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松,張玉輝
⊙編輯:杏林君
色診屬中醫望診的范疇,為望診中的獨特診法之一。其主要在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描述五色與五臟的配屬關系和五色之間的生克制化等關系,通過觀察上述變化來推斷內臟疾病,色診在望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意義,現試述如下。
中醫色診理論是望診理論的中堅部分,有關其診法的中醫理論基礎,涉及到整體觀念、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等多個診法原理。除此之外,根據色診法特點,中醫色診理論原理的獨特之處在于對五行歸類理論、五行生克理論的應用。這得益于古人長期的生活觀察,并在此基礎上在醫療實踐中自覺的總結和升華。古人在醫療活動中,通過對人體各種生命現象和病理狀態的觀察,同時運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來推測臟腑的功能狀況以及疾病之所在、疾病之預后。有關根據五行理論而使用的中醫色診診法,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為依據,運用取象類比和推演絡繹的思維方法,構建了以人為中心廣泛聯系天地萬物的五行系統的醫學模型。
五行理論是確定五行內涵、特性、歸類方法及生克制化關系,并用以解釋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聯系的古代哲學理論,是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和方法論?!秲冉洝窂V泛地運用五行理論及其思維方法,解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體自身的整體聯系,人體各個系統結構及各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將五行理論廣泛地應用于指導臨床診斷。主要包括以五行歸類理論用以指導疾病的診斷,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論說明病色交錯等。臨證中根據面部五色變化進行臟腑定位,如“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靈樞·五色》),就是根據病人面部五色變化進行病證的臟腑定位診斷的。因此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素問·脈要精微論》)。還將這一方法應用于具體病證的鑒別診斷之中,如果“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素問·痿論》)即是其例。其中主要使用了取類比象思維方法和推演絡繹思維方法。
所謂取類比象思維方法,即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之間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的特征,推求它們其他方面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方法。就望診而言,比如對面色的診斷,將面色赤等一類的表現形式歸類于“熱證”或兼有“熱”象?!饵S帝內經》中對自然界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大多是采用這一認識方法。比如在色診中,就是通過比喻來再現視覺的體驗,以說明面色的善惡。如《素問》中所說的“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豚膏”、“黑如烏羽”之善色和“青如草茲”、“赤如血”、“黃如枳實”、“白如枯骨”、“黑如火臺”之惡色。由此,而產生出中醫色診的理論思維模式。
推演絡繹思維方法,是根據已知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出與此事物相關的其他事物五行屬性的認識方法。如自然界的五化、五氣、五色、五味、五谷、五音,以及人體的五體、五官、五志、五液等事物的五行屬性,都是運用這種認識方法推演確定的。
《黃帝內經》運用生活體驗總結出來的五行特性作為取象類比思維或推演思維時的原型,在對人體臟腑生理機能和生理特征加以解釋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用來探求致病因素、分析相關病機、指導臟腑病證的診斷和治療,其思維方法廣泛應用于中醫色診法理論之中。
2.1 全息診法特色
全息一詞由匈牙利物理學家嗄伯提出。全息論思想認為,一個事物的整體性質、特點、規律,會反映在這個事物的各個局部的性質、特點、規律上。因此觀察分析一個事物的某個局部,能推算出這個事物整體的性質或者這個事物其他局部的性質。我國著名學者張穎清教授結合全息論思想,提出了生物全息論。生物全息論思想認為,人體某些局部存在著大量反映整體變化的信息,即人體縮影于各相對獨立部位中;在人體特定信息區域內,所有信息均包括在它的任何一個分離的小部分中。根據生物全息論的一般原理,人體的任何一相對獨立的部位,如每一肢節、每一器官都寓藏著整個機體的生命信息。
盡管中醫典籍中沒有明確提出生物全息論這個概念,但中醫卻始終遵循統一性和完整性的原則,把人體各部分與全身、人體與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看待。中醫整體觀念中有局部反映整體和局部為整體一個縮影的思想,這與生物全息論思想確有相通之處。有學者研究認為,中醫全息理論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體自身內部等諸多方面,是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所形成的重要思想。中醫學認為,面部為臟腑氣血所湊,色為臟腑氣血所榮?!鹅`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竅?!薄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說明色為臟腑氣血所榮,面為臟腑氣血所湊,由于面部經脈豐富,故人體臟腑精氣通過氣血的運化,從經脈而榮于外,通過色澤而顯露于面部。這些思想體現尤其體現在診法方面,中醫特有的望診、切診均體現了全息理論的思想。
2.2 時間診法特色
時間診法的思想體現于中醫色診理論之中。如《黃帝內經》強調按一日之間的時間段來區分,五色診常以平旦為宜。因為人在清晨,氣血不易受外界干擾,健康和疾病狀態的區別較為明顯,從面部氣色上就可辨別邪正與真假、判斷吉兇。按一年之時來分,《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認為,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隨氣的內外變化,色也有相應的浮沉之變,這說明常人色澤能隨季節、晝夜等變化而有相應改變,對臨床診斷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如果按照五行推論的話,春應色稍青,夏當色稍紅,長夏色稍黃,秋則色稍白,冬則色稍黑,四季皆當黃。當其時而見其色為常,非其時而見其色為變。對此,《望診遵經》中也有明確的理論論述,如《晝夜陰晴相參》曰:“晝為陽,衛氣日行于陽;夜為陰,衛氣夜行于陰。天溫日陽,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深?!睂円谷酥C嫔兴煌脑硪步o予了充分的解釋。
如《黃帝內經》中論述色之變化于四時相應,《靈樞·五閱五使》中記載:“脈出于氣口,色見于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笔钦f五色當與五時的氣候相符,氣色出現于鼻的明堂。五時氣候變化會引起五色交替。每一時令都有其正常的氣色,說明內經重視四時的更替可以引起面色的改變,診斷時需考慮到四時之變對正常面色變化的影響。再如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察色論》也提到:“青赤見于春,赤黃見于夏,黃白見于長夏,白黑見于秋,黑青見于冬,是謂五臟之生者,以五行之相繼也?!敝赋霾煌竟澮姷街嫔兴赜诋敿局魃桥K腑功能正常的表現。
同時,根據不同季節或時辰五色診來判斷疾病的順逆。如《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春見赤色,夏見黃色,長夏見白色,秋見黑色,冬見青色”,屬“先時而見為太過”。《望診遵經·氣色門戶合參》說:“白色見沖眉上,肺有病,入闕庭夏死;黃色見鼻上,脾有病,入口者春死;青色見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見顴上,腎有病,入耳者六日死;赤色見頤上,心有病,入口者冬死”,這些都說明中醫色診理論非常重視時間在判斷疾病和預后中的作用,對臨床診療意義重大。
2.3 體質診法特色
《黃帝內經》中有關體質診法的內容已經十分全面,其中對于不同體質的人之面色有著詳細的記載。如木形之人……其為人蒼色,火形之人……其為人赤色,土形之人……其為人黃色,金形之人……白色,水形之人……其為人黑色。這些都體現了中醫色診診法之間貫穿著體質診法的內涵,在診斷時是非常注重“知?!钡?,這種對正常面色的把握已經細化到對不同體質之人面色的全面了解。同時指出了對正常面色和病理狀態面色的鑒別區分,在臨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4 預后診法特色
根據中醫歷代與診法理論的相關文獻,我們對中醫色診理論中諸證死候面色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在診斷技術已經高度發展的今天,這些理論內容似乎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臨床意義,但是需要明確的是,這些理論內容反映了中醫色診法理論中有關預后診法的內涵。通過對面之色澤、色澤之變化等相關方面的判斷,確定疾病的發展過程以及預后,是中醫色診法理論、望診法理論乃至診法理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內經》中的“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吨胁亟洝分械牟炻暽巫C決死法對死之證兆的描述:如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漸入口者死;赤色見于耳目額者,五日死;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等,均是這一理論內容的反映。
2.5 地域診法特色
地方環境不同對疾病也有影響。《黃帝內經》中早就注意到了不同地域對正常人面色的影響。《內經》還指出,地形的高寒和卑濕,就是不同自然環境的具體反映,也必然引起人體相應的生理或病理的變化。如《素問·異法方宜論》說:“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span>
綜上所述,色診診法內涵豐富,其思維和理論特色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中醫診法是中醫學的組成部分,是指中醫診察和收集疾病有關資料的基本方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主要運用'四診'的方法診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辨別證候,對疾病做出診斷,為治療提供依據。而'四診'主要包括望、聞、問、切。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是否對中醫診法充滿了學習興趣。別著急,杏林學苑特地為大家準備了相關課程。
授課題目:《中醫診法》
簡介:本課堂是針對基層醫生的中醫臨床基本課程,這節主要講授中醫診法的相關知識,同時結合臨床實踐體會,進行經驗交流。課程可供臨床醫生參考和借鑒。
主講老師:黃莉
黃莉 北京安貞醫院中醫理療科
副主任醫師,1989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以優異成績留任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從事中醫內科、中醫婦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工作十余年,熟練掌握內科、婦科常見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原則及中醫治療優勢。2001年考入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科碩士學位。2004畢業分配至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科、婦科常見病的診療,并承擔社區居民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宣講工作。2008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師承國家名老中醫王煥祿教授學習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通過三年師承學習,基本掌握了王煥祿老中醫治療肺系疾病、脾胃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經驗。2008年被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攻讀臨床博士學位,2011年畢業獲中醫內科臨床博士學位。臨床工作二十多年,具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深受廣大患者贊譽。
專業特長:對外感發熱疾病、咳嗽、脾胃病、肝膽病、小兒厭食癥、月經失調、女性更年期綜合癥、抑郁癥等常見疾病,有獨特的見解和認識,臨床療效確切。對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運用中醫辨證施治,療效確切。掌握食療、四季調養、動靜養生、治未病等中醫養生觀,并有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