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繪畫,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卷軸畫延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文人畫呈現出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并呈現出迥異前代院體的新風貌。民間繪畫以年畫和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呈現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繪畫發展的歷史進程,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聯系,亦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清朝早期。這一時期,文人山水畫興盛,并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追求。承續明末董其昌衣缽的四王畫派,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視,居畫壇正統地位。活動于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寄情山水,借畫抒懷,藝術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為代表。我們這里分享清朝早期四王之一大畫家王原祁精品繪畫作品。
王原祁,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江南省蘇州府太倉人(今江蘇太倉),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觀政于吏部、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后任直隸順德府任縣(今河北省邢臺市任縣)知縣,地當九河下流,滏漳諸水復久壅塞,腴田變為污渚,圪劉累泊等處,即古大陸澤為患,尤甚甲子乙丑秋雨連旬,水勢陡發,堤岸盡壊,田萊俱成巨浸。原祁請照淮揚例,永免水荒田賦三千余金,民困以蘇其余如,筑堤以防水憲,建橋以通水道,斃盜賊以安民命,明僎介以昭典禮,發倉儲以救羸,著跡難以枚舉。丙寅,奉命行取擢諫垣,改翰林,累官少司農,卒于位,賜祭葬如例,康熙五十九年入祀名宦。
傳世作品:《仿高房山云山圖》、《仿黃公望山水圖》、《夏山圖》、《江鄉春曉圖》、《富春大嶺圖》、《草堂煙樹圖》、《仿王蒙山水圖》、《仿梅道人山水圖》、《仿黃公望富春山圖》、《南山圖》、《仿黃公望山水》、《山水圖》扇頁、《仿王蒙秋山蕭寺圖》、《仿吳鎮山水》、《山村雨景圖》、《丹臺春曉圖》《仿高克恭云山圖》《仿大癡山水》《仿黃子久山水圖》《送別詩意圖》《仿王蒙山水圖》《仿黃鶴山樵山水》《仿倪黃山水圖》《疏林遠山圖》《仙掌嵯峨圖軸》《西湖十景圖》《仿黃子久山水》《神完氣足圖》《華山秋色圖》《清溪繞屋圖》《秋林疊巘圖》《西嶺云霞卷》《小孤山圖軸》《夏山圖軸》《松溪仙館圖軸》《昌黎詩意圖》《藝菊圖》《盧鴻草堂十志圖》《桃源春晝圖》等。著有《雨窗漫筆》、《罨畫集》、《麓臺題畫稿》等。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高房山云山圖軸》賞析
清 王原祁 仿高房山云山圖軸縱113.6厘米橫54.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王原祁山水畫“于大癡淺絳,尤為獨絕,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楮墨外。”(《園朝畫征錄》)。他的畫設色亦較別致,有時紅綠間用,有時只以淡色烘染。此圖描繪江南春天雨后的山村景色。近處坡石高樹,阜柳交蔭,小橋邊,雨后溪水潺潺;遠處峰巒高聳,叢樹幽深,白云飄忽。此圖云山取元人高克恭法,橫點皴染,并用焦墨破醒, 富有厚重的感覺。構圖以高遠兼平遠,得深遠飄渺之意。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賞析
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紙本墨筆,縱40.6厘米,橫26.5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王原祁的畫風中年秀潤,晚年蒼渾。中年時期的作品從摹古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用筆秀雅脫俗,設色清淡圓潤。至60歲后,作畫已顯示出一種“熟而后生”之感,用筆鋒穎幻化,生澀之處見真率。此幅《仿黃公望山水圖》作于“辛卯(1711)春日”,是作者晚年山水小品精妙之作。此圖仿效黃公望筆意,出神入化。如他自己所言:“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筆端金剛杵,在脫盡習氣。”
清代早期王原祁《夏山圖軸》賞析
王原祁《夏山圖軸》紙本設色。現藏廣東省博物館
此畫取法黃公望,淺絳設色,墨色相參,筆墨蒼潤。繪畫方面他得祖父和王鑒的傳授,也是走的臨古路子,尤其喜歡臨摹黃公望,筆墨生拙,韻味醇厚,在技巧方面,他喜歡用干筆積墨法,先用筆后用墨,連皴帶染,由淡而濃,由疏而密,反復皴擦,畫面顯得融和厚金。不過,他的整個畫面是一小片皴擦出來的,一幅畫要數十天、月余才完稿,顯得瑣碎,重復,缺乏整體感和連貫之氣。
畫幅上作者自題:“斜風細雨打蓬窗,北望揚州隔一江。無限云山離緒寫,西園猶記倒銀缸。余客歲冬日偕高子口客飲樹存襟丈繡谷,樹兄出石谷臨子久《夏山圖》,見示并索拙筆,久未應命。庚辰清和北上,風阻江干,寫此奉寄。腕弱筆癡,口米老所云,慚惶煞人也。婁東王原祁。”鈐引首印:〔埽華庵〕 ( 朱橢圓 ) 、又鈐印:〔王原祁印〕 ( 白方 ) 、〔茂京父〕 ( 白朱方 ) 。麓臺給諫筆墨妙天下,一掃秾纖刻畫之習。蓋由家學淵源,遂至窮神入化。此圖峰巒樹石渾樸古雅,真能集諸家之勝,即一峰、黃鶴不得擅美于前。締谷先生研精繪理,自應賞識,其以余為知言否。庚辰小春望后五日,耕煙散人王翚題。〕鈐印〔王翚印〕(白方 ) 、〔石谷〕(白方 ) 。
清代早期王原祁《江鄉春曉圖》賞析
《江鄉春曉圖》 立軸 設色紙本 縱135厘米橫58.6厘米 蘇州市博物館藏
《江鄉春曉圖》充分體現了王原祁山水畫的藝術特色。縱觀此畫,丘陵平遠,溪水迂回,桃花盛開,綠柳成蔭,那坡石、草屋和諧地分布在崗巒洲渚間,遠處連片的田畦仿佛剛剛被細霧浸潤,透著些許新綠,遠處無邊的翠岫深鎖于漫漫迷霧中。畫家以細膩輕松的筆調將江南水鄉早春優美、祥和、安寧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這種對恬靜、疏曠的自然美景的生動描繪,體現了作者對特殊地域物象的細心觀察和體悟,寄托了文入畫家那種悠游閑適的意趣和放歸自然的情懷。同時,也欣賞到作者在畫面處理上獨具匠心的布局和富有意味的筆墨形式。
作品構圖主要取平遠法,景物位置或疏或密,虛實相生,平中寓奇,在不經意間又有著嚴謹的章法和雋永的筆墨形式趣味。作者以清溪的曲折變化貫穿整個畫面,圖中右下角的溪流隨坡岸轉折,漸次向上收攏,消失于密集的溪石叢樹掩映之中。接著溪面又在畫面的中部蜿蜒延伸,逐漸伸展到遠方,形成—片開闊的水面。遠處的虛與近處的實,畫面上方的疏朗與下方的密集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在技法—上,此作筆墨嫻熟,雖接近黃公望的畫風,但自有古抽淳厚的特色,用筆澀而不滯,剛健凌勁又柔韌而富有彈'睦,坡石圓渾凝重,樹木勾皴點簇細密精到,老筆紛披,不拖不沾,加之青綠設色,更襯托出明媚春光的韻昧。畫面右下角署有“臣王原祁恭繪”,鈐有“乾隆御覽”、“石渠寶笈”等印。
清代早期王原祁《富春大嶺圖》賞析
《富春大嶺圖》紙本設色 縱:98.8厘米,橫:60.1厘米康熙辛酉(1680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識:“癸酉清和雨窗,余作觀大癡富春長卷歌,適倫敘年兄以素紙索畫,遂寫其意請正,王原祁。” 鈐“王原祁印”、“麓臺”、“古期齋”印。右下角鈐“虛齋鑒定”等藏印兩方。
詩堂有陳元龍、孫岳頒、胡會恩三家詩題及“有余閑室寶藏”等鑒藏印二方。陳元龍題:“大癡吹笛車廂去,粉本零殘半有無。好手今推王給事,人間重見富春圖。陳元龍。”鈐“陳元龍印”、“乾齋”印。孫岳頒題:“富春山繪黃公望,生面重開王麓臺。應是長歌歌不盡,畫中詩見右丞才。孫岳頒。”鈐“未嘗有松石畫意”、“孫岳頒印”、“尌峰”印。胡會恩題:“詩成潑墨意蕭閑,吞吐煙云尺幅間。何必按圖尋子久,分明雨后富春山。胡會恩。”鈐“胡會恩印”、“孟綸”印。
此圖是畫家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52歲時仿效元代繪畫大師黃公望的得意之作《富春山居圖》的筆法而創作的,在經營位置、山脈開合起伏以及筆墨運用方面都顯示了畫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造詣。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中用筆松動老辣,王原祁對黃公望的畫風了如指掌,在不斷地臨摹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他在這幅仿作中皴擦點染運用自如,技法高超,尤其在筆墨運用方面,先筆后墨,暈染多次,由淡而濃,漸次增加,最后以焦墨破醒,給人以厚重的感覺。山體、景物比黃公望所畫更厚重、更嚴謹、更細密。王原祁的繪畫風格在“四王”之中很有特色,他發展了董其昌對具有抽象意味的筆墨形式的追求,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他繪畫的目的在于娛樂性情,偏重于理想,這與西畫偏重于實景有著顯著的區別。
清代早期王原祁《草堂煙樹圖》賞析
王原祁 草堂煙樹圖 84.5×43cm 紙本設色 1714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品具有“毛”的效果,免于刻露板滯之弊,而達“氣韻生動”的目的。作者反復強調“墨須用淡”,“多用干筆”,因為只有干筆淡墨,或曰渴筆儉墨,將筆鋒觸及紙背,由淡而濃,皴而擦之,才能形成一種毛而重、松而秀、蒼而潤、渾而厚的筆墨效果。事實上,作者善用重墨、積墨的高手、妙手,往往積墨渴筆層層疊加,多次皴擦,復施以水分較多的淡墨或淡色進行漬染,后焦墨點苔,筆路清晰而又渾厚,于精微中見渾拙,于蒼茫中見通透。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王蒙山水圖》賞析
《仿王蒙山水圖》軸,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王原祁繪,紙本,墨筆,縱95.7厘米,橫4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虬松密樹、溪水蜿蜒,是一幅典型的山水畫。作者以淡墨干筆、牛毛細皴繪出山石的主體結構,再以濃墨濕筆加以點染,用筆繁復卻不瑣碎,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布局緊密,充分顯示出其精湛的筆墨技法與構架畫面的能力。筆法蒼老,既不失王蒙之深秀,又兼具“董巨”磅礴之氣,實為佳作。
本幅自題敘述了他對王蒙所用繪畫技法的理解,款署:“康熙辛巳仲冬,麓臺祁”。鈐“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朱文印,右上鈐“期仙廬”白文印,左下鈐“西廬后人”朱文印。“辛巳”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王原祁時年六十歲。鑒藏印有“遠湖所藏”朱文印。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梅道人山水》賞析
《仿梅道人山水》圖軸,清,王原祁繪,紙本,墨筆,縱94厘米,橫53.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識:“康熙壬午春日,暢春園直廬仿梅道人筆。王原祁。”
引首章鈐“掃華庵”朱文印。款下鈐“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朱文印。
本幅左上有王翚題:“曩與麓臺先生同客京師,每見行筆破墨透過紙背,自覺天趣橫生,余心折之。此幀雖仿仲圭,而氣韻位置實得董巨三味,刬俗入雅,可謂超絕。彼世之抹綠涂朱者,何足比數哉。耕煙外史王翚題于西爽閣之南窗下。”下鈐“王翚之印”白文印、“石谷子”朱文印。 本幅右下角鈐“西廬后人”朱文印。款識中的“壬午”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時年61歲。王原祁自言此圖仿元代著名畫家吳鎮(即梅道人)畫法,可其秀勁多皴擦的筆墨,及高低錯落山巒的構圖法均與傳世的吳鎮“蒼蒼莽莽,有林下風”的山水畫有所不同,呈現更多的是宋代董源、巨然的風貌。因此,王翚在題中亦言此圖“得董巨三昧”。該圖為王原祁在京城任“暢春園直廬”期間所繪,是其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黃公望富春山圖》賞析
《仿黃公望富春山圖》水墨紙本 癸酉(1693年)作 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癸酉清和雨窗,余作觀大癡富春氏卷歌,適倫敘年兄以素紙索畫,遂寫其意請正,王原祁。鈐印:王原祁印(白文)、麓臺(朱文)、古期齋(朱文)。
詩堂:大癡吹笛車箱去,粉本零殘半有無,好手今推王給事,人間重見富春圖。陳元龍。富春山繪黃公望,生面重開王麓臺,應是長歌影不盡,畫中詩見右丞才。孫岳頒。詩成潑墨意蕭閑,吞吐煙云尺幅間,何必按圖尋子久,分明雨后富春山。胡會恩。
此圖為《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長卷意趣而作。圖中描繪一高山大嶺之間,林木茂盛,云氣蒸騰。細瀑飛掛,崖邊孤亭獨立,山澗屋舍櫛比。整個畫面,水光山色,溶為一片,意境清和,寧靜悠遠。畫中構景豐富,主次有序,揖讓錯落,和諧自然。其筆法松秀,多用披麻、米點、折帶皴法,山石樹木形體類黃公望富春山居,虛和寧靜。其墨色以淡為主,濃淡相間,多用干筆,因而使畫面亦具有蒼茫而渾厚之感。王氏一生專力于黃公望繪畫,他曾言所學者大癡也,所傳者大癡也。《富春山居圖》為黃氏平生杰作。據王原祁自言,曾有幸寓目,井多有仿學,此圖即為其中之一。該圖筆卷墨潤,所繪雨后景致清新爽麗,正如他自己所說:“大癡畫至《富春》長卷,可謂化工。學之者須以神遇,不以跡求。
清代早期王原祁《南山圖》軸賞析
清王原祁《南山圖》軸縱113.5厘米 橫58厘米,是清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圖軸式,紙本設色畫。圖中近有礬臺水泊,松柏數株,山腰山角,有水閣宇舍,遠有突峰漫嵌,干筆皴擦,渾厚蒼潤,是其杰作。右上自識“癸未嘉平為南老年道兄,五(王)之袠初度,余作南山圖奉祝,偶為公事所阻。今歲往來直廬,時作時輟,日來以殘臘公馀亟成之,恰值生申令辰,猶可以當補祝也。時康熙甲申臘月望后,婁東王原祁。”白文麓臺朱文。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賞析
《仿黃公望山水圖》軸,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繪,紙本,水墨,縱66.7厘米,橫4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自題:“壬午秋日仿大癡筆意。麓臺祁。”
迎首鈐“埽華菴”朱文印,款下鈐“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朱文印,鑒藏印為“弋正誠一心賞”、 “慈谿王氏所藏”朱文印。
款識中的“壬午”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時年61歲。
圖繪高山屹立之下,雜木叢生、洲渚房屋掩映的山光水色之景。山石的頂端多留有空白,虛處筆跡似有似無,表現出嵐光浮動的清幽意境。全圖筆墨蒼潤老辣,于粗放中物象畢現,率意中氣韻盎然。王氏自言此圖仿元代畫家黃公望(即作者所謂“大癡”)筆意,實際上又融入了王蒙、倪瓚等人的筆法,應是作者融元人畫格的貫通之作。
清代早期王原祁《山水圖》扇頁賞析
《山水圖》扇頁,清,王原祁繪,紙本,設色,縱17.2厘米,橫50.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扇頁有自題:“臣王原祁恭畫。”鈐“臣原祁”朱、白文印。
圖繪茂盛的樹木、簡約的草舍和由眾多小石塊疊加的山石,這些都是王原祁慣繪的題材。它們構成典雅清幽的自然環境,是文人畫家所追求的理想生存之所。山石的石面以潤筆皴擦,并且以墨和綠色點苔,苔點大小間雜,聚散相生,與小筆觸點染的樹葉相呼應,于細碎中聯結成雜而不亂的整體。
此圖無年款,由落“臣”字款而知,此圖應該是王原祁考上進士后,在宮中任職期間獻給康熙皇帝的畫扇。雖然畫幅很小,但是,是王氏的精心之作。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王蒙秋山蕭寺圖》賞析
《仿王蒙秋山蕭寺圖》軸,清,王原祁繪,紙本,墨筆,縱96厘米,橫46.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自題:“癸未春,行武林道中,因憶黃鶴山樵'蕭寺秋山’,舟中成稿未竟,適以公冗而罷。乙酉、丁亥兩次扈從仍未脫稿。近在海淀寓直,雨窗多暇遂成此圖,方知古人'十日一山,五日一水’之說不虛也。康熙庚寅春仲題。王原祁。”
引首章鈐“御畫圖留書與人看”朱白圓文印。款下鈐“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朱文印,左下角鈐“西廬后人”朱文印。
款識中的“庚寅”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王原祁時年69歲。
圖繪煙云繚繞、草木華滋的江南景致。其筆墨追摹元代畫家王蒙繁密的畫風,并充分發揮了王蒙干筆皴擦的技法,筆墨隨著山形地貌的變幻,或作長線直皴,或作曲線弧皴,在皴的基礎上,又以墨由淡而濃地反復暈染。整幅作品具有淡而厚、實而清的書卷之氣,得山巒于風骨奇峭中包孕秀爽清潤之美。是王原祁晚年仿王蒙山水畫的代表作。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吳鎮山水》賞析
《仿吳鎮山水》紙本水墨 康熙己卯(1699年)作上海博物館藏
題識:畫至南宋,競宗艷冶,骨格卑靡,梅道人力挽頹風,成大家風味,所謂淡妝不媚時人也。己卯春日京江道中寫此以質識者。麓臺祁。鈐印:古期齋(朱長圓)、王原祁印(白方)、茂京父(白朱方)。
清代早期王原祁《山村雨景圖》賞析
王原祁《山村雨景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題跋:自跋: “'近溪幽濕處,全借墨華濃’。唐人此語真所謂'詩中畫’也。偶圖數筆,覺滿幅冷光,又非畫中詩耶?戊子深秋,適樹翁老先生南歸,言別遂以贈之。其工拙不復問矣。王原祁”寶親王 長春居士題:著錄書籍:《石渠寶笈初編》《故宮書畫圖錄》
清代早期王原祁《丹臺春曉圖》賞析
《丹臺春曉圖》軸,清,王原祁繪,紙本,墨筆,縱54.6厘米,橫3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識:“此圖為山憔生平合作,余家舊藏,丁亥冬日仿于海澱寓直,王原祁。” 鈐“麓臺”(朱文印)、王原祁(白文印),另有“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印)、“石渠寶笈”(朱文印)等鑒藏印5方。
根據題記可知,此圖是作者“丁亥”年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66歲時仿元代王蒙畫江南春色之作。畫作飽滿的構圖、雄渾的氣勢、深幽的意境以及山石的皴法都源于王蒙,而生拙的用筆和多層皴染的畫法則流露出作者“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的自家面貌。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高克恭云山圖》賞析
《仿高克恭云山圖》紙本水墨 康熙庚辰(1700年)作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學元代高克恭畫風,畫幅左上角作者署款:“庚辰清和廣陵舟次,仿高房山筆。麓臺祁。”款前印:“古期齋”(朱長方),款后印:“原祁茂京”(白朱方)。另有收藏印章六方。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大癡山水》賞析
《仿大癡山水》紙本水墨 康熙庚辰(1700年)作上海博物館藏
題識:幾翁先生文章政事之余,留心風雅,謬賞余畫,屬奉者有年,久未應命。庚辰八月下瀚秋窗新霽,偶得一紙仿大癡,興會頗合,敢以請正。婁東王原祁。文前鈐印:埽華庵(朱長圓),文后鈐印:王原祁印(白方)、麓臺(朱方)。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黃子久山水圖》賞析
《仿黃子久山水圖》絹本設色 康熙辛巳(1701年)作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構圖平穩,用筆稍簡,右上角署款為:辛巳冬日仿大癡筆。麓臺祁。款前印:蒼潤(朱長圓),款后印:王原祁印(白方)、麓臺(朱方),畫幅左下角印:石師道人(白方)。
清代早期王原祁《送別詩意圖》賞析
《送別詩意圖》軸,清,王原祁繪,紙本,設色,縱128.6厘米,橫7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云峰林谷、樹石蓊郁的景致。據款題而知,此圖是王原祁為其鄉前輩龔秉直所畫。龔秉直,字敬立,號石帆,與王氏交誼甚厚。王氏曾為他創作過多幅畫作,其中本幅款中所提《意止齋圖》卷為《吳越所見書畫錄》著錄。王原祁自幼深受祖父王時敏的影響,以臨摹宋元古跡為法,尤其推崇黃公望的筆意。此圖是他仿學黃氏畫法的成熟之作,筆墨古拙,色調淡雅,細碎的山石在繁復的堆砌中構筑出高古清幽的意境。
款題:“吳門旅雁兩三聲,我去西江君北征。一片樓頭寒夜月,桃花流水隔年情。兩載相思南北分,孤舟淮浦忽逢君。離愁一夜連床話,湖岸西風浪接云。意止圖成點染新,一山一水未能真。知君夙有煙霞癖,側理重貽拂舊塵。侵晨扣戶喜盤桓,無那霜花入硯寒。促迫由來多疥癩,掛君素壁不須看。戊寅夏秋,敬立表叔讀書余齋,余為作意止齋圖。長卷甫成而北行,復購紙相待。歷年以來彼此往來南北,僅于清淮一晤,今始得都門聚首,歡甚。連日過寓齋堅索前約,呵凍遂成此圖。因題四絕,以誌我兩人離合之跡云。康熙辛巳小春下瀚王原祁。”鈐“御書畫圖留與人看”朱白文印、“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朱文印、“西廬后人”朱文印。“辛巳”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作者時年60歲。 龐元濟《虛齋名畫錄》著錄。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王蒙山水圖》賞析
《仿王蒙山水圖》軸,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四十四年(1705年),王原祁繪,紙本,墨筆,縱91厘米,橫4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自題:“畫貴簡而山樵獨煩,然用意仍簡。且能借筆為墨,借墨為筆,故尤見其變化之妙。此圖辛巳歲所作,以公務所稽,久而未成,暇時點染至乙酉重九始脫藁,不能一氣貫注,多所修補,未免煩結生滯矣。幸體裁不失存之。麓臺祁題于京邸榖詔堂。”迎首鈐 “古期齋”朱文印,款下鈐 “王原祁印”朱文印、“別號麓臺”朱白文印,左下角鈐 “西廬后人”朱文印, 鑒藏印有“孫煜峰珍藏印”、“徐紫珊秘篋印”、“徐文臺竹隱盦收藏印“、“蔥玉張氏”、“韞輝齋印”、“暫得于己快然自足”諸印。
款識中的“辛巳”、“乙酉”分別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此圖應為王原祁60至64歲之間的作品。
全畫以高遠法構圖,崇山峻嶺于雄奇中內具空靈之貌,山石與樹木間開合有度,于多變的虛實呼應中構筑出豐厚華滋的氣象。王原祁自言此圖始畫于“辛巳”,止于“乙酉”,前后歷時四年之久才得以完成。雖然此圖并非一揮而就之作,但是由于王氏具有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底和高超的設景造勢能力,因此,全幅筆致墨韻仍顯渾然天成,不失為王原祁晚年仿王蒙山水畫而又別具風范的代表作。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黃鶴山樵山水圖》賞析
《仿黃鶴山樵山水圖》軸,清,王原祁繪,紙本,墨筆,縱154厘米,橫6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識:“黃鶴山樵為趙吳興之甥,酷似其舅,有扛鼎之筆。以清堅化為柔軟,以澹蕩化為天矯,其骨力在神不在形,此畫中之猶龍也。寫此請正澹翁,亦另開一面耳,非敢望出藍之譽也。丙戌冬日王原祁畫并題。”鈐“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西廬后人”朱文印。
“丙戌”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原祁時年65歲。《古書畫過目匯考》著錄。
圖繪重巒疊嶂,流泉飛瀑,為畫家心目中的理想仙境。作者雖云仿自元人黃鶴山樵,即王蒙,實際上是作者集古人大成之作。圖中不僅有王蒙細密的筆墨,還有五代董源和巨然氣勢雄偉、于嚴整中求變化的構圖,明董其昌所提倡的書卷之氣亦迷漫于清疏秀逸的意境中。此圖表現出作者成熟期的山水畫風貌和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底。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倪黃山水圖》賞析
《仿倪黃山水圖》軸,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原祁繪,紙本,水墨,縱97厘米,橫47.3厘米。
作者自題:“元四家皆宗董巨倪黃另為一格,豐神氣韻平淡天真,腕弛則懈,力著則粘,全在心目之間,取氣候神有用意不用意之妙。新秋乍涼,養疴休沐,偶然奧到,便作此圖。然筆與心違未能腸合,所謂口所能言筆不隨也。康熙癸未中秋麓臺。祁題。”迎首鈐 “御書畫圖留與人看”朱白文印,款下鈐“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朱文印。本幅左下角鈐“西廬后人”朱文印。右下角鈐鑒藏印“虛齋鑒定”朱文印,“過云樓藏”、“曾為汝南蕉雨軒藏”白文印。
款識中的“癸未”為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王原祁時年62歲。
本幅標題中所謂“倪黃”系指元代畫家倪瓚、黃公望。此圖法倪瓚風格,構圖簡約。繪水塘之濱,秋林飲霜的幽寂景致。圖中大片的留白,在山石、樹木的襯托下,得“遠岫與云谷交接,遙天共水色交光”的意趣。圖中的山石宗法黃公望的筆法,用筆沉著穩健,皴染兼長,生動地表現出江南山巒質地松軟的特點。從此圖中可見,王氏不僅對倪黃畫法有著深入的了解,而且已經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于自己作品之中。本幅當為王原祁晚年仿倪黃的代表作之一。
清代早期王原祁《疏林遠山圖》賞析
《疏林遠山圖》 紙本水墨 康熙癸巳(1713年)作 上海博物館藏
款識:清蒼簡淡云林本色也,一變宋人設色法,更為高古,明季董華亭最得其妙。此圖擬之。康熙葵巳春日于京邸褻治堂畫并題,王原祁。文前鈐印:畫圖留與人看(朱長方),文后鈐印:王原祁印(白方)、麓臺(朱方)。
清代早期王原祁《仙掌嵯峨圖軸》賞析
《仙掌嵯峨圖軸》設色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
鈐印:“埽華菴”(朱文長方),“王原祁印”(白文正方)、“麓臺”(朱文正方)、“西廬后人”(白文長方)。
清代早期王原祁《西湖十景圖》賞析
《西湖十景圖》絹本設色縱62、橫656.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作者以濃麗的色彩將西湖十景蘇堤春曉、平湖秋月、花港觀魚、柳浪聞鶯、西峰插云、三潭印月、雷鋒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斷橋殘雪全部繪制在長卷之上。并用泥金書標出沿途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可謂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圖中山石林木重是施青綠,建筑物著色濃艷。跌宕的群峰,繚繞的云氣,開闊的水域給人一種曠遠雄渾之感。卷末自識[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臣王原祁奉勅恭畫]。鈐[王原祁] 朱白文方印。歲無明確年代,但大體可以推測是王原祁七十歲左右的作品。此卷原為清宮所藏,曾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清代早期王原祁《仿黃子久山水》賞析
清 王原祁 仿黃子久山水圖軸絹本設色,康熙辛巳(四十年,一七〇一年),122.7× 52.8cm。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此畫構圖平穩,用筆稍簡,右上角署款為:辛巳冬日仿大癡筆。麓臺祁。款前印:蒼潤(朱長圓),款后印:王原祁印(白方) 、麓臺(朱方),畫幅左下角印:石師道人(白方)。
清代早期王原祁《神完氣足圖》賞析
《神完氣足圖》軸,清,王原祁繪,紙本,墨筆,縱137.2厘米,橫71.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王原祁仿董、巨山水之作,據題系為其弟子明吉而作。明吉即王原祁四大弟子之一的金永熙。王原祁以“神完氣足”為主旨教導明吉習董、巨山水,他認為董、巨繪畫具有“全體渾淪,氣勢磅礴”的特點,要體現這種特點,須章法通透,渲染分明,然能做到匠心獨運、幻化出神實屬不易之事,因此,該作全以塊石堆積成山,筆墨渾融而層次清晰,以密不透風之勢而求神完氣足,這是畫家積一生畫學為弟子所作的繪畫范本,是其晚年杰作之一。
本幅右上自識:“學董、巨畫必須神完氣足。然章法不透則氣不昌,渲染未化則神不出,非可為淺學者語也。明吉問畫于余,特作此圖示之。慘淡經營,歷有年所,而終未匠心,方知入室之難。明吉勉旃。戊子臘月望日題。王原祁。”
鈐“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朱文印、“御書畫圖留與人看”朱白文印、“石師道人”白文印、 “西廬后人”朱文印。鑒藏印有 “虛齋鑒定”、“萊臣審藏真跡”等。“戊子”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王原祁時年67歲。
清代早期王原祁《華山秋色圖》賞析
《華山秋色圖》是清代畫家王原祁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縱115.9厘米,橫49.7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軸畫面下部寫山谷緩坡,亂石如灘,溪泉奔涌,間有樹木蒼翠,茅舍幽靜。中上部左側山峰突兀,山石堆壘,中間寫一座柱狀的山頭,平平的陡壁直聳。其余部分多被云霧籠罩,間有小頭吐露出來。從山勢方面講作者基本寫實,以干筆淡墨先勾出山峰的大輪廓,再以不同墨色反復皴擦,積染,產生厚重之感,使山峰沉重雄渾,畫出了山的峻峭之勢。
清代早期王原祁《清溪繞屋圖》賞析
清王原祁《清溪繞屋圖》賞析軸紙本設色縱78厘米橫49.9厘米藏南京博物院。該圖是康熙四十四(1705)年,作者64歲時畫贈王翚的學生楊晉的作品。
此圖中,岡巒起伏,云擁翠岫,樹木扶疏。景物的布局初看平淡無奇,筆墨亦無霸悍之氣,但細細品賞后,觀者會發現,畫境平淡天真,氣息溫婉雋永,筆墨亦高妙出眾。王原祁作畫,通常遵循著“先筆后墨”的程序,即先淡墨勾勒出山之輪廓形狀,隨后以渴筆多次皴擦出巖層紋理結構,再以淡墨、談彩罩染,最后以焦墨破腥。畫面里,皴、擦、點、染等技法元素互相融滲,筆痕墨色交疊,渾然一體。王原祁作山水,不以丘壑的經營為重,而是借景物元素彰顯筆墨修養,其筆墨效糶被形象地捕述為“熟而不甜,生而不澀,實而彌清”。此圖足以代表王原祁山水畫而貌氣格。
清代早期王原祁《秋林疊巘圖》賞析
《秋林疊巘圖》軸紙本設色畫縱110.2厘米,橫56.3厘米是清代王原祁創作的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以淺絳色畫秋山紅樹。因為“全景式”構圖法,近景岡坡上有數株雜樹,有的樹干挺拔,有的枝干彎斜,有的枝葉茂密,有的樹葉呈枯黃,已是深秋時節,參差樹木,紅綠間雜,青石點苔。茅室數椽,座落于坡岸叢樹蔭下,屋中空無一人,給人以幽靜之感,中景一片平靜開闊水溪,河岸處有數間屋宇和紅綠樹木點綴其間:遠景白云升騰,峰巒突起,跌宕有致。山坡和山坳處雜木叢生。作者自題識:“秋林疊嗽,己丑嘉平仿董宗伯,擬大癡,王原祁。”作者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又列為清“四王”之一,由于祖傳家法,又以仿古師古為宗。此畫又仿董而擬黃公望畫風,但此畫與黃公望的淺絳有所不同,黃公望輕涂淡抹,聊補運筆之未到處,而王原祁則以赭色為主淵,重染復渲,用色來加強蒼莽渾淪的效果,這種設色方法,與他的用筆渾厚蒼潤,構成一個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整體。在布局上注重運用隱現的對比手法,如在巒疊嶂中布置一片空白(作白云),使山色豁然開朗,流露出靈動活潑的生機,既減少了許多筆墨,又突出了山峰的高峻,而且恰給讀者欣賞遐想的余地。此畫上端作者自題識尤為nJ觀。不但充實了畫面的內容,且對整個畫面起到乎衡作用。書好、畫好、詩好,可稱“三絕”。“己丑”為康熙48年(1709)王氏時年67歲,為王原祁晚年佳構。
清代早期王原祁《西嶺云霞卷》賞析
《王原祁西嶺云霞卷》,清代書畫,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畫心縱39,橫344.6厘米。紙本,設色畫山巒連綿,云霞飛動,叢樹屋宇,板橋流水。畫的開頭溝壑溪水之中,停放小船一條,兩岸樹木對映,半山幾戶山居,與山下水溪村莊隔石可望。山石突伸水面,旁一涼亭,幾株大樹與遠處的沙堵汀洲相連。中部展現半湖溪水,岸邊兩間茅舍后,綴以叢竹,僅現枝葉,似從水中而出。畫的后部,若隱若現的遠山、二道泉水自山中出現,直傾湖中,山上山下,又現幾處村舍,云氣與水的留白,把所有空間溶合一體,形成很強的立體感。構圖繁而不亂,緊湊堅實,疏密得體,格調高雅,得寫生之妙趣。畫心前部上方,署“西嶺云霞,庚寅(康熙四九年·1710) 閏七月望前仿大癡筆”款,旁鈐“石師道人”白文方印,畫后作者長題。
清代早期王原祁《小孤山圖軸》賞析
清王原祁《小孤山圖軸》水墨畫,材質紙本,縱97厘米、橫46厘米。是清代王原祁于1698年創作,是1975年劉國鈞先生捐的,現藏于常州博物館。
此圖作于1698年,從款中得知是江行至小孤山時寫生所得。款上鈐有朱文圓章“掃花庵”,款下鈐有白文“王原祁印”,朱文“麓臺”兩章。畫幅右上作者自題:“江行小孤山舟次寫大癡筆,時戊寅冬日。庚辰小春京邸偶檢出題之,麓臺祁。”前后有印章三方:埽華庵朱長圓、王原祁印(白方 )、麓臺(朱方 ),另有收藏印章若干。
清代早期王原祁《夏山圖軸》賞析
王原祁《夏山圖軸》107×59.5cm紙本設色。現藏廣東省博物館
此畫取法黃公望,淺絳設色,墨色相參,筆墨蒼潤。繪畫方面他得祖父和王鑒的傳授,也是走的臨古路子,尤其喜歡臨摹黃公望,筆墨生拙,韻味醇厚,在技巧方面,他喜歡用干筆積墨法,先用筆后用墨,連皴帶染,由淡而濃,由疏而密,反復皴擦,畫面顯得融和厚金。不過,他的整個畫面是一小片皴擦出來的,一幅畫要數十天、月余才完稿,顯得瑣碎,重復,缺乏整體感和連貫之氣。
畫幅上作者自題:“斜風細雨打蓬窗,北望揚州隔一江。無限云山離緒寫,西園猶記倒銀缸。余客歲冬日偕高子口客飲樹存襟丈繡谷,樹兄出石谷臨子久《夏山圖》,見示并索拙筆,久未應命。庚辰清和北上,風阻江干,寫此奉寄。腕弱筆癡,口米老所云,慚惶煞人也。婁東王原祁。”鈐引首印:〔埽華庵〕 ( 朱橢圓 ) 、又鈐印:〔王原祁印〕 ( 白方 ) 、〔茂京父〕 ( 白朱方 ) 。麓臺給諫筆墨妙天下,一掃秾纖刻畫之習。蓋由家學淵源,遂至窮神入化。此圖峰巒樹石渾樸古雅,真能集諸家之勝,即一峰、黃鶴不得擅美于前。締谷先生研精繪理,自應賞識,其以余為知言否。庚辰小春望后五日,耕煙散人王翚題。〕鈐印〔王翚印〕(白方 ) 、〔石谷〕(白方 ) 。
清代早期王原祁《松溪仙館圖軸》賞析
《松溪仙館圖》軸,清,王原祁作,紙本,墨筆,縱118.5厘米,橫5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作者款題:“臣王原祁恭畫”,下鈐“臣原祁”。鈐“乾隆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諸方。
該圖是作者于清宮廷供奉期間(即1686—1715年)繪制的代表作。畫家取法于元代王蒙的密體畫風,畫層巒疊翠,松林山舍,云霧繚饒,是畫家心中的理想仙境。作者多用干筆細皴,筆墨蒼潤,有元代王蒙的遺韻。構圖嚴整而富有變化,又渾然一體。
清朝早期王原祁《昌黎詩意圖》賞析
《昌黎詩意圖》軸,清,王原祁繪,紙本,設色,縱97.5厘米,橫54.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自識:“天空浮修眉,濃綠畫新就。用昌黎詩意,時壬午仲春寫于京師邸舍,麓臺祁。”鈐“期仙廬”白文長圓印,“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西廬后人”朱文印二方。
“壬午”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時年61歲。
據自題而知,此圖是據唐代韓愈《南山詩》(見《全唐詩》卷三三六)中“天空浮修眉,濃綠畫新就”句而繪制的山水畫。構圖有遠近景之分,遠景重點表現幻境般的煙云,其大片的留白與近景具象的汀渚雜木形成虛實對比,其由實至虛的表現手法不僅擴展了畫面的空間,而且為畫作增添了朦朧的詩意,突出了創作主題。圖中山石的畫法帶有典型的王氏畫石特點,先用樸拙的線條勾勒輪廓,而后以墨連皴帶染,靠墨的干濕濃淡逐步浸染,最后達到清中求渾、渾中顯清的閑逸之趣。
清朝早期王原祁《藝菊圖》賞析
《王原祁藝菊圖》卷,清,禹之鼎作,絹本,設色,縱32.4厘米,橫136.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題“廣陵禹之鼎敬寫”。鈐“慎齋禹之鼎印”、“廣陵”。
此圖是禹之鼎在京城官任鴻臚寺序班、供奉暢春園時為王原祁所畫的肖像。畫中描繪王原祁于庭院內品茗賞菊的情景,以表現其文人雅趣。畫中王氏方面濃須,身材微胖,約50歲年紀,手持茶杯,端坐于榻幾上,欣賞著面前的叢菊,目光十分專注,舉止穩重大方,體現了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雍容高貴的氣度。畫中陳設造型簡潔,設色典雅的桌榻、擺放整齊的書冊、畫卷,精心栽培的盆菊等景物,進而點明了人物的愛好和雅興。畫家刻意地突出了主人公和藝菊的主題,并使畫面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此外,人物的細節刻畫也加強了畫面的感染力,王原祁凝神遐想,書童謹慎地輕聲對語的神情,無不使人感受到靜謐幽雅的氣氛。在畫法上,作者吸收了“波臣派”的畫法,人物面部以細線勾勒,以淡墨和赭色略作皴染,人物面色真實自然。衣紋兼取李公麟的白描法、馬和之的蘭葉描,線條飄逸瀟灑,洗練流暢,恰當地體現了人物文雅超逸的氣質。圖中設色富于變化,在和諧的對比、映襯中突出了主題。此圖曾經朱屺瞻收藏。
清朝早期王原祁《盧鴻草堂十志圖》賞析
《盧鴻草堂十志圖》冊,清,王原祁作,紙本(十開),墨筆或設色,每開尺寸不等,約縱29厘米,橫2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里我們選取兩幅圖賞析。
此冊山水是王原祁據唐代盧鴻《草堂十志圖》圖意,分別仿宋、元諸家筆意,重新加以藝術創作而成。盧鴻原作早已失傳,今尚存宋人的臨仿本,與此冊相較甚殊,是畫家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之作。該冊無紀年,以畫筆之蒼勁,當是畫家晚年之作。十頁畫,有六開設色,并兼用墨筆,色、墨兼施,渾然一體,清麗中有蒼厚之致,為畫家畢生努力所形成的特色。其晚年曾請告老還鄉,屢為康熙帝所挽留,難免有“身在魏闕,心存江湖”之想,此圖冊似即追慕前賢草堂之隱的無奈心境的寫照,為其晚年代表作。《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清朝早期王原祁《桃源春晝圖》賞析
清王原祁桃源春晝圖紙本 設色138.5cmx67cm現藏于美國納爾遜博物館
此圖依“桃花源”意寫江南初春景色。滿嶺桃花盛開,河水蕩漾,雙舟比翼,船頭二人吹簫吟唱,樂游其中,令人神往。
清朝早期王原祁《麓臺南山積翠》長卷賞析
清王原祁麓臺南山積翠長卷紙本 設色44cmx545.4cm現藏于廣西博物館
王原祁此畫卷所繪山水雖置景無奇,但筆墨與設色卻意境高妙。其用筆鋒穎幻化,真率靈動而意韻高古,生澀之處見純熟。其用色絳翠斑駁,是淺絳、青綠手法的極致連用與融合。其實處茂密,密不插針。其處處空疏,疏可走馬。畫面中累見筆筆交疊、色色相浸之處,全然不拘小節而直渲天人真趣。觀此卷始知王司農板滯之說大謬矣。無怪乎吳湖帆先生題此卷為[三絕卷],即[神韻第一、筆墨第一],實非過譽之辭。作者自識[南山積翠。康熙辛卯清和仿一峰老人,預祝干翁老先生親家六袠榮壽,寄正。王原祁]。鈐[王原祁印]白文方印,[麓臺]朱文方印,[畫圖留與人看]朱文長方印。另鈐鑒藏印數十方。按辛卯為康熙五十年,公元一七一一年,作者時年七十歲。
該卷曾為清代漢軍正白旗人李季云收藏,后為吳湖帆先生收藏,轉而為上海收藏家丁惠康收藏。一九六四年一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由丁惠康處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