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第25章講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所以“道”有大道和小理的區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者為道,小者只能說為理,比如物理只能叫物理,不能叫物道。中醫理氣象數,沒有說道氣象數的。因為它沒有上升到“道”的這個層面上,它還是沒有接近宇宙最本質的規律,沒有接近生命最本質的思想。我們中醫叫理法方藥,不叫道法方藥,這是第一個要認識的。
那么“道”是怎么形成的,規律是怎么形成的,我們怎么去描述“道”或者“理”?規律的形成有三個步驟:第一形成概念,第二形成判斷,第三形成推理。在概念的基礎上形成判斷,在判斷的基礎上形成推理,這是邏輯學的最基本的知識,我們叫做形式邏輯。邏輯學是講“名”的基本規律。由西方的邏輯學奠定了西方的邏輯思維,在工業革命以后,邏輯學發展為科學,邏輯思維發展為科學思維,科學思維的本質就是邏輯思維。我們說數理化,它都要給概念下定義,然后形成判斷,形成推理。比如數學證明題,它就是一個典型的推理。規律的形成需要一些基本的步驟,首先就要有“名”。什么意思呢?它要下定義,形成概念,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什么叫做內涵呢?就是什么東西是這個,什么叫做外延呢?就是什么東西不是這個。比如給西瓜下一個定義,形成西瓜這個概念,準確來說你要告訴別人什么是西瓜,這叫內涵;你還要告訴別人什么不是西瓜,這叫外延,這才是清晰的概念。但是很遺憾,我們中醫的很多概念,并沒有從文字上對它下定義,它的內涵和外延是很模糊的。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東西是,也不知道什么東西不是。只是大概有個印象,好像這東西是,又好像這東西又不是。只是大概知道它好像在0-1這個區間里頭,大概率了解它是或不是。
比如我們傳統中什么叫做“氣”,它沒有明確地下定義。雖然我們中醫基礎理論的教材對“氣”有一個定義,但它是很不嚴密的。因為你要給萬物命名,中國人叫命名,西方叫做下定義,形成一個概念,就要明確它的內涵和外延。這是我們傳統中醫,包括我們現代中醫院校的教材都沒有解決的。因為我們認識問題是基于“象”的基礎上。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以“象”思維為特征,沒有西方的這個邏輯學形式,也沒有邏輯學的高度發展,因為概念如果不清晰,判斷的結論也不唯一。“西瓜是甜的”這句話說的不一定對,為什么呢?什么是西瓜,什么不是西瓜,這個你一定要搞清楚,然后才說西瓜是甜的。這在《傷寒論》里面很重要,因為《傷寒論》搭建了一個六經辨證的體系,構建了一個六經的模型,就像物理學,像平面幾何,像代數一樣,它構建了一個學科體系。一個學科體系一定是要下定義的。比如“太陽”,什么叫“太陽”?《傷寒論》里有很明確的定義。我們首先要了解哪句話是下定義,哪句話是做推理。了解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這里隱藏了它的大前提,或者隱藏了它的小前提進行推理,如果這些你都不知道,其實你對《傷寒論》的認識還是很不清晰的。
我們要知道從概念到規律的一個過程,下定義之后它就有了“名”??陀^事物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本質的聯系,也就是這個本質的規律。但是這個本質的規律是需要我們去抽象的。它是通過“象”表現出來的,你把“象”給它取了“名”,每個“象”都可以取一個“名”,如:西瓜、蘋果、葡萄。這些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們看到的是西瓜生了又熟,它背后的規律是隱藏起來的,所謂規律就類似于本質,是相同程度的概念。
我們認識物質世界是要認識到現象后面的本質規律,其實認知本身就有規律。我們認知世界從認到知,它有了名,最后要去覺,要去找它背后的規律,但是認知活動本身就有規律。先把認知的規律弄明白,然后再去認知這個世界的規律。很多人是不學習認知規律的,他的思維維度很低很淺,就像被投食一樣,往他腦里灌都不思考。他看問題就只有一個維度,不是是,就是非,看不到現象背后的本質,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
我們認識事物首先是具象,比如看到一個蘋果,這是一個具象的東西,叫做“物”?!懊笔浅橄螅菑南罄锩娉槿〕鰜淼奈锉旧淼囊幝?。什么是蘋果,有什么共同的規律給它取個名兒叫蘋果,它還有什么內涵、外延?給物自身的規律抽象取了個名?!暗馈笔俏锱c物之間或者物的內部不同組成部分之間,或者說物的外部跟其他物之間的本質規律就叫做“道”。所以物名道,就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從抽象到事物之間的本質規律的過程。這是我們認知事物的基本模式,人人都逃不出這個模式,只不過是每個人認知的層次在不同的水平而已。
所以我們要求道,首先就要學習邏輯學。邏輯學是一門研究思維形式的科學,它研究認知的規律。認知活動是需要思維的,感覺綜合形成知覺,知覺綜合形成意識,有意識就有思維。思維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主觀活動,這就是我們的認知。研究思維的物質基礎,神經元怎么興奮,怎么放電,神經元之間怎么形成連接?那是腦科學。研究思維的形式,它的規律,那是邏輯學,所以邏輯學研究認知的規律。學習就是個認知的過程,認知的目的是什么?是尋找和了解規律。了解規律就是我教給你,我說什么你聽什么,老師傳給學生。尋找規律就是你自己去發現規律,其實規律一直都存在,只是你沒有認識到而已。所以認知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和了解規律,而認知活動本身的規律就是邏輯學。所以要知道認知活動本身的規律,才能夠利用大腦去認識規律,去尋找或者了解規律。不管你學《傷寒論》還是其他學科,邏輯學都很重要。《傷寒論》為什么特別強調邏輯學,因為它奠定了一個學科,建立了六經辨證的模型。這個模型是有邏輯的。如果沒有邏輯的模型,那就比較扯了,中醫經常整些沒有邏輯的模型,自己完全無法推出前因后果,他說是就是,他說不是就不是,你信仰他就是,你不信仰他就不是,那跟宗教迷信也差不太多。但是《傷寒論》是講道理的,不是你在下面對著張仲景磕頭,每一個字就是像圣經一樣。他是一門學問,不是宗教,學問是闡述規律的,它一定是合乎邏輯的,所以你要去了解他背后的邏輯。你學習邏輯的過程,本身就是求道的過程,道就是規律,認識規律本身的規律,它就是邏輯。那么具體說來邏輯是什么?邏輯是幫助人們從已知命題導出未知命題的過程。有正確的邏輯,還有錯誤的邏輯,有的人他不講邏輯,不講邏輯也是一種邏輯,只是這個邏輯是錯的,他胡說八道。邏輯是幫助人們從已知命題,這個已知命題就是前提,就是所謂的大前提、小前提,導出未知命題,就是結論的整個過程。比如說數學就講邏輯,數學有證明題,物理也有證明題。因為什么什么大前題,然后什么什么小前提,最后得到一個結論,然后再把這個結論作為前提,再來一個前提又往下推論,數學證明題的過程就是一個邏輯過程。邏輯是在已知命題、未知命題之間構成必然聯系,以確保整個推理的過程是有效的。由已知命題導出未知命題的過程叫推理,怎么確保這個過程是有效的?就是在已知命題和未知命題之間要有必然聯系。很多人說話不講邏輯,他的已知問題和未知問題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中醫有時候甚至都是人身攻擊,懂不懂中醫跟你人身攻擊有啥關系呢?比如以前我在某次全國大會上發了言之后,下面的人很震驚,大家都較著勁。然后大會的組織主委就問我,你是不是學西醫出身的?我說是,他說難怪,你不懂中醫。其實學西醫出身和懂不懂中醫毫無邏輯關系,因為他自己沒文化,也沒學過中醫,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但是有背景就行。他的命題和結論之間沒有一個必然的聯系,你學過西醫,這是他的小前提,甚至還隱藏著一個大前提:所有學過西醫的人都不懂中醫,這是大前提。小前提是你學過西醫,結論是因此你不懂中醫,所有學過西醫的人都不懂中醫,這是他隱藏的大前提。這很荒謬的。邏輯學有三個基本的要素,由概念形成判斷,判斷形成推理。首先要確定概念,然后形成判斷,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都是判斷,判斷與判斷之間構成必然聯系,這個過程就是推理。學了邏輯學,再去看很多人講話,你知道他哪些話是錯的,他經常隱藏了很多前提,中國人講話不嚴謹,喜歡隱藏大、小前提。他把大、小前提一隱藏,就可以讓你按照他的想法去思考問題。邏輯最后是要尋找規律,從大前提到已知命題導出未知命題,這個未知命題是一個規律。規律是客觀事物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具有普遍的形式。
規律就是本質,它們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規律被隱藏起來了,因為它具有普遍的形式,有相,有名。我們看到的是“相”和“名”,是它的形式。一般人如果不去深究,很難發現規律,但規律被發現之后,它也可以用判斷的形式展現出來,這就是它的普遍形式。規律和本質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本質指事物的內部聯系,由事物內部矛盾構成。規律是就事物發生發展過程而言,是同一類現象的本質和本質之間的穩定聯系,它是千變萬化的現象世界相對靜止的內容。
說到底,規律就是變化的“象”背后不變的東西。道無鬼神,周行不殆。道、規律永永遠都這么周行著,重復著。至于相是千變萬化的,人生了滅,滅了生,成住壞空,生長壯老已,它是不斷地起起伏伏發生各種變化。但是規律是穩定的,周行不殆,亙古不變,它是反復起作用的。規律要起作用有一個必要條件,只要規律起作用的必要條件具備,合乎規律的現象,它這個象就必然重復出現。
我們學習《傷寒論》就是要認識它的規律。那么規律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是從具象抽象出概念,就是所謂的“名”。由概念走向判斷,主謂賓就是所謂的主謂結構形成判斷。然后由判斷形成推理,就是大前提、小前提得出結論,就是這個過程形成推理。
推理實際上分了三種: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類比推理就是中醫講的取類比象。這三種推理有什么特點呢?演繹推理叫必然推理。也就是說它的大前提是正確的,小前提是正確的,小前提包含在大前提之中,那么它的結論必然正確。比如說這一筐雞蛋都是壞蛋,這是大前提,小前提是這個雞蛋是這筐雞蛋中的一個,結論是這個雞蛋就是個壞蛋,因為它是必然正確的。因為大前提包含了小前提,大前提具備的屬性,小前提必然具備,科學推理都是演繹推理。第二個是歸納推理,歸納推理是或然推理,它有可能是錯的。歸納推理把很多個現象歸納出它的共同的特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具備一個特征,一個大圓里頭包含很多小圓,由小圓推出大圓。演繹推理是大圓去推小圓,歸納推理是小圓去推大圓,其結果是或然的,不一定正確。因為你無法窮盡天下事物,一旦出現一個反例,這個歸納的結論就被推翻了。比如說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這是一個歸納推理出來的公理。我們可以舉到反證,如果時空扭曲了,兩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就不是最短的了。但是在平面幾何的范圍內是找不到反證來證明兩點之間直線距離不是最短的。所以它的平面幾何的范疇之類它還是成立。可是我們以更大的范疇去思考它,它就是錯的。所以歸納的結論有或然性。第三個是類比推理,就是中醫的取類比象,甲事物具有一個特征,乙事物也具有一個特征。甲乙事物具有很多相同的功能特征,那么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間的其他特征相同的概率也比較大。第一個圓是甲,第二個圓是乙。兩個圓的交叉就是它們相同的特征,兩個圓的交叉之外就是它們不同的特征。當兩個圓的交叉越多,那么它們其他特征相同的概率也越大。比如說男人和女人,男人有眼睛,女人有眼睛,男人有耳朵,女人有耳朵,男人有嘴巴,女人有嘴巴……,因此男人有鼻子,女人也有鼻子。相同的特征越多,其他特征相同的概率也大,但是這個結論是或然的,男人有喉結,女人有嗎?取對比象的結論不指向唯一正確的結論,它可能推出正確結論,也可能推出錯誤的結論。但是,如果相同特征越多,那么你推出正確結論的概率越大,往百分之百逼近。知道推理的三個模式,你就會知道中醫有時候推出來的結論,為什么大部分時候都是對的。色紅入血,確實好多紅色的藥是入血的,但是也有好多不入血。為什么它會出現或然性,這是它的思維模式所決定的。研究思維形式的學科就叫邏輯學,思維的模式決定了它的結論,它就呈現這個特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