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天鼓”是我國流傳千年的一種自我按摩保健方法。該法最早見于南宋末年著名道士丘處機所著的《頤身集·內(nèi)功圖書》。原書這樣描述:“兩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壓中指上,用第二指彈腦后兩骨做響聲,謂之鳴天鼓(可去風池邪氣)”。《圣濟總錄》、《修齡要旨》和《養(yǎng)生十六宜》等古代醫(yī)書典籍中,也都有“鳴天鼓”的記載
中醫(yī)認為,腎開竅于耳,腎氣足則聽覺靈敏;耳通于腦,腦為髓之海,髓海賴腎的精氣化生和濡養(yǎng),腎虛則髓海不足,易致頭暈、耳鳴。掩耳和叩擊可對耳產(chǎn)生刺激。因此,鳴天鼓,有調(diào)補腎元、強本固腎、溫養(yǎng)五臟、運行氣血、延緩衰老的功效,對頭暈、健忘、耳鳴等腎虛癥狀都有一定的預防和康復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中耳炎或鼓膜穿孔患者,不適合做此動作。
操作方法如下:
兩手心掩耳,用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后枕骨,發(fā)出的聲音如同擊鼓,共60下。
(1)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后枕骨,共60下。
(2)掌心按住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后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xù)開閉放響9下。
(3)每日睡覺前做1次,每次作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