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家方約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云:“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還其舊。若只塞其流不澄其源,則滔天之勢不能遏;若只澄其源不復其舊,則孤子之陽無以立。故本末無遺,前后不紊,方可言治也。”后世醫家將其所倡立的三大治則即“塞流”、“澄源”、“復舊”遵為“治崩三法”。
崩漏乃非時妄行之經血
崩漏,含“崩”和“漏”。《素問·陰陽別論》首倡崩之病機為陰虛陽亢或陰虛火旺;《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篇首提“婦人漏下”之名,并出以暖宮調經、和血止血之膠艾湯方治,開崩漏治療之先河。《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漏下候》不僅明確提出“忽然暴下謂之崩中”、“非時而下淋漓不斷謂之漏下”之概念,而且總結出“沖任二脈虛損,不能約制經血” 之病機特點,為崩漏的證治奠定了基礎。全國高等院校中醫婦科教材將其歸結為月經病,且將其概念確定為“經血非時妄行,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凈。”
治療崩漏之三個步驟、三大法則
崩漏之治,歷代醫家基于各自不同的認識,而有一法一方之偏。惟方氏首倡之“治崩三法”,乃為提綱挈領之準繩。崩漏既為出血性月經病,則其治療當以止血為首務,故“初用止血以塞其流”。“源清則流自潔”,若血勢已緩或出血既止,則宜正本清源,即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治病求本,以防其復發,此所謂“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恢復正常月經是最終目的,故在澄源治本的基礎上,調補虛損以復其常,即“末用補血以還其舊”。可見,所謂“治崩三法”,并非治療崩漏的三種具體方法,實乃針對崩漏不同階段所采取的三個治療步驟,即三大法則。
本末無遺,前后不紊;相互兼顧,各有側重
崩漏乃出血性月經病之極端性病證,屬月經病中之大病重證,甚至是危急病證,一如張景岳所云:“崩漏,經亂之甚者也。”同時,本病又為難治性疾病,故掌握治療本病的大法原則自然非常必要,而方氏提出的“治崩三法”,即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本末無遺,前后不紊 崩漏之疾,或暴崩而來勢洶洶,或久漏而淋漓纏綿,皆病證之突出表現,實為病之標。而導致出血之病因,乃病之本。經言“治病必求于本”,又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診其非時妄行之際,自當急則治標,若仍泥于“治病求本”之說而膠柱鼓瑟,未免緩不濟急,然“急則治標”亦屬權宜之計。標本緩急既明,則“前后不紊”矣。故所謂“初用塞流”者,先行止血以緩其急;“中用澄源”者,繼宜審因論治、調經治本;至于“末用復舊”者,乃重在調整臟腑功能,調補沖任氣血,使其恢復如初。若初、中、末前后有序,步步為營,如法施行,則崩漏之治,思過半矣。
2.相互兼顧,各有側重 塞流、澄源、復舊,是針對崩漏病證不同階段所確立的三大治則,必須做到“本末無遺,前后不紊”。但疾病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此“初、中、末”三步治法也是人為分成三個階段的相應治則,其實臨證難以截然分開。也就是說,塞流并非一味收斂固澀,而必須在辨證施治、澄源治本的基礎上達到止血的目的;澄源也非單純審證求因、治病求本,還當配合對證治療以加強塞流止血,或結合調補臟腑、沖任、氣血,以促復舊;而所謂復舊,更是以澄源治本為前提,虛者補之,損者益之,乖和者順之和之。惟如是,方可增強療效,促進病愈。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兼顧,渾然一體,但主次有別、各有側重而已。
“治崩三法”具體運用
崩漏之治,方氏僅舉其一端而已。“大匠示人以規矩”,方氏總結的治則和列舉的治法,對崩漏的具體治療確實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塞流當分緩急 “暴崩多虛,久漏多瘀”。當經血非時大下之際,多為腎失封藏、脾失統攝而氣不攝血,不僅可使氣血驟虛而正氣耗損,甚則每有氣隨血脫、陽隨陰亡之虞,此時宜“急則治其標”,法當固氣攝血、收斂止血,以迅速止血或控制出血,投以固沖湯、固本止崩湯等益氣攝血、固沖止血之劑,甚或徑投獨參湯、參附湯之類以回陽救逆、挽危救脫,蓋“有形之血不可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也。若屬久漏量少、淋漓不凈,則每多兼有瘀血,所謂“瘀血不去,新血不能歸經”,則可在辨證用藥基礎上,加用失笑散、震靈丹、四烏賊骨一蘆茹丸等以祛瘀止血,所謂“緩則治其本”。
2.澄源當辨寒、熱、虛、實 《內經》有“陰虛陽搏謂之崩”之說,張景岳則有“血動之由,惟火惟氣”之論,血熱妄行和氣虛不攝是崩漏等出血性病證的主要病機。崩漏之因尚有陽虛血寒、瘀血內阻、濕熱蘊結或以上數端相互兼夾者。故臨證當詳辨其屬寒屬熱、是虛是實,抑或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要在據證施治,“有是證用是藥”。若屬陽盛血熱者,可用清熱固經湯以涼血清熱、止血調經;屬肝郁化火者,可用丹梔逍遙散以清肝解郁、止血調經;屬陰虛血熱者,可用兩地湯合二至丸以滋陰涼血、止血調經;屬陽虛血寒者,可用膠艾湯或膠姜湯以溫陽祛寒、止血調經;屬氣虛不固者,可用舉元煎或歸脾湯以益氣攝血、止血調經;屬血瘀者,可用失笑散合桃紅四物湯養血祛瘀、止血調經:屬濕熱者,可用清肝止淋湯或四草湯以清利濕熱、止血調經。若相互兼夾者,則宜合法合方、靈活化裁以治。
3.復舊重在補腎、調肝、益脾,調補沖任氣血 腎主封藏、為月經之本,肝藏血、主疏泄,二者主持并調節沖任、胞宮之蓄溢開闔;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統攝沖任氣血。故復舊重在補腎、調肝、益脾,調補沖任氣血,可用固陰煎、定經湯、大補元煎、調肝湯、歸脾湯之屬,因宜選方,隨證加減。
總之,方氏倡立的“塞流、澄源、復舊” 治崩三法,雖寥寥數語,但卻包含著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辨證施治等治則治法。既步驟分明、又各有側重;不僅對崩漏的治療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其他血證的治療亦具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