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患有鼻炎的朋友實在不少,鼻炎或許不是什么大病,但時常鼻塞、流鼻涕,也會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很多朋友更是常年飽受鼻炎之苦。有人通過吃藥來治療,但有些人堅持不下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情況隨時可能出現(xiàn),又或者覺得藥苦,難以下咽,但鼻炎常年在身側(cè),始終甩不掉,怎么辦?神奇的針灸有療效!
鼻炎是常見病癥,臨床上分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竇炎。急性鼻炎多數(shù)為濾過性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癥,慢性鼻炎是急性鼻炎反復(fù)發(fā)作的結(jié)果;急性鼻竇炎往往是急性鼻炎的延伸,而慢性鼻竇炎多為急性鼻竇炎轉(zhuǎn)變而成。
1急性鼻炎
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為主要表現(xiàn)。可伴有發(fā)熱、頭痛、打噴嚏、乏力等全身癥狀。
2慢性鼻竇炎
一般呈持續(xù)性鼻塞和長期流膿涕,可伴有頭痛、頭暈及嗅覺減退等癥狀。
方一
1取穴
主穴為迎香、合谷。發(fā)熱配大椎、曲池;頭痛配印堂、太陽。
2操作方法
取坐位,患者頭后仰。迎香成15°角向四白方向透刺,合谷直刺0.5~1寸,均用捻轉(zhuǎn)刮針手法。急性鼻炎和急性鼻竇炎可間歇行針15~30分鐘,5~10分鐘行針1次;慢性患者用短促行針法。每日針1次。急性鼻炎針至痊愈為止;慢性鼻炎可5~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2天。癥狀消失后,仍須間日1次,繼續(xù)治療3~5次以鞏固療效。
3病例
例一:鐘某,男,39歲。1964年11月8日初診。
7年前因感冒而引起鼻塞流涕,嗅覺逐漸減退,時好時犯,癥狀時輕時重,近3年鼻息不通,只能用口呼吸,嗅覺完全消失。在成都某醫(yī)院診斷為鼻間隔肥大伴慢性鼻炎。曾先后3次手術(shù)治療,術(shù)后有所好轉(zhuǎn),但半年后又恢復(fù)如前。經(jīng)他人介紹來此針灸治療,采用上法,針迎香、合谷,每日針1次。針后患者即覺鼻息較前通暢,針3次能嗅到酒精和汽油味,針至第5次,癥狀基本消失;又間日1次,治療3次以鞏固療效。半年后追訪,未再復(fù)發(fā)。
例二:曹某,男,42歲。1977年7月3日初診。
鼻塞不通,流清涕已多年,伴有頭痛、頭昏等癥狀;易感冒,感冒及受涼后癥狀加重。某醫(yī)院診斷為慢性副鼻竇炎。經(jīng)常服藥治療,但效果不顯。用上法,針印堂、迎香、合谷,手法及行針法均同上,每日針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天。
二診(11月8日):經(jīng)第1療程治療,鼻腔已通氣,清涕顯著減少,頭痛消失,治法同上。
三診(11月11日):諸癥消失,又隔日針1次,治療4次以鞏固療效
方二
1取穴
囟會、絕骨。
2操作方法
以上2穴均隔姜片(約1分厚)灸之,艾炷如棗核大,灸至姜片呈灰褐色為止,一般需灸4~5壯,每日灸1次。先灸囟會3~5次,無效時,再換絕骨。
鼻炎屬于中醫(yī)學(xué)“鼻淵”“腦漏”的范疇。如《素問·氣厥》載:“膽移熱于腦,則辛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又如《景岳全書》載:“鼻為肺竅,又曰天牝,乃宗氣之道……若其為病,則窒塞者謂之鼽,時流濁涕而或多臭者謂之鼻淵,又曰腦漏。”
鼻炎一病,針灸治療效果良好。中醫(yī)學(xué)亦早有記載,如《資生經(jīng)》載:“王執(zhí)中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氣……后因灸絕骨而漸愈。執(zhí)中亦嘗患此,偶因絕骨微痛而著灸,鼻干亦失。”絕骨為足少陽膽經(jīng)穴,系足三陽經(jīng)之大絡(luò),《難經(jīng)》載:“髓會絕骨。”又腦為髓海,膽移熱于腦而成本病,故灸絕骨能疏瀉膽經(jīng)邪熱而清腦髓,腦髓清而鼻淵自愈。又如《針灸甲乙經(jīng)》載:“鼻鼽不利,室洞氣塞……迎香主之。”《針灸大成》載:“鼻塞……合谷、迎香。”近代臨床實踐也證明,迎香、合谷2穴治療鼻炎確有良效,各種類型的鼻炎均可用此穴治之。迎香、合谷均為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可疏調(diào)陽明經(jīng)氣,因手陽明經(jīng)脈循鼻旁而又與肺相表里,肺開竅于鼻,因此取此穴治療鼻炎有良好效果。
筆者曾在自己身上觀察隔姜片灸后,姜片顏色的變化同患者感覺的溫度變化情況:艾炷如棗核大,姜片約1分厚,當(dāng)灸至艾炷周圍姜片呈咖啡色時,患者有溫?zé)岣校怀驶液稚珪r,有灼熱感;呈炭黑色時,一般可由燒灼痛轉(zhuǎn)為鈍痛或微痛,此時局都可起皰,若繼續(xù)灸時,則又由皰轉(zhuǎn)為焦枯,可起到著膚灸的作用,甚則灸后化膿。
新媒體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