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隸屬于國醫戰隊旗下專屬于中醫人的微信,是中醫純學術人才交流平臺!這里分享最專業的中醫知識!歡迎點擊關注!
傷寒論背誦班是國醫戰隊打造的新活動,意在宣揚中醫經典傳承經方,背誦班已經集齊100個兄弟開課啦,當然沒報上名的童鞋也不要難過,天醫堂的小編們悄悄稍為您偷出了幾分絕密資料,記得持續關注天醫堂的后續內容喲。
希望您在寒假有所收獲!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詞解】
[1]頭項強痛:強,jiàng,強直不柔和。頭痛并伴有后項部拘緊不柔和之感。
[2]惡寒:惡,wù,畏惡的意思。怕冷。
【提要】
太陽病的脈證提綱。(彭子益稱榮衛病提綱)
【講解】
本證成因:風或寒邪侵襲。
主癥和病機:脈浮:外邪襲表,正氣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氣血必充盛于表。主表的浮脈,特點是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必有束迫不舒之象。
頭項強痛:外邪束表,太陽經脈受邪,經氣不利。這是診斷邪氣在太陽經脈的定位性癥狀。
惡寒:風寒之邪外襲肌表,衛陽被傷,溫煦失司。強調“惡寒”在診斷表證時的重要性,于是后世的醫學家就有了“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的說法。
太陽病應見發熱:本條未將發熱列入,因凡發熱,先惡寒,然后惡寒與發熱同時存在。這是因為,邪在太陽,正邪相爭,衛陽因抗邪而亢奮于外,所以必有發熱。
診斷為太陽表證,上述三個癥狀必須同時存在。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詞解】
[1]脈緩:與緊脈相對而言,指脈象松弛,弛緩,柔軟,有虛象,非指平人脈來四至,從容和緩之緩脈。在“太陽病”三字的前提下言“脈緩”,當是脈浮緩。
[2]中風:中,zhòng,作“傷”字解。肌表被風邪所傷的證候,與后世所說的猝然暈倒,偏癱,口眼歪斜之中風病不是同一概念。
【提要】
太陽中風證的脈證提綱。(彭子益稱榮病提綱)
【講解】
本證成因:風邪襲表。
主癥和病機:發熱:風邪襲表,正氣抗邪。
汗出:風性疏泄,衛外失固,營不內收而自汗出。
惡風:衛陽被傷,溫煦失司,汗出肌疏,不勝風襲。
脈緩:在“太陽病”的前提下言“脈緩”,當是指脈浮緩,浮主邪在表,緩主營陰傷。
此外,還應有頭項強痛。
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
在太陽中風證的脈證中,當以汗出、脈浮緩為主要特征,因為它既能提示太陽中風證營衛不和,衛強營弱的病機,同時又能區別于無汗、脈緊浮的太陽傷寒證。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詞解】
[1]脈陰陽俱緊:寸脈為陽,尺脈為陰。脈陰陽俱緊,是泛指寸關尺三部之脈皆呈緊象。其脈當是寸關尺三部皆浮緊。
[2]傷寒:證候名,外感寒邪所引起的表證,即狹義傷寒。
【提要】
太陽傷寒證的脈證提綱。(彭子益稱衛病提綱)
【講解】
本證成因:寒邪襲表。
主癥和病機:必惡寒:強調惡寒必定先見而且比較嚴重。寒邪襲表,衛陽被傷,溫煦失司。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發熱在出現惡寒后。有的人已經發熱,是風寒襲表,衛陽能及時達表抗邪;有的人還沒有見到發熱,是感受風寒較重,衛陽郁遏,或體質素弱,衛陽不能及時達表抗邪。太陽病的發熱可以有遲有早,但終究會出現。
體痛:寒性凝澀,寒主收引,寒傷肌表,太陽經氣運行不利,營陰郁滯不通。
嘔逆:是副證。為寒邪束表,正氣抗邪于表而不能顧護于里,里氣升降失常所致。可以見嘔逆,也可見食欲不振,或下利,或不大便等。
脈陰陽俱緊:即寸關尺三部脈俱現浮緊之象。浮主邪在表,緊主寒邪盛,這是由于寒主收引,使筋脈拘攣所致。
此外,還有無汗:寒邪閉表。衛閉營郁。
以上諸證反映了太陽傷寒證寒邪襲表,衛閉營郁的病機。
太陽中風為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和,以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為主癥,屬太陽病表虛證;太陽傷寒,為寒邪閉表,衛閉營郁,以惡寒、無汗、脈浮緊為主癥,屬太陽病表實證。其中鑒別的關鍵在于有汗和無汗。
編輯:寵兒 資料來源:國醫戰隊學術委員會 版權由原作者所有,天醫堂推薦發表。 投稿郵箱:460288781@qq.com 投稿咨詢:yunqian000
·END·
天醫堂
醫路風景醫路歌,
我們醫志在中醫。
長按二維碼 自動識別 添加關注
天醫堂,只為真正中醫
↓↓↓ 點擊'閱讀原文' 【可進行熬夜大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