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人執筆法
如何執筆,我們人人皆知,所有書法初級教程、字帖的第一頁,都畫有右手執筆的姿勢圖。隨著書寫與研究的深入,不禁令人有些懷疑了。
唐代書家韓方明把執筆法歸納為五種:
1.“執管”?!半p指包管,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鉤撅訐送,‘亦日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也?!边@便是我們最熟悉的那種執筆法。朝上的食指像高昂的“鵝頭”,王羲之愛鵝的傳說,實際上是源于此。食、中指“雙苞”的這種執筆法早已被現代書家奉為“經典”。其實這種執筆法應該產生于宋代。
另有一種“單苞”法,與前者不同的是,僅用拇、食、中三指執筆,拇指在筆桿左側,食指在筆桿右側,指間相聚,看上去,拇指與食指之間呈一狹長空隙,故也稱之為“鳳眼”。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拿鋼筆、鉛筆的方法。韓氏謂以此作書“力不足而無神氣”。
2.“攢管”,亦名“拙管”?!拔逯腹沧酒涔苣?,吊筆急疾”,“起稿草用之”?!敖袷浪锥嘤谩?,此法“全無筋骨,慎不可效也”。
3.“撮管”。與“拙管”同也。專門用于“大草書或書圖幛”。如今有一種類似斗筆、筆桿粗短、桿頂端呈扁圓狀的毛筆,叫“抓筆”,正是五指齊“抓”的。
4.“握管”?!澳砣展苡谡浦?,懸腕以肘助力書之”,“當用壯氣”,此又是“非書家流所用也”。
5.“搦管’。以管于五指“第一、二指節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異所為”?!按擞址菚抑乱病?。
第一種執筆法,宋代之后許多書家惟此為宗。但這種執筆法和魏晉時代的執筆法是有區別的,我認為魏晉時期的筆和紙至少不會是機械的90度角,而是常有夾角的。我臨《蘭亭序》時發現“永和”的“和”的第一筆用90度筆很難臨像,后來改變了紙筆的角度,終于恍然大悟。這大概是我研究執筆法的一點小小的收獲吧!
古人對執筆的高低亦很考究。衛夫人日:“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習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睗h寸的二寸相當今寸的一寸多一點,三寸亦不過二寸。這是有它的物理道理的。
二。魏碑方筆筆法
書法界比較普遍強調的執筆方法是鉤、格、擫、押、抵,筆管豎直不偏,腕平掌豎,把筆管握得很死。運筆方法雖然提倡中鋒,由于筆管握死之后,失去重要的調鋒功能,嚴重束縛書法藝術的發展。那些認為那些方起方收的橫畫豎畫,出波銳利的撇捺,多姿變幻的三角點等都是“毛筆所很難做到的特殊效果”,這其實都是筆法問題。
魏碑的方峻筆畫是怎樣寫出來的?在人們爭相習臨魏碑的時候,由于正確的中鋒運筆方法傳承不廣,沒有得到筆法真傳的多數人,處于對魏碑的喜愛,苦心摸索,在死握筆管的條件下,有人用寫唐楷的筆法,創造出幾乎沿筆畫輪廓描寫的所謂方筆魏碑書寫技法,1、2、3、4…地勾描填寫(如下圖),并廣為流傳。
以方筆為主要形態的魏晉書法,正是靠嚴格的中鋒運筆,捻管欹斜轉折調鋒寫出來的。書寫時,露鋒起筆,落紙鋪毫,沿筆畫中線行筆,方棱筆畫和轉折處,靠筆管相應欹斜,配合捻轉調鋒,最后露鋒收筆至筆畫端頭。筆毫鋒尖自始至終都行走在每一點畫的中線,是一絲不茍的中鋒運筆,是方筆魏碑運筆的關鍵。
三。書畫筆墨之法
曰書畫筆墨之法, 運筆亦急亦緩, 筆墨亦濕亦干。蓋求之筆墨變化之美, 亦達之筆墨之自然也。書畫之佳作運之墨, 忌之筆亂蓋無規則。書作畫作, 蓋運筆切忌刻意之為, 佳品蓋乃出神為之, 乃形不可刻之也。 蓋刻之形, 運筆超之緩, 乃墨仍過之濕, 蓋不可為者也。
四。論用筆和九勢
秦李斯《論用筆》:
夫用筆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云。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
蔡 邕《九勢》: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于緊*戰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