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論貫串于中醫養生學說和治療學說之中,體現了中醫“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和主動靈活對待疾病的理念,為歷代醫家所繼承和發揚,成為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未病先防:養生保健的“治未病”思想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一方面重要內容,是中醫一貫強調的預防思想。未病先防的要旨在于通過各種"內養外防"的綜合調攝措施,慎避外來致病邪氣侵害,調攝補養精氣形神,從而保持正氣的旺盛充沛,促進身體健康。從醫學角度來說,這種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方法無疑是防病保健的最佳選擇。因此自從《內經》提出這一理論之后,歷代均奉此為養生保健的第一要旨,如《千金要方·養性序》即說:“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丹溪心法》亦謂:“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后世將《內經》以“未病先防”為核心的保健防病理論歸納總結,稱為養生學說,并在其基礎上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專門學科——中醫養生學。
(二)已病防變:治療疾病的“治未病”思想
“已病防變”,就是在疾病發生之后,及時采取各種措施,預防病情的蔓延和惡化,促進疾病的痊愈和機體的康復。未病先防是主動積極的預防舉措,但人生一世難免有染病之時,從整個人類群體來說,疾病更是一種普遍現象。因此,從養生保健角度來說,已病防變雖然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措施,但可以盡量減輕疾病對健康的損害,仍然具有重要的預防醫學意義;而從治療疾病的角度來說,預防病情的蔓延和惡化,亦是提高療效,盡快治愈疾病的關鍵所在。《內經》已病防變的理論在《難經》和《金匱要略》得到了進一步發揚,《難經·七十七難》即謂:"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金匱要略》開篇亦引用了《難經》的上述內容,立意均在于強調早期治療,防止疾病傳變惡化的重要性。
治療疾病過程中的已病防變,貫徹于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各個環節之中。在長期臨床實踐過程中,既形成了以“先安其未受邪之地”,阻止病情蔓延發展為目的的針灸藥物等各種治療手段,亦建立了諸如《傷寒論》重視救護陽氣和顧護胃氣的治療思想、溫病學說重視顧護陰精的“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等學術理論,這些都是源于已病防變思想而為臨床防治疾病時所遵循的基本法則。同時,包括飲食宜忌、慎避風寒等等諸多病中將息調養和護理法則,如《傷寒論》于桂枝湯證中提出"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的病中飲食禁忌,《千金要方》卷七“論(腳氣)須慎不慎”的“凡腳氣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并忌大怒,唯得食粳粱米、醬豉蔥韭薤、椒姜橘皮……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的調養法則,以及兒科強調麻疹患兒病中必須慎避風寒以預防疹毒內陷迫肺致喘(麻疹并發肺炎)等等,亦都是立足于已病防變原則的調養護理措施。由此亦可見到,外避邪風、內養正氣同樣是已病防變的關鍵和要領。
(三)瘥后防復:病后防病的“治未病”思想
大病初愈的瘥后階段,氣血精神未充,臟腑功能尚未健旺,余邪亦可能稽留未清,此時若不慎為預防,則舊病容易復發,或重新感邪而續發他病。同時,由于“瘥后復病”是在原患疾病初愈的情況下發生,病情常因正氣虛弱、抗病力低下而更為危重復雜或者纏綿難愈,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更大損害。《素問·熱論》首先關注了熱病瘥后復病的問題,認為“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并提出"視其虛實,調其逆從"治療復病方法。嗣后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專立《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篇,對《內經》這一理論做了更全面、深刻的發揮,瘥后防復亦就作為治未病的另一重要內容而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其研究范圍亦從《內經》所論述的食復擴展到感邪復病、勞復及藥復等方面,形成了頗為完整的理論。其中感邪復病系因大病初愈,正氣尚虛,無力抗邪,易感受六淫邪氣而再次發病。培養正氣以增進其抗御邪氣的功能,調適起居以防避外來邪風的侵襲,是預防感邪復病的主要措施。勞復則包括勞力過度、勞心過度及房勞復病等。在大病初愈,正氣尚未康復的情況下,必須注意生活調攝,避免勞力、勞心過度并慎戒房勞以預防勞復致病。特別是防止房勞復病,最為歷代醫家所重視,不僅《傷寒論》有“陰陽易”之說,《千金要方》更謂“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勞心過度除了思慮過度,用神太過之外,七情過激亦常是引起瘥后復病的另一因素,因此,大病初愈之際,既需避免過度勞心耗神,又要慎戒情志過激,避免喜怒悲憂太甚。食復則因疾病新癢時胃氣薄弱,饑飽失宜或五味偏嗜、過食膏粱甘肥,或誤食"發物",以致郁熱內積或臟氣失衡受傷而引起復病,因此,預防痹后食復必須重視病中及病后飲食調養,“食飲有節”,避免飽食過食辛辣甘肥厚味,同時適當注意"忌口"。至于藥復,則因瘥后患者每喜服用補益方藥以促進正氣康復,但若是用藥失當,急圖見功而誤補濫補,或瘥后余邪未清而過早進食溫補膩滯,則所服藥物非但不能扶正補虛,反而引起體內陰陽失衡、臟腑氣血失調,或藥不補虛,反助邪氣復熾而致復病,或邪氣淹滯而余熱羈留不清。預防之法為瘥后調補必須辨證用藥,使藥能補正而不助邪,同時亦須穩妥緩圖而勿迭施峻補。
由此可見,《內經》"治未病"理論包括了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互相關聯、互相銜接而實施于養生保健和預防、治療、康復疾病的整個過程之中,成為確立和采取各種養生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