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個家庭中,婆婆強勢、丈夫閉口不言,媳婦處在最弱勢的地位。在這個角色模糊、界限不清的家庭里,媳婦非常憤怒、委屈,又無能為力
每一個結婚的女人,幾乎都害怕遇到婆媳問題。然而,很多人又繞不開這個問題,畢竟一旦跟那個男人結婚了,他的家人就變成了你的家人。而在中國傳統式家庭中,經常會出現強權的婆婆、聽話的兒子和憤怒的媳婦。
小昭:
“我和老公是異地戀,經歷了很多阻礙才走到一起。婚后一開始還是挺幸福的,后來孩子出生后公婆搬過來一起住。沒想到,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婆媳矛盾也多了起來。
婆婆非常強勢,總是以一副女主人的身份自居,連公公都沒有說話的份兒。她總想別人按她的意思做事,如果不依,她就生氣。
公公和老公一般不跟她爭,因為知道爭多了也是白爭。我每天工作很忙,回到家還要帶孩子,很辛苦。有時候忙完了剛想休息一會,婆婆就指桑罵槐地說我懶;周末我想睡一會懶覺,婆婆很早就吵我起床,讓我去買菜;她什么都要管,我和老公之間的事情她什么都想知道。我火氣上來了,和她多說了兩句,她就鬧,聽著讓人很頭痛,有理沒理都得讓著她。
老公見到了,總是沉默,一句話也不幫我,事不關己的樣子。若我私下里哭訴,他反而叫我讓著點婆婆。和這樣的婆婆住在一起,我覺得非常壓抑,感覺都喘不過氣來了。老公從來不為我說話,這日子我真不知道怎樣過下去了。”
婚姻心理咨詢解析:
在一個家庭中,婆婆強勢、丈夫閉口不言,媳婦就處在最弱勢的位置上,往往會感受到憤怒、委屈,又無能為力,因此非常痛苦、無助。
在中國傳統式家庭中,經常會出現強權的婆婆、聽話的兒子和憤怒的媳婦。如果家庭中缺乏丈夫的角色,變成了最重要的關系是母親和兒子的關系,而不是丈夫和妻子的關系,這是非常畸形的。一個健康家庭的核心,應該是夫妻關系,而不是親子關系,只有夫妻的關系是好的,穩定的,這個家庭才有可能是和諧、穩定的,家庭成員才能舒服地呆在自己的位置上。要達到這個目標,這需要夫妻的共同努力。
一、理解婆婆的需要,相互尊重
很多時候,婆媳關系有沖突,是因為各自對對方都有著一個期待值,而這種要求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如果媳婦能夠設身處地為婆婆著想,相互尊重,將對方真正當成母親來看待,細心調和,這些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
婆婆什么都愛插手,一方面與她的性格以及成長經歷有關,另一方面,隨著孩子身體的長大,孩子與母親慢慢分離,特別是兒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對父母的關注減少后,很多母親難以接受這種分離,會覺得自己不被需要,產生寂寞的感覺,因此她管著孩子,其實更多是自己內心的需要。 理解了婆婆的這種需要,兒媳婦可以引導婆婆發展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生活的樂趣。或者將婆婆管得好的部分交給她管,管得不理想的部分由自己來管,雙方取長補短,又能讓婆婆找到自己的價值感。
二、設身處地為老公著想
婆婆處處為難自己,對兒子,也就是對自己丈夫過于控制,你心里對婆婆憤怒是可以理解的。最讓你委屈和無助的是,作為自己最親密的人——老公,一點都給不到你支持。
如果老公能夠給到你一些支持,或許情況會好很多。但很多情況下,兒子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丈夫的角色,只想做好兒子的角色。或者是,兒子也想做好丈夫的角色,但是媽媽不讓,兒子只好又退回到媽媽身邊。對于男人來說,這兩種角色在他身上有沖突,甚至是對立的時候,他也是感到非常痛苦的,受盡了夾板氣,但這種痛苦并沒有被看到。
兒媳婦要在這個家庭中找到自己生存下去的方法,努力讓這個家庭接受自己,首先要理解老公作為夾縫中人的難處。作為婆婆和媳婦本毫無關系的兩個女人,只因為她們共同愛著一個男人而成為一家人,因此婆媳關系并非婆婆和媳婦兩個人的關系,而是比三角戀更復雜的三角關系。在婆媳關系中,兩個女人都是被愛的,哪個女人都不能退出,而且還應該和諧相處。但中國的婆媳矛盾幾千年來長盛不衰,婆婆和媳婦幾乎成了“天敵”,讓本應該擁有兩個女人的愛的那個男人夾在中間,痛苦不已。
三、幫助丈夫成長起來,爭取丈夫的支持
可以看到,這個家庭的界限并不清晰,母親強行替兒子做決定,插手兒子的婚姻生活,導致了婆媳沖突的升級。除非婆婆自己愿意放開兒子,又或者是兒子成長起來,強大到能夠脫離母親的控制。否則,媳婦在這個家里,永遠都是被敵視、排斥的。如果媳婦不甘心,非要和公婆斗個你死我活,到頭來也許是兩敗俱傷。
問題的關鍵是丈夫能夠覺悟起來,學會與母親分離,給到妻子足夠支持,跟母親保持心理上的邊界,這樣一來妻子就沒有必要和公婆去計較了。如婚后兒子跟父母分開住;制定規則,不讓父母插手自己的家務事等。
現在丈夫不夠成熟,媳婦本身在家庭中就覺得非常委屈、辛苦,但自己內心的痛苦并沒有被丈夫理解。媳婦需把重心放在和丈夫的關系上,多多爭取到丈夫對自己的支持,這是一門功課,也需要技巧,需要修煉。如果條件可以,媳婦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在專業的咨詢師的幫助下,與丈夫一起,重建家庭的界限,理清糾纏不清的關系,找到問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