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jīng)》說:“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智。”
《名醫(yī)別錄》上說:“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本草》謂其:“主治勞傷、虛損,止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逆上。凡虛而多夢者,宜加之。”
潔古《珍珠囊》謂其:“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止渴生津液。”
《本草綱目》說:“主治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泄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漓,勞倦內(nèi)傷,中風,中暑,痿痹及諸血證,胎前產(chǎn)后諸證。”
人參為一種植物根,質(zhì)極堅實,《本草經(jīng)》謂其氣味甘,微寒,《別錄》謂其微溫,《吳氏本草》載其小寒,桐君、雷公言苦,黃帝、岐伯曰甘,《珍珠囊》本草謂其性溫,味甘微苦。
【按】微寒、微溫,似有不同。然微寒者,春之寒也。微溫者,亦春之溫也。神農(nóng)直指所稟,故曰微寒,《別錄》兼言功用,故曰微溫,況曰微矣。寒不甚寒則近于溫,溫不甚溫則近于寒,其意固相同也。
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紫石英、人溲、堿鹵等,但李言聞謂,東垣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用人參、皂莢,古方療經(jīng)閉用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痰在胸膈,人參、藜蘆同用,取其涌吐,是激其怒性也。忌鐵,反藜蘆。
劑量:中醫(yī)劑量無定,視病情而定。
人參單獨使用療虛證,如血虛暴喘用人參,獨參湯(張景岳方)。
人參膏,用參一味,熬膏治腎虛,氣微欲絕。
人參與他藥配合能治之病甚多。例如:傷寒陽明病,大熱大渴,但脈不洪而浮虛
者,用白虎湯加人參。此雖用為治熱病,而因其人津液少,故用人參生津而入清熱藥中,以防其津液之重傷也。
人參為生津液益氣之品,故凡屬于津液少或氣虛者皆可取用之。
(1)人參與寒藥為伍,則可以治熱病。例如,在傷寒大渴、大熱、大汗、脈洪大時用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假如脈不洪而弱,知是津液少,則加入人參,這是治熱病用人參的例子。
(2)人參與熱藥為伍,可以治寒病。例如,理中丸治腹中寒濕作痛,或作吐瀉,但寒,不飲水者則用人參、白術、干姜、甘草四味。人參味甘溫,白術甘溫,性稍燥,以人參益陰,白術啟脾氣,干姜祛濕散寒,甘草和中,這是治寒病用人參的例子。
(3)人參可以治肺痿病。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千金方》用人參甘草湯,方用生姜、人參、甘草、大棗。這個方子是治在中焦,用以益肺的。此皆治在脾,甘以緩中,俾其能輸精于肺的意思。
(4)人參能治胸滿而嘔。胸中之氣不治,則中焦之寒邪乘之,故胸滿作嘔,用吳萸湯治之,藥用吳萸、人參、生姜、大棗。此以萸散寒,生姜降逆,而以參棗補中益陽氣。
(5)人參能治胃病。凡朝食暮吐,胃虛不能消谷,用大半夏湯,用人參、白蜜,以半夏降逆止嘔,人參益脾肺,而以白蜜輕揚之,俾其留連中焦而治胃病也。
(6)清補劑有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其他,如歸脾湯用之。
總之,人參之用途極廣,難以縷述,約之,凡屬于五臟之津液或氣不足者,均適用之。蓋以人參出于陰而長于陽,故同人身之腎氣,由下而達于上,又能行肺氣以達于下,但人參味甘,先入中焦,啟中州之氣,俾能輸精于肺,肺氣充足,則能下達而通調(diào)水道,此所以于五臟之津液或氣虛者,皆適用之。《本草經(jīng)》謂其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
新媒體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