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始
語文教學是多元的、豐富的,發(fā)展的,與時俱進。這也是我們的母語偉大之處,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發(fā)明的漢字本身就是多元體。例如,“走”字,含義是走路,步行。還有挪動、移動的意思,如走棋;還有往來運送之意,如走貨;更有離去、經(jīng)過、透漏出、失去原樣之意,古代還有“跑”的意思。這是漢字本身之意,它如果和別的字組合,意義就更豐富了,多元性體現(xiàn)得更明確,例如,走馬觀花,體現(xiàn)的古意;走投無路,形容無路可走,陷入絕境。意義更豐富了。如果組合成句子、文章,語言的多元性不言而喻。
例如,“語文教師走進美麗的母語,和學生快樂對話,傳承燦爛文化,涂抹方塊字獨特而奇麗的色彩;學生走進豐富的母語,詩意地棲居,看柳絮飛舞,聽山泉低語,行走于文化語文的綠洲之中,吸吮母語的營養(yǎng),沒有苦惱,快樂識字,認真讀書,愉快寫作,任思緒飛揚,培育自己的言語生命的悟性,用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人生的完美,提升自身文化品位,描繪美好的生活藍圖。”
這就是我們母語的多元性,現(xiàn)在社會也呈現(xiàn)出信息的多元化,我們的語文教學沒有理由、也不可能脫離社會現(xiàn)實,必然融合于快速發(fā)展的的社會生活之中。
在發(fā)展心理學中,有個跟教育息息相關的理論——多元智能。它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fā)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他在《心智的架構》這本書里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個范疇:語言、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nèi)省、自然探索。
這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每個孩子都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智能優(yōu)勢。或者可以換另一種表述能更加明確多元智能的意義:每個學生都是多元智能的綜合體,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其優(yōu)勢。因為學生是多元智能的綜合體,那么我們的教學必須是多元態(tài)的,所以要求語文教學要用多元的教學策略開發(fā)學生的多元智能。
語文的多元性必然體現(xiàn)在我們平時的常態(tài)教學中——閱讀、寫作和修改。當然不止這些,還包括說、思、聽、演講等方面,今天重點談閱讀、寫作。
閱讀的理念:“閱讀是教育的核心,學校中幾乎每一科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的。”(美·崔利斯)
寫作的理念:多讀多寫,隨手涂抹,順理成章。
修改是寫作的核心,沒有經(jīng)過認真修改的文章,永遠是半成品;寫作的核心在于修改,只有經(jīng)過反復修改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一、閱讀
首先,我們試圖想一個“如何引領學生閱讀”的問題,再嘗試在腦海中描摹一幅“孩子在閱讀”的圖畫。
這個孩子是誰呢?會想到很多孩子,但是你是否有了另一種想象:“這個孩子就是我自己”。如果是這樣,那么我要恭喜你,你很可能是一位絕好的引導學生閱讀的老師。
這是一個假設,我們可以這樣推測:“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在兒童時代的閱讀經(jīng)歷回憶越清楚,將對他成為一位好的兒童閱讀導師幫助越大。”(阿甲語)
魯迅先生曾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地下······”兒童的這些想像是在閱讀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通過這個假設,我們可以肯定:學生是喜歡閱讀的,但是選擇學生喜歡的書目非常關鍵,并且要有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喜歡讀、能讀出思考、讀出優(yōu)雅、讀出內(nèi)涵、讀出素養(yǎng)來。切記讓閱讀走過場,為了給別人看,要真正讀書,不要使學生的閱讀成為山寨瀏覽器,好看不好使,不能持續(xù)發(fā)展,閱讀要注重讀書方法,使閱讀成為長期堅持的工程。
(一)、對話閱讀
我們今天研究的是對話閱讀,對話閱讀是一種依據(jù)新課標,采取多種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閱讀和思考,獲得審美體驗的閱讀方法。
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是這樣表述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見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就是對話。
對話理論的始祖、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歸結于對話,歸結于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對話是人格對等基礎上的心靈相約;對話是相互信賴氛圍中的精神交融;對話也是教學相長情境下的切磋探討。
1、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多元的。
(1)、學生與文本對話
學生與文本對話是多元對話閱讀的核心。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引領是關鍵。
(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討論合作探究,共享成果。
可見閱讀教學是引領學生鉆研文本,讓學生自主閱讀和交流對話,教師用方法啟發(fā)引導,使學生能通過閱讀加以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要注意解讀思維過程的整體性。這種解讀是在誦讀的基礎上完成,而我們以往將文章割裂開來,分解成若干部分,進行分析,如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等,分析與綜合孤立存在,甚至脫離誦讀,而孤立的培養(yǎng)閱讀技巧,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古文《庖丁解牛》給我們一種啟示:想游刃有余,須目有全牛。局部分析以整體感知為前提,而最終對整體的理解也不等于認知文章各個部分的拼湊和組裝,而是對一個氣韻灌注的有機生命體的領悟和把握,就像一幅畫,它由各種色彩、線條組成,但它形成藝術整體后,絕不等于是這些線條色彩相加之和。
解讀文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可以歸納為“閱讀——對話——思考——再閱讀——再對話——再思考······”。
也可以這樣理解:學生閱讀——教師引領——集體討論和回憶文本的整體脈絡(第一步)——引領學生對文本中線索或者人物進行價值判斷——文本延伸(教師在和學生對話中將學生引領文本之外)。學生在類比聯(lián)想、相關聯(lián)想的基礎上,抓住閱讀后的延伸,對文本以外的東西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產(chǎn)生“我想說”、“我認為”的表述要求,或者對文本的內(nèi)容、情節(jié)、人物等方面有自己的感想,并產(chǎn)生感悟;閱讀課上是教師跟著學生走,不是學生跟著教師走,學生自己喜歡讀、會讀、讀完有思考,無思考的閱讀是無效的。
這種對話閱讀策略就是師生共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后的解讀,課外閱讀可以用,課上閱讀分析也可以用。閱讀的重要性無須多說,我們都清楚,但是我們做的不夠。
2、我們在整體感受文章的基礎上,也可以用多元閱讀法解決閱讀中問題。
(1)、閱讀精彩的部分
有意識找出文本中特別精彩、特別突出、特別有分量的部分,把它作為重頭戲來看。對重點“反復誦觀,”就會產(chǎn)生奇跡。
(2)、閱讀體現(xiàn)要旨的內(nèi)容
抓住能充分體現(xiàn)全書要旨的內(nèi)容,而要抓要點,就必須抓標題、抓題目、抓首句、抓結句。這是因為章節(jié)的標題、文章的題目,往往就是書、文的主旨所在;首句大多是提綱挈領、表達要點的;結句又常常起總結全文、表明中心的作用。
(3)、比較閱讀
將閱讀的文本與同類作品相比,找出所讀的書和文章在某一方面獨到之處,就是了解其特點。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圖書和文章更是如此。好的作品總是獨具一格,別有神韻,所以閱讀時就一定要在對作品總體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通過與其他作品的比較分析,揭示其與眾不同的特點,以進一步加深對它的理解。
(4)、有目標的閱讀
在上閱讀課時教師印發(fā)精選的材料,設計一些問題,能給學生以閱讀方向的指引,使他們在閱讀時取得更大的收獲。有的學生在閱讀課上看一本書看得投入,會情不自禁地嘆息,或感動萬分。這時教師就會抓住這個契機,在閱讀中引導學生寫出心中之言。隨時抓住機會指導學生讀和寫,能使學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閱讀和寫作之中。
(5)、批注閱讀
批注就是寫在書頁或文章的天頭、地腳及旁邊等處的批語和注解。作批注一般是直接寫在書頁上,邊讀邊想,信手拈來,三言兩語都可以,不必抄原文,既靈活又方便。批注閱讀對積累寫作素材有一定意義,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寫得好的句子進行圈點,在字里行間釋詞釋義,予以批注,寫上一兩句對該段的理解和評價。這些東西永遠會記住,隨手就能拿來運用。
批注閱讀早在古代就有,尤其到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無書不評的奇觀,最典型是金圣嘆批注《水滸》、毛氏父子批注《三國演義》、脂硯齋批注《紅樓夢》等。今天用批注閱讀法,看似有復古之嫌,但是此法能將瞬間閃現(xiàn)的讀書靈感及時記錄下來,也很省事,效率卻很高,能將心中之想法表述出來,逐漸形成讀書習慣,愛不釋手。
閱讀方法很多,我們可以積累。不管用什么樣的閱讀方法,對作品必須立足于整體觀照,重視情感熏陶、審美感知,讓學生去體驗、領悟和品味作品。教師必須重視閱讀過程,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由淺入深的引導,使學生能靜靜地讀進去,勾畫批注,邊思考邊閱讀,在語境中體會詞語句子的表達含義,帶著個人感受去選擇性閱讀,做到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學生閱讀評價
要想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能真正促進學生發(fā)展,就要對閱讀進行評價,方使閱讀堅持得更好。學生的閱讀效果和閱讀的動力都需要閱讀評價作保證。(有的教師關心閱讀時間,現(xiàn)在中學生負擔重,還要學習其他科的知識,時間和動力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1、
閱讀手冊之中有學生閱讀信息;古今圣賢名流的閱讀心得及佳句,以熏染學生;里面再分一些專欄,如,“我的感悟”、“自由天地”、“書海拾貝”、“經(jīng)典佳作”、“妙語連珠”、“青春傾訴”、“心語訴求”等。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課上和課外閱讀中運用,成為學生閱讀的有意收集,反映出學生的有效閱讀和閱讀后的思考,以及理解。
2、
定期與不定期的組織閱讀論壇,交流閱讀收獲和感悟,并由學生進行評價。也可以組成沙龍的形式,教師參與其中,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高年級也可以發(fā)動學生自發(fā)組織論壇,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
學生分階段進行閱讀反思,找出閱讀中的不足。可以在閱讀篇目方面、閱讀目標的改進、閱讀態(tài)度、閱讀時間、閱讀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目的是感知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等方面,使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文化積淀更加深厚。這種反思更加有利于語文的學習,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更強。
4、
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規(guī)定閱讀量,包括閱讀課上的內(nèi)容和課外閱讀,最好讀文學名著。在要求閱讀筆記的字數(shù)基礎上,根據(jù)閱讀情況進行測試,要符合學生閱讀的實際。測試的目的是更好地推進閱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促進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提高,使閱讀活動真正得以落實,避免形式主義的出現(xiàn)。
測試題的設計要從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閱讀習慣、閱讀效果等方面出發(fā),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起點。學生的閱讀起點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求不能一刀切,我們要的是閱讀的效果。測試的內(nèi)容要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測試卷采取開放的形式,教師出卷,提前公布,目的是讓學生完成閱讀進度,追求有效性。出題可以采用提問的形式,內(nèi)容可以從閱讀態(tài)度、閱讀習慣等方面設計;也可以用一篇文章,設計不同形式的問題,包括語文知識的各個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要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fā),設計測試題。也可以讓學生出題,教師必須把關,教師要判卷,并給予評價。學生非常重視教師的評價,因為教師的評價具有激勵性和感召力。
總之,閱讀要解決讀什么,怎么讀的問題,讀經(jīng)典,讀和學生知識背景有聯(lián)系的內(nèi)容。怎么讀,要解決哲學價值觀念,解決語句的條理性問題,氣韻問題,氣韻就是思路內(nèi)部的自然聯(lián)系,語言的內(nèi)部自然聯(lián)系,學生的作文出問題的癥結也在這里,值得研究!
二、寫作
寫作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拓展思維,鼓勵多向開掘?qū)懽魉悸罚莆諏懽饕?guī)律。“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個性的表達、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課程標準)通過讀寫的感悟,學習多種多樣的寫法,以讀悟?qū)懀纬瑟毺氐谋磉_和寫作風格。
寫作教學應該一改過去的一元化的寫作方式,就是教師命題,指導寫作方法,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指導應付作文。教師教得累學生寫得煩。
寫作教學的目的是喚醒學生言語的本能,培養(yǎng)學生說真話、寫真文。生活是海洋,生命是輕舟,思維是風帆;我思維我存在,學生只有揚起思維之帆,才能從生活的海洋中擷取一朵朵浪花,駕馭言語生命之舟,駛向理想的寫作彼岸,目的是為了使每個孩子的言語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我們從課程標準角度審視語文的內(nèi)涵、功能、方法和途徑,都不會脫離語文的性質(zhì),而孤立地去談。語文的性質(zhì)很清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這些內(nèi)容必然融合到人的語言化過程之中,在人的言語生命發(fā)展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溶解在人的心靈里,形成一定的心理結構,使人終生受用。
語文的性質(zhì)是語文多元表現(xiàn)之中的元因素,是語文多元表現(xiàn)的原點。我們研究寫作教學,必須從這一原點出發(fā),認識語文課程目標的多維性,以及滲透在語文學習中的林林總總,使教書者更好地把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實現(xiàn)語文活動的多樣化;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準確把握學習方法,形成豐富多元的思想積淀,形成立體、生態(tài)、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學習的范式應該是綜合式的、創(chuàng)新式的、研究式的、體驗式的。促使學習者在成長中積累、在實踐中習得、在生活中運用語文。
如果我們抓住了語文多元表現(xiàn)的原點——性質(zhì),那么寫作教學的內(nèi)涵就會更加明確:是以語言文字學習為中心,以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為載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達到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
學生只有會運用語言文字,才能真正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才能使作文更加出色,學習更有質(zhì)量,生命更加精彩。
(一)、寫作教學設計
兩課時
1、以話題、視頻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
2、學生即興討論,教師及時點評,思想碰撞。
3、學生就感受最深的一點進行思考,然后寫作,師生同寫。
4、學生展示,師生共同講評。
5、讀悟評改,重在讀中自悟。此環(huán)節(jié)是以寫帶讀,常用形式是“一寫三讀”,學生完成作文后,讀一讀同伴的文章,再讀師長的作品,再讀經(jīng)典文章,形成有梯度的比較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得到一些感悟,啟發(fā)學生修改作品。
6、自讀自己的文章,要求邊讀邊自己修改。
7、小組展示自己的文章,要求每位同學都要展示,其它同學要提出修改意見,最后推選出本組最優(yōu)秀的文章,每組一篇,要寫出推薦理由,展示同學要大方。
8、各組臺前展示作品,時間有限,各組把握機會,展示后師生共同點評。激勵肯定學生的成果。
9、作業(yè),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落實在作文本上。
寫作過程實際上是思維碰撞的過程,如上面的教學設計中,就有學生思維碰撞的心理活動呈現(xiàn)。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fā)情感,調(diào)動情趣,發(fā)散思維,喚醒學生背景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形成內(nèi)心有話想說的心理活動。參與完情景活動后,教師就此機會讓學生即興討論,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加以啟發(fā),使學生進一步完善情景內(nèi)涵,學生第一次出現(xiàn)思維碰撞,為寫作鋪墊。
在開始寫的過程中,盡量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寫,但是有可能會出現(xiàn)面面俱到,詳略不得當,如流水帳一樣不生動,所以讓學生抓住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作,必要的指導使學生寫作少走彎路。
有一個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教師和學生同寫,教師寫作是一種引領,一種體會,體會思路的形成,氣韻的貫通,表達的條理,情感的運用,其實就是體會寫作的思維過程,更便于指導學生。
展示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得到激勵,并且在師生的共同講評中找出問題,讓學生知道為文的高標準,樹立努力方向,“淵深而魚生之”,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更進一步體會為文的奧妙,思維再一次得到碰撞。
按著作文課的教學目標,找出問題后,要進行讀悟評改,學生讀經(jīng)典作品、師長作品、同學作品,用有梯度的閱讀與自己的作品比較,找出提高的空間,讀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吸收,為了思考。思而不讀,效果不佳,找了三個參照物,比較閱讀,價值要高于面壁凝思,吸收了別人有價值的東西化入自己的作文中,才能順理成章的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讀悟評改是寫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讀悟是為了評改,抓住了學生自己文章中某一點問題,加以解決。“抓其一點,兼及同類”,也就是“選點、學點、用點”的過程,學生通過透視和理解經(jīng)典文章的知識,實現(xiàn)“精讀三篇,悟出問題,參透本質(zhì),掌握一類”的目的。完成寫作教學的目標,調(diào)動學生的第三次思維碰撞,產(chǎn)生感悟,寫出精彩動人的文章。
有了悟性和體驗,然后就邊讀邊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在小組里討論,聽取同學的修改的意見。修改完了,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然后小組推薦出優(yōu)秀的作文,全班展示。師生再次點評,共同提高。學生寫作可以隨手涂抹畫,先寫出來是對的,但是必須修改,不修改不能成為優(yōu)秀的文章。
最后成文,寫進作文本。
以上是對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的探討,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作文有法嗎?有人說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沒有規(guī)矩怎能成方圓?有人說無,文無定法,也可以說是無法。我要學莊老先生,笑一笑說: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最近應某刊之約謅了一首勉強算作詩的詩,比較詳細地說明這點勉強算作一種主張的主張,不妨抄在下面:‘若謂文無法,繩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若謂文有法,制勝須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待到著筆時,舍法任神行。謂神者為何?思想與感情。瞻彼春鳥鳴,無譜自嚶嚶。’”(劉國正, 1984年5月,于山海樓 闡述)
(二)、作文修改
修改是寫作的精髓所在,這也是寫作教學的“魂”。教師精準的、充滿激情的、畫龍點睛般的點撥是教師的特色。教師的激情、修養(yǎng)、精氣神、文化底蘊是學生言語生命成長的園圃。以流暢的點撥掌控課堂是評改課上教師能力的體現(xiàn)。學生認真聆聽的習慣是評改課的保障。
修改作文有兩個層次,一是改正錯字、用詞不當和標點符號等問題;這個層次應該放在常態(tài)的平常的修改中,要經(jīng)常提醒學生,形成習慣。二是更注重意思的表達,經(jīng)過感悟、思考,以便增加、刪除、合并或者替換所使用的詞匯,總是圍繞著學生的寫作目的進行修改,這個層次放在指導修改時進行。
對文章的修改,必須從整體著眼,由大處入手,才能達到準確反映事物、表達思想、消滅差錯、精益求精的目的。著眼于整體,就是要從全篇布局出發(fā)。
學生寫出的作文如同流水賬,不生動,難以感人,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到位的教師指導,喚醒學生言語潛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修改作文的習慣。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已經(jīng)給我們指明了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方向,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讀寫結合的意識,寫完了習作,必須要讀。一讀,不通的、不順的、不妥當?shù)亩伎梢园l(fā)現(xiàn)。也可以念給自己聽,請“耳朵做先生”。還鼓勵學生交流習作,互相提出修改意見。
引導學生修改作文的策略:
1、修改局部,從字詞句入手
(1)、可以替換或添加一個詞語,使之生動準確。可以選擇一個動詞、一個形容詞進行替換,也可以就句子進行擴寫。例如:花開了。可以把“開”字,替換成什么字呢,“樂,笑,綻放”等等,讓學生體會不同,也可以追問怎么開了,開成什么樣子了,什么花開了,哪的花開了,開了多少,這樣的擴寫就會使學生感興趣。
(2)、可以給學生幾種不同的說法讓學生比較差異,引導學生體會不同詞語的表意效果。
例如:暑假里,外甥和侄子就是這樣評價繡十字繡的我,本來他們是有一句沒一句的損我的,但我假裝生氣,他們就越說越起勁,
阿姨在繡十字繡
(3)、改變一句話的句式體會表達效果:
(4)、將平實的記敘變成修辭:
(5)、巧用短句子:
2、修改結構
(1)、選擇敘述的角度
(2)、選擇敘述的重點
(3)、全班同學改一個段落:
3、整體修改
(1)、教師示范引領,在學生作文的基礎上,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修改立意、條理、順序等構思文章,給學生示范引領。
(2)、修改用錯的標點符號,掌握標點符號的用法。
4、修改的另類——仿寫
作文仿寫就是按范文的樣子寫作,雖然有照貓畫虎、按葫蘆畫瓢的嫌疑,但是對那些寫作基礎差,或者不愿意寫作文的學生,加以仿寫,確實提高的很快。仿寫包括仿名人名篇,仿同學優(yōu)秀之作。仿寫體現(xiàn)的是以讀代寫的原則。仿寫要注意從易到難的把握,逐漸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從而達到以點帶面,一仿就會的目的。“仿”是載體、是過度,關鍵是為了最后會寫、不再仿寫。
看學生如何仿名家之作的——
學生寫作水平較差,寫了一篇作文,教師覺得沒有修改的必要,就讓學生讀了一些文章,讀了朱自清的《春》,學生有感悟了,教師就抓住機會鼓勵學生仿寫了這篇《秋》。秋
期待著,期待著,秋風來了,秋天的腳步近了。
秋天來了,大地鋪上了金黃的地毯,到處是金燦燦的樣子。河里的魚兒又大又肥,枝頭的果實香飄四溢,收獲的喜悅唱響秋的樂章。
你看那果園里,蘋果一個個都從枝頭上冒出來,紅紅的,圓圓的。園子里,林子里,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到處都是成熟的果實,桃子,杏,李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樹下的孩子們,歡快地嬉戲著,打兩個滾,吃兩個果,捉幾回迷藏,好不快樂啊!
走進秋天的田野里,成熟的稻子顆粒飽滿,沉甸甸的,隨風起舞飄散出來的芳香像酒一樣把人迷醉,翻騰著陣陣金波。瞧,玉米的胡子留到外面,一顆顆黃燦燦的飽滿的玉米粒向人們展示著秋天的姿色。辣椒的臉,紅紅的,像一掛掛隨時可以爆發(fā)的鞭炮。秋,給我們帶來了涼爽,又給我們帶來了收獲。
“稻花香里說豐年”不錯的,伴著陣陣秋風來到了農(nóng)家小院,院里一棵高大的柿子樹,紅得像一堆火,摘下那黃里透紅的柿子,軟軟的,仿佛一碰就會碎,看吧,他們一個個仿佛張開了嘴,直對我笑。
看,一場秋雨“隨風潛入夜”,細細品味,讓我們感受到秋天的迷人,街道旁,大樹失去了原來的色彩,一片片葉不斷被雨打掉。一片片金黃的葉子靜默的躺在地上,從遠處看像一層金黃的毯子迎接著客人。一陣風過,他們便被秋風帶走,默默奉獻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好一派秋高氣爽啊!
秋天像充滿豐收喜悅的農(nóng)民,他從頭到腳都流著喜悅的汗水,品嘗著豐收后的果實。
秋天像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有著無比的智慧,領著我們過上好日子。
秋天像一個知識豐富的老師,默默教我們知識,給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
仿寫有一定益處,當時要抓住借鑒的內(nèi)容是什么,搞明確了。可以仿寫結構,也可以仿寫文章的句式,也可以仿寫選擇事例、敘議結合、語言等等。但是要靈活運用。讓寫作水平差的同學能夠建立寫作的信心;讓寫作有一定水平的同學的寫作更上一層樓。
仿寫為修改又另辟蹊徑,又多了一條修改的途徑,激發(fā)出學生寫作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改變作文難的局面。
作文修改盡量在課堂解決,因為學生的思路與情感要有一個完整性,修改應該是一蹴而就的,不應該是斷斷續(xù)續(xù)的。
母語是博大精深、璀璨輝煌,到處充滿審美的因子,語文教師真正走進美麗的母語,成為耕耘者、研究者、傳播者。語文的任務就是要傳授我們的母語教育,弘揚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當語文教師真正研究進去,你的語文教學、閱讀和寫作教學是有意思的、流動的、優(yōu)雅的、美妙的,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將和諧地統(tǒng)一在學生的生命的長河中,成為走向未來的基礎。
多元態(tài)的語文教學必然帶來多元的教學策略,語文教師以多元的教學策略指導教學;閱讀勿成山寨瀏覽器,寫作不能隨手涂抹畫,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這是我們語文教師追求的最高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