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今年前5月正式收官,各家公募權益類ETF最新規模也新鮮出爐。
雖然今年A股市場大幅震蕩,權益類基金業績受挫,但截至今年5月末,權益類ETF總規模為1.01萬億元,仍然頑強站上1萬億元關口。各項數據表現也非常亮眼:
其中,在市場大幅波動背景下,上證50ETF、滬深300ETF兩大龍頭產品近期“一度易主”,目前產品規模都達到480多億元,行業規模第一的爭奪仍然焦灼;在今年大跌中,科創50ETF、中概互聯網ETF、恒生互聯網ETF最吸金,前五月資金凈流入都超過90億元;華夏、易方達、華泰柏瑞基金位居權益類ETF前三強,都躋身千億體量的基金公司,但行業的兩極分化也是愈演愈烈。
多位基金業內人士表示,在今年A股大幅波動下,權益類ETF“越跌越買”,雖然凈值規模縮水,但總份額卻是逆勢攀升,成為資本市場的“穩定器”和“壓艙石”。隨著被動投資理念的普及和投資者不斷成熟,未來我國權益類ETF市場還會不斷發展壯大。
總規模1.01萬億元
權益類ETF龍頭一度易主
截至2022年5月末,全市場629只權益類ETF總規模為1.01萬億元,比去年末規模萎縮572.7億元,規??s水5.36%。
雖然今年股市賺錢效應不佳,但資金逆市凈買入的態勢明顯。
截至今年5月末,今年存量權益類ETF新增份額1780億份,按照區間成交均價測算,前五月凈流入資金超過1500億元,在今年A股巨震環境中,權益類ETF再度成為“抄底”神器,引來各路資金的凈買入。
經歷過前五月股市的巨幅震蕩,截至今年5月末,全市場百億規模的權益類ETF還有26只,比去年末還新增2只。
從規模排名看,華夏上證5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最新規模都超過480億元,位居行業前兩位,是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兩大權益類ETF龍頭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股市行情演繹下,上證50ETF跟蹤的大盤藍籌股跌幅較多,在今年資金凈流出111億元,最新規模487億元;而滬深300ETF則受到資金逆市凈買入20億元,總規模484億元,并在近期一度超過上證50ETF規模,出現了“龍頭易主”的現象。
同期,南方中證500ETF、易方達中概互聯網ETF、國泰證券ETF規模也超過300億元,位居產品規模前五強。
另外,恒生互聯網ETF、科創50ETF、300ETF基金等多只產品規模超200億元,也位居行業前列。
“越跌越買” 科創50最吸金
中概互聯、恒生互聯ETF吸金超90億
在今年A股市場大幅波動中,權益類ETF再現“越跌越買”的理性操作。
今年前五月,滬深300指數下跌17%,存量權益類ETF份額增加1780億份。從具體產品看,華夏科創50ETF最吸金,以區間成交均價測算,今年前5月資金凈流入超過100億元,同期規模從207億元增至252億元,凈買入資金位居全行業首位。
同期,今年跌幅約為15%的易方達中概互聯網ETF、華夏恒生互聯網ETF吸金也都超過90億元,同樣躋身行業前三強。
在凈流入資金排行榜上,除了跌幅較大的指數產品外,較為抗跌的基建50ETF、房地產ETF也分別有61億元、32億元的凈流入。
同時,今年跌幅較大的芯片ETF、券商ETF、醫療ETF等行業ETF,前五月跌幅都超過20%,也引來了抄底資金洶涌,都有超過20億元資金的凈流入。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副總裁魯亞運表示,從產品特征來看,“越跌越買”是ETF作為工具型產品最大的特點。該類產品簡單透明、倉位清晰、交易便捷,相對于選擇個股,ETF投資更加省心省力,這也是近期指數基金更受投資者關注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魯亞運表示,隨著部分板塊估值走低,投資者對于這些ETF的布局意愿也在逐漸升溫。以科創50ETF為例,今年以來份額增長91億份,凈申購規模達104億元,當前科創50指數PE估值40倍,處在指數基日以來的歷史較低位置,估值吸引力提升。
上海一位指數投資部基金經理也認為,權益類ETF的投資者多是成熟的機構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他們在投資中更傾向于逆向投資,在今年股市大跌中成為資金流入的“主力軍”。另一方面,相對于投資個股,股票ETF具備分散投資、規避個股“踩雷”風險的優勢,也成為弱市下投資者更為穩健的選擇。
華夏、易方達、華泰柏瑞基金位居前三強
行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從各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規模來看,截至5月末,華夏基金以2256億元規模,穩居權益類ETF規模排名冠軍,目前公司旗下權益類ETF產品數量61只,也是布局權益類ETF產品最多的基金公司。
從產品分布看,華夏上證50ETF最新規模487億元,也是全市場規模最大的產品;另外,華夏基金旗下恒生互聯網ETF、科創50ETF、300ETF、芯片ETF基金等寬基ETF、行業ETF,共有7只產品超過百億,也是全市場百億權益ETF數量最多的公募基金管理人。
易方達基金以1350億元規模位居次席,易方達基金旗下中概互聯網ETF、創業板ETF易方達、科創板50ETF等,也有5只產品規模超百億,為公司規模貢獻巨大。
排名第三的是華泰柏瑞基金,最新管理規模1007億元,與華夏、易方達并列為千億權益類ETF基金公司。華泰柏瑞基金旗下的滬深300ETF、紅利ETF、光伏ETF也是市場的“網紅”產品,最新規模也都超過百億體量。
三家千億巨頭之后,國泰、南方基金的最新管理規模分別為863億元、781億元,分列四、五名。華寶、廣發基金同期規模也超過了500億元,也位居行業前列。
另外,天弘、華安、嘉實、匯添富基金等,在管權益類ETF規模也都超過300億元,位居行業的第三梯隊。博時、富國、鵬華等6家公募旗下權益類ETF也超百億,百億體量以上的公募數量共有17家,相比去年底減少了2家。
在權益類ETF市場邁步1萬億的新臺階,行業的兩極分化現象也是更為凸顯。
數據顯示,華夏、易方達、華泰柏瑞基金等前三強旗下權益類ETF總規模達到4613億元,全市場占比45.6%;權益類ETF前十強管理規模8377億元,行業占比82.9%,超過了全市場8成的比例。
“權益類ETF市場確實存在著流動性集中、強者恒強的現象?!北本┮晃淮笮凸贾笖祷鸾浝肀硎荆热绮糠窒劝lETF是全市場首只產品,有的是首只創新產品,有的適合當時市場行情,都容易取得先發優勢,率先做大規模。這樣此后跟蹤同一個指數的產品發行后,就很難做大規模,與首發產品競爭,因此在權益類ETF領域率先布局的基金公司、獲得創新產品首發優勢的公募,規模更容易越來越大。
在頭部規模集中的同時,興業、萬家、前海開源基金等多達26家基金管理人,旗下權益類ETF規模不足10個億,在這一領域仍處于落后的位置。
“雖然權益ETF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但相比海外市場,我國被動型基金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北本┮晃恢行凸伎偨浝肀硎荆嗉夜紤鹇孕圆季謾嘁骖怑TF市場,就是看到了被動型投資在海外市場大發展的前景,作為發展初級階段,我國的權益類ETF市場仍有較大發展潛力,產品豐富度和策略上仍有可挖掘的空間,隨著整個被動投資的蛋糕不斷做大,也會給行業整體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也是基金公司多元化布局業務條線的重要方向之一。
編輯: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