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走進數學世界--馬芯蘭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驗
梁杰
馬芯蘭小檔案
馬芯蘭,北京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大代表,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巾幗建功”標兵、首都十大杰出教師等榮譽稱號。1966年畢業于北京第二師范學校。曾任北京幸福村小學教師,現任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馬芯蘭積極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驗,在實踐中創造了以“開發學生智力,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目標的獨具特色的“馬芯蘭教學法”。她根據自己教學改革的實踐撰寫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嘗試》、《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能力的培養》和《改進知識結構,加強能力培養》等100萬字的論著。
“我的學生不怕考試”
記者:聽說您的學生普遍不怕考試,您是怎么做到這點的?學生的水平是有差異的,您是怎樣讓不同起跑線的學生最后都能順利跑過終點的?
馬芯蘭:我的學生能主動學習,又很有能力,而且不怕考試。不論什么考試,他們都沒下過98分。我總在想怎樣讓我的學生負擔輕些,作業少些,身體棒些,學習愉快點,質量高點。我的要求是“保底不封頂”。“底”是教學質量、教學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讓每個學生對基本的東西都能理解掌握。“不封頂”是讓有能力的學生得到充分施展。因此,題目越難就越能顯示我的學生的水平。既要讓孩子減輕負擔,又要給孩子以能力,必然要改變教學方法。所以我就不斷摸索,探索出一套教學方法。其核心是把最基本的東西牢固地掌握住。這樣才有能力不斷地去探索。
我把最基本的東西讓學生掌握了,有關的新東西學生自己就會做了。比如一年級第一個學期我去教學生。期中以后,我的學生就不用老師一點點去教了。我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索,去主動學習。有些人不理解:“我們使勁講,學生還不會呢,你這里不用講學生就會了?”以為我是提前講過。所以有些人要求聽一星期的課,有的拿卷子來測試,結果也找不出什么問題來。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
應該承認學生間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并不是你比我好,我比你差。在這一點你比我強,而另一點你可能就不如我。同樣的題,有的學生20分鐘就能做完,而有的40分鐘才能做完。不能讓20分鐘做完的總是陪著40分鐘的。課上,我鼓勵學生誰先做完可以看小說、可以看課外書,甚至可以出去打乒乓球。我們教室原來是平房,教室前面就是乒乓球臺,哪個學生做完就可以到外面去打球。這對做得快的是一種獎賞,也敦促做得慢的趕緊做,做完也可以出去玩。這樣學生能不主動,能不愉快地學習嗎!
有的學生天生不喜歡數學,要承認這個現實。別人都會做了,這個學生還沒聽明白呢。我就得想辦法讓這個學生通過三四節課,在別人提高的同時,他也能明白。而且還不覺得是補課,別人也不覺得是在等他。最終保證所有學生全都學會。
如果學生上課沒明白,下課補,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語文要補,數學要補,有的學生各科都差,全需要補,把玩的時間都給補沒了。這樣他能喜歡學習嗎?我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我教過一個學生,“2+4=
“老師就像一杯茶,慢慢就品出味道來了”
記者:您如何看待師生關系?您認為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成長為優秀教師?
馬芯蘭:教書是對人的教育。你不去了解孩子,不與他溝通,小孩子也不會喜歡你,看著你就腦袋疼,你的書也就教不好。
我跟學生的關系就是朋友關系,我的喜怒哀樂學生都一清二楚,學生的一切我也一看就知道。就跟老中醫看病人一樣,誰今天不吃藥,明天準會得病。每個孩子我都已經摸透了,可以說與他們是心心相映、息息相通。與孩子心靈的碰撞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對他是全身心的愛、客氣的愛還是一般的愛,孩子感觸最深。
當老師一定要有愛心。我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學生凍著了,我心疼;學習不好,我著急。學生出現的所有問題我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我是老師,他是學生,他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就是我的教育沒到位。他的負擔重、他的學習成績差是我的問題,我就得想辦法。當初為什么要改革?就是我不愿看到我的學生學習吃力、考試緊張。只要你想把工作做好,只要你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斷地去努力、去摸索,肯定就要有創造。學生有好中差之分,這是客觀存在的。那你為什么就不能把落后生改變過來,讓他不落后?六七歲小孩就說他落后,要落后一輩子。面對這些我必然要去摸索,去創造,去改革。所以40年了我可以自豪地說,我沒讓一個學生掉隊。
有一個“老頭”,每天都到學校門口等人,一天他見到我,興奮地沖過來說,“
“知識就像一棵樹,是一個有機整體”
記者:您是怎樣讓學生輕松學習數學的?
馬芯蘭:每個孩子
教學方法是一種藝術。有一定的規律,但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且每個班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
在教學中,我常常將抽象的內容,以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比如,為幫助學生理解“同時”、“相對”、“相遇”、“相向而行”等概念,我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分成兩隊,分別在操場兩邊迎面競走。我說“走”,兩人同時相對行走,讓學生形象理解“同時”、“相對”的意思;兩人碰上時,我說“停”,告訴學生這是“相遇”,接著讓學生觀察兩人相遇時誰走的路程多,理解這是同一時間內兩人各走的“距離”。我在教小學一年級新生的數學時,也想了許多新招,讓學生在游戲中進入情境,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教育,應該成為我們的理想。
“像農民種莊稼一樣,看到好的收成,我就高興”
記者:聽說您現在每天還特別忙。能談談您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嗎?
馬芯蘭:我的生活范圍很小,只是直徑10里的半圓。我的生活跟我的工作是緊密聯系的。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現在雖然不具體教課了,但是在帶年輕教師隊伍。我幾乎每天要去聽年輕教師的課,聽到不對時我要上去講。火花碰撞時你去指點他,效果最好。否則總是講原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不到實踐中去磨練感受不出來。我帶的教師,要求不僅要有神,還要有魂。有時我想說的話,不約而同地,他馬上也能說出來,甚至手勢都一樣。年輕人手把手帶最好。我的徒弟有的現在已經當了副校長。
我骨子里有種叛逆性格。所以做事我絕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會循規蹈矩,重復以前。我總要不斷修改教案,不斷提高自己,而不愿重復過去,被動地去工作。
現在提倡人文、人本,個性發展。我當校長從來不想把老師的手腳捆住。當了五六年校長了,我要求老師的教案要寫出個性來,共性的東西不要寫,把你的時間用在鉆研上,寫出你自己的東西來。我們的老師工作都很主動。只有主動工作才會感到愉快,人就應該活得輕松、愉快。如果一進校門就發愁,趁早就
工作38年了,我發自內心的一句話,就是“要愛國,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每個中國人如果都能把自己的每件事辦好,咱們中國不就好了嗎?小時候紅旗下接受的教育,我牢牢記在腦子里,非常執著,一個心眼死心塌地去做。想要當一個小學老師,做老師就要把老師的工作做好,我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學生的,要我的學生長大后也去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使中國富強起來。
我很愿意做教師工作,當教師很上癮。不覺得工作是苦事,反而覺得很幸福,很快樂。看到學生從不會到會,一天天地在成長,我就覺得很幸福。就像農民一樣,種下莊稼,有很好的收獲,就會很高興。這就是我的愛好、我的追求。我心甘情愿這樣做,從來沒想到要得到什么。而這40年來我卻得到了很多榮譽,北京市所有最高榮譽都給了我,總覺得不好意思。其實,這些榮譽并不能讓我比改變一個落后生更加發自內心地高興。
背景
馬芯蘭教學法在全國各地普遍推廣,取得了顯著成績,學生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1980年有關部門為檢查她的第一個實驗班的學習質量,曾用小學升初中的數學試卷,讓實驗班(當時為三年級)學生做,結果全班平均成績達93分。1994年,由北京市教研部門命題、區縣教研室監考閱卷,對10個區縣20個實驗班及對照班的基礎知識和能力進行了全面測試對比,結果表明,馬芯蘭實驗班基礎知識答案正確率比對照班高3.2%,能力測查答案正確率比對照班高24%。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教學改革實驗中,由于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使教學學時大大縮短,學生負擔大大減輕,每個學期都可提前2~4周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這樣,也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學校的課外文體活動,實驗班學生在學校的閱讀、歌詠、乒乓球等活動或比賽中,成績均居前列。另外,學生的語言表述、計算、操作、空間概念以及邏輯思維等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這一獨特的教學法使數以萬計的學生受益,因而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反響。現在馬芯蘭所在的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已成為全國數學教改的實驗基地,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師以及國際友人經常來校學習、交流。
鏈接:專家評點馬芯蘭教學法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學模式角度,談了對馬芯蘭教改經驗的看法:馬芯蘭“把兒童看作是學習的主體,讓兒童積極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在活動中積極思考,從而使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規律,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他指出:“馬芯蘭對兒童充滿了無限的信任,她對兒童的能力充滿了信心。這種思想突破了數學教學改革的框子,對所有的教學改革都具有普遍意義。”
國家總督學顧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評價馬芯蘭的數學教學改革用了幾個“從來沒有”:實驗這么長時間歷史上從來沒有,推廣面這么廣從來沒有;領導這么大力度推廣歷史上從來沒有。
北京市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教研部研究人員奎兆祿認為馬芯蘭教改經驗有以下特點:“根據兒童學習過程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運用學習遷移的原理,通盤改革小學數學的教材和教法,在知識教學中突出重點知識的教學,給基本的概念、原則、法則以中心地位,同時加強知識的內在聯系,適時進行滲透,使學生形成一個好的認知結構,在應用題教學中,突出能力的培養,把能力的培養放在中心的地位。”
北京市教委教研部這樣概括馬芯蘭數學教改經驗的實質:在教材知識結構中,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以中心地位;在形成認知結構中,給數學思維能力以中心地位。
北京市朝陽區把馬芯蘭的數學教改經驗概括為“滲透、遷移、交錯、訓練”八個字,其要點是:在滲透中突破;在遷移中掌握;動用交錯激發興趣;運用訓練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