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論范式 |
作者:未知 來源:未知 |
|
三、 遠程教育理論研究范式 遠程教育的理論體系可以劃分為宏觀理論、微觀理論和哲學理論三部分。那些試圖涵蓋遠程教育領域的所有活動的理論學說,可以視為遠程教育的宏觀理論;而另一些集中論述遠程教學和遠程學習的理論學說,可以視為遠程教育的微觀理論。此外,還有對遠程教育的合理性及其本質屬性進行論證的哲學理論。(丁興富,2001) 相應地,遠程教育理論研究范式明顯地受到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基礎學科理論的影響。遠程教育自身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和一種新型的教育文化現象,以社會學、人類學為基礎,以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考察遠程開放教育系統與傳統學校教育系統、教育系統與其他社會子系統(如經濟、政治等)的關系,是遠程教育宏觀理論研究的基礎內容。相對于傳統學校教育而言,遠程教育具有更鮮明的社會化特點,我國遠程教育的學生選擇遠程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學歷與社會交往的需要。遠程學習與教學是遠程教育研究的核心內容,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對遠程教育理論研究范式的演變有著重要的影響,故以學習與教學理論為基礎建構遠程教育的微觀理論是遠程教育微觀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遠程教育所追求的開放性、動態性與學生中心的教育思想明顯地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的哲學理念,而遠程教育追求效益、規模的一面又體現了其實用主義、工業化的哲學思想,而以各種哲學理論為基礎綜合分析遠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本質屬性,則是建構遠程教育哲學理論的基本方式。 1.學習與教學理論 我國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體現了深刻的學習理論,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深刻地揭示了學習、思考與理解的關系。西方早期的學習理論主要有亞里斯多德的經驗主義學習理論和柏拉圖的理性主義學習理論,分別強調經驗在學習中的作用和邏輯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長期以來,學習是作為哲學和神學的領域而被研究的。直到19世紀末,學習開始被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加以研究,并由此出現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把學習定義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消除了為了行為訓練與意在產生理解的教學之間的差異(高文,2002)。早期的遠程教育,如函授教育和廣播電視教育較多地受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表現在遠程教育的課程開發中注重行為訓練(函授教育中的課后練習)和媒體刺激(廣播電視教育中學習內容的呈現)。 從上世紀60年代起,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誕生,認知主義學習理論開始興起。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以計算機信息處理與加工模式為基礎,強調學習中結構或圖式的重要作用,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對知識和信息的處理與加工建立起知識之間的關系。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對遠程教育中計算機輔助教育課件的開發與制作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在80年代末,隨著人們重新解讀杜威、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等的教育思想,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開始興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又分為激進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社會建構論、信息加工建構主義、社會文化認知觀和控制系統論等六種范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法而獲得的。”(南國農,200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基于網絡的遠程教育網站的設計、網絡教育資源的開發等都具有重要影響。 進入90年代后,研究情境認知和情境學習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熱潮已在認知科學領域出現(高文,2002)。由此出現了挑戰認知信息加工觀點的情境認知學習理論,這一新興學習理論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環境的作用,關注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對其學習的作用。情境認知學習理論對于遠程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將成為遠程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和指導遠程教育實踐的基礎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教師、學習資源和各種技術方式都是建構和設計學習者中心型學習環境的主要因素,遠程教學過程就是基于所創建的學習環境為促進學習而進行的教師—學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的交互活動,遠程學習過程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并基于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建構意義的活動。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以及情境認知學習理論,作為不同的學習理論其觀點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從不同角度對有關學習、知識、認知與思維等基本概念及其關系的不同理解與表述。它們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南國農,2002)。遠程教育的理論研究范式的演變明顯地受到學習理論發展的影響,而遠程教育的實踐也為學習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實驗環境與技術手段,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2.人類學、社會學與系統科學 教育的主體文化是一個教育系統中人們關于如何教與學的慣常行為模式,它體現在人們的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活動過程和學習材料內容中。教育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文化的反映,是社會文化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祝智庭,2001)。遠程教育是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也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文化現象。近些年,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的廣泛,遠程教育正逐漸成為一種強勢教育文化現象。 在整個社會系統中,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開放與發展的系統。在整個社會外部因素的影響與作用下,教育不斷地獲得發展。當前,人類正進入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新興的信息技術使得人們的社會活動愈益復雜,知識更新迅速,這就要求人們終生不斷地獲得自身職業發展。伴隨著外部社會系統的急劇變化,教育系統內部也要求自身不斷革新以應答社會變化的挑戰。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遠程教育的出現正是外部社會、經濟因素驅動和教育系統內部自身發展需要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的基本社會活動,其自身發展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學的一些特征。教育的對象—人是主觀的、具有情感的,因而也最具有不確定性。遠程教育的發展時時受到這一特點的影響。如遠程教育中的專業設置、課程的選擇等都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遠程教育的宏觀理論研究應以人類學、社會學為基礎,以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為指導,考察分析遠程教育與教育的關系、遠程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遠程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以揭示遠程教育與其所處社會相互關系的基本規律和發展趨勢。如佩拉頓所表述的遠程教育四大社會功能(增加教育機會、擴大教育規模、實現規模經濟、較高的成本收益)、丁興富的遠程教育發展動力基礎理論( “五原理說” )、彼得斯的遠程教育工業化理論、伽里森等人的三代遠程教育理論等均為遠程教育宏觀理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3.哲學 遠程教育的哲學理論著重探討遠程教育的本質屬性、遠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問題,并從高度抽象的角度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者僅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有學者認為,遠程教育的本質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時空分離。這種觀點不夠抽象,僅為現象的描述,因此不能認為是一種哲學理論。構建遠程教育的哲學理論,須以深厚的哲學理論為基礎,深刻理解哲學的高度抽象與概括的特征,從紛繁的哲學流派中選取與遠程教育相關的理論,通過嚴密的思考與推理,最終概括出遠程教育的最本質屬性。在回答遠程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什么的問題前,需要思考的問題還有,教育是什么?學習是什么?等教育哲學領域的基本問題。遠程教育的哲學理論應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永恒性、矛盾性、動態平衡性、無限發展性。因此,遠程教育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人類為解決自身學習問題,兼顧學習規模、效率與學習質量的一種學習方式;是理性的教育技術與浪漫的教育理想之間不斷求得平衡的動態產物;遠程教育作為人類學習的一種方式,一經誕生將會(如學習一樣)與人類共同發展。 |