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精神永不放棄
劉建始
我們經過四年多的課改,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現在可以說,我校整體教育質量在提高。我們還是要倡導課改,強化探究式課堂,讓所有學生都參加與學習之中。滿堂灌的課堂不能要,已經過時了,但有的教師仍然抱著不放,也沒有別的上法。例如,有的教師上復習課,一節課45分鐘,講了40分鐘,請問這還叫復習課嗎?正如有的教師所說,講了40分鐘,有幾個聽的?效果如何是關鍵。這樣滿堂灌的教師,應該反思!
其實課堂教學大體上分為兩大類:新知教學課和復習課。知識教學課強調探索發現;復習課強調邏輯歸類。而有的教師將這兩類課混在一起,不管什么內容都采取相同的方式,就是滿堂灌。教師成了絕對中心,實際上受累不討好,不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教師作為指導者掌控和引領課堂教學。
做為一名工作多年的教師對于教學的重難點要心中有數,重點是指使用次數頻繁、應用價值高、又屬于基礎知識的那部分內容,它們往往是在考試中每考必現的那部分,是課標中要求熟練掌握的那部分,也是知識網絡橫向與縱向的“交叉點”。難點一個是知識自身的,是一般性的、大家共有的;另一個是相對學生個人的,是個體的,因人而異的。
我們要加強研究,課改要在研究中進行。我們要放遠眼光,高目標、高標準要求自己,找出不足,繼續前進。
現在看發展,更需要內涵發展,想內涵發展,必須加強學習和研究。。有句話說的好:想成為名校就地走近名校,想成為名師就得走近名師。實際上就是談的學習和讀書。向書本學習,向名師學習,向人家的經驗學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課改的真正目的不僅僅只是提高教學質量,而是發展學生和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素養,因此教師的發展問題,需要學習和讀書來促進。當你真正走完了萬里路,才體會到萬卷書的真諦,在課改中邊學習邊實踐,加強對“怎么教”的問題研究,將課教得靈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交流,碰撞,閃現思維的火花,學生既愿意上課,有興趣,又能取得好成績,這叫好課。
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發展自己,作為教師別無選擇。
讀書還是要研究培根的《論讀書》中的那三種讀書心態:
一乃讀書只為“怡情”,二為讀書為了“傅彩”,還有一種,讀書為了“長才”。
這三種讀書之心的功用也非常有意味:“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span>
實際上作為教師,要有讀書后“怡情”的浪漫和享受,書給人帶來快樂;教師本身就是表達力很強的職業,對口才有要求,需要“傅彩”的能力;教師要提高專業化水平,需要“長才”,在為人處事和判斷是非方面有明確的界定,避免走偏。
讀書有這么多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想讓課改深入,就必須讀書。
課改實際上就是每一位教師都要求變,九年義務教育課標又修訂了,這就需要我們了解新課標,也要跟著變化。求變就得學習和讀書,只有自己的底蘊豐厚了,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一位教師要做到“大象無形”,必然是自己的課學生愿意上,有很高的興趣;教學成績又很高,別人很難超越;讓作課能與眾不同,不推辭,能承擔;有自己的東西,教科研有研究的成果,能“傅彩”,有說服力。這就是“大家”。反之,照搬教參,網上下載,不動腦筋,應付檢查的人,永遠是落在別人后頭、沒有面子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家”。
不久前, 朱永新教授在一次教育盛會上說:“中國民間的教育力量,也在悄然進行著變革,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與政府教育改革自上而下力量的會合,預示著中國教育變革即將來到。”繼第一輪課改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又進行了修訂,教育將迎來變革的春天。形勢發展快速,我們要跟上形勢就得改變自己,用課改完善自己、豐富自己。
今天我們的課改仍然體現在課堂教學上,我們提倡“常態課精品化”,平時的課要做到精品化,就需要向于漪老師學習,不重復自己,每節課都要追求精品。于漪老師除了她目中有學生之外,還有她對教材的吃“透”。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教師就是要在學生看不到、想不到、感受不到的地方多下功夫”。于漪老師還說:“理解就是文本作者的過去視界與領會者主體現在視界的融合。理解不是消極地復制文本,而是一種創造性活動?!眰湔n,關涉到一個教師的視野、姿態、學養、趣味、功力以及背后的精神等,因此,僅靠賣油翁的“惟手熟爾”還遠不夠,還需做到庖丁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們不是不能做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想做到。每天不是研究教材、學生、課堂,而是永遠在重復別人,重復教參、重復網絡,教了一輩子書一點自己的東西都沒有,好像自己的教學生涯就是復制,沒有創新;不能復制,但是可以吸收,吸收人家形成的經驗、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為我所用。我希望廣大教師改變自己復制的做法,走創新和課改之路,研究課改,拿出自己的東西。
這是一個變化的年代,這是一個轉型的時代。
沒有發展的落后,只有改革的滯后。每一位胸懷夢想的教師都會在自己的領地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行走教育。而課改之于教師早已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是非題。課改共同定義著當下每一位教師的使命與責任。
我認為,課改,改到深處是課堂。課改沒有終點,只有起點,這個起點同樣是課堂。幾乎所有的教育問題都能從課堂中找到癥結,幾乎所有的教改實驗都必然發生在課堂,并在課堂上得以驗證。所有教學質量的提高都和課堂教學有關。
毫無疑問,要想課堂教學產生良好的效果,應該取決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如何。所以我們要了解學生,有些學生是“假學習”或者“淺學習”,學生的接收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學生視覺接受能力比較強,而有的學生可能是聽覺和動覺接受能力更占優勢。因此,每個學生的知識生成點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把學生的學習過程比喻為一顆枝葉繁茂的大樹,而每個學生的知識樹是不同的。如果教師不去充分了解學生,我們的課堂是不會發生變化的。
精品化的課堂必然帶來高質量的教學成績。
下面是一些專家對精品課堂的論述:“課改,改到深處是課堂,課改必先改課”;“對于每一位行走在課改旅程中的實踐者而言,堅持是一種品質,堅持就意味走向突破”;“傳統的課堂是‘缺德’的課堂,效率低下,問題成堆”;“課改就是讓我們的學生離開學校后不恨同學、不恨老師、不恨學?!?;“好的課堂就是讓學生不瞌睡的課堂,就是讓學生不厭學的課堂”。
可見課改首先改的是課堂,改的是課。
我們能讓自己的課做到學生愿意上,有興趣;不重復自己,不復制別人;自己精心設計,學生學了就能考出好成績。能長此堅持做下去,這就是精品化的常態課。
希望有心的教師對這個課題感興趣,進行研究,也希望一些教研組真正研究點東西,帶領全組教師形成共同體,研究這個課題。
常態課精品化;
成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共同體;
做“學者”、“啟蒙者”、“革命者”三者合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