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這是中醫(yī)最多的微信平臺——中醫(yī)書友會甲午年臘月初一大寒第507期內(nèi)容。新書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快速關(guān)注。
作者/趙紹琴 ⊙ 編輯/王超 ⊙ 校對/炳程、黨衛(wèi)閣等
導讀:提起“汗法”,我們常常會想到用麻黃、桂枝這樣辛溫發(fā)散的藥,強令出汗而逼邪外出。趙老本文就說了溫病學中“在衛(wèi)汗之可也”的“汗之”并非必使出汗,而是用辛涼清解的方法起到宣散郁熱的作用。文中有溫邪上犯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用藥指南,值得好好讀讀。(文末有趙紹琴談火郁證的好文,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談談我對“在衛(wèi)汗之”的認識
一般溫病初起,邪在肺衛(wèi),當用辛涼輕清解表。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早有“在衛(wèi)汗之可也”之明教,但其所謂“汗之”并非應用汗法之意。現(xiàn)就“在衛(wèi)汗之”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對“在衛(wèi)”的認識
溫邪初感,自口鼻而入,即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氣屬衛(wèi),所以溫邪郁于肺衛(wèi)均稱為在衛(wèi),亦即衛(wèi)分溫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論述衛(wèi)分證時說:“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shù),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熱甚者,名曰溫病”。從脈象上來看,衛(wèi)分證脈不緩不緊而動數(shù),其既不同于太陽中風,亦不同于太陽傷寒。
其實衛(wèi)分證的一般證候是: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
應如何理解衛(wèi)分證的脈證呢?吳又可說:“陽氣通行,溫養(yǎng)百骸,陽氣壅閉,郁而為熱”。溫邪犯肺,肺病則氣必賁郁,肺主衛(wèi),衛(wèi)陽之氣宣發(fā)受阻,故發(fā)熱,衛(wèi)分證之發(fā)熱,為熱邪郁阻于肺衛(wèi),實屬郁熱;因衛(wèi)氣被郁,開合失司,故而惡寒。
正如吳鞠通所說:“肺病先惡風寒者,肺主氣,又主皮毛,肺病則氣賁郁不得捍衛(wèi)皮毛也”。但溫為陽邪,溫邪犯肺(衛(wèi)),不是風寒外束之表閉,所以其發(fā)熱惡寒也是發(fā)熱重而惡寒輕,常稱之為“微惡風寒”,是指惡寒輕,或指惡寒時間短暫,常不為病者所重視。
溫邪郁于肺衛(wèi),肺氣失宣,陽氣郁閉,所以衛(wèi)分證常可見無汗。但若郁熱較重,蒸迫津液外泄,有時也可見少汗或頭面汗出,這是熱迫津出之邪汗,并非正常之汗出。所謂正常之汗,當是營衛(wèi)通、三焦暢、氣機調(diào)、津液至的自然微微汗出。
咳嗽為火克金也,熱邪迫肺,肺失宣降,輕則咳嗽,甚則作喘。咽喉乃肺胃之門戶,熱郁于肺,則咽喉被灼,輕則紅痛,重則咽腫,甚則白腐。溫為陽邪,熱變最速,易于傷陰劫液,故溫病初起,邪雖在衛(wèi)分階段,亦可見口微渴之癥。郁熱鼓動故脈浮而數(shù)。
總之,溫病衛(wèi)分證為溫邪郁于肺衛(wèi),病雖輕淺,已有輕度津傷之象。
二、對“汗之”的認識
傷寒為外感寒邪,風寒束表,表閉陽氣受傷,必須以辛溫走竄之品(如麻、桂之類)以運陽氣,強其作汗逼邪外出,故以汗法兼助熱粥,促其汗出,邪隨汗解。
而溫為陽邪,如前所述,溫病衛(wèi)分證,為溫邪郁于肺衛(wèi),以郁熱為主,病雖輕淺,已有輕度津傷,絕不能用辛溫發(fā)汗之法,以免再度傷陰,治療只要“汗之”就“可也”了。
葉氏指出,溫病的治法與傷寒“大異也”。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銀翹散方論中說:“按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又說“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發(fā)其表亦無益也”。可見此處“汗之”絕非用發(fā)汗之法。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火郁發(fā)之”。王冰注之曰:“發(fā),謂汗之,令其疏散也”。柳寶詒則進一步論述說:“暴感風溫,其邪專在于肺,以辛涼輕散為主;熱重者兼甘寒清化”。溫邪郁于肺衛(wèi),屬“火郁發(fā)之”之例,亦即汗之令其疏散也,當用辛涼清解之法。辛能宣郁,涼可清熱,輕清舉上,清解肺衛(wèi)熱邪,邪去熱清,衛(wèi)疏三焦通暢,營衛(wèi)調(diào)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因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實則不發(fā)汗而達到了汗出的目的,它不是方法而是目的,此即“在衛(wèi)汗之可也”的意義之所在。
三、“汗之”的運用方法
對于衛(wèi)分證的治療,葉天士說:“初用辛涼輕劑。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又說:“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說明衛(wèi)分證初起一定要用辛涼輕劑,以辛散開其郁,涼以清泄其熱,輕清宣透,宣郁清熱。
但在臨床運用時,又必須根據(jù)郁的輕重,熱的多少及夾風夾濕的程度全面考慮,決定辛散與清涼藥物的配伍、比重及加減,以體現(xiàn)辨證論治的原則。
一般說來,郁重熱輕,以辛散為主,佐以清涼;熱重郁輕者,以清熱為主,佐以辛散。如脈浮重于數(shù),身熱不甚,惡寒明顯,雖咽痛而不甚紅,口干而舌潤,苔白膩而質(zhì)淡,說明以郁為主,衛(wèi)氣郁閉,風多而熱輕,當以辛散開其郁閉為主,清化之品為輔。
若脈數(shù)重于浮,甚或滑數(shù)或近乎洪數(shù),咽紅腫痛,身熱重而惡寒輕,口干心煩,渴思涼飲,舌質(zhì)偏紅而苔白,咳嗽氣嗆,此熱重而火郁不宣,當以清熱為主佐以辛散。此辛散,意在開郁,并非解表。更忌辛溫發(fā)汗,誤汗則傷陰助熱,甚則成昏厥。所以說開郁藥物,用之宜恰如其分,郁開則已,不可過重,更不可連服多劑,反而成害。
溫邪內(nèi)郁在衛(wèi)分時,但亦常夾風、夾濕。治雖宜辛涼開郁泄熱,但夾風者必加散風之品,使風熱外透。溫熱火郁,亦可加用散風之味,以助辛散之品解除火郁。夾濕者,應加淡滲之味,使熱隨濕下滲。至于表濕,當取微汗之法。但不論夾風夾濕,或透之于外,或滲之于下,總之宜早,切不可待其與郁熱搏結(jié)。若是濕與熱合,濕熱裹結(jié),濕在熱中,熱在濕內(nèi),如油入面,難解難分,則病多纏綿,經(jīng)久不愈。至于薄荷、牛蒡子、蘆根、滑石之類,舉例而已,意思是說夾風者,辛散涼泄,不用發(fā)汗,如薄荷、牛蒡子之類就夠了。雖夾濕,但畢竟以熱為主,蘆根、滑石并用,清熱利濕且保津液,不可過用淡滲,以防傷陰。在臨床時,大體可按下述方法分類。
(一)溫熱在衛(wèi)
直接感受溫熱邪氣或素體陰虛,復感受溫熱邪氣,以熱為主,郁次之。臨床以發(fā)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為主要特征,但也常伴有頭痛,口干微渴,咳嗽咽紅腫痛等。宜辛涼清解,方如銀翹散。方中在大量清涼藥物中配以少量荊芥穗、淡豆豉辛溫之品,僅取其辛散、宣陽以開其郁,并非發(fā)汗解表之用,故合而成辛涼平劑。
若風熱之邪侵襲肺衛(wèi),證見發(fā)熱,頭痛,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或汗出齊頸而還,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且干,脈浮數(shù)或動數(shù),我常以銀翹散加減,以宣肺退熱,方為:銀花9克,連翹9克,薄荷1.5克(后下),前胡6克,淡豆豉10克,牛蒡子3克,蘆根20克,竹葉3克。
加減法:身熱頭痛較重,舌苔薄白略膩,二便如常,咽不紅痛者,加蘇葉6克,或用芥穗3克;咽紅痛甚者,加鹽青果6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熱郁重,脈滑數(shù),口干渴者,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口渴重,陣陣汗出,脈滑數(shù)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咳嗽重痰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蘇子10克。
若時值春末夏初,體弱之人感受溫熱之邪,除具有一般衛(wèi)分證外,并兼見脈微濡軟,舌苔薄白膩而根厚,頭沉食欲較差,可用輕揚宣化法,藥如大豆卷、山梔、前胡、杏仁、浙貝母等。不可過用寒涼,恐傷氣分而助濕阻,不可不知。
(二)濕熱在衛(wèi)
本病多見于夏秋之交,陰雨連綿,天暑地濕,濕熱蒸騰,彌漫空間,加之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損,濕自內(nèi)生,或心情抑郁,脾胃失調(diào),阻遏不化,蘊久化熱,加之濕熱外襲,則內(nèi)外相引,遂致發(fā)病。臨床上以身熱不揚,午后熱甚,惡寒身重,肢倦,少汗或頭額汗出,胸脘痞滿,不饑不渴,大便溏等癥為主。舌苔白膩,甚則滑潤,面色淡黃,脈象以濡緩軟弱為主要特征。
本病因濕熱裹結(jié),阻滯氣機,過傷陽氣。徒清熱則濕不去,徒祛濕則傷陰助熱。治療必須宣化上焦,苦泄其熱,通利下焦,以暢水道,即辛開苦降,方如三仁湯、藿香正氣散之類。若同時見熱郁中州,濕阻不化,頭暈且脹,胸悶而周身痠楚,漾漾泛嘔,舌苔白滑膩潤,大便通而不暢,小溲赤黃,我常用辛開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熱而燥濕邪,少佐淡滲分消走泄,方如:白蒺藜10克,佩蘭葉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杏仁10克,厚樸6克,黃連面3克(沖),炒苡仁12克,白蔻仁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三)暑濕在衛(wèi)
外感暑濕之邪,復為寒涼郁閉,證見身熱頭暈,惡寒無汗,惡心欲嘔,胸脘滿悶,舌苔白膩而水滑,脈濡滑且按之軟弱,若因熱而恣食冷飲,則胸痞太息,甚則喘逆,治之宜辛香宣透方法,方如新加香薷飲加減:陳香薷5克(后下),藿香葉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厚樸6克,草豆蔻5克,半夏10克,黃連粉2克(沖),鮮蘆根20克,鮮荷葉半張,益元散10克(布包),杏仁10克。
(四)燥熱在衛(wèi)
多見于初秋,天氣偏熱,或久晴無雨,秋陽曝曬,天氣溫燥,感之而病,證以發(fā)熱為主,且微有惡寒,頭痛少汗,干咳少痰或痰粘成塊,咽干鼻燥,甚則鼻衄唇裂,口渴喜飲,舌質(zhì)紅而苔白且干,右脈洪數(shù)或弦細數(shù),可用潤燥疏化法,方用桑杏湯。
北沙參10克,川貝6克,桑葉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梔皮6克,鮮梨一個(連皮去核切片)入煎。
上述皆屬宣郁疏衛(wèi)清解方法,必須邪祛則營衛(wèi)調(diào)、三焦暢,皆能皮膚微有小汗出,達到“在衛(wèi)汗之可也”的目的。
另有在衛(wèi)分階段,而治療失誤,或體弱正氣虛弱,或因夾濕,或為濕熱,或?qū)偈顫裉N熱,由于貪涼,或因熱而恣食冷飲,或過服寒涼之品而成濕阻、涼遏、寒凝、冰伏者,此均為濕阻而寒邪遏阻中陽,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其必見胸滿悶而痞堵特甚,或氣短而欲太息,或痞堵腹痛,甚則四肢微冷或厥逆,舌必白滑潤膩,面色多淡黃、蒼白,脈象以沉澀、沉遲、沉細或弱為主,可用辛微溫、或辛溫、或辛香,以宣陽透邪為主。藥如香薷、藿香、蘇葉、生姜等。若素體陽虛,氣分又衰,邪為寒涼遏阻,甚至寒凝、冰伏,衛(wèi)分證未罷兼見胸悶、痞堵、面蒼白、四肢冷,舌白胖滑潤膩,急用辛溫通陽,以開寒閉。宜用桂枝、干姜、蘇葉、草蔻、生姜等。但用量宜當,俟閉開邪透即可。
【本文摘自中醫(yī)雜志1981年第8期,由中醫(y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發(fā)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zhuǎn)載請保留版權(quán)聲明。投稿郵箱:tg@linglanshuyuan.com】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趙紹琴談火郁證的治療和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