇芳香氣烈……外出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郁結而利氣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