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討論了苓桂術甘湯方證,簡單的回顧一下:氣上沖并見胃部停水而造成的眩暈者,苓桂術甘湯主之。胃中停飲伴隨氣上沖,向上影響頭腦而出現頭暈目眩,或沖上胸部而出現胸肋之滿,短氣,肋下通等,或胃部逆滿,或有小便不利等癥狀表現,在治則上用桂枝甘草降氣上沖,用茯苓白術利尿祛水。今天我們來討論另外一個以頭暈為主證的真武湯證。
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解讀:太陽病本應發汗,汗出不解,這是由于里有水飲的原因,故而其人仍然發熱。發汗而激動里水,逆于心下而悸動,上沖頭腦而頭眩暈,動及經脈,且陷入了陰證,則身瞤動,振振搖欲擗地。上期我們討論的苓桂術甘湯方證很相似,也有經脈動惕,振振搖之癥,但并未如本方證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此為虛衰之征,前者為陽,后者為陰,請注意區分。
另外,同為發汗而激動水飲而之病,未陷入陰證,還有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通,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頭項強通、翕翕發熱”,表證仍在,無桂枝無以解,《醫宗金鑒》認為當是去芍藥之誤。其人有桂枝湯證,應當汗自出,今卻無汗,心下滿微痛,又好像有里實證,但里實小便當利,今卻小便不利。所以條文開頭即言服桂枝湯,或下之,當為醫者之誤,因為方證不對,所以病仍然存在。此病的主要矛盾點應該是小便不利,里有水飲,水飲伴隨氣上沖而逆于上,出現心下滿微痛,里氣阻塞,表失通透,故而看起來像桂枝湯但無汗,必須加茯苓白術利其小便,再以桂枝去芍藥湯治逆滿解其外。胃有停飲,里氣阻塞,表氣不能通透,如果不祛水,表證必然不能解,如果強發其汗,悸動水飲,變證百出。對于第28條的內容,是去桂還是去芍藥有著不同的見解,大家可以去查詢相關資料去了解,此次不做討論。
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解讀:少陰病,當用桂枝加附子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但是服藥后未解,又過了一兩天,出現腹痛,自下利的里虛寒證的表現,由于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這都是水氣造成的,因此只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是不能解表的,以及自下利都與內有蓄水存在關系。有水氣逆于上則或咳,或嘔,水氣迫于下則小便或利,或不利,宜真武湯。
條文中,同時提及小便不利以及小便利兩種癥狀表現。其中小便利,可以理解為小便急迫,是指其人閉不住尿,是由于膀胱括約肌收攝能力出現了問題,屬于陰性癥狀表現。
真武湯不但能治療小便不利、眩暈、振振搖、肉瞤、欲辟地的情況(第28條),也能治療里有停飲有下利的機轉(第316條)。這個方證中停飲證是主要矛盾,而表證是次要矛盾。另外,聽老師講,真武湯證中的下利癥狀,有將近一半的患者表現為五更瀉。因此對于五更瀉,可以考慮是否有真武湯證的可能性。
對于有表證但又水飲者,不能僅僅發汗解表,也不能僅僅祛水,而需要解表的同時利尿祛水。外邪內飲的方證有我們上面提及的桂枝去桂(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此為陽性證。而真武湯則為陰性證,屬于少陰太陰合病。
真武湯方劑組成: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白術二兩,炮附子一枚。與附子湯僅有生姜、人參一味之差,故主治也略有不同,附子用量減少,且無人參,故治虛寒的能力較弱,但有生姜則能治嘔逆同時解表。因此真武湯主治表陰證并由水飲上逆,見眩暈、悸動、身瞤、振振搖欲摔倒等癥狀者。
圖、真武湯證
我們同時也看一下附子湯證的一些條文,以配合我們深入鑒別和理解。附子湯方劑組成:茯苓三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人參二兩、附子二枚。附子以溫陽,合以茯苓白術以祛寒飲并解痹痛,復用人參補胃氣之虛,芍藥緩拘攣之痛,故治療里虛寒而有水飲或濕痹痛者。
第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炙之,附子湯主之。
解讀:少陰病一二日,或傳半表半里,或傳里,其人口中和,不干不苦無熱,而且背部惡寒,當為里虛有寒飲的癥狀反應,但是還未出現嘔吐下利之癥,可以通過針灸之法,并以附子湯以溫補利水,提前阻斷病情的發展。背部惡寒陰證和陽證均可見,其口干燥或口中和是其主要鑒別點,對于辨證甚關重要,請重點關注。
第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解讀:手足寒而脈沉,此為陰證,陰寒在里,則出現身體痛、骨節疼,當是濕痹的結果,而非風水在表的結果,故用附子湯主之。此為附子湯的正證,治療寒濕痹痛而脈沉者,胃虛有寒飲,小便不利、身疼痛、骨節疼或腹部痙攣痛,多屬于此方證,尤其是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脈沉者,捷效有驗。
最后,我們來分析胡老的一個病案,以加深對真武湯證的理解和認識。
王某,女,75歲。1964年8月20日初診,尿頻、遺尿、淋漓不盡三個月。1963年3月曾患尿急、尿痛、尿頻,診斷為“膀胱炎”,用抗生素治療而愈。今年5月又出現尿急、尿頻、尿痛,又用抗生素治療而療效不佳,因長期口服西藥,出現食欲差、惡心、頭暈等癥,而求中醫診治,曾服木通、車前子、黃柏、益智仁、桑鏢峭、熒實等而未見明顯效果。
現癥:尿頻、遺尿、淋漓不盡,小腹麻木脹痛,心悸,頭暈,腰酸痛,惡心,納差,惡寒,四逆,苔白潤,舌質淡暗,脈沉細遲。辨六經為少陰太陰合病。辨方證為真武湯證:制附子9g,生姜9g,茯苓9g,白術9g,白芍9g。結果:上藥服一劑,惡心、頭暈已,食欲改善,小便頻減,服三劑,諸癥皆已。
圖、真武湯方證
從刻下癥狀中看,小便不利、里虛寒(惡心、納差、苔白潤、舌質淡暗)考慮里虛寒而有停飲;水飲上逆而出現心悸、頭暈;水飲逆于中而出現惡心;水飲迫于下而出現小腹麻木脹痛、腰酸痛。又見惡寒、四逆等陰證表現。最后辨六經為少陰太陰合病。
然后辨方證,外邪里飲的方證有陰陽之分,此為陰證,當為真武湯證,以附子溫陽振奮機能,茯苓白術祛水飲,生姜以降逆兼解表,芍藥緩拘攣之痛。其人服用三劑后諸證已。
今天的筆記就寫到此,下次再見,如果還有下一次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