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 / 足跡
歷代醫家及醫籍在論及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時, 言及肺氣、肺陰、肺津者較多, 提及肺陽者不多,一般以肺氣替代肺陽, 或肺氣肺陽混提。近來不少學者根據中醫理論的完整體系及臨床實踐, 提出肺陽的客觀存在性[1-4], 并從古醫籍研究、臨床實踐、實驗研究等方面找到了一些依據。筆者就肺陽理論談點粗淺認識, 望同行斧正。
衛陽為機體陽氣的一部分, 由水谷精微化生, 運行于經脈之外, 由肺氣所宣發到達肌表, 從而護衛肌表, 成為機體抗御外邪的屏障。衛陽可調節汗孔之開合, 保證體溫的相對恒定, 保證機體內外環境的陰陽平衡, 并有溫養肌體、潤澤皮毛的作用。而肺陽為肺本臟之陽氣, 與肺陰相對, 有溫煦、宣發、推動等作用, 其溫煦、蒸騰氣化是肺中之津敷布、排泄的動力。衛陽依賴肺陽的宣發, 肺陽充足則宣發衛陽有度, 肺陽不足則宣發衛陽不足, 肌表抗御外邪能力降低。如衛陽虛則可致外邪犯肌表而影響到肺的宣發、肅降,傷及肺陽。故肺陽、衛陽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二者共同固密腠理, 防御外邪入侵。
文獻來源:江蘇中醫藥2007年總第39卷第11期
歡迎閱讀 | 歡迎關注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