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會議九十周年之際,西安星火旅行社組織了紀念古田會議九十周年贛南閩西之旅。帶領團友們一起走進古田,走進閩西、走進贛南,緬懷先輩,不忘初心。
星火旅行團到達瑞金的晚上,恰是2019年的最后一天。而90年前的1929年的最后一天,朱毛紅軍也剛剛經過這里,即將在大柏地迎來一次反敗為勝的勝利轉折。我們則在這里歡慶元旦,辭舊迎新。雖然團友們沒有多少時間來準備,然而當晚的節目還是異彩紛呈。那個年代的人不是應該整天忙于工作嗎?怎么身上也能有這么多的藝術細胞。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那是一個齊心協力搞建設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生活極為豐富的時代,帝王將相全下野,工人農民上舞臺。
從井岡山下來,朱毛紅軍被一路圍追堵截,政委何挺穎犧牲,朱軍長妻子伍若蘭被俘,朱毛也差點兒被抓了活的,部隊損失三分之一以上,缺醫少藥,沒有糧食,還有大量的傷病員。戰士之中,失敗的情緒,離隊的想法不斷的滋生。當于此時,毛委員和朱軍長等精心籌謀,作最后一搏。于是在瑞金以北三十里的大柏地設伏。然而盡管憑借地勢把敵人圍在山洼,但敵兵火力兇猛,不光朱軍長沖鋒在前,就連毛委員也提槍帶領警衛排沖在了戰斗一線,警衛排長倒下了,毛委員仍帶著警衛排往前沖。最終紅軍取得俘敵八百,繳槍八百余的重大勝利,一舉扭轉了自下山以來的被動挨打局面。
這是一個荒僻的村莊,只有一塊不怎么起眼的路牌,一般很少有人到這里來。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來到這里參觀,還請了咸陽師范學院的黃玉杰教授給我們講解毛主席菩薩蠻·大柏地一詞。
紅軍回師東固,卻得知井岡山失守,痛心之余,揮師長汀。1929年3月,毛澤東和朱德在辛耕別墅確定在贛南閩西開辟根據地。朱毛紅軍說到做到,一年之后,就有二十多個縣的根據地,上杭、瑞金、興國、于都都在其中 ,這便是所謂的贛南和閩西根據地的來由。
1929年,辛耕別墅定計劃
3、做好事
瑞金位于中央蘇區的核心地帶,作為中央蘇區的首都,最多曾提領過五個北京大小的蘇區。1931年11月7日,毛澤東當選為第一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的稱呼從此誕生。
一蘇大會場
瑞金葉坪,是曾經的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眾多政府部門都在一個大廳的側屋之內。毛主席說,麻雀雖小,肝膽俱全。而位于福建長汀的省蘇,也是如此陳設。這就是蘇區行政機構所在地的代表性模樣。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毛主席在長汀養病,就清理了住所附近的古井;他在沙洲壩辦公,就帶頭打井解決周圍群眾吃水問題。
毛主席挖的沙洲壩紅井
而毛主席絕不止于雷鋒式的助人為樂,他更從理論層面做大家的思想工作,《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寫作《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地方
說服大家去做還不夠,他還教人怎么做,親自樹立起長岡鄉和才溪鄉兩個模范,把做法經驗凝結成文字,讓大家參考。
瑞金“國務院”前合影留念
我們喜歡雷鋒,因為“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那么毛主席則是要“六億神州盡舜堯”,造就了千千萬萬個雷鋒,我們因此而熱愛社會主義社會大家庭。
4、舊軍轉新軍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上,有一位多次受到毛主席和黨中央褒揚的將軍。他追求光明、救國救民、率部起義、參加紅軍。保衛蘇區他身先士卒、南驅北馳、屢建奇功。長征路上他擔當后衛、阻擊追敵、出生入死、力挽狂瀾!征戰河西他不畏強敵、一路苦戰、耿耿丹心、喋血祁連。他就是一代紅軍名將——董振堂,同時也是新中國軍史上最后一位戰死沙場的“中央軍委委員”。
舉行寧都起義的二層小樓
1926年9月,董振堂跟隨馮玉祥參加了北伐戰爭,隨后結識了共產黨員劉伯堅等同志。董振堂從劉伯堅那里了解了蘇聯紅軍、十月革命、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黨的主張1930年,中原大戰以馮玉祥的失敗而告終,董振堂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黨第26路軍。
26路軍黨支部
1931年9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失敗后,第26路軍奉命留守寧都。恰在此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日、一致對外的呼聲點燃了董振堂抗日救國的熊熊烈火。趙博生、董振堂等率部隊北上卻被蔣介石攔回,并要在26軍中徹查共產黨,而此時趙博生、董振堂都剛剛加入共產黨。所以他們就在和黨中央取得聯系之后,決定起義。由于計劃周密,經過一整夜的軍事行動,起義部隊幾乎兵不血刃,取得了起義的完全勝利。
26路軍一萬七千余人起義,匯集梅江河畔,撕毀國民黨軍旗,扯下帽徽,迎著初升的朝陽浩浩蕩蕩開往中央革命根據地,投向了紅色蘇區共產黨的懷抱。這支部隊就是后來威名赫赫的紅5軍團,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他們經常執行斷后、掩護任務,打了許多惡仗、硬仗。緊要關頭,紅5軍團指戰員往往手持大刀上陣,與敵軍短兵相接,殺得敵人血肉橫飛,聞風喪膽。寧都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寧都人民全力支援反“圍剿”戰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寧都翠微峰下,掩映在一片青山綠水間、閃耀著紅色光輝的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五次反圍剿戰爭波瀾壯闊,前四次勝利,根據地擴大。最后一次失敗,前功盡棄。第一次圍剿,由南昌出發的國民黨軍分三路縱隊,從袁水流域到贛江以東,一次次撲空,始終找不到紅軍主力。紅軍的應對政策是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下聯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敵第一縱隊司令兼第18師師長張輝瓚大步向龍岡推進,毛澤東一直等待時機來臨,于是活捉了張輝瓚,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結束。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二十萬人的兵力,部署對紅1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紅軍采取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橫掃七百余里,連打五個勝仗,殲敵三萬余人,繳槍二萬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紅軍粉碎敵人“圍剿”后,乘勝轉入進攻,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解放了贛東,閩西的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
1931年7月,蔣介石親自任總司令,隨帶英、日、德軍事顧問,率兵30萬人,依仗重兵,采用“長驅直入”戰術,分三路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依然使用“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避敵主力,打其虛弱”,前后3個月,殲敵3萬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此時,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據地也取得了反“圍剿”斗爭的勝利,使紅軍和根據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1932年底,國民黨調集30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紅軍在周恩來和朱德的指揮下,根據毛澤東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采取聲東擊西,大兵團伏擊,集中優勢兵力,堅決圍殲的作戰方針,消滅敵人3個師,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采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采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對中央根據地,蔣介石動用50萬兵力,分路“圍剿”中央紅軍。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拒不接受毛澤東的正確建議,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用所謂“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使紅軍完全陷于被動地位。經過一年苦戰,犧牲巨大,丟掉了幾乎所有的根據地,被迫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長征組歌第一首,描述的就是第五次反圍剿的結果: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王明路線滔天罪,五次“圍剿”敵猖狂。紅軍急切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
在主席像前鞠躬緬懷
然而,事情還沒有壞到極點,王明左傾路線仍舊不到黃河不死心。直到湘江血戰,長征的紅軍損失大半之后,中國革命的路線才開始發生質變。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這樣,當發展到極端,它一定對你展示出真理。錯了,它就會用血鮮血來找到真理。到那時,全軍上下“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澤東”,中國革命才能迎來偉大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