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林業碳匯交易及生態補償機制現狀
(一)林業碳匯交易現狀
在林業碳匯交易政策方面,我市積極推進林業碳匯納入全市碳交易體系,于2012年3月全面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3年12月27日,我市通過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北京市在嚴格控制碳排放總量前提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決定》,通過立法解決了控制碳排放總量前提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法律保障問題。2014年5月,我局參與制定《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于2014年9月1日,與市發改委聯合發布《北京市碳排放權抵消管理辦法(試行)》,林業碳匯被列為三種補充抵消方式之一。配合管理辦法的執行,我局還研究形成《北京市林業碳匯抵消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林業碳匯抵消管理機制及操作流程。通過上述政策的推進,碳匯作為碳交易市場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納入到了我市補充抵消機制當中。
在交易試點方面,自2013年起,我局結合平原造林等重點工程的實施,先后組織開發了“順義區碳匯造林一期項目”、“房山區石樓鎮碳匯造林項目”、“房山區平原造林碳匯項目”和“房山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等四個本地林業碳匯項目,并與河北省承德市合作開發了“承德豐寧千松壩林場碳匯林項目”。目前已成交林業碳匯33筆,成交量7.8萬噸,成交額278.7萬元,線上成交均價36.08元/噸。以上交易實現了利用碳交易這一市場手段,推進首都園林綠化生態效益價值化補償的目標。
(二)生態補償機制現狀
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2004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下發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的通知》(京政發[2004]25號),在全國率先實施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補償范圍是經區劃界定的山區集體所有生態林,總面積為60.8萬公頃(912萬畝,中幼林類型管護面積527.62萬畝,成林類型管護面積48.75萬畝,灌木林類型管護面積335.63萬畝),占山區生態公益林總面積的90.7%。當年12月1日,10個區(縣)102個鄉的42990名生態林管護員正式上崗,月人均補償400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與調整,目前,生態林管護員人數已突破4.4萬人,補償標準也提升到638元/人/月,其中涉及低收入戶7360人。
山區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促進發展機制:為順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山區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提高山區農民參與生態公益林建設保護和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印發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山區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促進發展機制的通知》(京政發[2010]20號),將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劃分為基本補償和增效補償,以確保建立持續穩定的長效補償機制和動態增長機制。補償范圍是經區劃界定的山區集體所有的生態公益林,涉及門頭溝、房山、昌平、懷柔、平谷、密云、延慶和海淀、豐臺、順義10個區,總面積為1010.95萬畝。補償標準為從2010年開始,按照40元/畝/年的標準實施。目前已提高到70元/畝/年,其中市財政投入44元/畝/年,區縣投入26元/畝/年。生態效益促進發展資金的60%按股份平均分配給每一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余40%統一用于森林健康經營工程建設。通過政策調整,山區低收入農戶6.1萬戶從生態補償政策中直接受益,其中217個低收入村實現人均年增長收入1160元。
二、我市林業碳匯交易與生態補償機制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引導性政策支持
我市林業碳匯交易雖取得試點上的成功,但市場需求量不高和不具備價格優勢仍是導致碳匯交易不活躍的主要原因。林業碳匯項目較其他類項目而言,具有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等綜合生態服務效益,更加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應明確加大林業碳匯項目抵排額度比例,才能引起市場的足夠重視,進而形成良性的市場循環。
(二)企業履責意識不強
目前在林業碳匯工作推進過程中,企業認知度不高、參與積極性不強的問題依然嚴峻。北京市在林業碳匯減排量交易和自愿交易方面均做過大量的引導工作,但因缺乏金融、稅收等配套優惠政策,導致買家,特別是大型排放企業通過購買碳匯的形式來履行減排責任的意愿不強。
(三)補償效益難量化
由于上述兩點原因,目前林業碳匯交易尚不足以在數量和可持續性上支撐補償機制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現行補償機制雖然已提出了建立相應的效益監測和評估體系的構想,但在實際操作中,尚未明確統一的監測與評估標準,使得作為買方的政府無法確切得知補償效果,從而影響補償效益的量化考核和激勵機制的決策與調整。沒有考核的相關政策,最終會導致參與方加大森林保護與經營的意愿和動力不足的現象發生。
三、下一步工作
(一)給予林業碳匯更加明確的交易額度
推動制定政策,規定“重點排放單位可用不高于當年核發碳排放配額的5%的經審定的林業碳匯項目碳減排量進行抵排”,進一步明確林業碳匯在抵排市場中的額度和地位,促進林業碳匯交易的活躍。
(二)構建京津冀一體化的交易平臺
充分利用天津市和河北省環北京區位優勢和協同發展優惠政策,研究京津冀林業碳匯項目合作開發模式,形成跨區域交易與抵排的運行管理機制,促進以林業碳匯為切入點的京津冀區域生態補償的市場化。
(三)嘗試多重生態效益的復合補償途徑
在市場交易中,嘗試以碳匯核證減排量為主要載體,對森林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大氣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種生態效益建立簡易評估測算機制和補償標準,在碳匯指標交易過程中,加入多種生態標簽作為附加產品,豐富林業碳匯產品內涵與外延,增加籌資力度。
(四)推動企業自愿履責
在碳排放權交易尚不活躍的階段,嘗試以北京碳匯基金為平臺,繼續推動實施《北京市綠化條例》,鼓勵大型排放企業購買碳匯履行植樹義務,參與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企業碳中和。特別是以冬奧會生態建設為契機,研究并推動落實社會參與的大型賽事碳中和補償機制。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2018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